蒋洪池,王如雪,徐绍红我国一流大学建

北京治湿疹最好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14675.html

(图片来源自网络)

一分钟阅读

Scanning

摘要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在新形势下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而做出的战略选择。自年9月国家发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42所高校陆续公布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双一流”建设已经进入全面落实阶段。通过对这些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的文本分析,发现一流大学建设存在若干偏差的迹象,主要体现为逻辑起点偏离、建设理念功利化、建设路径趋同以及国际视野不够。回归常识,夯实大学发展学术之基;回归初心,落实大学发展立德树人之魂;回归本分,厘清大学发展特色之路;回归梦想,明晰大学发展国际化之度是修复偏差从而确保中国一流大学建设目标顺利达成的可行路径。

观点扫描

●学术应是大学的逻辑起点,根据大学的学术现状,以学术发展逻辑为原则,进行科学的规划建设以推动大学发展应该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逻辑起点。

●“外在的要求”成了一流大学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动力,忽视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学术逻辑,导致一流大学建设逻辑起点的偏离。

●各高校建设方案存在着高度同质化现象:建设目标都为时间节点大致一样的“三步走”战略;建设任务大同小异;改革任务差异不大。

●纵观我国高校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存在国际视野不够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缺乏高屋建瓴的国际标准和对国际化的理解存在偏差。

●学术是大学发展的逻辑起点,学术性是大学的根本组织属性,学术逻辑是大学发展的根本逻辑,因此,一流大学建设应该立足学术,以学术自身的发展逻辑为建设原则,这是大学发展的常识,也是大学发展的基石。

文/蒋洪池,王如雪,徐绍红

作者简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教育学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博士生

文章出处/《江苏高教》年第1期14-19

关键词/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偏差;修复

年10月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年1月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先后公布了各自的一流大学建设方案。这些建设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双一流”建设进入全面落实阶段。各校出台的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是其建设一流大学的蓝图,直接决定着高校一流大学建设的方向。对42所高校一流大学建设方案进行文本分析,从理论上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有助于对我国一流大学建设提供警醒并进行及时纠偏。

01一、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若干偏差01逻辑起点偏离

逻辑被认为是事物运行的发展规律或必然的发展趋势,逻辑起点是事物发生的原初点及其发展规律的最本质规定和研究该事物的思维起点[1]。大学从起源来看,无论是古希腊柏拉图的“学园”(academy),还是中世纪学者聚集在一起的行会组织(universitas),都是一种学术组织,是传授、研究和发展“高深学问”(学术)的地方。学术是大学合法存在的根本属性,大学功能的生成和发展都是基于学术。正如美国学者詹姆斯·杜德斯达所指出:大学首先是一个学术活动的团体,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社会服务,高等教育都是以高深学问为基础和起点。大学最基本的功能是学术活动,大学其他的主要活动只有与教学和学术相关联才具有合法性[2]。

因此,学术应是大学的逻辑起点,根据大学的学术现状,以学术发展逻辑为原则,进行科学的规划建设以推动大学发展应该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逻辑起点。但从42所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来看,建设一流大学的出发点主要是响应国家政策要求,存在严重的“迎评倾向”“功利化的参选以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支持”等问题,并没有以大学自身学术的发展逻辑为根本出发点,偏离了建设一流大学应有的逻辑起点。

建设“双一流”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并且发布了一系列的方案和实施办法。《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中的“遴选程序”明确提出了“双一流”的选拔过程:首先国家设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根据各项标准选出拟建设高校;其次由高校编制建设方案,专家委员会对建设方案进行审核,提出意见;最后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根据意见,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报国务院批准。

其中“支持方式”则提到:中央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支持;中央预算内投资对中央高校学科建设相关基础设施给予支持。

可见,高校编制方案是国家对拟建设高校的政策要求,入选“双一流”意味着将获得一定的经费支持。因此,各校在编制方案时为了提高被选中的几率,必然会按照《实施办法》中提出的标准去编写自身建设方案。

具体表现为:各校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的开篇位置,都有“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的要求”“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根据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思想的指导”“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等类似表述。《实施办法》中“双一流”的遴选条件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42所高校方案的建设内容的分类方式与此基本相符。

在各高校建设方案文本中都较多篇幅地描述了本校的发展历程、光辉传统、优势特色以及重大成就等,这就有了“历数功劳簿”的嫌疑,力求通过方案中符合遴选条件的措施和“功劳”来争取进入一流大学建设行列。“外在的要求”成了一流大学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动力,忽视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学术逻辑,导致一流大学建设逻辑起点的偏离。

02建设理念功利化

建设理念是指人们所持有的指导、引领建设方向的观念以及态度倾向。自大学诞生开始,人才培养是大学最初的唯一职能,中世纪大学是职业分途的人才培养的教育行会。后来,随着大学的发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相继成为大学的新职能,但不管大学的职能如何发展,人才培养的职能从未改变也不会改变,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职能,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其他职能都应该与人才培养紧密联系起来,实行“教育”的科研和社会服务[3]。因此,一流大学建设应不忘根本,牢牢树立人本主义建设理念,坚持“立德树人”。

但遗憾的是,我国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中体现的建设理念出现了功利化倾向,主要表现为人本主义的游离和工具主义的扩张。

人本主义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人的发展。虽然在各校建设方案中的“建设目标”“建设基础”部分大多都有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阐述,大部分高校都提到了坚持“立德树人”“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建设的核心、根本任务”“以学生为本”“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等,但方案中缺乏对“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等人本主义理念具体践行的论述。

对于人才培养,主要表述为改革教学方式、更新课程体系、完善质量保障评价体系等方面。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着墨极少。而有关科学研究的表述在方案中更为多见:“总体目标”“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章节中都涉及科学研究的阐述,呈现出轻教学重科研的现象,追求物化的成果和量化的指标,表现为人本主义的游离。

工具主义是相对于理性主义的一种重要的大学理念,强调大学贴近社会,利用自身力量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意义,追求“大学的功用”及其现实价值,是大学世俗化的表现,工具主义理念的扩张必然导致功利主义[4]。相比较而言,自然科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可以更快速地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则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提升人们精神高度和综合素养。总体来说,各高校方案中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pz/106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