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天启不死,大明不灭”?朱由校:一个爱好木工的木匠皇帝
“明太祖起草泽,而能铲除胡元,戡定群雄,其才不可谓不雄。”
明朝朱元璋从一个布衣到九五之尊,并且开创“大明盛世”,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然而他的后人中却出了许多奇葩皇帝。比如蟋蟀皇帝,木匠皇帝。今天就跟大家说说木匠皇帝一一朱由校。
说到明朝便会想起大字不识喜爱干木匠活的木匠活的天启皇帝一一朱由校,年是明朝最不平凡的一年,先是万历皇帝驾崩,接着继位不到一个月的朱常洛因红丸案而死,年仅16岁的朱由校被把持朝政的东林党人拥上皇位,一个酷爱木匠活的天启皇帝。
天启皇帝由于爱好木工活,他营造的亭台楼阁都是精雕细琢,他留下的一把“木雕壶”不论是材质还是纹路都令后人叹为观止,如果他是一个普通人也许世上又要多一个鲁班师父了,然而因为他酷爱木工活不理朝政,被人称为大字不识的“木匠”皇帝。
然而《明熹宗实录》开篇大学生刘一燝曾夸赞天启皇帝批阅秦章时的书法“体势端严,笔法遒劲”。天启不但不骄傲反而回答“天寒作字少,未能工也,俟春和时亲笔砚,尚有进益。”从这里可以看出天启并不是一个大字不识的木匠皇帝。《明实录》首辅叶向高和朱由校的对话中更加可以肯定天启不光聪明喜爱木工活,也是一位关心天下大事的好皇帝。当叶向高说到皇上聪明好学,是勤政好学之主,皇上却说我天天批阅文书,不忘祖宗之训也。人人都知道明朝的文人墨客连皇帝都敢骂,因此大学生刘一憬是不可能睁眼说瞎话的。
天启皇帝继位时先帝留给他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烂摊子,天启元年,当辽东三省都陷入清人之手时,他大胆启用孙承宗,袁可立,袁崇焕等名将,可是他们三人也因卷入朋党之争而成为政治牺牲品。天启大胆启用袁可立并接受他的七项建议,任命他为登来节制远海,水陆并进,出奇策直接把战线推进到后金南四卫的北端腹地,并且策反了努尔哈赤女婿刘爱塔,让努尔哈赤颜面扫地,龟缩在后金阵营中不敢出来。
袁可立为多次向天启提出奖励士兵都得到天启的支持。当袁崇焕打了胜仗大言不惭地上书天启,说奴子可降时。天启却让他稳打稳扎,不能因为一次胜利就认为金人会降,那是不可能的。天启皇帝能让他的军队在前方打仗毫无后顾之忧,完全得益于魏忠贤的赋税改革,魏忠贤减轻农民负担,增加了豪强大族的工商税,光浙江一地的茶叶税就达20万两,是前朝的几倍。
魏忠贤的赋税改革稳定了财政收入,让明朝军队无后顾之忧。然而他的改革触犯了自诩清流的东林党人在江南的利益,他们纷纷上书要求罢免魏忠贤,魏忠贤一气之下便制造了所谓的“七君子事件”。然而“七君子事件”肯定也是天启默许的,天启自己无法平衡东林党人的势力,于是利用宦官魏忠贤来制约他们。虽然魏忠贤专权,但是他对天启皇帝还是忠心耿耿的,如果没有魏忠贤的赋税改革,明朝便无法稳定辽东战线。
然而天启皇帝死后,崇祯皇帝上台后在东林党人的大力支持下,崇祯皇帝便废了魏忠贤。自诩清流的东林党人便废了江南豪强的工商税,把所有赋税全部加到农民身上,然而农民本不堪负荷,于是不堪重负的农民纷纷起义。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和稳固辽东战线,崇祯皇帝曾哭着请求东林党人捐款,结果是一毛不拔,可是当李自成的农民军打到北京时,自诩清流的东林党人为了保命乖乖送上银子。以致崇祯吊死煤山前感慨:“诸臣误朕”,匆忙之间想起哥哥临终之言:“恪守谨言,堪当大任”。于是把魏忠贤厚葬。
天启皇帝在位七年,让明朝财政翻了翻,并且让辽东半岛重回明朝手中,在对外战争也丝毫不退让,并在澎湖两次大败荷兰,成功收复澎湖。他让魏忠贤和东林党人互相制衡,自己也像他爷爷万历一样在幕后操控,自己干一点自己的爱好又有什么不好呢?所以说天启不死,大明不灭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天启皇帝由于宠幸客氏,致使他的子嗣凋零,尽管他宠客氏,对他的张皇后还是极力保护的,在他临死前还让弟弟朱由俭照顾皇嫂。
他为了大明前途作想把帝位传给弟弟朱由俭,就凭这一件事足可以说明天启皇帝并不是一个大字不识的木匠皇帝,历来皇位之争都是血雨腥风,可是他却不传子而传给他认为有“尧舜”之才的朱由俭。并且嘱托弟弟重用魏忠贤,毕竟魏忠贤治国还是有一套的。谁知崇祯不听他的话,罢免魏忠贤重用东林党人,才让后金利用崇祯皇帝用人失误成功打破明朝进攻态势。最后崇祯皇帝才落得“天子守国,君王死社稷,”的悲惨下场。
天启皇帝在短短七年里让明朝正常运行,保住了辽东局势,利用魏忠贤打击东林党人,让国家财政稳定,百姓得到休养生息。他的所作所为完全不是昏君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只不过因为他是皇帝却爱好干木工,就完全抹黑他的功劳,这对天启皇帝是不公平的。“天启不死,大明不灭”这才是“木匠皇帝”的真实写照。正如一首诗所说:“尔曹功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任何人都无法抹黑他的功劳。
来源:腾讯企鹅号真真教化妆
编辑:济安 文字图片源于网络,略有编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文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和视频)为腾讯网络平台"企鹅号”用户上传并发布,不代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