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白癜风临床诊疗 http://pf.39.net/bdfyy/zjft/180423/6185587.html健身气功八段锦功理(二)
五劳七伤往后瞧的功理
“五劳七伤”,泛指各种疾病和致病因素。人们经常用“五劳七伤”来形容人身体虚弱多病。其实,“五劳七伤”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形成因素也包含着多个方面。例如,《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的“久视伤血”。肝藏血,开窍于目,由于肝脏的经脉联系于目,人的视力又有赖于肝气疏泻和肝血濡养,因此,眼睛过度疲劳会伤肝,进而影响血的调节,所以有“久视伤血”之说),久卧伤气(是指人长时间卧床,会导致精神昏沉、萎靡不振,引起气的散内,得不到凝聚,久之则气散,无力化神,则人更是萎靡不振,神疲乏力,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由于人体呈坐姿时,身体肌肉要保持一定的张力以维持身体的平衡,长时间坐着不动,则颈、腰等局部肌肉必然会疲劳、损伤。
如果有对八段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老师,邀请免费进群学习,赠送八段锦全套学习视频。
再者,人体呈坐姿时,由于体位关系,其肌肉组织的血液循环得不到改善,影响肌肉等组织的代谢活动,长此以往,肌肉的功能便会出现退化,所以说“久坐伤肉”),久立伤骨(是指人长时间站立不动,人体骨骼会因长时间支撑身体而劳损,引起骨或骨关节的发育畸形和活动障碍),久行伤筋(由于人的行走主要有赖于筋肉对骨骼的拉动,如长时间行走,必然使下肢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腱、筋膜等软组织因疲劳而受伤或劳损,这也是为什么人走路多了会酸痛疲劳的原因),是谓五劳所伤。”
“五劳”有时还指人的肝劳、心劳、脾劳、肺劳、肾劳五种劳伤,而这“五劳”与人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有着密切的关系。“七伤”是指因为“七情”太过而造成脏腑损伤和疾病的说法。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由于七情致病直接伤及脏腑,故又称“内伤七情”。再有另一种说法是《诸病源候论虚劳候》提到的“一曰大饱伤脾……二曰大怒气逆伤肝……三曰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四曰形寒、寒饮伤肺……五曰忧愁思虑伤心……六曰风雨寒暑伤形……七曰大恐惧不节伤志。”由此观之,“五劳七伤”应理解为泛指各种疾病和致病因素较为恰当。 那么为什么五劳七伤要强调往后瞧呢?
综观五劳七伤往后瞧的功法动作及要领要求,首先可发现,往后瞧的转头动作能使脊柱两侧的肌肉得到舒、缩运动,可有效刺激颈部大椎穴及足太阳膀胱经上的心、肝、脾、肺、肾、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俞穴;其次是往后瞧的转头动作配合两臂向外充分旋转,能使脊柱微微成反弓活动,及使胸腹向上伸展,牵拉胸腔、腹腔内的脏腑。而由经络知识可知,这样动作能有效刺激身前的任脉、冲脉、身后的督脉和环绕于腰腹的带脉。由此可见,通过本式动作导引,使奇经八脉不断受到松与紧的交替刺激,进而起到调节十二经脉及周身阴阳作用,从而调和脏腑器官的气血运行,起到防治“五劳七伤”的目的。
摇头摆尾去心火的功理
五行木生火,肝胆为木,心为火,肝胆为心之母,肝胆气滞气郁,肝胆火旺,从而波及心使心火上炎,心烦气躁。
通过摇头摆尾伸展和牵拉身体内外两侧经络,通过伸展和牵拉经络和经络所属肌肉,使经络和肌肉紧张、收缩、舒张,如此反复运动反射传导,其传导波到达肝胆心,使肝胆心气舒畅,肝胆心脏的气机升降出入平衡,相应于心脏和肝胆脏腑的气机升则升,降则降,气血流畅,脏腑正常收缩运动,从而起到从外调内,从内调外的作用,使相应的脏腑机能协调平衡,运作正常,达到改善疏肝泻胆,泻火除烦,消除心火,防病治病的效果。
两手攀足固肾腰的功理
这是一个拉伸腰椎的动作,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要注意一个诀窍,要把动作的力点放在手指尖,要以手指尖带领手臂慢慢上举,整个身体的重量全部集中在中指的指尖,腹部收紧,大腿后侧收紧,感觉有根绳子系在中指的指尖上,拉动着身体向前向上伸展,有一种”千钧一发”的感觉,拉伸的力气再大一点,身体就要失去平衡了,处于一种”将倒而未倒”的平衡状态,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拉伸腰椎的作用,才能使腰椎间的空隙放大,而又不至于压迫到神经。
这个动作可以锻炼腰椎,中医上认为腰为肾之府,所以往往将腰与肾相连,拉伸腰椎和按摩腰部可以使皮肤里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的排除,又可刺激神经末梢,对神经系统的温和刺激,有利于病损组织的修复,提高腰肌的耐力,对慢性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可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对于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等病也有一定疗效。在临床上,多数腰椎病是由于腰椎间盘长时间受到压迫所致,医院里用“腰椎治疗牵引床”对很多患者进行牵引治疗,通过机器的反方向的力量,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拉伸腰椎,使腰椎间的空隙放大,压迫得以缓解。
所以两手前伸上引拉伸腰椎的动作,和”牵引床”有异曲同工之妙。牵引床是借助外力,而做动作是借助自身的力量,更安全和更容易掌握,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动作规范,一定要达到极限,不然就失去了动作本身的意义。
在拉伸腰椎之前,还有一个按摩膀胱经的动作,通过从上到下的按摩法来疏通膀胱经。两手从胸前、腋下向后伸出,抚在脊柱两侧、肩胛骨下,手心向里,手指向下,稍用力,从上一直向下按摩,随着手臂伸直,身体自然前俯,两手一直按摩到脚后跟。
肾与膀胱相表里,从解剖学上讲,膀胱是泌尿器官,是人体排泄废物的重要通道。从中医来看,膀胱经作为人体最长的一条经络,作为具有最多穴位的一条经络,也是人体重要的排毒器官。
肾在五行属水,膀胱也属水,水的特性是往下流,所以膀胱经的走向是从头部沿着背部、大腿后侧一直到脚后跟。膀胱经排毒,也是从上往下进行,如刮痧、捏脊,就要顺着膀胱经从上而下。我们在按摩的时候要适度用力,要让皮肤能感觉到手的力度。手越往下的时候,越要保持两腿伸直,要感受到大腿后侧的拉伸,同时尽量保持身体和双腿呈90°,也就是说身体重心要往前,而不是落在臀部上面。两手攀足,就是两手“向下攀登”直到足部。
柔韧性差一些的人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会明显感觉到大腿后侧有拉伸感、甚至疼痛感,尤其是在委中穴这个位置。如果仔细观察,这种人的委中穴不是正常的凹陷状,反而是凸出的外鼓状,这种情况一般都说明有腰痛的症状存在。如果要加强锻炼效果,在按摩膀胱经的同时,还可以反复按压委中穴。
中医流传下来的“四穴总歌”上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人身前面的疾患,如脾、胃、大肠、小肠功能失调出现的肚腹疼痛、呕吐、胃痛、腹泻等症,应首选足三里穴治疗。
人身头颈胸肺部位的病变,取列缺穴为主治疗,具有疏解风寒,清肺止咳的作用。人身头面的疾患,主要是口及颜面部的病症,可取合谷穴为主治疗。
人身后面的疾患,主要是腰背部酸痛等,应取委中穴为主治疗。委中穴在腘窝正中,中医认为:委中穴为膀胱经气血汇合而成,故为膀胱经“合穴”,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合穴主要用于六腑病症,所以膀胱经的问题可以通过委中穴来缓解甚至治疗,这就有了“腰背委中求”这句话。腰部、背部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按压委中穴来治疗。
攒拳怒目增气力的功理
传统医学角度
肝在五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疏泄、藏血、情志,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古人以木气的冲和条达之象来类比肝的疏泄功能,故在五行中将其归属于木。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以及维持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三方面。另外,肝肾、心、肺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中医所说:“临床所见的杂病中,肝病十居六七。”
该动作在站桩的基础上进行,站桩“圆裆”的要求可使外阴内缩,精气含藏,元气固秘于丹田。肝经络阴器,其经络走行经过外阴部,因此做好“圆裆”可以强壮肝经,进而对生殖系统的疾病,如前列腺炎、阳痿早泄等均会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松紧结合是本动作的一个显着特点,要求练功时松中有紧、松而不懈、紧从松来、柔和拔伸。“紧”只是动作中的一瞬间,即“寸劲”的点发,而松是贯穿动作过程始终的。
击拳时如弹簧般由上肢带动,将肝经章门穴(其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打开,章门穴属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调之可以疏肝养肝,该穴又属奇经之带脉,带脉络腰而过,腰部是足少阴肾经所属,腰为肾之府,带脉又和肾相关联,带脉总束腰以下诸脉,下焦是奇经汇集的所在,冲、任、督皆发源于小腹部,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说:“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儒门事亲·证妇人带下赤白分寒热章》)这说明带脉和冲、任、督三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动作中左右出拳由腰发力,不仅打开章门穴,久之还使环腰之带脉通过拧腰而使一周经络通畅,进而振奋冲、任、督三脉,使三脉气血壮实;章门还为八会穴之“脏会”,为五脏气机汇聚之处,该穴打通可疏泄五脏气机的壅塞。松紧的这种密切配合和频繁转换,有助于刺激调节机体的阴阳协调能力,促使经气流通,滑利关节,活血化瘀,强筋壮骨。
总之,八段锦这一式马步冲拳、怒目瞪眼,均可刺激肝经系统,使肝血充盈,经脉得以涵养,以至筋骨强健,久练攒拳,则气力倍增;怒目体现了肝的疏泻肝气,从而调和气血,保证了肝的正常生理功能。一则养血,一则疏肝,这对那些久坐、卧床、少动之人,身体倦怠、气血郁滞之人,尤为适宜。该动作锻炼数十下之后,人会感觉全身气血流通,筋骨壮满有力,双目炯炯有神,面色红润,信心倍增!倦怠、萎靡、消极的情绪一扫而空。
现代医学角度
将该动作分解来看,站桩能够促使肌肉特别是下肢产生节律式运动,有利于血液的回流。俗话说:人老腿先老。持续适度的站桩无疑可以增强下肢的力量和平衡能力,可以抗衰老。研究表明,站桩有利于实现“体外反搏”,促使下半身血流加速回流到躯干和头颈,从而增加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液循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从现代运动科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小负荷的运动应激。应是指全身性非特异性的反应,当机体受到各种内外因素刺激时,会产生适应性调节,从而影响各种机能与代谢状态。良性的柔和持续的应激,可调动全身各脏器组织的储备潜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该动作上肢、躯干、下肢全身配合,全身肌肉参与,不同于八段锦其他几式有针对性的锻炼,该动作运动量大,可迅速调动全身血液循环。研究表明,正确习练站桩配合冲拳,对血压、心率、血糖、甲状腺功能等具有双向调节功能,从而增强了机体的适应能力和预防疾病的能力。
背后七颠百病消的功理
为什么说背后七颠能百病消呢?
首先,我们从运动解剖学和生理学分析,脊椎是提供人体直立时所需的主要骨架支柱,当脊椎遭到急慢性损伤,或退行性病变而改变其结构时,脊柱周围软组织(肌肉、韧带、筋膜、神经、血管等)将受到影响,发生病理性改变,特别是对植物神经产生的压迫影响,会造成五脏六腑及各内脏器官接连发生病变,功能失常。西方的整脊疗法则是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应用特殊的手法对颈、胸、腰椎和骨盆的骨关节、椎间盘以及脊柱相关软组织的劳损,紧张僵硬或退化性改变进行调整,以恢复脊柱内的生物力学平衡关系;解除脊柱周围软组织急慢性损伤的病理改变,以此来治疗脊柱及其相关疾病的方法。
例如,根据临床经验,许多内脏疾病,通过脊柱的调整治疗法就能治愈。临床中诊治的颈椎、胸椎、腰椎疾病中,有一半的病人伴有植物神经紊乱和相应的内脏疾病,当脊椎病治好后,这些相应的脏器疾病也就痊愈了。
我们再来分析“七颠”的动作方法,发现“七颠”的功法正是一方面通过百会上领,拨伸脊柱,拉长脊柱周围、大小腿、足底等部肌肉、韧带,一方面通过颠足放松,震动脊柱及下肢各关节内部结构,使全身肌肉、筋骨得到放松复位。这样能使脊柱和下肢周围软组织得到良性的按摩和锻炼,有肋于解除肌肉紧张,恢复脊柱内的生物力学平衡,达到治疗康复效果。
其次,我们从中医角度来分析,从经络学知识可知,督脉、膀胱经主要分布在背部,脊柱及脊柱两旁。督脉、膀胱经与脊柱之间关系,犹如高速公路两边车道与中间隔离带的关系,若脊柱向侧偏斜弯曲,则两侧的气血受阻。也即是说脊柱的中正是保持督脉、膀胱经畅通的基础。而从脏腑的俞穴位置和功能来分析,可看到所有的俞穴都处在脊柱周围,根据中医的气血理论,通过对背部俞穴进行导引、按摩、贴膏药和针炙等方法,能够有效地刺激督脉和膀胱经的经气,促进督脉和膀胱经的气血流通,达到治病康复的医疗保健效果。此外,足趾为足三阴、足三阳经交会之处,脚十趾抓地,可有效刺激足部相关经脉,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
可以说,本势对提高人的阳气及畅通全身气血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背后七颠能消百病的说法确实是有其原因和道理的。如果有对八段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老师,邀请免费进群学习,赠送八段锦全套学习视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