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汤
“理中汤”有扶危救世之功
理中者,理中焦也。
张仲景《伤寒论》中仅仅由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四味药组成的理中汤中就包括了干姜-人参、干姜-白术、人参-白术、白术-炙甘草等多组药对,但是如果只知道干姜温以袪寒、人参补能去虚、白术燥除脾湿等各药的作用特点,对于体现方剂的精髓——药物配伍就显得尚未完全,因为缺失了掌握的干姜配伍人参辛甘扶阳,人参得干姜则补而能行,大气周流;干姜得人参则行而不过,中气畅达;干姜配伍白术则温燥并用,符合脾喜燥恶湿之特性;人参配伍白术则一补一燥,补燥皆从不同角度以助恢复脾之运化功能;白术配炙甘草,一则炙甘草补中益气能促进白术健脾作用的发挥,并缓和其刚燥之性;二则白术健脾能助炙甘草补中益气之功,三则二者配用有较理想的缓脾止痛作用等同样重要的药对配伍的知识点。伤寒论理中汤条下白朮的加减最多,有<条>可欲得水者,加朮,足前成四两半;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朮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朮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朮:……腹满者,去朮,加附子一枚。可见仲景用白朮,必有渴,下多者多渴,故还用白朮;脐上筑者、吐多者、腹满者,要慎用白朮。
理中汤介绍理中汤,由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组成。方中以辛热之干姜为君,温中焦脾胃而祛里寒;人参大补元气,助运化而正升降,为臣药,补气益脾;白术健脾燥湿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补土为使药,诸药配合,中焦之寒得辛热而去,中焦之虚得甘温而复,清阳升而浊阴降,运化健而中焦治,故曰“理中”。常用于中焦虚寒所致的阳虚失血、小儿慢惊、胸痹、病后喜唾、呕吐、腹泄、胃脘痛等疾病。综观本方,虽治多病,究其实质,总不离中焦虚寒,故可异病同治。其中可治:一、小儿慢惊风《小儿药证直诀》曰:“小儿慢惊,因病后或吐泻,或药饵伤损脾胃,…,此脾虚生风无阳之证也。”此病乃日常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损伤脾胃,脾阳大虚则泄泻、抽搐诸症变生。故用理中汤温运脾阳,令土实则木无所乘,诸症自除。二、体虚感冒《伤寒论》第条曰:“太阳病,外症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中痞,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桂枝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枝,原为太阳病误下之虚寒下利所设。本症虽未误下,但中阳素虚,复感外寒,亦属表里兼症,以里症为主,故用此方表里双解,疗效可靠。三、泛吐涎沫脾主痰涎,肾主唾液,脾气虚寒,不能摄津,津液上溢于口而导致泛吐痰涎。本病例脾肾同治,拟理中汤以暖脾阳,附子、益智仁、乌药温肾摄津止唾,而达脾肾阳旺,运化水湿,使津液不溢于口而奏效。四、胸痹《医门法律》云:“胸痹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若体胖素体阳气不足,胸阳不运,寒邪乘其阳位,痹阻气机而致胸痹。此病从治本入手,以理中汤温中健脾,培补阳气;用桂心、栝楼、薤白辛温通阳,宽胸理气,标本兼治,故获良效。五、乙肝现代医学所谓“乙肝”患者,常因长期过服苦寒清热之剂,致中阳受损,脾失健运,而转氨酶不能降至正常者,投“理中汤”温运中阳,提高自身免疫力,常可获意想不到之效。
病情案例1一女患者60岁,患乙肝年余。服中、西药近1年,转氨酶始终不能降至正常,且增腹满肠鸣,大便溏泄,食入欲吐之候。患者自谓是肝硬化腹水,死期将至,求治于笔者。余仍投“理中汤”近百剂,始得腹胀消,大便成形,食欲转佳,转氨酶亦随之降至正常(其间未服用其它药物)且未见咽干、口燥等化热之象。至今已十余年仍健在。
见“理中汤证”而用“理中汤”者难以计数,多能得心应手。但有1例至今终身难忘,真可谓用到老学到老矣。
病情案例2此患者为女性,年40余岁。以腹痛、泻泄、呕医院门诊治疗。曾用黄连素、环丙沙星、-2及静滴对症治疗未效(因对喹诺酮类药物副作用敏感),恶心呕吐加剧,来求以中药治疗。见“理中汤证”悉具,自信投理中汤3剂必愈。遂投原方加附子,用量各10g,日1剂。投3剂后呕吐稍减,但腹痛、泻泄分毫无减。其夫见其痛、泻不止,恐生他变,医院治疗。大便化验未见细菌生长。经输液及口服抗炎止泻等对症治疗5天,腹痛、腹泻仍未治愈,且恶心呕吐又增剧。患者出院再求用中药治疗。患者腹痛仍在脐周,腹诊时腹中悸动,应手有力,腹肌平软,无腹胀满之症,四肢欠温,日泻下五六次,质稀溏,无里急后重,脐周终日疼痛无休止,喜温喜按,四末欠温,舌淡红,苔白滑,证属太阴无疑。但“理中汤证”之脉皆沉细或沉迟乏力,而此病人脉却见弦紧有力。似有脉证不相符之虑。又思脉弦紧者主痛,应指有力者主邪气盛。理中汤使用方式前投“理中汤”痛、泻虽未止,但呕吐减轻,亦似有对症之征,是否药轻病重。近对《伤寒论》中每用一两应等于现代15.g,而原文中理中汤四味各用三两,应等于46.g,且原文并指出:“益至三至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于是用理中汤四味各45g加附子、肉桂各30g,番石榴10粒(即番石榴未长大而干死于枝上者,闽南农村人常以止泻)。再用伏龙肝g,水六大碗,先将伏龙肝煎开后澄清去渣。先煎附子半小时,在入其他药煎至二碗半,于1天内分3次温服。投上方1剂,次日呕吐止,腹痛、腹泻均大减,且未见任何副作用,精神转佳。次日依法再进1剂,而诸症均除。众所周知,方剂的组成不是简单的将药物堆砌,也不是单纯将药效相加,而是在治法理论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利用药物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相制为用的配伍原理,有目的地将群药按君、臣、佐、使的组织结构合理配伍,务使方中的药物及其配伍与病证的病机丝丝入扣,使药物配伍后的综合效用与所立治法高度统一。大凡一首疗效确切,垂范后学的方剂,其组方法度严谨,目的明确,其配伍主次分明,精深奥妙,或相须相使,提高疗效,或相畏相杀,解毒纠偏,正如徐灵胎所言:“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然而中西医药结合组方时,例如西药胃药加理中汤,组方者注重的是中西医两套理论体系的结合运用,希望通过两条不同的途径达到治疗目的。殊不知,这种配伍忽略了方剂整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将两组“毫不相干”的药物强扭于一体。如此怎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呢?再者,因方中药物之间存在复杂的交叉配伍关系,它们的配伍,或许还可能出现难以料想的不利于治疗的毒副反应,如清热利尿药扁蓄、泽泻与保钾利尿药安体舒通配用可导致高钾血症。现代药理作用为依据选用的中药,其客观存在的性味、功能或许有悖治疗法则,以致形成所谓“药证不符”的现象。中药的疗效是在我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指导下应用产生的,离开传统医学,中药就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尤其是若干药物按一定组织结构组成的有效方剂,更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实践证明,要想更好地发挥方剂的治疗作用,除了以证候和立法为依据外,必须还要结合当时季节气候变化情况灵活加减。季节气候的变化有应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及,有至而太过等情形,即有盛衰之别,在这些特殊情况下,方剂的运用,又要随其盛衰而适当的加减。相信其功效一定非常好。
看完这些,你们更了解理中汤了吗?******************************************************************************************************************************
米饭加点料更营养!
教你如何辨别身体有没有入侵湿气~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