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哥儿们雷武龙钻研很久出来的东西,俺们汉匈团队尚史轩荣誉首发,我呢就厚脸皮蹭一波转载,哈哈哈~
以前我也转过雷武龙一篇文章来着,感兴趣的可以点这个传送门:第10回泰国泰拳求学指南
好了,以下正文:
作者
杨添(微博
雷武龙Tian)微博历史博主知名体育博主
本文由作者授权尚史轩首发
请勿转载,维权必究
暹罗,是泰国的旧称,虽然这个中南半岛上的美丽国度如今以旅游闻名于世,但在数百年前,这片土地上却诞生了很多著名将领,战士和故事,中南半岛的兴衰历史如果细细说来,写成几本书都未必能详尽,但泰,缅,老,柬,越,马这几国互相攻伐征战的年月里,对于各自武备兵技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还不是他们自己本身,还涉及到中,日,葡萄牙,西班牙,英法等国的加入,对于我国明清时期的西南边疆影响也甚为深远。这里只能与诸位简单的探讨下笔者所浅显了解的仅仅泰国一地的武备兵械,以及与泰国相关的周边国家地区的资料分析,希望大家斧正。
其实单看泰国的历史,大一统时期不过短短的多年,之前的记载虽然早在三国时期,东吴就有使臣出访过泰国中部地区的小邦国“金陈国”,但真正形成统一的帝国还是素可泰王朝时期,泰族从高棉人手里夺取政权,年建立了自己的王国——素可泰王国,并创立了自己的文字,制度,历法等。当年也是南宋嘉熙二年,离蒙古南下,南宋灭亡只剩下41年的时间,所以有很多泰国学者也提出泰族是从当年的南诏国和后来的大理国逐渐南下到清迈地区,再南下到泰国中部地区和当地民族融合后诞生的,不过这个说法光是在泰国国内依然处于讨论阶段,国际上也并没有得出公论,所以只能算是一种说法而已,但可以肯定的是,泰族和我国境内的傣族,壮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里要说明的是,虽然现有的各种资料证明傣族武术,壮族武术和暹罗武术,兵器等等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不能说泰拳或者说泰国古兵器技术就是中国武术的分支流派,更不能因为一些技法类似就直接说这是某某拳派传过去的,天道不独密,人都是两手两脚,在战争搏杀中悟出相同的道理是很正常的,以前我们也认为欧洲的冷兵器技术不如亚洲,但现在呢?欧洲复兴了自己的古典兵器武艺,手半剑术等等,哪一个比我们想像中的差?正确的认识自身的技术发展才是应有的态度,日本的空手道和柔道都本身都认可自己的技术雏形来自中国,空手道很多流派也到福建去追溯源头,但你能说现在的空手道是中国古拳法的体现吗?不能,因为别人已经针对当地的地形和生活环境融合出了自己的武道,有自己独特的存在形式,如今的泰拳和泰国武艺也一样早已融合了诸多当地文化成为了自己的技艺,周边很多国家文化艺术也是如此,如果不摆正心态,一味的嫉妒发达国家文化,鄙视周边国家文化,那就是典型的“大国小家子气心态”,不可取。且不说古时候武术阶层流传整理的东西大都是口述或者演义性质的东西居多,就算按照戏说的“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说法,少林武功出达摩,达摩还是印度人呢?那是不是印度人可以说中国武术是印度武术的分支?这样的扯皮,毫无意义,所以摆正心态做学习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泰拳王播求扮演的《断剑侯爵》
▲托尼贾《拳霸》剧照
关于泰拳技术本身,已经有很多赛事,文章,电影等等去论述分析,这里不再多说,只重申笔者一直强调的一点,泰拳是一门军拳,不像中国和日本那样后来诞生了“江湖”体系,让大量技法变得依托环境和特殊的行为准则而改变,而是一直保持了浓厚的战斗色彩,古时候的泰拳名家基本都是退役士兵,所教的弟子学成后唯一的路也是从军,退役后继续教拳,往复循环,素可泰时期的兵制要求男子从成年开始一直服役到60岁,基本上这一生都是军人,战时为兵,闲时为农,而往后的大城王朝(-年)时期,延绵多年的泰缅战争(-年)几乎贯穿了整个大城王朝到吞武里王朝再到曼谷王朝的初期,整个国家都处于一个战争状态,所以基本上男丁都处于被随时征召的状态,一直到年缅甸被新的列强英国入侵,泰缅之争才算平息了下来,而这个时候已经是泰国的第四个大一统王朝也是如今的王朝却克里王朝二世王时期了,而到了三世王时期(-年),暹罗就彻底的退出了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进入了全面火器列装军队的时代,冷兵器只作为仪仗和辅助武器,警用和民间继续使用,所以泰拳和泰式冷兵器的技术一直保留得比较完整,没有过多的演武化,但是自从全面火器后到今天又过了一百多年,经历过断代再到现在开始复原的时候,发觉很多技术也失去了原来的面目,演武的花法和真实的技术混杂在一起,所以要理清楚,还是要费一番功夫的。
泰国兵器数量最多也最有特色的就是泰刀,分为单手和双手,而且泰刀在当时几乎是大规模列装部队的武器,分为民用和军用还有皇室专用三个等级,关于泰刀的形制,很多人从外观上去看会觉得受日本刀的影响很大,其实那只是大城王朝中后期开始才有的情况,之前的泰刀形制基本上是以泰北地区的形制为主,因为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在素可泰地区,至今仍然算泰国北部地区,更北部的清莱清盛一带很早就有了部落联盟的国家雏形,后来因为蒙古南下,大理国被攻陷,当地泰人的首领才把都城南迁,逐渐统一泰北各城,形成了著名的泰北兰纳王国(-年),也就是中国史籍里记载的“八百媳妇国”,简单来说,就是如今泰国北部地区以清迈为中心的一个独立王国,文化上更靠近傣族文化,当时的北部地区还有南奔,帕尧等小型政权,互相之间的攻伐争夺也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兵器文化发展。
而单就泰刀来说,也分为几个派系,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区域,中部以大城王朝为代表,刀身弧度要略弯一些,刀镡类似日本刀形制,而北部的刀镡和刀柄是一体的,靠刀柄的直径面积的切面来作为刀镡,而刀也要略直一些,而南部因为毗邻马来半岛,受到马来刀以及中国南下海盗的兵器影响,泰刀并不是绝对的主流,比较常见的是各种水手短兵器和中式长兵器。
▲泰北演武会
泰北兰纳兵器
先说下泰北刀:泰北刀包含了以兰纳为主,帕尧国,南奔国等泰国北部古代独立政权的刀具统称。最大的特点是精美的银饰花纹以及隐藏的刀镡,刀入鞘以后看上去像一个带弧度的铁棍,而上面的花纹越丰富越漂亮则越能体现使用者的等级,而刀刃分为刀腰,刀肚,刀尾三个部分,刀身腰细头重,兰纳古谚语叫“猪尾巴”。通常刀的长短由使用者自己要求和掌握,但一般在21寸左右,21寸以上的刀则是将军,城主这些才有条件使用的,最长的能达29寸。而能在刀刃上雕刻经文或者图案的,在古时候只是御前侍卫和将领才拥有的权力。刀上的经文也很有讲究,古代泰国的士兵对于经文刺符极为虔诚,认为这些宗教的力量加持是自己作战的护身符,轻易不上身,上身的话必须符合自己所求,而泰国人也相信所有兵器都有神灵入驻,必须要先和兵器交朋友,掌握了兵器后,神灵才会帮助你,至今泰国军队还有给武装直升机,坦克一类开光的仪式。古时候的刀匠打一把好刀也是有祈福祭祀等仪式的。泰北兰纳刀的经文雕刻很花时间,刻经文非常耗损精力,刻之前得点香,祈求经文创立者给予加持。刀匠相信每把刀都有灵魂,所以打多少把完全看状态,打好的刀可以挂在卧室或者大门口,用来辟邪防身。清迈有一个有多年历史的制刀村落,现今流传的兰纳刀制作技术大都源自那里。
泰北刀的制作过程也分为选铁,打铁,做造型,刻经文花纹,做刀柄刀鞘,刀柄捆结绳等六个步骤,通常选用光滑的好铁打造,一把好刀的刀柄和刀鞘至少做两三个备用。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刀绳,泰人认为刀如果没有刀绳,就等于人没有穿衣服,是不吉利的象征,而刀绳除了能起到佩戴刀具的作用外,还是泰北刀法的一部分,可以配合刀鞘用来格挡,拔刀反击以及随时调整背刀的位置等等,通常会把刀挂在身前,视为礼貌,不主动挑起事端,一柄刀结绳往往就需要数周时间。绳子捆绑也得讲究,骑马时间长了也不会在后背勒出问题。
▲泰刀上的经文
▲泰北泰刀刀镡隐藏起来
▲刀绳是刀的衣服
▲刀绳和刀鞘能用来格挡
▲刀绳运用好了能多角度出刀
▲泰刀收徒仪式
泰北刀的技法也有自己的徒手基本功,这种基本功是一种优雅的舞蹈,用来锻炼身体各部位尤其是手腕和脚踝的关节运转以及步法,这种徒手的刀舞蹈也有徒手的运用方法,是类似被动防御的擒摔技术,有对拆对练套路,徒手熟练后再上单刀,双刀以及单刀配刀鞘各种舞法操练,而我们在傣族,苗族等文化里常常见到的竹竿舞,在这里是用作训练步法的,总之,你看到的很多民俗文化都跟当年的战争武备有关,而古时候泰北士兵作战一天,整个刀都是裂痕,手上全部是血,脱不了刀,必须泡在温水里才能脱手,一天下来刀就打废了,所以必须不断保持磨刀。兰纳地区除了当时和周边的小国有攻伐外,最主要的是抵御西边强邻缅甸的入侵以及为了扩张自己的利益往北进犯明朝边境土司,所以在长年的战争中积累了很多作战经验,屹立不倒,流传下来武备技艺甚多,值得好好发掘。
▲泰北兰纳出阵图
▲泰北古壁画中的兰纳武士
▲泰北泰刀舞
▲泰北演武会
▲泰北兰纳带刀美女
大城王朝兵器
大城王朝的历史在泰国的历史里就等于中国的汉唐,是如今泰国文化的基石,曾经中南半岛大陆的统治权在柬埔寨人建立的高棉帝国手里,泰人因为不满为高棉神王无止境的征召修建吴哥窟等宗教建筑而起义,建立了自己的素可泰王国,而之后又在乌通王的带领下建立了大城王朝,经历34代君主,历时年,期间两次被缅甸攻陷王都阿瑜陀耶又复国成功,第二次复国后建立的新王朝则为华裔皇帝郑信建立的吞武里王朝,所以整个大城王朝时期是泰国古代战斗力最强悍的时期,武备艺术达到极致,而大城王朝比我们想象的要开放得多,由于拥有发达的水系,当时的王都阿瑜陀耶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军事雇佣兵,除了大量华人外,还有日本,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印度,孟人等等,所以大城王朝的兵器艺术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很大,但最有代表的还是泰刀,大城王朝的泰刀也基本上成为了泰刀的代表形制。
▲曾经繁华开放的阿瑜陀耶
大城泰刀:大城泰刀受到各地的影响很大,既有东北部澜沧王国(老挝)的影响,也有早期高棉帝国(柬埔寨)统治时期的痕迹,而后来大量的华人下南洋,把中国的一些武器带到大城,也对大城的兵器产生了影响,而日本战国时期开始,往来于南洋的商船,海盗等逐渐登陆当时的暹罗,安南,以商人的身份经商,定居下来。在大城王都阿瑜陀耶和安南的岘港都有因此而已建立的日本人町,大城王朝的日本人町是日本人在海外最大的一个聚集点,巅峰时期人数达到数千人,而这些人最早在14世纪就在大城定居了。
日本人町的居民成分不像华人那样基本是以商人为主,当时华人在大城王朝的地位属于外族人士里最高的一等,可以随处定居,很多华人都选择湄南河沿岸交通方便的地方定居,而日本人,葡萄牙人等都有固定的活动区域,当时的在暹日本人以失去领主的浪人,商人以及随行人员为主,其中还有的是天主教教徒,传教士,因为日本在年丰臣秀吉时代就担心西方文明利用天主教渗透,煽动农民起义。所以那时候就开始迫害天主教徒,曾有位日本神父在年为名定居在大城的日本人洗礼,这些人最早在年以前就逃离德川幕府到大城定居,可见当时大城的文化风气之开放。而数量最多的还是由浪人组成的日本雇佣兵,在暹罗的《三印法典》里记载“日本人义勇兵局”是当时在暹官制里的第三等级,日本人町的首领山田长政最后获封的官职就是东北部呵叻府(NakhonRatchasima))府尹(城主),这里要说明的是,很多人因为看过电影《大城武士山田长政》和《纳瑞宣传奇》,就会误认为山田长政是纳瑞宣王时代暹罗日本雇佣兵团的首领,纳瑞宣帐下白刃战第一猛将,其实这个是演义的成分在里面。因为纳瑞宣王是泰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国王,相当于泰国的汉武帝,在大城第一次被攻陷占领后带领泰人光复成功,驱逐了缅军,重建家园,所以很多故事都喜欢以他的蓝本来演义。山田年出生于日本骏河国,父亲为本多正信家臣,算是个武士后裔,15岁那年跟随日本的朱印船出海经商,之后辗转到大城,那时候已经是年之后了,而纳瑞宣王(—年)正好是在年远征缅甸的军中去世的,所以山田是不可能成为纳瑞宣王帐下骁将的,山田是在到了暹罗以后,在纳瑞宣王的继任者厄迦陀沙律王时期(-年)和之后的颂昙王时期(—年),才成为日本军团的首领,保卫王室的同时垄断日暹贸易,并在年缅甸再次进兵暹罗的时候抵抗住了十倍于自己的缅军进攻,立下赫赫战功,但是却因为在年介入暹罗王室继位的问题上被毒死,日本人町也遭到驱逐,当时得到消息的德川幕府震怒,断绝了与暹罗的朱印船往来贸易。
▲缅甸古代阵图
山田在位的时候,因为做大量的鹿皮,陶瓷,白银等贸易,所以财力充足,不仅被日本人推举为首领,更花大价钱从巴达维亚(印尼),马尼拉,澳门等地购入火枪装备,充足了日本雇佣兵的火力,加上从日本进口了大量的刀剑到大城,所以他帐下的日本军团在泰缅战争中基本上扮演的是救火队的角色,这些日本浪人带着鬼面的头盔,穿着盔甲在丛林中疯狂砍杀,缅军和暹罗军的士兵都把他们当成鬼魅般的武士,也正是那时候,日本的刀术和兵器大量引入暹罗,并且影响改进了暹罗兵器的形制和作战方法。日本雇佣军团军官所享受的封田在莱—莱不等,显赫一时。当时日本人町巅峰时期居民人数在人左右,除开家眷,神父外,这支军队的人数最多可以达到数百人。
▲大城府山田长政雕像
而当时的军事强国葡萄牙在中南半岛也有大量发战争财的雇佣兵以及军火商存在,他们给中南半岛各国都卖武器,巴不得大家互相打,也在各国充当雇佣兵,看哪国给的利益多就给哪国服务,据记载,当时暹罗的王室有一支名葡萄牙雇佣军组成的兵团,主要作为炮火队和炮火教官,教授暹罗士兵使用各类新式武器,在战争中葡萄牙兵团立下的功劳也不小,所以为了遏制他们的势力,暹罗王室建立日本雇佣兵团,以达到制衡的作用,所以当时暹罗军队的战斗力是一个巅峰时期(17世纪),火器,白刃格斗加上自身传统的象兵,拳术等,在中南半岛逆推缅甸,征高棉,伐南掌(老挝)等等,甚至还在年围攻过登陆的法国军队,并且获得胜利。算是暹罗历史上兵力最强盛的一个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暹罗武备和武技奠定了往后数百年的基石,直到今天,泰国相关团体复原和研究的依然是在这个基础上的东西。
▲象兵分析图
大城时期的泰刀相较于泰北泰刀弧度要大一些,因为受到日本刀剑的影响,刀镡形制比较讲究,不像泰北刀那样直接用刀柄替代刀镡,刀身通常带血槽,而且一般配备双刀,交叉捆绑在背上,行军,骑马都可以自由活动,而刀的尺寸也是21寸左右,当然也有发展到很长的大泰刀,在象背上用的特殊兵器,但那都是象兵专用的兵器,规模并不大,绝大部分士兵还是以21寸的双刀,单刀配盾为主战武器。
▲大城泰刀都是有刀镡的
算上泰北刀一起,泰刀的主要形制一共有五种,都是在刀头上做调整,分别为海鱼头刀,秋鱼头刀,断头刀,莲花头刀,鸡嘴头刀。每种头的用法和重量配比略有不同,鸡嘴头刀和莲花头刀擅长在小范围内挑,刺,攻击手腕手臂等薄弱部位,都是制敌在短寸处的刀。而其他几款刀用法都类似,之所以泰刀会成为暹罗古代军队大规模装备之武器的原因,主要还是丛林的环境地形以及气候等因素决定的,首先得要施展方便,大规模的长杆兵器一旦进入山地,密林里面,往往被掣肘,只有单刀这种轻便的武器施展得开,而很多泰刀里的跳跃,走位等动作也是依据环境和作战模式而诞生的,很多可以双手持握的长泰刀,也能用单手用法,把长长的刀柄当作武器,挥舞的时候护住身体的后背等薄弱环节。而小股兵团分散作战的情况在泰缅战争中经常出现,这无疑给泰刀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而且泰国历史上基本没有出现过重甲部队,不像欧洲,中国日本那样都出现过盔甲骑兵和步兵,这也是因为气候湿润炎热,着甲后快速消耗体能,盔甲不易保护,容易生锈,行动不便造成的,葡萄牙人的盔甲技术当年也由雇佣兵和军火商带到了暹罗,但是因为过于炎热的气候没有被采用,只有极少数的主帅有一两套作为仪仗使用,大部分都是简单的皮甲护住肩膀,肘,膝等关节部位,然后配上头盔的轻装备,很多奴隶充当的步兵则基本只有一把泰刀和一个小盾牌作为武器而已,普通士兵则以刺符纹身作为护身符,好一些部队有皮甲和盾牌,戎衣,主帅则一般是华丽的戎衣和制作优良的轻铁甲,头盔,笔者曾经有机会当面求证过《纳瑞宣传奇》的电影主演,泰国皇家骑兵团上校万查纳(Wanchana)先生,他告诉笔者,拍电影的那些盔甲,除了上面的图案是泰国古典特色的外,盔甲都是仿照欧洲做的,真实的历史上是没有这样的盔甲出现在暹罗军队里的,中南半岛真正的自产甲是澜沧(老挝)王国和兰纳地区的藤甲,但那仅限于北部和东北部地区部分部队使用,在火器开始流行后逐渐失去作用。
▲缅甸雄主莽应龙塑像(也可以看出主帅级别也是轻甲保护)
▲纳瑞宣王塑像(看得出近卫亲兵的装备也是轻甲)
▲纳瑞宣王塑像(依然显示是轻甲)
▲《纳瑞宣传奇》剧照(图中盔甲为虚构,真实历史中不存在)
▲《纳瑞宣传奇》剧照(可以看到刀盾兵的虚构版)
▲笔者与《纳瑞宣传奇》主演万查纳上校
所以这就决定了暹罗兵器的技术大都是依托在无甲或者轻甲状态的技术,直接套用在如今流行的全甲兵击领域是不适用的。而当时的大城王朝对于制刀的铁也是朝廷垄断的,非常宝贵,当时全国最好的铁来自北部的程逸府,当地盛产刀剑也盛产擅长使用刀剑的人,泰国历史上公认的第一冷兵器高手就是程逸府的华裔名将陈联,他有个绰号叫“断剑侯爵”,是大城王朝第二次被缅甸灭国后,跟随华裔国王郑信大帝起兵复国的猛将,也是郑信大帝帐下武力值排第一的名将,一生南征北战,经常身先士卒冲入敌阵,激战至剑断马翻仍不退却,吞武里王朝(-年)建立后,加封侯爵,所以有“断剑侯爵”的称号,至今他的雕像依然竖立在程逸府市区。
▲程逸府断剑侯爵塑像
程逸府含铁区域的土壤,每13公斤能打出一公斤左右的纯铁,先用竖炉烘烤后再打铁,然后把铁放到事先打造好的树坑里,形成圆柱形,然后再拿出来打造,把打造好的铁条放在炉子上盖上炭烤,烤完后开始锻造,一般打造19寸长,打造完后就是塑造形状,然后打上经文等等,一般一把刀打造时间在三天左右。因为气候炎热,很多刀匠都是半夜起来打铁,一直打到中午才结束。当时暹罗的兵器有民用和军用之分,比如火枪,国王用的火枪必须有2米长才行,军用的刀必须有刀镡,刀把尾部加铁,可以用来击打。而好的铁都是军用,王室专用,民用的装备都没有任何花纹修饰,简单的木制刀鞘,没有刀镡,有刀镡的一般都是军用装备,弓箭则是实木的弓弩为王室部队专用,平民的用竹弓,木制的盾牌,藤盾这些都会用水浸泡后投入使用,民间所使用的防御用刀,五头刀等等都是无甲近身后使用的用具,还有一些奇门兵器比如孔门一类的也被民间大量使用,证明当时的大城王朝因为战争的原因全民皆兵,人人尚武。
而允许民间持有兵器的原因是因为战争年代,有很多缅军细作是以各种身份混在居民里的,大城王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王朝,人员来往复杂,有时候国王出巡,遇到临时的突袭的情况民众也可以拿起武器守卫王室,当时的平民允许造刀,但是刀要在官府登记后才可以使用。当时在大城王都阿瑜陀耶有好几个造刀村,但最著名的是“阿拉易”村。在大城王朝之后的吞武里王朝,由老挝迁移过来的移民在“阿拉易”村附近定居了下来,他们都是郑信王征讨万象的时候跟随郑王部队到暹罗的,很多都是工匠。当时的老挝人首领发觉“阿拉易”附近的树木非常适合生火烧碳,就带领大家安居在此,造刀为生,他们一般选用树碳烧铁,精细打造,好的泰刀收鞘后摇不动,没有响声,倒着拿也不会脱出来,好的刀刃还能吸住硬币。“阿拉易”本就为集市,所以他们打好的刀都在集市上卖,民用,军用,法器用等等都有,因为集合了大城王朝时期的各种刀剑制作的精华,渐渐的,“阿拉易”刀剑村就变成全泰国最著名的造刀村,没有之一。至今老挝驻泰国大使馆每有活动还会把村里的族人请去参加,而阿拉易村和日本刀剑界也是友好合作伙伴,互相做文化交流。
所以时常会有老挝人说泰国的很多技术是从老挝拿过去的,包括泰拳,但更多表示不满的是柬埔寨人,他们认为高棉帝国以前是中南半岛的霸主,这土地上的所有文明基石都是高棉文化奠定的,泰拳是,孔剧也是,为此几个国家经常扯皮,争论不休,所以笔者开篇提出的那个观念就是心态要摆正,泰国,老挝,柬埔寨如今都有了自己风格独特的文化和技艺,理性看待这一切,才能得到你想吸取的东西。
暹罗兵器的仪式感
泰国出土最早的小刀有近3万年的历史,从石器时代开始就有骨头刀一类的简易刀具,到如今匕首短刀就有种,分为农业用,工业生活,武器类,法器类。有的刀铺就以农业用刀为主,典型的刀具是泰式柳叶匕首,泰国人对于刀剑的崇拜虽然不及日本那样虔诚,但是对于这类曾经让他们在战火中存活下来,重获新生的刀剑还是给予了很重要的宗教仪式回馈。
▲农业用刀也是一个大类
从素可泰王朝开始,就把刀剑作为王室权力的象征之一,国君等同于神王,而泰国神王的位置是从高棉人手里继承,高棉人神王位置从印度人手里继承,素可泰王朝开始,(胜利之剑)双刃直剑便是国王武器象征,因为象征公平和裁决。通常为金色的刀剑,后期固定为笔直的单手剑,任何一位国王继位都必须获得这种“胜利之剑”,而当时的大将出征也会获得御赐的“尚方宝剑”,仪式上把敌方将领做成草人,捆绑在香蕉树上,然后请出“尚方宝剑”,必须一剑斩断草人和树,且不能回头看,仪式才能算圆满结束。
传说曼谷王朝初期,暹罗攻下柬埔寨后在洞里萨湖地区发现宝剑(胜利之剑),疑似吴哥王七世的宝剑,随即让当地遣使入贡暹罗,途中被雷击7次,最后两次都被记录在曼谷大皇宫宫门内外,最后才得放入皇宫,如今如果要保养此剑,必须专选星期二的日子,而且护理者必须割破手指喂血,因为剑出鞘必见血。
▲象征国王权力的“胜利之剑”
而最著名的一把“胜利之剑”就是纳瑞宣王口衔宝剑,带头攀爬攻城梯,最后率领大军攻入缅甸城寨破敌的那把。经此一役,泰人更加坚信宝剑是有神灵入驻的,至今仍然有“胜利之剑”的传承仪式,全国一共打造了32把御赐的宝刀,给各府城市,而不是给官员。每当国王去到哪个府,落地的第一瞬间,府尹必须拿出宝刀献给国王,意为宝刀主人归来。视察结束后,再把宝刀赐还府尹,作为镇守一方的象征。
在民间,也专门有特制的小型泰刀,法刀一类,作为祭拜时候专用,祭祀纳瑞宣王,郑信王,断剑侯爵等神位的时候用来供奉,如果所求实现,也可以再请一把作为还愿专用,而泰刀各个流派师父的收徒仪式都有用刀缓缓的从徒弟头上劈下来的动作,目的是让刀了解自己,和刀交朋友。有的流派会用寺庙建筑装饰用铁,或者有吉祥地域的铁打刀,祈祷刀能给自己带来好运。而有的专门用晦气地区的铁做刀,比如囚犯脚链铁一类的,以求增加刀的嗜血性,但这个要看信仰和派别而定,有的把两种铁整合起来打刀,这些都得有不同的仪式。而民间也有“夜晚不舞刀,舞刀鬼上身”的谚语流传。所以在如今的很多泰国兵器交流比赛或者演武活动中,给兵器开光,祭拜仪式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小型泰刀可做还愿用
泰刀现今流派,发展情况
这里要多说一下泰国的长兵器和弓弩一类的兵器,泰国的长兵器研究相较于泰刀来说,要少很多,弓弩一类除了泰北制作弩的风俗外,存世的古代弓箭并不多,以前流行用一种1.5米左右手脚并用开弓的大弓,但保留下来的不多,也许是和热带雨林的气候有关系,弓不易保养,但是在冷兵器时代,山地丛林居多的暹罗用弩的部队数量超过用弓箭的,现存的弩在各种古玩店,兵器店都能找到,质量和功能和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大同小异。而很多长杆兵器的形制,用法,在相较中日同类的武器上,多了很多跳跃类的动作,近身的短兵器明显的受到中国福建广东沿海华侨南下带来的兵器影响,像孔门这种木制解构的武器帖在双手上使用,简直就是泰拳的加强版。还有一种铁手杖,也是兵器之一,手杖的拿法分四个部位,代表不同身份,拿起尾部敲击能杀人,拿三分之一部分的是菜场收账的,拿一半的是用来指挥人的,拿头部的是城主,如今留存的很多画上,城主都是拿着一根铁手杖站立。
长杆兵器里除了在象背上使用的加长版以外,基本上也是枪,矛,戈,叉,镗,镰钩枪,关刀,连枷一类的,关刀也是南洋华侨带过来的武器,最早的装备只有梭标长矛长枪,矛和枪的差别在于矛根部有四角或者八角的棱角处理。一般都会配枪穗,防止刺入敌人后血顺着枪杆流下导致滑脱。比较有特点的武器是长杆镰刀,高棉镰刀,还有铁船桨,是水师的冷兵器,长柄刀使用时候有很多类似划船的动作,专门攻击对手脚部。这类装备只有在中南半岛比较常见,其他的长杆兵器和中国东南沿海土客械斗用的都很类似,区别在于有时候用铁杆,有时候用的是木杆或者藤条杆。
▲澜沧王国(老挝)长矛
笔者还曾经在曼谷的古玩店见过一把猎户用的刀,刀鞘设计非常科学,上下左右几个角度都能迅速出刀,而刀鞘上的铁和木头固定非常坚固,可以单独当作钝器使用,遗憾的是不允许拍照记录下来和大家分享,这些兵器的技术目前在泰国也属于复兴阶段,只不过并不如泰刀那么兴盛而已了。
现存主要流派简介
泰南拳奔师父:现今掌握泰国兵器技术最全面和最著名的莫过于“泰南拳”的奔(PUENG)师父了,泰南拳是泰国南部洛坤府CHAIYA县流传的一门拳术,因为其地理位置处于泰国南部,所以有“泰南拳”之称,除了有电影《泰南拳》外,《人体武器》《格斗全天下》等节目都对泰南拳做过展示,而泰南拳的集大成者就是奔师父,著名泰拳王播求也曾经找奔师父学习过古泰拳的套路,而对于各种泰式兵器,奔师父都熟练掌握,一上手就能说出个门道来。特别擅长泰刀,孔门等双持兵器。
▲泰南拳宗师奔师父(PUENG)
奔师父的技术特点是身步非常灵活,有很多柔身动作,类似猴子,出刀后都必须追着对手走,不劈中不停下,近身后擅长用刀柄,刀镡等部位磕碰和打击对手,而对于长杆兵器也依靠灵活的身法在近身后变换握持的部位进攻对方,紧急情况下单手握枪也可以,奔师父的死把棍有很多单脚悬空的转身动作,用来配合练孔门对拆,孔门也是古泰拳徒手的加强版,孔门也有很多种,有单把和双把的,用法大同小异,以拳法为基础,还可以直接当双拐用。
奔师父的技术理念是尽可能的还原古典战时的武艺,刀和兵器都得合适自身,而不是越重越好,兵器里的每一个部位都可以用来制敌,长杆兵器的铁杆近身依然可以撞击对手,制造机会,刀这一类的一定优先攻击对手手腕部位,而且善于利用指上打下的战术,走位等等,但他也在节目中表示过,长柄兵器的失传比泰刀严重,因为没有对练对象,难度大,不像泰刀可以用木的做对拆,对练击打,而且长杆兵器还分为马战和步战用法,马战用法复原难度更加巨大。他认为泰刀有弧度是因为砍到物体可以拉过去,直接过身。而刀的重量不同,用法也不同,握的把位不同,劈砍的方法也不同,还可以变成双手持刀,好的刀把让出刀撤回都快很多,刀把过重不是好事,重量要刚刚好,刀过轻身体力量过大的话,刀承受不了,反之亦然。
▲奔师父演示长枪把位换位用法
▲奔师父演示长柄刀
▲奔师父演示长兵器杆子用法
▲奔师父孔门技法演示
▲奔师父双刀演示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奔师父是复原暹罗古典兵器武艺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了。
兰甘亨大学泰刀社:兰甘亨大学是泰国最著名的一所开放式大学,以泰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大帝称号的“泰文创立者”兰甘亨大帝的名字命名,而兰大的泰刀社也是泰国兵器习练者的主要阵地之一,创立于年,依照古“泰刀十二式”为蓝本练习技艺,讲究在对拆中找机会切入进去解决对手,出刀必须连贯,双手不停转换,而且挥刀的时候一定是走完一个圆形,因为如果没有劈中对手,继续往身后走的刀能护住自己的后背,以免被偷袭,所设定的环境并不是单对单,而是单对多,不断模拟战场上的环境。
兰大刀社的技术非常讲究步法和身法的灵活,单手刀要移动得比双手持刀更快,更灵活才行,双持的话一出刀基本要保证四到五下后续动作才行,控制对手的刀比杀伤对手更加重要。如果进攻一两下不中必须马上撤回攻击其他敌人,以免耽误战机。
▲兰甘亨大学泰刀社
普泰沙旺派:属于老字号的泰刀流派,基本泰国各地都有学员,据传技术来自于大城时期的护象武士,护象武士是古代泰国一个特殊的兵种,专门选取全国拳术造诣高的士兵,加以培训各种长短兵器后安排在国王或者统帅战象的四周,保护大象最薄弱的部位,护卫主帅作战,所以护象武士也成为了泰国古代拳术家最高一等的代名词。泰国动作巨星托尼贾的电影《冬荫功》里就有描述护象武士的片段。
▲电影《冬荫功》里的护象武士
普泰沙旺流派握刀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握在刀鄂下方,一种是拇指和食指捏住刀鄂,方便控制刀做各种动作,入阵的时候双刀随时要指着两侧,往前转身也要指着两侧。双刀过头也要罩住后面,所以劈下去后直接要甩回。学刀先学防御,步法也是三宫步为主,重心放在中间,右脚和左脚之间形成90°,持刀手在前,整个身体力量去挥刀。简而言之,泰刀处于磕碰后再伤对手的技术,根据特殊的战场环境诞生的技术。当时周边国家技术也类似,兵器也类似,所以经常会遇见两军冲撞在一起后双刀相抵的情况,泰拳里的缠抱技术也从此而来。中国虎贲骑士团的主力队员大猫也经常将泰拳的内围缠抱技术运用在比赛中,非常有效果。
▲普泰沙旺流派握刀方式
▲普泰沙旺流派双刀步法换位
泰国兵器兵击运动现状
据笔者现有的资料和接触来看,泰国有一批对于兵器有很深刻研究的专家和收藏家,但是对于相关的用法却因为年纪,职业等原因不能实践,而上述三个流派的练习者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比赛交流形式,现有的几次全国性的活动都是类似演武性质的,各个团体之间也是矛盾重重,而技术的发展目前尚处于一个探索阶段。
泰国兵击爱好者团体SCAThailand负责人NakornSrisomwongs先生就给笔者说过,泰国的条件很难开展全甲运动,一个是费用高昂,本地没有能做全身实战甲的商家,必须进口,二是气候炎热,以他们的经验,穿上欧甲比试不到一分钟基本体力就耗尽了,本就常年35摄氏度的气温,加上盔甲的热量,基本无法承受比赛级别的活动,所以他们的重心要么是出国比赛,要么就是参加无甲类的比赛,但目前全国搞了一些活动,也有比试内容,但是效果并不是太理想,而且还经常闹出矛盾,为此他们深为苦恼,笔者认为这是项目发展过程中必经之路,中国目前也是如此,但至少我们已经有队伍走出去了。
▲SCAThailand组织
▲笔者与泰国SCA兵击团体团长NakornSrisomwongs
▲笔者与中国虎贲骑士团成员银月,大猫,库玛
泰北的南邦府也有演武活动,但那类似一个大型的传统武备文化庆典,用以展示各个时期泰北武士的装备和形象,互相表演技艺和祭祀等活动。
▲南邦府泰北武备盛会上的藤甲骑兵
之前在曼谷的MBK商场开展过泰刀比赛,用的是海绵棒形制的,计分规则比较混乱,基本以出刀多得分就多为主,有不少突然降低身位砍脚的技法出现。而像程逸府皇家大学搞的泰刀,单手剑等比赛项目,似乎在泰国大学里开展得比较好,采用类似剑道的多位裁判计分制度,有四个计分裁判和一个场裁,打中有效部位立马举旗中止,最后再算总分,但目前来看,也没有突出的技术和选手诞生,泰国的兵击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泰国的武备文化是非常值得我们鉴戒和参考的。
文/杨添(微博
雷武龙Tian)资料搜集来源于网络,油管节目以及走访考察。
参考书籍:
《泰国通史》段立生著
《?????????》??.??????????????????著
《??????????????????????????????????????》??????????????编著
杨礼添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