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么皮肤科医院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50708/4652392.html
中土传统爱好军事者甚重,但民间军事传统实际上已经失去太久太久太久了。在各种话本小说里描写的战争场面,基本都跟戏台子上唱戏差不多。基本都是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之类,写水浒的施耐庵,在文人里面已经算得上见多识广的角色,据说他还当过张士诚的幕僚,然而你要看他的书去想象古代战争,也跟看京剧差不多。
比如这一出戏,完全就是唱戏啊。
在水浒传第七十七回梁山泊十面埋伏 宋公明两赢童贯里,基本就是中土文人的想象,然后通过小说变成了群众的集体想象,以为打仗就是这样唱戏,旗帜都快成道具了。
童贯中军立起攒木将台,令拨法官二员上去,左招右,一起一伏,摆作四门斗底阵。阵势才完,只听得山后炮响,就后山飞出一彪军马来。童贯令左右拢住战马,自上将台看时,只见山东一路军马涌出来:前一队军马红旗,第二队杂彩旗,第三队青旗,第四队又是杂彩旗。只见山西一路人马也涌来:前一队人马是杂彩旗,第二队白旗,第三队又是杂彩旗,第四队皂旗,旗背后尽是黄旗。大队军将,急先涌来,占住中央,里面列成阵势。远观未实,近睹分明。正南上这队人马,尽都是火焰红旗,红甲红袍,朱缨赤马。前面一把引军红旗,上面金销南斗六星,下绣朱雀之状。那把旗招展动处,红旗中涌出一员大将.....
你看这是不是在唱戏,戏服颜色还分了五行。然后再说阵势:
那座阵势非同小可,但见:明分八卦,暗合九宫。占天地之机关,夺风云之气象。前后列龟蛇之状,左右分龙虎之形。丙丁前进,如万条烈火烧山;壬癸后随,似一片乌云覆地。左势下盘旋青气,右手里贯串白光。金霞遍满中央,黄道全依戊己。四维有二十八宿之分,周回有六十四卦之变。盘盘曲曲,乱中队伍变长蛇;整整齐齐,静里威仪如伏虎。马军则一冲一突,步卒是或后或前。休夸八阵成功,谩说六韬取胜。孔明施妙计,李靖播神机。
童贯打了败仗,他的两员大将给他出主意,应对也是阵法:
“枢相休忧,此寇知得官军到来,预先摆布下这座阵势。官军初到,不知虚实,因此中贼奸计。想此草寇,只是倚山为势,多设军马,虚张声势,一时失了地利。我等且再整练马步将士,停歇三日,养成锐气,将息战马,三日后将全部军将分作长蛇之阵,俱是步军杀将去。此阵如长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则首尾皆应,都要连络不断,决此一阵,必见大功。”
当然,没啥卵用一样被打的一塌糊涂。其他的也不用多说,基本都是这个套路,两军摆阵,大将单挑,然后手一挥对方就兵败如山倒。这样的玩法也不知道还要士兵做啥,不如摆个擂台两边各出几个人打打算了,何苦让一堆炮灰跟着送死。
对军事斗争停留在想象,是从啥时候开始的呢?恰好就从宋,因为这个时代科举士大夫占据了统治阶级的主流,军事家们由于很容易犯忌讳,在统治集团里忝居末流。实际上,战国和秦汉时期,基层老百姓有许多,是有军事经验的。比如秦末大乱的时代,刘邦手下那些平民出身的大将们。
以汉高祖的功狗樊哙为例,史记上的记载就真实了许多: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复东定沛,破泗水守薛西。与司马枿战砀东,卻敌,斩首十五级,赐爵国大夫。常从,沛公击章邯军濮阳,攻城先登,斩首二十三级,赐爵列大夫。复常从,从攻城阳,先登。下户牖,破李由军,斩首十六级,赐上间爵。从攻围东郡守尉於成武,卻敌,斩首十四级,捕虏十一人,赐爵五大夫。从击秦军,出亳南。河间守军於杠里,破之。击破赵贲军开封北,以卻敌先登,斩候一人,首六十八级,捕虏二十七人,赐爵卿。从攻破杨熊军於曲遇。攻宛陵,先登,斩首八级,捕虏四十四人,赐爵封号贤成君。从攻长社、轘辕,绝河津,东攻秦军於尸,南攻秦军於犨。破南阳守齮於阳城。东攻宛城,先登。西至郦,以卻敌,斩首二十四级,捕虏四十人,赐重封。攻武关,至霸上,斩都尉一人,首十级,捕虏百四十六人,降卒二千九百人。
战斗中能杀死十多个敌人,估计这个数据还要加上他的随从,就已经是大功劳。斩首24级就能获得重重的封赏,可见杀人并非易事,这都是血战得到的大功。
再看高祖的车夫夏侯婴:
高祖之初与徒属欲攻沛也,婴时以县令史为高祖使。上降沛一日,高祖为沛公,赐婴爵七大夫,以为太仆。从攻胡陵,婴与萧何降泗水监平,平以胡陵降,赐婴爵五大夫。从击秦军砀东,攻济阳,下户牖,破李由军雍丘下,以兵车趣攻战疾,赐爵执帛。常以太仆奉车从击章邯军东阿、濮阳下,以兵车趣攻战疾,破之,赐爵执珪。复常奉车从击赵贲军开封,杨熊军曲遇。婴从捕虏六十八人,降卒八百五十人,得印一匮。因复常奉车从击秦军雒阳东,以兵车趣攻战疾,赐爵封转为滕公。因复奉车从攻南阳,战於蓝田、芷阳,以兵车趣攻战疾,至霸上。项羽至,灭秦,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婴爵列侯,号昭平侯,复为太仆,从入蜀、汉。
抓住了68个敌人,逼迫多敌人投降就是绝大功劳,想想这在小说水浒里算个什么事。李逵哪次打仗不杀个百十号?而前者是国战,后者是近似乡村械斗的治安战,他们之间的真实水平差距犹如地球到月球,然后真实战争给人的感觉好像没啥看点,反而是水浒中的战斗,每一次的精彩程度都要超越巨鹿之战。
实际上,用封建性强弱的眼光看,就明白了。
战国时代的人民,并没有彻底被编户齐民,民间武力时常有用武之地,汉初对付边境也只需要“良家子”就可以地域匈奴的袭击。这还是在秦始皇收天下之兵铸金人12之后的事,也就是说军事传统并未彻底灭绝。
随着改朝换代不断汲取统治教训,阻止民间武力就成了一代又一代的传统玩法。北宋尚且有民间的弓箭社,在金人南侵的时候还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而到了明代末年清人入关,江南人并非不想抵抗,而是毫无军事知识和传统,根本无法组织任何有效抵抗了。
比如明末爱国志士夏完淳父子都起兵抗请,但在那些久经战阵的军事家眼里几乎就跟儿戏一般。
崇祯17年,农民起义军席卷北方,完淳自称“江左少年”,上书40家乡坤,请举义兵为皇帝出力。弘光元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十五,随父、师在松江起义抗清。失败后,夏允彝投水自殉。乃追随陈子龙与太湖义军联系,参谋义军领袖吴易军事,继续从事抗清救囯活动。不久,太湖义军被包围消灭。完淳泅水脱险。抗清意志坚定不移。因痛心国事,作《大哀赋》。文采宏逸,情词哀惋,见者无不感叹惊佩。
并不是无人反抗对吧,只是他们实在毫无军事经验了,写文章倒是一把好手,打仗是真不行。江南士大夫组织的义军木有战斗力,那么农民军有吗?
农民军有,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有军事经验,而是“幸存者偏差”。在不断的淘汰中,能活下来的就是“老营”,大多数被携裹的流民,都会死在毫无技术含量的首次或者第二次对战中。
最终活下来的,是在一次次的战斗中获取了真正军事经验的人,他们跟本来就有军事传统和经验的战国遗民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丧失军事传统的中土,最终只好在小说中胡言乱语,误导一代又一代的国人了。弄的很多人都以为,打仗就跟唱戏差不多,弄点计策就能赢。另外一本名著《三国演戏》里,也充斥着类似桥段,什么火烧连营,什么空城计,把战争变成了戏剧。
既然是戏剧,那么对战争的看法就多半很浪漫了,看法越浪漫,结局越惨烈。或许,这也是万物的一种平衡吧。
(完)
往期阅读
读水浒1
流民社会中的一股清流:鲁智深
读水浒2
流民社会也要讲基本法
读水浒3
一把火烧了庄子再走
读水浒4
顺民林冲
读水浒5
修罗杀场中的杀神武松
读水浒6
流民社会的两面人宋江
读水浒7
当知识用于恶,就吴用了
读水浒8
变态石秀
读水浒9
杨志为什么那么衰
读水浒10
为何梁山上没有真“英雄”
读水浒11
大宋朝廷的人渣军官团
读水浒12
动物李逵
读水浒13
扁平阶级中弱者的恶毒
读水浒14
中土自发秩序的样板,揭阳镇
读水浒15
师爷黄文炳,传统文化中的阴面
读水浒16
女土匪能有多美?你想多了....
读水浒17
祝家庄与曾头市,民间武装组织小考
读水浒18
晁天王,你是个贼啊还真想玩忠义?
读水浒19
梁山如此流沙,为何连战连捷
老凤打赏是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