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大同兵变

鐧芥枒鐥呭尰闄? http://pf.39.net/bdfyy

嘉靖大同兵变

(上中下)

梁向东

嘉靖年间大同屡次发生兵变,《大明纪事本末》、《云中纪变》有详细记载,虽然内容有所冲突,但参考其它史料还是可以理出头绪。

处置不当,引发第一次兵变

大明正德年间将东胜卫撤回大同,大同遂成边镇。鉴于大同北部地势平坦无险可凭,嘉靖三年,大同巡抚都御史张文锦命令在镇城北90里新筑5座城堡,作为大同藩篱。工程即将完工,计划从大同戍卒中迁徙军户分驻5堡。

命令下达后,被选中军卒择日举家迁徙。这些戍卒家中哭喊声不断,议论纷纷:离城20里屯田,犹苦敌军抄掠没有安生日子。现在五堡孤悬将近百里,如果敌人来了,有谁会来支援呐?宁死也不愿迁徙。于是选派代表去向巡抚张文锦请愿,被驳回,且下达命令必须按时启程,否则军法从事。

负责新建城堡事宜的参将贾鉴因督工苛刻,且中饱私囊,引犯众怒。而参与建设城堡的戍卒,多数人也在此次迁徙之列。此时贾鉴也上报巡抚,称筑城的戍卒不服从管理,不仅当众对领头请愿的队长责打军棍,且准备进一步处罚。此举无异于火上浇油,成为兵变的导火索。

7月22日(农历,下同),郭鉴、柳忠等人纠集戍卒,冲入参将贾鉴所在工地的指挥部,混乱中将贾鉴杀死,并毁尸泄愤。参将被杀,这些闹事的戍卒明白犯下死罪,是向朝廷请求赦免,还是投奔塞外蒙古部落?众人吵吵闹闹,难以统一,最后决定先撤至长城脚下的焦山,观望朝廷的动向再作决定。

得到戍卒闹事杀死参将的消息,巡抚张文锦怕这些人投敌叛变,急令大同知县前往传达巡抚命令:“不追究你们的责任,但必须立即进入大同城。”

7月26日傍晚时分,闹事的戍卒全部进入大同城。同时在工地上的把总指挥关山也巡抚被召回,关山进入大同后即被抓捕,连夜审问其此次戍卒闹事的原因及带头者。

  巡抚准备惩治带头闹事者。消息传出,戍卒恐惧,营中再次人声鼎沸,大喊“都堂哄骗我辈。”

巡抚无权抓捕没有闹事的把总指挥,对入城是戍卒也没有采取防范措施,处置存在问题。

7月27日,郭鉴、柳忠带领戍卒焚烧大同府城门,劫持牢狱,释放囚犯。乱卒与犯人一起围困巡抚都察院衙门,焚烧大门。巡抚张文锦闻讯仓卒翻墙而出,不知他亲自掌控的数百营兵此时在哪里,他只身逃到宗室博野王的住处躲避。乱卒一路追来,抢掠博野王的住宅,胁迫其交出张文锦。巡抚张文锦被乱刃分身后,乱卒打开大同府库分发兵仗盔甲,完善装备。全副武装的乱卒,准备杀镇守王太监,但其已不知去向,只得再次冲向大同总兵官衙门。

佩征西前将军印的大同总兵官江桓有直接指挥的营兵,由坐营的中军率领,在事发之时完全可以集合起来出面镇压乱卒。如果怕这些人不可靠,他当时尚有一批能用于打仗的家丁,纵使不能立刻消灭乱卒,自保应该是没问题的,但他却选择了逃匿。乱卒没有找到总兵官,就把他家抢掠一空。

乱卒在大同城中一番折腾后,抓来曾任总兵官现在家休养的朱振,胁迫其出面住持大同军政事务。朱振推脱不过,提出约法三章“勿犯宗室,勿掠仓库,勿纵火杀人。能从我则可;不从,宁死无与。”乱卒纷纷表示“唯命是从。”

  乱卒的行为此时有所收敛。胁迫总兵官、巡按御史等人联名上奏朝廷,请求赦免罪行。

朝廷接到奏报,一面紧急派遣兵部侍郎李昆到大同宣读圣旨:赦免参与兵变的乱卒。一面对大同镇巡官进行调整。破格提拔按察使蔡天佑为大同巡抚、任命太监武忠为镇守,都督桂勇为总兵官。接到任命诏书,因为兵变,原巡抚关防(大印为方形,关防为长方形)丢失,诏令废止旧关防,这次新铸了一颗多了“等处”二字的关防给大同巡抚蔡天佑。

巡抚蔡天佑单骑入城,招抚良善,安抚参与兵变的乱卒,等武忠、桂勇到任后,商定以稳定人心为先,待局面稳定后再逐步处理叛乱人员。于是蔡天佑、武忠、桂勇轮流出面召集乱卒开会,宣传朝廷赦免政策,听取乱卒意见诉求。乱卒虽然稽首称谢,同意暂时解散回家,然而依旧心怀余悸,恐慌不安,怕朝廷秋后算账。

在遣散乱卒时,有人乘机引诱乱卒劫掠居民,总兵官桂勇率兵斩杀50多名抢掠戍卒,鞭笞郭鉴、柳忠等带头人员,然后将他们和其余人员一起释放遣散。

放过首恶而惩罚随从,处置失当。被遣散戍卒回到家中更加恐慌,情绪激动。郭鉴、柳忠等带头人员自知罪重,想协众自保,就造谣说朝廷“必尽杀大同人”。与家人团聚在一起,虽然恐慌,但多数戍卒已经不想再参与闹事。见传言无效,郭鉴等人就造谣说“京营暨诸镇兵已驻近地,剿大同矣”。

恰逢此时户部派遣进士李枝转运粮饷到达大同,郭鉴等人就造谣说李枝带有“密旨也”。于是连夜纠集遣散的戍卒,到李枝驻地去询问消息。隔着门,李枝反复解释,见众人不听,无奈从门缝隙中递出公文,让戍卒自己确认。见众人相信了“李枝此来与处理乱卒的事无关”,就要散去回家。带头闹事的人急了,再次造谣说:“知县王文昌曾建议巡抚,想诛杀所有参与的戍卒”,鼓动人们去找知县问个明白。在县衙有人乘乱杀死王文昌,又纵火延烧居民百余家,那些想回家的戍卒已是骑虎难下,判乱再次发生。(《明实录》记载王文昌被杀是十月下旬的事,但上报朝廷是十一月中旬,不排除此事发生在八月,被迟报。)

  此事也暴露出新的镇巡官在处理此事时,计划不周密,缺乏应变处突的措施;同时也暴露出守城和实施宵禁的兵卒,或出于同情、或是被胁迫,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此事。

天亮后,乱卒来到驻大同的代王府前,说是代王向朝廷请兵镇压,向王府索要财物。代王答应了给众乱卒财物,让他们拿着财物先回去。乱卒前脚走,代王害怕被杀害,悄悄率子弟数人溜出大同,投奔宣府。乱卒得到财物,见官军没有动静,多数人要求回家,但是这些戍卒基本居住在一起,散和聚区别不大。

消息传到朝廷,皇帝震怒。9月,派遣宣大总督户部侍郎胡瓒、都督鲁纲率部队征讨大同叛卒,明令“诛首恶,胁从不问也。”朝廷大军刚刚抵达阳和卫,距大同尚有百里,胡瓒一天内十几次发文给总兵官桂勇,让其率领城中兵马,计擒首恶。消息传开,郭鉴等乱卒极度恐惧,胁迫部分大同士兵登城死守。而此时,大同各镇巡官仅凭借家丁、亲信护卫困守衙门自保,而不能控制局面。

  但是也有部分士兵和百姓来跪求巡抚蔡天佑出面解决,不要酿成刀兵之祸。巡抚蔡天佑发布文告说“兵来惟诛首恶,胁从不问也。汝辈勿助恶即良民,无事矣。”因此纵使首恶者煽动鼓惑,不愿意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同时,巡抚蔡天佑上奏朝廷:“贼居城中,党羽纠结,蹂躏良善,且凭坚城,兵难卒下”,总兵官桂勇派游击将军叶宗等已捕得倡乱军士岳世美等54人,力请皇帝让胡瓒率部驻扎阳和,形成威慑,和平解决叛乱。皇帝接到奏报,其它渠道报来的首犯是郭鉴等人,这是怎么会事?命令继续追查主犯,并同意了他的建议。

虽说朝廷明令只惩治首恶,但大同兵民士卒害怕屠城,任然摇摆不定,局面陷入僵持,但朝廷有钱不怕这么耗着,大同城内却是人心浮动,局面向有利于朝廷一方发展。

直到11月,接受总兵官桂勇密令的千户苗登等将领才在反对叛乱的士卒协助下,设计将郭鉴、柳忠等11名真正带头叛乱人员擒获并斩杀。

郭鉴的父亲郭疤子闻讯纠集胡雄、黄臣、徐毡儿等人再次倡乱报复,逼胁诸乱卒继续武装守城,并死守城门。乘夜又带领部分乱卒围攻桂勇的总兵府,杀死家丁十余人,弃尸于大街上,有人生食其肉,并掠夺府中财物。听到消息,巡抚蔡天佑和太监武忠立即率兵赶往总兵府,此时桂勇在亲信家丁保护下已突围到朱振大营。蔡天佑、武忠等反复宣传皇帝圣谕,劝说众人停止暴行。局面得到控制,参与的人员惟恐朝廷大军前来镇压,再次哭求巡抚蔡天佑想办法。

蔡天佑提出“这是你们自己作孽,现在如果你们能将首恶擒来,我可以为你们求情,可以不进兵镇压”。

  这些乱卒调转枪口,开始搜寻带头者,不一会将徐毡儿等首恶四人捆绑着献到巡抚马前,蔡天佑命令斩首,并将首级函送胡瓒大营。

胡瓒听说仍有郭疤子等诸首恶漏网逃匿,仍要率兵西进。城中数十名读书的士人一起来到军营,请求胡瓒暂缓开进。胡瓒不听,执意起兵。蔡天佑一面上疏请求班师,一面致信胡瓒:已上疏朝廷,且等朝廷命令。称“首恶既诛,余党釜鱼耳,易处也。”

胡瓒也上奏皇帝:桂勇已不适合担任总兵,建议任命朱振为镇守大同总兵。同时建议任命都指挥李凤鸣统领所调蓟州兵任大同参将,徐溥统领所调天城阳和官军任中军,协助朱振。皇帝大笔一挥:准。

皇帝命令军队班师,都督鲁纲率部队随宣大总督胡瓒回宣府暂住,识情况发展再作决定。再次命令蔡天佑等擒捕漏网首恶,宽恕胁从者;并遣使抚慰代王回大同居住。

  胡瓒回到宣府总督府后,御史萧一中、给事郑一鹏等弹劾他“讨叛无功,逆党未尽得,乃师不临城,归冒功赏,请治欺罔罪。别遣大臣,督兵讨乱”。这次太监做了件好事,把弹劾的奏折全部扣押不报,嘉靖皇帝对此事心知肚明,“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帮文人只想立功,哪管了许多?乐的眼不见心不烦。

见朝廷征讨大军撤回,参与叛乱的戍卒也就放松了警惕。

转眼到第二年,红火热闹的春节一过,巡抚蔡天佑传谕镇城兵民各安本业,命令只要主动上缴所劫军器,不再追究责任。城里百姓、戍卒情绪日渐安宁,郭疤子、胡雄等人沉不住气了,想着朝廷仍在缉捕他们,终究是一死,不如再次起事。就分头潜入大同城内,再次引诱聚集余党数十人,乘夜派人去焚烧总兵朱振府第。有戍卒飞奔去报告巡抚,蔡天佑说:“先灭火,天明自当治之。”

第二天,巡抚召集所有戍卒开会,再次申明朝廷班师不屠城的原因,且责问众人为何再次生乱。众人说:“夜里倡乱者我们知道是谁,请闭诸门户进行搜索拘捕。”在戍卒的配合下,抓获首恶郭疤子、胡雄等40人,当街问斩,并传首新建的五座城堡,人皆称快。

  巡抚蔡天佑开始从容布局,一方面广施恩惠,破除陈规陋习,让大同所有军卒安居乐业;暗地里,广派间谍花重金,拉拢、分化、离间参与叛乱的戍卒。然后采用间苗或除草的方式,用了六年时间,不显山不漏水的以其它罪名斩杀参与叛乱的活跃分子近千人,大同始彻底稳定。

斩杀近千活跃分子,可见当时参与叛乱士卒之多;斩杀近千人,未引起社会震荡,可见巡抚手段之巧。

回顾此次大同兵变,巡抚张文锦修筑城堡本是巩固边镇的上策,但错在配套方略没有及时跟上,处理戍卒迁徙事宜时简单粗暴。深层次的原因,嘉靖朝时军户制已经漏洞百出,但募兵制尚不成熟;迁徙户,涉及两个千户的驻地及屯田地变更,触犯了中下级军官的利益,而这些中下级军官多为世袭武将,社会关系盘根错节,兵变背后有中下级军官的指使或纵容;以总兵官为首的边镇戍守武将专职打仗,与负责屯田训练提供兵源的都司系统矛盾日益凸显,将不知兵;边镇军费不足,欠军饷严重;这次兵变是多种矛盾叠加造成的。所以万历朝,给巡抚张文锦平反,赠右都御史。

处置兵变时,暴露出边镇管理松懈,该执行的宵禁等制度没有很好的落实;处置善后工作没有完善预案,工作粗枝大叶;朝廷重文轻武,主政的文官集团不了解边镇真实状况,决策往往脱离实际;巡抚以文臣提督军务、以御史察按官员,权力较大,熟悉情况的边镇武将说话没有分量。

巡抚蔡天佑危难之际,审时度势,通权达变,恩威并施,花费重金,平息兵变,在边镇任巡抚7年,嘉靖九年二月升任兵部左侍郎,但却被人以“浪费无纪”弹劾并罢职。此后继任大同巡抚萧淮、王大用、王潮、何栋、潘仿,短则不足一个月长不足年,因难以控制大同局面而走马灯似的离去。

  大同兵变虽平,但造成兵变的隐患未除,再次发生兵变的土壤依然存在。

嘉靖大同兵变(中)

旧事重提,引发第二次兵变

转眼到了嘉靖十一年,朝臣再次商议边镇问题。

兵部尚书王宪向皇帝推荐“李瑾才将也。”兵部尚书王宪再次提出:“非添总制、提督不可。宣府巡抚刘源清可拜总制;原任宣府总兵官郤永将才也,可拜提督。”七月,皇帝任命署都指挥佥事山西副总兵李瑾升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处,八月调任镇守大同总兵官。

嘉靖十二年二月,升巡抚宣府右副都御史刘源清为兵部右侍郎总制宣大偏关保定等处军务(即宣大总督);升提督京城巡捕署都督佥事郤永为署都督同知挂印充宣大偏关保定等处总兵官(相当于宣大武总督的角色),暂时任然负责东官厅操练士马。四月,任命辽东苑马寺卿潘仿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地方。

刚入秋,北部蒙古部落即从河套地区渡黄河到长城边外住牧。

十月大同总兵李瑾提出“从天城之左孤店等处开挖四十里壕沟,以遏制骑军骑兵进攻”,报请总督刘源清同意后,将大同镇城的马步卒分为两班分批施工。

10月6日,第一批人员回来,第二批人员准备去时,总兵李瑾下令说:“总督严令三日内必须完工,明天早晨,第一批人员不再休息,全城军卒全部前去施工。”众军卒叫苦不迭,李瑾治军素来严峻少恩,任总兵官后,在军法外新创拦马、缠腰等刑罚,在将士中已不得人心。

  夜晚,镇卒季富子、王宝等六七人在营中饮酒后,大呼杀了总兵,周围有六七十名士卒积极响应,乘着酒兴鼓噪着冲入总兵府,其他兵卒有跟着看热闹起哄的,有躲在远出袖手旁观的。这些人杀了总兵官李瑾,焚烧帅府。乘势又来围功巡抚衙门,巡抚潘仿翻墙逃出躲藏起来,其巡抚关防及任命敕书全部丢失。乱卒又跑到代王府邸恣行虏掠一番,代王闻变连夜出逃到宣府之西城。乱卒再次把在家闲居的前任总兵官朱振抓到军营,逼他主持军务。

  见乱卒走了,巡抚大人才回到衙门,发动手下军卒帮助他搜寻印信,还好,乱卒对此不感兴趣,竟然找了回来。巡抚急忙派人拿着公文向朝廷和宣大总督报告“镇将用法苛刻,兵悉变”。惊慌失措中的巡抚潘仿一句夸大其词的“兵悉变”,成为二次兵变的始作俑者。

  刘源清接报后,也上报朝廷“即兵悉变,法不可废,请讨之。”如何处置,请兵部命令。

  《云中纪变》的作者孙允中时任都督佥事,他正在出巡蔚州检查战备,听说大同发生兵变,星夜兼程赶了回来。当他进入大同城后仔细观察,守城士卒依旧,不像是全部都参与兵变的样子;先行派出打探消息的士兵也汇报说,已探明首恶名字和参与的人数。心中有数的孙允中就同巡抚潘仿、主持军务的前总兵官朱振、户部督饷郎中詹荣等商议,兵卒酒后犯事,参与者不多,应该尽快解决,以免夜长梦多,节外生枝。

  朝廷接到奏报后,兵部尚书王宪分析:“大同兵未必悉变,可能是有骄悍兵卒目无法纪,习于作乱,乃至戕害主帅、逼胁宗室此而不诛,天理何在?据报杀李瑾的不过六七十人,那么其他人是良善之辈。对于其中受胁迫者,出榜宽恕不究,必须尽捕带头闹事者处之极刑。抚剿事宜可责成宣大总督便宜从事。”这个分析,证明王宪是洞悉边镇情况的。

嘉靖皇帝决定:逆军蔑视国法屡肆叛乱,势难遥度,令刘源清等随宜处置,务使国法大伸、恶逆殄灭,毋得更事姑息,贻地方后患。同时任命提督西官厅都督佥事鲁纲任大同总兵官,督促他立即赴任。另外巡抚要需要做好更换的准备,巡抚潘仿新任仓卒不知所为,多次上疏“为乱官乞命”提议招抚,待时机成熟时禠官等待进一步处理;到时可任命江西布政使司右参政樊继祖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

  接到圣旨后,巡抚潘仿和都督佥事孙允中布置官兵将倡恶者若干人抓捕,捆绑了连同其使用器仗准备准备押赴进京献于朝廷,派人先行将奏折急报京城。

  孙允中写下了一些细节,孤证,但是当事者亲历,不妨整理出来,有助于我们多角度观察此事。

  事出仓皇,巡抚潘仿和都督佥事孙允中因疏忽,犯下错误,既使自己受到处罚,又为二次兵变提供了引线。这个疏忽就是“在奏折内未列总制、提督姓名”。

  这样一来平叛的功劳与宣大总督、提督无关,是可忍熟不可忍,宣大总督刘源清火了。张榜明谕“五堡之变,朝廷姑从宽处,乃复稔恶不悛,以戕杀主帅,天讨所宜加者。”榜出之日已是十一月,正是边塞隆冬时节,刘清源亲率大军开始征讨,部队进驻阳和安营,这是要秋后算账剿杀叛军了。

  那些被胁迫参与五堡兵变的戍卒及家人,知道骨干分子早被陆续杀了,不是说“胁从不问”吗?难道朝廷连他们也不放过?人心再次浮动,求情告饶?坐以待毙?还是不如拼个鱼死网破??

  了解民情后,巡抚潘仿急忙将所逮捕的倡恶者装入木笼囚车,派都督佥事孙允中派兵押着到宣大总督的行辕去献俘,首恶给您了,功劳我们不要了,您可以上报“兵可不血刃”平定叛乱,请不要进兵围剿了。

总督刘源清鼻子都气歪了,你们已经上奏皇帝说人是你们抓的,与我没一点关系,让我去献俘,是再次打我脸吗?但是也不能明着与下属争功呀。就打着官腔说:“当年胡总督兵不临城,被言官纷纷弹劾,我不过是率部弹压地方而已”。

  孙允中申辩道:“当年所献首级并非俘虏。当时兵变参与者几千人,这次全算上不满一百,形势容易控制。只要您一句话情势可立即平稳;至于党羽没有捕尽,派一狱吏足矣。况且五堡之事朝廷已处分,愚民易惑而难悟,何况悍卒呐?”

  总督刘源清指派负责随军纪功的御史苏祐审讯这些犯人,结果也是参与者不到百人,且提供了一份难辨真伪的未被抓捕者名单。

总督刘源清于是派遣参将赵刚等率甲士三百骑前往大同按名单抓人。

  参将赵刚到达大同后,让巡抚潘仿配合抓捕。潘仿审验这份名单后发现,这份名单大部分人竟然是参与抓捕此次叛乱人员有功的人员,急忙劝阻“这是被抓人员蓄意报复,不可尽信,否则骇人听闻,将出大事。”最后反复商议的结果是只抓那些列入名单而此次没有立功人员。

  官府的保密工作也太差了,参将来抓人了,虽然入夜,城内更加惶恐不安,很多士卒、民众堵住巷口,不让官军进去抓人。参将从宣府带来的部队强行突破,抓捕了80余人,连夜押回总督大人的营寨。

据审讯犯人的御史苏祐报告:犯人声称前总兵朱振因被罢职而心存不满,支持叛乱。总督刘源清故而提出:“原总兵官朱振是两次事件的主谋,否则为何每次都是他出来主持局面?”

  孙允中就说:“您可以下令让他独自来见,如果敢来可证明他心里没鬼。”总督刘源清派人传令召朱振来见,怀疑他不敢来,又派锦衣卫拿着总督手令拘捕朱振。没想到朱振接到命令,立即跟着传令兵赶赴总督大营。进入总督营寨,朱振即被锦衣卫逮捕,押着去见总督刘源清。朱振声言:他不是乱党,“乱党已经被抓,没必要再派兵征讨”。换来的却是总督劈头盖脸一顿责骂,不许他再讲话,在嘲笑、责骂声中,朱振悲愤的掏出早已准备好的毒药服药自杀。

  总督再次命令孙允中“你可先行入城,以传我命令稳定人心,使众人知晓既然抓到首恶,官军一定不会滥杀无辜。明天正午,命令全体军卒,放下兵器、脱下铠甲迎接王师。”

  孙允中领命进城宣读总督命令,入夜,二更鼓刚响(9点),约30余人在大同城中呐喊,谣传官军要来屠城,混乱中,千户张钦被杀,被裹胁闹事的士卒逐步增加。潘仿只得命令孙允中急忙会同总兵赵镇、游击将军戴廉设伏袭击闹事者,格杀29人后,闹事的军卒四散离开。

  次日黎明,刘源清率官兵分二路来到大同城下,杀死西关、南关守卒,攻入关城,混战中,杀伤者多得将道路阻塞,官军乘乱将居民财产劫掠一空。

  当时大同城城门紧闭,城内兵卒惊慌失措,在强横士卒率领下孤注一掷揭竿而起,决心与讨伐的官军决死一战。

  正午十分,提督郤永率领另外一路官军整队进攻东关,乱兵出关迎战,杀死在讨伐官军中效力的革职参将曹安等80多名官军。得到消息巡抚潘仿、都督佥事孙允中急忙带领亲军飞驰前去传达总督先前的命令。众乱兵怪罪孙允中,纷纷骂道“佥事骗人,这分明是屠城之计”,越来越多的乱兵拿着兵器赶来,将他们团团围住,寸步难行。

  都督佥事孙允中陪着笑脸解释“皇上明令不许屠城。何况我的老母亲和妻子都在城内,我为何要骗大家?”

  有长者数落说:“兵不厌诈,他们把佥事也骗了。如果不杀佥事,难道令我辈就背负冤屈吗?”

  孙允中无奈转而与潘仿商议:“将士贪功,导致城中人生变。要不我们再次联名向朝廷汇报?”当着乱兵的面,提笔写道“大同军士闹事起于杀死边将,以遵圣谕罔治胁从,今首恶既擒,不应再次讨伐。总督及将士贪功,擅杀善良,使洗城之说讹言弄假成真,靠这些贪生畏死之辈难以立即攻下大同城池。兵连祸结,倘若发生意外,非安国家、利社稷万全之计”。二人将同样的奏折写了五六分,安排军士分头出城去向皇帝汇报,最终只有两份奏折送抵京城,上报给皇帝,其余的送信人在途中或被杀或是文书被抢。

  总督率官军占领大同的四个关城,日夜围攻主城。

  而大同城中乱兵将关押在大同监狱中的前参将黄镇、指挥马升、杨麟放出,拜求他们作为将军统一指挥城中乱兵,等待朝廷新的命令到来,并表示愿意服从朝廷旨意,于是三位将军命人将大同城门用石头堵死,夜晚命人担水浇在城墙上,一夜之间就冻成了坚冰,城墙光滑难登,再次上演杨六郎守遂城之计。

总督刘源清见城池难以攻下,下令围城,自己搬进驿站办公,上疏朝廷请求支援。在奏折中特别说明“叛卒态度恶劣,抗拒王师,巡抚、镇将、郎中、佥事等主要官员都是首恶分子,巡抚的关防已落入叛军手中;城内士人学子均依附叛卒。”

  城内官员再次推举都督佥事孙允中去见总督刘源清和提督郤永请求退兵。无奈,孙允中坐在筐中被士兵缒下城墙,硬着头皮再次求见总督,请求制止滥杀无辜。却被刘源清斥责:“你不要因为母亲妻子被困城内,就替叛卒求情。告诉你,我已经请求朝廷再次派兵了”。并准备囚禁孙允中,闻讯,孙允中化装出逃,大同已是回不去了,如果奔京城,恐怕路上就被抓、被杀,只得西奔怀仁躲藏起来。

  为了防止大同城内代王府及有司军民或讨伐官军中有人再次向朝廷报告消息,刘源清和郤永命人在各处要到增派巡逻士卒,截查去往京城人员。

  朝廷先接到宣大总督刘源清的奏折,围绕剿抚事宜展开激烈交锋。

  兵部尚书王宪提议设立宣大总督并推荐人选,自然要支持刘源清,“应该加大总督职权;而巡抚等人阻挠讨伐官军,应尽快处理。”一些朝臣知道皇帝早有更换大同巡抚的意思,也就接连上疏弹劾巡抚等人。

  大部分朝臣支持朝廷再次派兵增援。

以礼部侍郎顾鼎臣、黄绾为首的少数人支持大同巡抚,但黄绾因言辞激烈,触怒皇帝被贬云南任参政。

  兵部提议:派兵部左侍郎钱如京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都督佥事江桓充挂印总兵官共同挂帅,赵卿、任凤、傅铎、谭鋐充左右参将,率官军人支援大同。马兰谷参将萧升充协守大同左副总兵替代赵镇;户部右侍郎张瓒负责粮饷,领通仓米十二万转运于怀来城,再供应前线。给事中俞朝会同御史苏祐负责纪功。

都给事中曾忭等提出:当年大同兵变,江桓是实任总兵官,不但不能控制局面,反而被乱卒所困,不宜再次担任主将。

兵部再次提议:由遂安伯陈鏸、宣城伯卫錞靖、远伯王瑾担任主帅。

大同巡抚潘仿等人的两份同样的奏折送抵朝廷已是十二月初。

嘉靖皇帝有些明白了:大同部分士卒生变本不足以烦朝廷,宣大总督刘源清、提督郤永专责处置,造成今天局面,看来用人是有问题的。如果乱卒与北部蒙古勾结,边境再起战争,事态就复杂了,不可不早做准备。

最终决定:赵卿等率官军支援大同,听从宣大总督节制,官军入城之日务必分别善恶,不得滥杀无辜。任命樊继祖为大同巡抚,督促其立即赴任。

嘉靖大同兵变

(下)

梁向东

君子不器和平解决

巡抚大同都御史樊继祖接到圣旨,轻车简从、昼夜兼程从江西赶赴大同。抵达阳和卫后,已从官员及军卒口中了解清楚事情原委,事情完全可以和平解决。到达大同,不顾鞍马劳顿,直接去拜见宣大总督刘清源,开诚布公的说出自己的主张,规劝总督兵临城下,以抚为上,避免生灵涂炭。刘清源闻听大怒,二人吵得不欢而散。

出了总督行辕,樊继祖回到给他安排的住处,立即给皇帝上疏“请求皇帝赐予金牌”,自己准备单枪匹马进入大同传达圣谕,保证可以立即解除大同乱卒武装,官军兵不血刃开进大同。如果不成功,宁可以死谢天下。同时提出:目前如果继续攻城,叛军及城内百姓害怕屠城,会孤注一掷勾结外虏,不早些平定事件恐怕会遗患无穷。

樊继祖的奏折与内阁辅臣意见相左,竟被扣押不报皇帝,此事应该有东厂太监参与,因为东厂的职责之一就是每天驻内阁、兵部,查看是否扣押上奏皇帝的奏折。有人把奏折大意飞马传递给刘源清,刘源清下令居庸、紫荆、倒马、雁门等关设专人,并派士卒在主要道路进一步加强巡逻盘查,大同诸臣奏章未经许可基本已是不可能送达京师了。

总督刘清源再次上报:“大同城内包括代王府在内的宗室人员也背叛朝廷,协助乱卒守城,这是天要灭大同呀。”

朝廷再次讨论,主张和平解决的大臣或被贬、或受罚,太监传旨:“急攻打,进城之日,务分良善。”

  刘清源再次上疏提出:“引水淹大同城”,得到兵部尚书王宪的支持。十二月的严冬,滴水成冰,守城的人浇水筑冰城,攻城者为什么想出这计策?话说大同城内一众官员,内有户部督饷郎中詹荣,素有智略,善于应变。詹荣刚到大同,正逢乱卒杀总兵官李瑾,被困城中,但詹荣应对得当,城内无论如何乱,没有乱兵敢去侵犯詹荣的户部行司。总督刘源清率师围城时,詹荣秘密与都指挥纪振、游击戴濂、镇抚王宁结为同盟,寻找机会准备里应外合平定叛乱,后来发现叛卒拥护的首领指挥马升确有威望,马升、杨麟并非真心谋反,就与二人秘密联络,进行劝说,双方歃血为盟。公开说准备派镇抚王宁持官民请愿状赴总督行辕“为叛卒请愿”,暗中将计谋告知宣大总督、提督及巡抚等人,并提出:请赦免马升、杨麟死罪,另请给银票两,在城中招募敢死队为朝廷效力。巡抚樊继祖大加赞赏,令人护送王宁回城;但王宁觉得总督虽然同意,但似无诚意。报告詹荣后,詹荣也借口出城敦促总督。刘清源假意答应给与詹荣银票,允许其动用城内库银招募士卒,约定了动手的时间。但詹荣走后,刘清源却命令郎中李文芝、主事楚书负责挖地道,准备用水灌城,地道即将挖通,被城内乱卒发现,乱卒提前准备好水等在洞口,地道确实挖通了,但灌水的却是城内的军卒,城内士卒先是用毒烟熏,然后灌水,挖洞者全部被死于洞中,地道被冻成冰疙瘩。马升以为自己被詹荣欺骗,差点发生冲突,里应外合的事搁浅。刘清源见灌城不行,城墙光滑难上,又招募死士日夜不停的攻城,城中防守日益坚固。

消息传到京城,兵部派千户李春、张著来到大同,以传达圣旨名义进入城内,说“只要守城的首恶投降,其余无论身份全部赦免无罪。”众人议论纷纷:“朝廷屡次欺骗我们,不敢信,请留下作为人质,待我们先去投降看看。”就派人到提督郤永的营寨请求投降,提督郤永提出:你们先回去,愿意投降的由李春、张著二位千户领着来就行,我奉兵部命令绝不欺骗你们。于是约有士卒踊跃报名争着跟随作为人质的千户滑下城墙来投降。郤永说天寒地冻,你们快些分头去找些木炭来取暖,却私下命人分别将这些士卒抓捕将其双脚砍下,这些人生不如死,哀嚎不断,千户李春、张著见状摇头叹息,只得怏怏离去。

城内军卒得到消息更加悲愤,看来只有死守城池了,也有人乘火打劫。

嘉靖十三年的春节,大同城是攻防不停,烽火连天。

  朝廷和巡抚樊继祖的判断是对的,朝廷大军征讨之时,已有乱卒投奔蒙古部落。

正月里,蒙古鞑靼部落小王子带着数万大军进犯大同边塞。敌人先派数骑引诱明军官兵,提督郤永亲自率领辽东参将都指挥史俊领兵名辽东将士前去迎战,损兵折将,大败而归。鞑靼大军乘势追击一鼓作气打到大同城下,城中叛卒出接应,官军再次死伤人。鞑靼军队在大同城下安营扎寨,昼夜攻打明军,城中的乱卒也鼓噪响应,打的官军灰头土脸,拒守四个关厢闭门不出。敌人见明军已无斗志,就留下精锐骑兵固守营盘与明军相持,其余人马杀向从浑源、应州、朔州、怀仁等州县乡村进行抄掠,七天时间,抢掠辎重器具男妇牛羊牲畜粟刍不可胜计。城中的乱卒乘机出城邀请鞑靼部落酋长数十人进入城中,指着代王府说:“如果打退朝廷官军,以此酬谢你们。”

听说有鞑靼酋长入城,满城皆巷哭。鞑靼人怕出意外,急忙退出城外。第二天鞑靼部队与乱卒共同攻打东南二关厢,叛卒作为先锋急攻东关门,叛卒和鞑靼部队伤亡惨重。鞑靼见乱卒战斗力低下,不值得合作,况且劫掠甚多,遂携带战利品扬长而去,到塞外长城脚下观望。

鞑靼部落与乱卒勾结攻击大同的消息十万火急传到京城,朝廷震动,立即加强京城九门的防守,同时命令长城九边招募士兵,加强防守。

刘源清请求朝廷“再派总督负责对鞑靼部落作战,自己专门负责进攻大同。”

大臣义愤填膺,要求立即增兵援助。派谁挂帅,却是议而不决,反复权衡,又有消息传来“鞑靼撤兵了”。

嘉靖皇帝这次彻底明白了,发下御札,大意是:叛卒谋杀主将法不可赦,但并非城内所有军卒、庶民参与,也不是要造反。然而,郄永、刘源清贪功嗜杀,引发屠城之谣言,继而官军引水灌城,刘源清必欲城破人诛。纵使成功,大同北门锁钥,如何再次兴复?当治二人之罪。撤回各路人马,另遣大臣防边。当务之急是惩治乱卒首恶,以免劳民伤财。特别提出:刘源清“果忠乎?果能乎?”

圣谕传出,朝廷上下才知用兵非皇帝本意,一时间弹劾刘源清、郄永的折子纷至沓来。

  宣大总督刘源清听到消息,惶恐不安,第一次来到大同城下,宣称“惩治首恶,余者不究”,但是信用尽失,徒劳无功。再看看兵马伤残甚多,已经无法掩盖,不得已以身体原因上疏请辞。

嘉靖皇帝大怒,罢免刘清源,任命督饷户部侍郎张瓒为兵部左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出任宣大总督。升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廷相为兵部尚书,将兵部尚书王宪分管的提督京城团营交由王廷相负责,王宪只负责兵部事务。提督郤永素有谋勇,继续留用。

新任宣大总督张瓒从宣府怀来启程赶赴大同,一面命人传令讨伐大同的诸将“新总督到达之前,任何人不准攻城。”密令参与讨伐的延缓副总兵梁震“胁从罔治,渠魁必歼,事在相机早处。”同时派人传召都督佥事孙允中,见面后安慰他“如果刘源清能听你的建议,何致有今天的结果。”命他再回大同传达圣谕。

刘源清接到圣旨,带领随从退居阳和卫城。

得到皇帝更换总督的消息,大同城内外军士额手称庆,终于可以不再打仗了。

抑制不住喜悦心情的主事楚书来到城下观察城内情况,有戍卒就从垛口探身向他挥手,喊道“我辈并非杀将者,只不过是怕冤死而保全自己罢了。请你进城来看看。”一呼百应,守城的乱卒纷纷探头招呼。

  楚书慨然答应,准备进城。

提督郤永怕楚书此去对官军不利,就派数十名军士出面阻拦楚书。见状,副总兵梁震戎装跪求郤永:“自愿与楚书进城招降”,并求郤永拿出被刘清源扣押的赦免投降者死罪的传单,带入城内分发。眼见着副总兵梁震手下数千延绥士兵环立一旁,提督郤永只得答应。

看着楚书和梁震坐在筐中被拽上城头,乱卒欢声雷动,传出数里,城内的人也纷纷赶来。二人散发传单,宣传朝廷政策“只惩首恶,余者不究”。詹荣等闻讯赶来,本是老相识,请入自己府中,谈及此前准备里应外合之事,不禁叹息。就派人去请马升、杨麟,晓以祸福、解释屠城并非圣意,保证赦免二人死罪,如何处理由朝廷决定,二人同意夜晚行动,捉拿首恶分子。

当晚,9点开始,詹荣、都指挥纪振、游击戴濂、镇抚王宁、都指挥马升、杨麟分头行动,斩杀原报漏网首恶参将黄镇等9人,次日,天亮即开城门,派人将首级献给提督郤永,郤永驻兵城外对这个结果百般挑剔。

巡抚樊继祖怕再生变故,率少量随从,立即骑马入城,安抚人心,马升、杨麟再次抓捕并斩杀骨干分子许章等17人,巡抚樊继祖宣布首恶分子均已惩办,只要放下武器,一律赦免。望着满街死伤的士卒、百姓,樊继祖命令户部郎中开仓赈济,同时宣布对敢于再次闹事者严惩不贷。

  大军虎视于城外,首恶既除,大同城内稳定下来。

傍晚十分,谣言再度从提督郤永营中传出:“樊都堂伏兵城中为内应。”

城内兵民再次起疑“快去看看樊巡抚在干什么?”

“樊巡抚在睡觉,旁边只有几个警卫。”探信的人越聚越多,屏吸来到窗前观察,是的,还在睡觉。先是院子里,后来在院子周围都挤满了人群,但是巡抚大人安卧不动。人们情绪逐渐安稳,有人散去,还有更多的人挤进来。

这时,得到消息的总督张瓒还在继续赶路。听说革职总督刘清源在前面的宣府深井堡迎接,“他来干什么?”命令手下绕路飞奔而去,不一日来到大同城下。众将依次参谒,张瓒从容闲雅,安抚众人。命令各部人马后退六十里驻扎。命令大同城内打开各城门,拆除街头的防御工事。次日,大同民众夹道欢迎总督张瓒与御史苏祐从大同南门入城。

总督张瓒请户部增拨发11万两白银,赈济大同关厢及邻近被害地户,城中民户自宗室而下全部回家从操旧业;马升、杨麟调其他卫所安置;对于大同士卒或换防或留用,进行妥善安置,大同局面完全稳定下来。

总督张瓒集合诸文武将佐表彰有功人员,抚恤伤残军士。所调京营及诸路兵马,除留下延绥副总兵梁震驻防大同西路、辽东参将史俊驻防大同东路防范鞑靼外,全部撤走;总督张瓒回驻宣府。派兵护送暂住宣府的代王回大同。

  在大同边外驻牧的鞑靼部落听到消息后,游牧西去。而当时跟来的一些军民也陆续返回大同。

大同南蔽太原,西阻榆林,东连上谷,现在重新迎来和平。

朝中依然有人支持刘清源,而弹劾楚书越权行事,认为张瓒、樊继祖等只是侥幸成功。

谷应泰评论说:大同兵变所可恨者,总督刘源清之主剿也,尚书王宪和之于内,阁臣张孚敬持之于上。

大同兵变,生灵涂炭,本可避免。对于众多文武官员的表现大家自有公论。刘源清《宣化县志》有传,其任宣大巡抚时打击贪官污吏、淘汰懦弱将领、抚恤百姓、建上谷书院教化社会,名声很好。

  君子不器,朱熹《论语集注》说:“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耳。”大同二次兵变起于刘源清贪功之私欲,成于王宪朋党之维护,大明毁于朋党之争已露端倪。

作者简介: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一条扁担,肩挑两箩筐历史:前筐摆着近代,后框装着远久……

梁向东,祖籍河北涞源,生长于宣化。国家公务员,学农机出身,自小喜欢历史,业余时间潜心于古籍中挖掘地方历史。曾主编过《宣府诗录》等古典书籍,在各级报刊发表当地历史古籍文章数百篇,取得历史研究的丰硕成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zy/85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