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简史ldquo秦岭学rdq

白癜风的危害有哪些 http://m.39.net/pf/a_4377030.html
三千里大秦岭,五千年中华史。《秦岭简史》将秦岭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带领读者发现不一样的秦岭。她不仅是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中国的绿色水库,华夏民族的文化根脉。崛起的历程

大约在6亿年前,如今我们称之为大秦岭的地方,尚是一片汪洋大海,地质学家称之为古秦岭洋。在古秦岭洋的两岸,一南一北,属于两个地理板块,即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也就是说,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隔着古秦岭洋,遥相呼应!

大约在4亿年前,地球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构造运动。在以苏格兰加里东山命名的“加里东运动”中,秦岭开始隆起,并逐步上升为陆地。这时,大秦岭南部的大巴山,依然沉浸在海水之中。

3.75亿年前,地球开始了新一轮造山运动。在以德国海西山命名的“海西运动”中,大秦岭南部的大巴山隆起,并上逐步升为陆地。至此,大秦岭全部浮出海面,呈现出完整的陆地样貌。

这时,如今称之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尚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相通,横贯欧亚大陆南部,气候温暖,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被称之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

随后,广泛发生了(1)印支运动,(2)燕山运动和(3)喜马拉雅运动,合称“阿尔卑斯造山运动”。于是,阿尔卑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相继褶皱升起,沿“古地中海”形成了欧亚东西向巨大褶皱带,即“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阿尔卑斯造山运动”使贯通欧亚非三大洲的古地中海大大缩小,世界大陆和海洋大致形成了现今格局。上述三大造山运动主要影响大秦岭西部,对大秦岭地理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印支运动”,改变了以前“南海北陆”的基本格局,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地理环境发展进程。

2.4亿年前,印度板块以较快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强烈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的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大秦岭与青藏高原结合部(四川西部、甘肃和青海南部)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带。

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了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由浅海转为陆地。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

1.95亿年前,大秦岭彻底告别了浩瀚的海洋,四周皆是相连的陆地。至此,大秦岭已经显露出“中华脊梁”的雄伟身姿。之后,一系列造山“动作”,推动大秦岭日趋完善。在形态上,大秦岭居中,并将东西南北陆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一个完整的中国大陆模样。也可以说,大秦岭以及青藏高原的崛起,最终完成了“中国大陆的统一”。大秦岭不仅统领了中国的南方与北方,也统领了中国的西部与东部,青藏高原和华北平原……在大秦岭统领下,中国的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不是二元对立,而是二元和谐……

大秦岭形成早期,主要受到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挤压。这种来自南北方向的力量,推动大秦岭形成了东西走向的基本格局。因此,大秦岭是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结合体,也是中国南北大陆的一条“缝合线”。后来,在扬子板块、华北板块的基础上,从西南方向又加入了来自印度洋板块北移的强大力量。于是,大秦岭又“缝合”了中国西部大陆——青藏高原。也正因为受到多种力量的碰撞挤压,在复杂的地质运动过程之中,形成了大秦岭复杂多样的地貌结构。

上述复杂的板块运动过程,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作“板块聚会”。山脉崛起,只是“板块聚会”制造出的气氛。大秦岭东部,即西汉水-嘉陵江(天水走廊)以东的大秦岭,主要呈现了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双方聚会”所制造出的气氛。大秦岭西部,即西汉水-嘉陵江(天水豁口)以西的大秦岭,呈现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印度板块“三方聚会”制造出来的气氛。这也是东秦岭与西秦岭样貌不尽一致的深层原因。

距今万年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发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脱离海洋成为陆地,地势宽展舒缓,平原广阔,河流纵横,湖泊密布。至此,包括昆仑山在内的青藏高原地貌格局也基本形成了。从崛起演进时间看,大秦岭形成在先,阿尔卑斯山居中,青藏高原在后。也就是说,阿尔卑斯山比大秦岭年轻,青藏高原更是“晚辈后生”。

大秦岭在不断成长之中,特别是在青藏高原隆起力量推动下,西部秦岭仍在迅速升高。地震,是板块运动制造的气氛,也是大秦岭“成长的烦恼”。年,明代嘉靖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子时,华县大地震,全中国为之震动,东部秦岭一带尤甚。“地忽大震,声如万雷……五岳震动,寰宇震殆遍。”据估计,华县大地震死亡人口83万,古今中外罕见。年7月1日深夜,文县大地震,大半个中国震动。年8月25日15时50分,茂县叠溪大地震,岷江两岸山崩。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年8月8日21时19分,九寨沟地震……因地震频发,山体结构不稳定,极易引发次生灾害。年8月7日22时,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嘉陵江上游是全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域之一。

大秦岭与昆仑山走向一致,两者横贯为一体,东西长达余公里,可谓“一脉相承”。在中国地理版图中,大秦岭-昆仑山是一条东西横卧的中央山脉,也即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国脊梁”。在习惯上,人们喜欢称大秦岭-昆仑山是中华龙脉中的中龙、干龙。从地质年代上看,先有大秦岭,后有昆仑山。如果说先后崛起的大秦岭与昆仑山是“弟兄”关系,那么,大秦岭是兄,昆仑山是弟。在地理位置上,大秦岭正好处在中国版图的腹心地带,是中国腹心地带的中央山脉。这一点,对于中国生态与人文发展来说,显得非常重要。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大秦岭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靠山”,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圣山”,魅力无穷、惊艳世界的中国芯(CHINCORE)。

野性的天堂

在地球上,生物的出现,要比秦岭的出现早出许多。距今6亿年前,出现了水母、珊瑚虫和蠕虫等软体动物。经过几百万年进化,海洋中出现了鱼类。距今3.6亿年前,两栖动物成功登上陆地,地球陆地上首次有了爬行动物。

3.45亿年前,在石炭纪,出现了古老的植物——银杏。中生代侏罗纪,银杏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白垩纪晚期,在恐龙开始灭绝时,也开始衰退。50万年前,第四纪冰川运动,地球突然变冷,银杏类植物濒于灭绝。其中,欧洲、北美和亚洲大部分已经灭绝,只有中国奇迹般的保存下来,科学家称之为“活化石”,“植物界的熊猫”。

2.5亿年前,恐龙出现了,地球上的物种也日益丰富起来。2.05亿年前,也就是侏罗纪,恐龙成为地球主人,俨然一幅千姿百态恐龙世界。1.45亿年前,在白垩纪,恐龙走向灭绝。万年前,在白垩纪即将结束之际,恐龙完全消失了。至今,这依然是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人类关于恐龙的知识,全部来自对恐龙化石的研究。那个时代,大秦岭的东部,曾是恐龙的天下。年,在丹江流域下游,河南西峡县发现了恐龙蛋化石群,且以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保存完好而著称。其中的巨型长形蛋,更是稀世珍宝,为全球所独有;戈壁棱柱形蛋,在全球是第三个发现地。

继古生代、中生代之后,新生代是最新的一个地质年代,从万年直至今天。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高度繁盛为特征,因生物界呈现了现代面貌,故得名新生代,也即现代生物的时代。新生代分为三个纪,即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新近纪是新生代的第二个纪,曾经叫新第三纪,也叫上第三纪。新近纪开始于万年,延续了万年。第四纪是新生代最新的一个“纪”,包括了更新世和全新世两个时期。更新世,亦称洪积世、冰川世,从万年到1.17万年前。大多数动植物进化到现代水平,人类的出现,是更新世的标志性事件。全新世,又称冰后期,以气候转暖为标志,从1.17万年至今,人类进入现代人的阶段。

猿人的背影

远古时,秦岭气候温和,雨量丰沛,森林密布,河流纵横,生态优越。因而,秦岭也成为古人类的理想居所和分布中心。年,发现距今万年的巫山古人类化石。年,发现距今万年的龙岗寺旧石器遗址。年,发现距今万年前到万年的蓝田古人类化石。年,发现距今万年,与“蓝田猿人”同源的“洛南猿人”。年,发现距今万年郧县古人类化石。年,发现与北京人年代相当的郧西人。年,发现距今50万年的南召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秦岭腹地的勉县温泉、胡家渡、杨家山、赤土岭,南郑梁山龙岗寺,城固、洋县汉江台地上,连续发现大熊猫、熊、东方剑齿象,犀、虎、羚羊等森林动物化石。洋县倪嘉坝一处旧石器时代大型动物化石群,有大熊猫、熊、剑齿象、中国犀、水牛、羚羊等。据科学测,这些古森林动物生活在距今20-万年之间,大致与秦岭北麓蓝田猿人处在同一时期。可见,秦岭森林存在已相当久远。

对秦岭北麓蓝田县公王岭动物群化石研究,发现带有强烈的“南方动物种”特点。大约在万年之前,在秦岭北麓,与蓝田猿人共生的动物,至少有30多种,包括今天称之为国宝的大熊猫,以及豹、虎、猎豹、野猪、剑齿虎等猛兽,水鹿、大角鹿、斑鹿、猕猴和鼠类食草类动物。透过这些动物,我们大概能够想象出万年前优美的生态环境。研究得出的两个重要结论是,1)关中蓝田一带,曾经气候温暖、湿润,林木茂盛;2)当时,秦岭并不高大,南北人与动物可以自由迁移。

在更新世,即万年到1.1万年前,气候剧烈变化,北半球高中纬度、低纬度高山出现大规模冰川活动。冰川前进或退缩,寒冷冰期或温暖间冰期,海平面大幅升降,气候带转移,动植物迁徙或绝灭。欧亚大陆北部、大洋洲、美洲马达加斯加的数十种大型动物灭绝。在距今1.1万年时,北美70%的大型哺乳动物突然消失。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更新世晚期,因冰河时代消退,引起了气候和植被剧烈变化,寒冷、干旱的草地让位于温暖湿润的苔原和森林。大型草食类哺乳动物,因无法适应生态系统剧变走向了末路。大型草食动物消失,大型肉食动物也随之灭绝,包括剑齿虎和洞穴狮子。在秦岭北麓,大熊猫曾经与剑齿虎、剑齿象、蓝田猿人生活在一起,在大面积冰川消退之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衰落,部分动物走上了灭绝之路,而大熊猫成为其中的幸存者……

在刚刚过去的1万年,动物灭绝的速度比任何时候都要快。主要是人为因素:获得食物、衣着和乐趣而进行捕猎;引入捕猎动物,扰乱脆弱环境,尤其是生物长时间在隔离状态下的岛屿。最大伤害是毁坏动物栖息地。耕种、放牧和伐木,数千种动物失去栖息地。目前,处在大绝灭事件中期,动物以超过正常一百至一千倍的速度消失。特别是热带雨林受到严重威胁。今后50年,大部分热带雨林永远消失,万种大小动物随之绝灭。

华夏文明原生地

在出现人类活动以后,分别被称之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距今万年,至距今约1万年前,被称作旧石器时代,其主要标志是人类使用了打制石器。距今10至1万年间,黄河全流域贯通入海,大秦岭与黄河、长江组成的“一山两河”格局形成。巫山人、龙岗寺人、蓝田人、洛南人、郧县人、南召人……即旧石器时代生活在“一山两河”地带的古人类。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黄河是世界第五大河流,大秦岭是东方高山。长江、黄河、大秦岭,皆是世界地理奇迹。三者合在一起,组成“一山两河”,更是一个炫目世界的奇迹组合。大秦岭是中国地芯,生态芯,也是华夏文明的原生地。大秦岭提携着黄河与长江,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大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

从2万年前开始,至-0年不等,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主要标志是人类使用了磨制石器,出现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并出现了定居生活。“一山两河”核心地带,不仅有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表现更加卓越,包括余年前的天水大地湾遗址、宝鸡关桃园遗址,多年前的宝鸡北首岭遗址、汉中西乡李家村遗址,南郑龙岗寺遗址,-年的渑池仰韶文化,万州巫山大溪遗址,西安半坡、姜寨遗址,以及随州三里岗冷皮垭遗址,安康柳家河遗址……

年,在秦岭北麓,羲皇故里,成纪天水,葫芦河畔,发现著名的大地湾遗址。其文化遗存,相对时代约为距今8-年,前后跨越0多年。包括前仰韶文化和仰韶文化。在大地湾一期,出土了炭化稷标本,与希腊阿尔基萨前陶器地层出土的同类标本时代相近。标志着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表明北方最早种植稷,然后是粟。出土多件彩陶,是中国迄今为止,时间最为久远的彩陶,也是中国最早的绘画艺术。

1年,在陕甘两省交界,渭河大峡谷腹地,发现关桃园遗址,距今约年。在早期地层中,出土有古代生产工具——骨耜。与骨耜共出的多有石斧,石碾盘,刮削器,骨铲,骨锥等生产工具。

年,在秦岭北麓,炎帝故里,西府宝鸡,金陵河畔,发现北首岭遗址,距今7-年,持续一千余年。在年代上,早于西安半坡遗址,是一处早期仰韶文化遗址。出土有彩陶钵、鹅蛋形三足罐和双联鼎等陶器,以及最早的龙纹图案。

年,在秦岭东段,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距今-年,持续约0年。仰韶文化以华山为中心,以黄河为主脉,分布于渭、汾、洛三大支流,集中在关中-天水、豫西、晋南,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

年春,在秦岭腹腰,秦岭与渭河形成的“半月形地带”,发现了半坡遗址。距今-年,属于仰韶文化早期。遗址发掘出46座房屋、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以及粟、菜籽遗存。在发掘的动物骨骼中,哺乳动物偶蹄类有猪、牛、羊、斑鹿、麝等,食肉类有狗、狐、獾貉、狸等,奇蹄类的马,啮齿类的竹鼠、田鼠,兔形类的兔、短尾兔,以及鱼类及鸟类骨骼。

在距今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地湾-仰韶文化沿秦岭北麓向西发展,到达临洮县马家窑村一带,即是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是秦岭西部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类型,历经0多年发展进程,在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出现马家窑、石岭下、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大地湾-仰韶文化越过秦岭向南扩展,即是大巴山南部峡江地带的巫山大溪文化,大巴山东部的京山屈家岭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中,陶土渗和了稻谷壳,说明已出现了稻谷脱壳加工技术。专家认定,屈家岭文化是以大溪文化为基础上发展而来。屈家岭文化遗址中的水稻属于粳稻,粳稻是籼稻经人工栽培演变而来。这表明,秦岭稻作历史也相当久远。

龙岗寺遗址的仰韶文化层,属于半坡类型遗存。在其出土的动物骨骼中,鉴定出5类23种。其中,兽类包括野猪、家猪、猪獾、豪猪、狼、豺、野牛、家牛、家羊、水鹿、华丽黑鹿、狍、小麂、林麝等14种。鸟类,有家鸡、岩鹤、白枕鹤、大白鹭等4种。鱼类,鲤鱼1种,爬行类,有龟、鳖2种,软体动物,有蚌、中华园田螺2种。在龙岗寺遗址红烧土中,发现了稻壳印痕,这表明在这一时期,虽然狩猎经济仍占相当比重,但已经出现了定居农业。根据遗址发现动物骨骼推测,其主要来源于附近的森林。由此判断,在距今—年前,汉中的森林覆盖率约为70-80%。

伏羲“一画开天”

大约年前,在中国出现了冶金技术,新石器时代走向终结。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发现于秦岭东部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大体对应史籍所载的夏王朝的时代。这是中华民族进入了铜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的传说史,主要发生在铜器时代到来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也即00-年前,时间跨度长达年。

在中华民族传说史中,有一位杰出的女首领,名曰华胥氏。华胥氏的足迹,遍布以华山为中心的黄河流域。在大秦岭与渭河形成的“半月形地带”中央,终南山之阴,骊山之阳,蓝田县域,灞河河畔,有一支流,曰“华胥河”,有一地名,曰“华胥镇”。这里,即是华胥氏的“本部”,也是中华民族的“本部”,也是中华民族的“伊甸园”。

华胥氏带领的华胥国,开创了中华民族早先的盛世先河。以至于“黄帝梦游华胥国”,向华胥氏请教治国经验。在历代传说中,华胥氏不仅是伏羲、女娲的母亲,而且也是炎帝、黄帝的直系远祖。因伏羲、女娲,兄妹结合,由此带来了生生不息的华夏子孙。如今,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炎黄二帝,为中华民族带来无数技术发明,堪称创造物质文明的领袖。然而,伏羲是中华民族精神创造、思想创造的第一人,堪称中华文明的精神领袖、思想先驱。伏羲“一画开天”,创制了一部无字天书,这就是中国人心中的《易》。伏羲的先天《易》,是华夏文化的原始代码,核心密码。后来,周文王顺承伏羲“一画开天”,创作《周易》或称《易经》四千言。再后来,孔子“述而不作”,系统整理出《易传》来。《易》是中华文化的总根脉、总源头。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不是宗教,胜过宗教。中华文化,“一以贯之”。这个“一”,就是伏羲的“一画开天”。中国人讲“万变不离其宗”,这里的“宗”,也即是“一”,即是《易》。中华文化上的诸子百家,皆出自于“易”,皆是以“易”为“源”的“流”。伏羲女娲的足迹遍布大秦岭,伏羲女娲的故事是大秦岭故事的重要部分,因此,大秦岭也称作伏羲女娲合璧山。从这个意义来说,大秦岭是中华文化之芯——中华文芯。

在伏羲、女娲的子孙之中,炎帝、黄帝,极为杰出,功勋卓著,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华胥氏的事迹并不昭著,但因是炎黄二帝的直系远祖,华胥氏堪称是中华民族的“元祖母”,中华民族的“圣母”。伏羲氏、女娲氏,堪称中华民族的“人祖”。华胥氏的传说,伏羲氏的传说,女娲氏的传说,深刻影响着中华文化气质和文化进程。后世的人们,自觉自愿称自己是华夏族,以至于华人、华语、华文、华侨……今天,国名亦曰“中华”。

大地湾-仰韶文化遗址的分布范围,与中华民族传说中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轩辕氏的故事发生地,高度契合在一起。据此,可以认为,大地湾-仰韶文化遗址,皆是中华民族的先祖留下的文化遗存。

总体而言,无论是旧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力量尚小,“人少而兽多”,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距今-3年前,在宝鸡至安阳一线的南侧,属于亚热带生态环境。在渭河、洛河的河谷盆地,湖泊沼泽密布,生活着亚洲象、马来貘、麋鹿、圣水牛、獐和竹鼠等亚热带动物。这种气候环境,由半坡村考古发现得以印证。在半坡村出土的动物遗骨中,有出没于丛林中的班鹿、生活于沼泽地的獐,以竹林为生的竹鼠。

秦岭东部的洛阳,在历史上是豫州的中心。豫,从容缓慢地度步的大象。《说文解字》曰:“豫,象之大者。”《周礼·职方》曰:“河南曰豫州,豫州在九州之中,言常安逸。又云:禀中和之气,性理安舒,故云豫也。”古人以“豫”字作地域的名称,大概是说,这一地域曾经是大象的天下,有着与大象生活习性相匹配的生态环境。

中心的演进

距今3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和山东部分地区,同时活跃着三大部族:夏、商、周。夏的先祖是舜、禹,商的祖先是契,周的始祖是弃,他们是同一时代的人。周人始祖后稷,曾在夏王朝任职,其先祖不窋也曾在夏朝为官。

尧治水用鲧,水不息。之后,舜举鲧子禹,续鲧之业。13年,水患平息。舜让稷、契、皋陶协助禹治水。稷,即后稷,又名弃,是为周族始祖。因善农耕,尧举后稷为农师。契,是为商族始祖,舜任其为司徒,掌教化之法。皋陶,即咎陶、咎繇,传为东夷族首领,为舜掌管刑法。禹率领部族,并合成沿河后稷之族、皋陶东夷之族的力量,形成声势浩大的治水活动,由此也确立了禹的权威,使夏王朝得以建立。

在尧舜禹时代,临汾、运城、洛阳,先后是中心地带。尧舜时期,中心地带在汾河流域,中心点是襄汾县的陶寺遗址。尧舜禹时期,刀耕火种,用石斧、石刀将树木、荆棘砍倒,再放火烧荒,再用石铲、石锄等翻土,因清除植被,加上温暖气候时期,加剧了水土流失,河道堵塞,洪水泛滥。这就是尧舜时代洪水泛滥的真相!

当洪水冲垮陶寺城池后,夏的中心地带,逐渐由黄河以北的晋南,前往黄河以南秦岭东部的伊洛河盆地。在大秦岭的嵩山之阳,夏禹率部,建夏都——阳城;到少康时,在今偃师二里头附近的洛水之阳,建夏都——斟寻;直至商汤灭夏,斟寻一直是夏代的中心所在。

至夏代,黄河流域气候转向干凉,洪水退却,华北平原扩大,河流淤积地有利作物生长,促进夏王朝兴起。秦岭之中的洛阳,四面环山,伊洛两河滋润。从洛阳东出,链接华北平原,向西链接关中平原,向北链接汾水谷地,向南链接江汉平原。“居中而应四方”。以洛阳为中心的夏代,持续了余年,创造了灿烂的夏文化。偃师二里头遗址规模宏大,是夏文化繁荣的佐证。

夏代末年,也就是仰韶温暖期将要结束之时,出现了气候波动。夏王朝的中心地带,因长期耕种,过多的清除了植被,遭遇来自大自然的报复,出现王朝衰亡的灾害威胁。生活在黄河下游地带的商族,迎来了与夏争锋的机遇,并最终灭掉了有年历史的夏王朝。灭夏之后,商汤在夏都斟寻东北6公里的河洛之间,建立了自己的都成——西亳(亳是今商丘)。

商末,商王朝的中心,已经辗转至今安阳(殷墟)一带。这时,位于关中腹地的周族,已成崛起之势。周祖后稷,曾为尧之农师。周人以擅长种植而闻名。公元前0年,古公亶父带领族人定居周原(今岐山、扶风一带)。古公亶父之子季历,曾是商王文丁所封“牧师”,甲骨文中称“公季”。周文王(姬昌)继位,是为殷西伯。这时,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周文王将周族“本部”迁至丰都,即今西安沣河西岸,此为长安建都之始,也是长安建城之始。文王之后,次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周武王曾发动过一次军事演习,即“八百诸侯会孟津”。公元前年,大旱之年,周武王率戎车三百,虎贲三千,甲士四万五千,大胜七十万商朝军队于牧野(今汲县)。《国语·周语》: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周朝立,在沣河东岸建镐京,与丰都隔水相望,舟桥相连,并称丰镐城,即“宗周”。由此,中国历史进入了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大秦岭时代。这一时代,持续时间长达0年。

周代的天下

周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分为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周代都城分为宗周和成周,宗周在丰镐(长安),成周在洛邑(洛阳)。宗周、成周,丰镐、洛邑,皆在大秦岭脚下。因此,周人依靠的力量,主要源自大秦岭。武王伐纣,率庸、蜀、羌、茅、微、卢、彭、濮八个部族。其中,庸、蜀、羌、卢、彭、濮,均在大秦岭之中。尤其是巴人,其分支较多,濮人的廪君之巴,夏人之后的丹山之巴,嘉陵江下游的賨人、板楯蛮的巴渝之巴。武王克商后,“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出现宗姬之巴。巴人勇猛强悍,且擅长歌舞。《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这有点类似于“四面楚歌”的味道。

秦岭是周人活动的重要舞台。前年,周武王殁,子诵即位,是为周成王。因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旦辅政。“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辅政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周公旦与召公奭约定,实行“分陕而治”。“陕”即是秦岭与黄河之间,崤函地带的“陕塬”,因塬面狭窄曰“陕”。陕塬以西,也即“陕西”,这里是周天下的“老地盘”,物产丰富,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由召公治理;陕塬以东,即是“陕东”,是周天下从殷商接手的“新区”,社会失序,民心不稳,由周公治理。“陕西”之名,源自“分陕而治”。“陕西”之“陕”,有些生僻,原因即在于它是中国各省市中得名最早的一个。周公辅政,政绩卓著,万世流芳。《尚书·大传》记述:周公一生“一年救乱,两年可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治礼乐,七年致成王。”周代有两座都城,一个位于长安,由文王、武王营建的“宗周”,一个即是由周公营建,位于洛阳的“成周”。以对后世的影响来说,周公最主要的贡献是“制礼乐”,这就是孔子最为推崇的“周礼”。“周礼”不单是周公的发明创造,而是夏商周三代国家治理经验的总结,包含法治与德治的全部内容。周礼是儒家学说的重要源头,因此周公成为儒家的奠基人。孔子系统整理了周礼,并因其语录集《论语》而成为儒家创始人。后世儒家,尊孔子为圣人,尊周公为元圣。唐代以前,各地文庙主祀周公。以此而论,大秦岭也是中国“儒芯”所在。

周人灭商之后,实施封建制度,大封皇族及功臣。楚人先祖,也因功得到分封。《史记》载:“鬻熊子事文王。”公元前11世纪,楚先祖鬻熊奔周文王,为周文王火师,即祭祀时持火的人。周成王感念鬻熊功劳,封鬻熊曾孙熊绎为子爵。熊绎,芈姓,西周诸侯国之楚国始封君,前-前6年在位。熊绎去世,其子熊艾继位。周成王十九年,封熊绎为楚子,封地是楚蛮盘踞地带。前年,“三监”(即蔡叔度、管叔鲜、霍叔处)不服周公旦辅政,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前年,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并在伊洛地带营建洛邑,曰“成周”。史称“营建东都”。至此,中国政治,初步形成了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空间格局。前年,周成王殁,子钊即位,是为周康王。前年,周康王殁。周成王至周康王的46年,“成周”建成,周公还政,刑错不用,天下安宁,史称“成康之治”。周康王死后,子瑕继位,是为周昭王。因楚蛮占地广大,且据铜矿产地铜绿山,周昭王三次出兵攻伐楚蛮:第一次“伐楚,涉汉,遇大兕”。“大兕(sì)”,一般认为是犀牛一类。第二次派祭公、辛伯攻楚。“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渡汉水时,阴风骤起,将士惊恐,损失严重。第三次,前年,“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因昭王“南巡不返”,宗室拥立昭王长子姬满继位,是为周穆王。周穆王最具有传奇色彩,后世多称“穆天子”。周穆王不仅联楚平乱,完成了周昭王的遗愿,而且西游昆仑山,留下梦幻一般的故事。《列子·周穆王》记载:“穆王不恤国是,不乐臣妾,肆意远游,命驾八骏之乘……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瑶,王和之,其辞哀焉。”据出土的西周墙盘文字记载:“窗舰穆王,井帅宇侮......”在周代史官笔下,穆王是一个充满智慧,统御四方,威震宇内的君王。公元前年,周恭王继位,之后是周懿王继位。因国力已呈衰势,戎狄交侵,暴虐中国,周王室被迫迁都于槐里(今兴平)。《史记》记载:“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周孝王励精图治,西败西戎,迫其贡马求和。《竹书纪年》载:“王即位,命申侯伐西戎。五年,西戎来献马。”在西周时代,马已是重要战略资源,无论是祭祀、农耕、还是战争都需要大量优良健壮的良马。前年,孝王命非子为王室养马于汧渭之会。前年,非子养马三年,马大蕃息。于是,周孝王孝王封非子于秦(今清水县境),为周附庸,号曰秦赢。这是秦国之始。

“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前年,周夷王继位,周王室再度衰落。前年,周厉王继位。因贪财图利,垄断山林,不准他人依山谋生。前年,酿成“国人暴动(又称彘之乱)”,周厉王逃至彘地(今霍州市)。国人息怒离去,宗周无主,诸侯推举召穆公、周定公代行天子之职,史称“共和行政”或“周召共和”。前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在位46年。任用贤臣良将,国力恢复,讨伐猃狁、西戎、淮夷、徐国和楚国,史称“宣王中兴”。周宣王五年,令秦仲为大夫,征战西戎。秦仲不幸战死,次子(后追认秦庄公),继大夫位。周宣王七年,秦庄公兄弟五人,奉宣王之命,领兵七千,击败西戎。于是,周宣王将犬丘之地封于庄公,并封其为西垂大夫。“宣王中兴”昙花一现,为周幽王灭亡埋下了伏笔。

前年,周幽王继位。前年,镐京地震,泾渭洛三川震动,三河枯竭,岐山崩塌。前年,伐六济之戎失败,天灾人祸,内外交困。前年,周幽王废嫡立庶,废黜申后和太子姬宜臼,立褒姒为后,褒姒之子姬伯服为太子,并加害太子姬宜臼,致使申后父亲申侯愤怒。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倾人国”。前年,申侯联合缯侯、西夷犬戎攻周幽王,并诛杀于骊山之下。于是,申侯复又与缯侯,以及尚在外围的郑、卫、晋等诸侯应合,大败犬戎。申、缯、卫、晋、郑等诸侯联盟,立前太子宜臼继王位,是为周平王。前年,为避犬戎之难,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开始的一年,也是春秋开始的一年。“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在内外交困中,周平王度过了五十年,前年去世。

秦人的崛起

秦人崛起是秦岭故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在今天水之南,西汉水上游的河谷盆地,因森林密布,水草丰美,而被称为“天水”。在这一地带,已发现仰韶文化遗址61处,龙山文化遗址51处,周代文化遗址47处,在文化谱系上与大地湾文化是“姊妹”。在仰韶文化晚期,这里的繁荣程度超过渭河上游。0多年前,秦人祖先以“商奄遗民”的身份迁居西汉水上游。因这一带是西周的边陲而称西垂;因周边主要是羌戎,秦人先祖兼有“守边”之责,而成为“西犬丘”。迁居这里的多年里,秦人先祖与羌戎共生,学习养马技术,并成为“以和西戎”的重要力量。因“养马有功”,周孝王封“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这次分封,对后世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秦”字,由此走进中国历史,进入中国文化,并再也无法割舍。不知道是“故意”,还是“巧合”,一个“秦”字,可解读为“春”、“秋”二字的组合。秦字上部,是“春”字头,下部是“秋”字底。于是,“秦”字,暗合“春秋”之意,即:秦=春+秋。这是不可泄露的天机,暗示着秦人得天下。

前年,秦庄公为犬戎所杀,其长子世父率军与犬戎作战,次子继国君之位,是为秦襄公。前年,秦襄公迁都汧邑(今陇县),出现东进势头。前年,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立有大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并获得“岐以西”土地的封赏。至此,秦人获得了诸侯国地位。这次封赏之后,秦襄公浴血奋战,战死沙场,葬于西垂陵园。前年,秦文公继位。前年,秦文公到达汧渭之会,营建城邑。前年,秦文公击败西戎,收编周朝遗民,扩地至岐。至此,结束了往来于“天水走廊”的年历史。这年,是周天子三封秦人的年,是秦国与西戎战死三任君主的年,也是秦人实现由“御奴马夫”腾跃为“诸侯之国”的年。

前年,秦文公去世,其孙继位,是为秦宪公。前年,21岁的秦宪公去世,5岁的秦出子继位,前年被贼人所杀。其后,富有作为的秦武公继位,先后征服、并吞绵诸、邶戎、冀戎、义渠戎、翟和貘等戎族。秦武公十年,即前年,秦灭圭阝戎、冀戎,置圭阝(天水城区)、冀(伏羌县,今甘谷县东)二县,这是中国最早县级建置。前年,秦德公继位。前年,秦德公迁都雍城(今凤翔县)。秦德公的三个儿子先后前年、前年、前年继位,分别是长子秦宣公,次子秦成公,少子秦穆公。秦穆公于前-前年在位,《史记》认定其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对西戎作战取得绝对优势,并将函谷关以西诸国一一击败,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国、芮国、滑国等。秦穆公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以实现秦晋之好。由“称霸西戎”,晋级“西方诸侯之伯”。秦穆公死后,其继承者无大的作为,终春秋之世,再也没有上乘表现。

此一时段,发生了深刻影响后世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事件。据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前往秦国。关令尹喜,勒令过关的老子留下文墨。于是,老子著五千言,曰《老子》,即《道德经》、《道德真经》。随后,尹喜追随老子,在秦岭脚下的楼观台讲经布道。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也是道教尊称“教祖”。因而,函谷关、楼观台,成为道家圣地,道教祖庭。后世所言“黄老之学”,是道家与儒家论战之时,将自家的思想起源,上推至了黄帝时代。无论如何,秦岭都可称之是中国的“道芯”所在。

帝国:从秦岭走来

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在秦、楚之外,在秦岭之南,还封建有申、吕、随、唐、厉、邓、鄀、鄾、谷、罗、鄢、卢戎等诸侯国。经过多年兼并,至春秋初期,秦岭之中,庸国较强,一度是巴山之主。前年,楚、秦、巴三国联合,一举灭了庸国。巴国崛起后,其势力一度达汉水流域。春秋末年,秦、楚、巴“数相攻伐”,巴国中心移至川东。进入战国时代,主要是秦楚展开秦岭争夺战。

司马光《资治通鉴》载:公元前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前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土地全部瓜分,这即是著名的“三家分晋”。韩、赵、魏,也被合称“三晋”。“三家分晋”终结了一个强大的晋国,也终结了春秋时代,开启了浩浩荡荡的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说到底就是秦国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的时代。秦简公(前—前年在位)是战国时代秦国第一位国君,开启秦国向封建制度转化的进程。前年,秦惠公继位。前年,秦军越过秦岭对蜀作战,并攻占了南郑。前年,秦出公继位,时方二岁,《世本》曰秦少主,《吕氏春秋》曰秦小主。前年,左庶长嬴改发动政变,杀出子及其母,迎灵公太子公子赢连回国继位,是为秦献公。这是战国时代秦国崛起的关键人物。继位当年,秦献公向西用兵,抵达秦岭西部的洮河流域,灭西戎部族狄,设置狄道县(今为临洮县)。在排除了西部边患后,奠定了南下东进的基础。次年,迁都至栎阳(今阎良)。在此,韬光养晦,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贸、编制户籍、推广县制,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前年,秦“起兵勤王”,在洛阳打败威胁周天子的韩魏两军,提高了秦国声望。

前年,秦孝公继位,并以恢复霸业为己任。秦孝公元年,再度向西用兵,斩西戎獂王,进一步巩固西部阵线。前年,秦孝公重用卫鞅,颁布《垦草令》,拉开全面变法的序幕。前年,在咸阳营造新都,次年迁都咸阳。前年,太子驷率领西戎92国朝见周显王,显示秦“西方霸主”之位。前年,鞅因战功获封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公元前年,秦惠文王继位。前、年,秦国攻伐魏国,得黄河以西全部土地,且在黄河东岸建立了前进基地。前年,仿山东六国,嬴驷称王。前年,秦军再度越过秦岭,破蜀军于葭萌关。同年,巴蜀皆灭。前年,遣张仪赴楚,阴行反间,使楚绝齐。后又设计激怒楚怀王,诱楚冒险攻秦。秦军越商山,出武关,于丹阳大败楚军。前年,秦“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由此,黄河以西,秦岭巴山,尽入秦国版图,在根本上解除了各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至此,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秦岭南北合为一体,对六国形成居高临下之势,这也是国家走向终极统一之大势。

前年,秦武王嬴荡即位。公元前年,秦国出函谷关,攻占韩国重镇宜阳。秦武王巡视宜阳,直入洛阳,以窥周室。因“举鼎绝膑”,气绝身亡。前年,秦昭王嬴稷继位。昭王年幼时,宣太后——芈月听政。秦昭王八年,邀楚怀王会面于武关,强迫楚怀王割巫郡——今巫山,黔中郡——今吉首。楚怀王愤怒拒绝,被劫持至咸阳。秦昭王九年,秦军出武关攻楚国,斩首5万,攻城16座。十六年,攻打韩国,攻占宛城(南阳)。二十七年,司马错攻楚,占黔中,楚割让汉水以北及上庸。二十八年,白起攻楚,占鄢城(襄樊宜城)、邓县(今襄樊市)、西陵(今宜昌市)。二十九年,白起攻楚国,占郢都(荆州江陵),火烧楚王坟——彝陵(宜昌市),楚国迁都至陈丘(周口淮阳)。至此,巴山一带,江汉中下游,全部进入秦国版图。五十二年,流放西周文公姬咎于今汝州市西北嵩山一带。秦昭王时代,“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公元前年,秦昭襄王去世。前年,秦孝文王即位三天后暴薨,秦庄襄王即位。前年,秦庄襄王元年,命吕不韦率军灭东周国,流放东周公于汝阳嵩山一带。至此,彻底铲除周王室残余。同年,秦伐韩,取成皋、荥阳,置三川郡,治所洛阳。

前年,秦庄襄王薨,秦始皇继位。前年,秦灭韩,于韩地置颍川郡。治所颍川,即今禹州,黄帝出生地,夏禹建都地。至此,大秦岭山域全部进入秦国版图。随后,大秦一统,势如破竹——前年,灭赵;前年,灭魏;前年,灭楚;前年,灭燕;前年,灭齐。秦将所得天下,为三十六郡。秦岭分属:陇西郡、蜀郡、巴郡、汉中郡、黔中郡、南郡、南阳郡、颍川郡、三川郡。秦国本部所在的关中,不在三十六郡,而称内史。

灭六国后,秦王政成为“千古一帝”——秦始皇。由此,世界上诞生了一个至高无上的新词:皇帝。秦始皇创立了全新的国家体制——郡县制,以及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对于后世中国影响极大。“百代皆行秦王政”。后世的中国,皆是大秦帝国的延伸……也暗合“秦”即“春秋”之意。在汉代,班固《西都赋》用“秦”字,命名大秦帝国都城的南山——秦岭。剑桥、哈佛两所世界著名大学的《中国史》皆确认,秦如此重要,以至于人们称中国为china即源自于“秦”,chin即是秦。在韦氏拼音中,秦岭即是chinling。

从全球范围来看,无论是石器时代、还是铜器时代,抑或是铁器时代,中国来得都比较晚。截止目前,中国境内发现最古老的铁器,位于秦岭西部洮河流域,从临潭县磨沟寺洼遗址出土的两块铁条。据测定,距今年至年。此前,赢得“中国最古老冶炼铁器”称号的是,源自秦岭东部灵宝市,距今年的西周虢国“玉柄铁剑”。一般认为,中国铁器时代开始于春秋战国之际。然而,从出土文物看,这一时期,依然是“青铜器”占优的世界。年春,在骊山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出土了青铜剑、青铜铍、铜戈、铜戟、铜矛、弩机、箭镞、铜殳等青铜兵器。兵马俑坑中4万件兵器,几乎全由青铜铸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铁器替代铜器,真正称得上“铁器时代”,要算是东汉以后的事情。青铜时代,比之石器时代,人类力量有所增强,但对生态环境施加的影响,尚属轻微。

汉室江山

秦末,刘邦伐秦,绕开函谷关,绕道南阳,沿丹江溯流而上,跨武关越蓝关,沿灞河顺流而下,屯兵白鹿原。公元前年深秋,“沛公军霸上”。在冰雪来临之际,演绎“指鹿为马”荒诞怪剧的咸阳城,人心惶惶,乱作一团,秦王子婴,于无助而无奈之中,双手举起了“白旗”。秦朝亡了!刘邦垂涎“关中王”位,但忌惮手握重兵、尚在函谷关外的项羽,终究不敢造次。公元前年之春,项羽引兵入咸阳,杀秦王子婴,劫掠财宝,火烧咸阳宫,自立“西楚霸王”。项羽一生鲁莽行事,却在骊山脚下,“鸿门宴”上,不忍心除掉刘邦。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这也是一次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分封。因汉水而汉中,因汉中而汉王,因汉王而汉国,因汉国而汉字、汉族、汉文化……得“汉王”之位,刘邦心有不悦,却不得不星夜兼程,穿秦岭,远关中(项羽)。随后,刘邦以汉中、巴、蜀为基地,上演了一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大戏。项羽原本将秦国故地,今关中、陕北、甘陇之地,分封给秦朝三名降将:章邯为雍王(驻兴平),司马欣为塞王(驻栎阳),董翳为翟王(驻延安),三地合称“三秦”。当刘邦出秦岭,入关中时,所封“三秦”之王,似乎并没有做好迎战准备。刘邦没有用多少功夫,便“北定三秦”,也就是“摆平”关中,不费吹灰之力。此时的刘邦,自然已经看不上“关中王”这顶官帽,而是要出函谷关,与自诩为最高领袖并能够封他人为王的项羽,实行巅峰对决。

公元前年初,项羽败亡。刘邦赢了!二月甲午,刘邦皇帝位。刘邦没有忘记,其帝业成就,得益于秦岭庇佑。在登帝位后,先是以洛阳为都,以汉为国号。以汉为国号,自然是因为曾是“汉王”。以洛阳为都,据说是因为刘邦的大臣多是关东之人,多言周都洛阳,有数百年天下;秦都关中,二世而灭亡。洛阳位居“天下之中”,且四面环山,背靠邙山,东有成皋,西有崤函,背对黄河,面向伊洛,土地肥沃,地势险要,形势完固。然而,刘邦称帝不久,设酒席宴请群臣。席间,娄敬曰“都关中”。张良继而言道:“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娄敬之说是也。”于是,刘邦当即决定定都关中,取国都名长安!长安城坐落于秦岭与渭河之间的“半月形地带”,沿渭河与秦岭之间的“中华廊道”,可直达洛阳。

继周秦之后,位于“半月形地带”的西汉王朝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朝代。从“黄老之学”到“独尊儒术”,从“文景之治”到“汉武盛世”,开疆拓土,文治武功,皆达到同时代世界巅峰状态。至今回想起来,都会让人心潮澎湃。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其中一大功业是“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由亚洲、欧洲、非洲组成的世界岛上,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链接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人文与经贸线路。这条线路以世界昆仑山为轴心,也可以称之为“世界昆仑山之路”。“丝绸之路”是由古长安-洛阳到古罗马之路,也是由中国大秦岭到阿尔卑斯山之路。同样,“丝绸之路”是以世界昆仑山为轴心,也可称之新版的“世界昆仑山之路”。新版“世界昆仑山之路”,使世界的东西方更加紧密链接在一起,使亚洲、欧洲、非洲率先成为一个生命共同体。

汉武帝的另一大功业,即是确立了儒学在中国思想上的神圣地位。汉初实行的“黄老之学”,成功实行了休养生息,涵养了“文景之治”。然而,到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满足不了大汉帝国展现雄心的需要。于是,前年,汉武帝诏贤良以求对策。董仲舒作《天人三策》,深得汉武帝所好。董仲舒以儒家仁学为基础,吸收融合道家、法家、阴阳家、墨家的思想,构建出崭新的儒学体系。经过董仲舒重新塑造的儒学,兼有各家之长,在思想竞争中取得了显著的比较优势。董仲舒认为,思想不统一,会成为政治统一的障碍。因此,董仲舒建议:“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董仲舒的儒学,因王道与霸道并举,儒家为主,百家合流,成为统治者的法宝。由此,在皇权的支撑下,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主流学说。适应皇权更迭,时代发展需要,儒家学说也在与时俱进,兼容并蓄,不断改造自己,提升自己,这是儒家学说的秘密,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秘密。如今,中国儒学正在适应新时代需要,吸收融合西方思想优秀成果,完善自己、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再造自己。就此而言,董仲舒在中国思想史上即享有崇高的地位。

西汉政权,毁于“王莽改制”。公元8年,带着一副儒家面具的王莽代汉建新。由此,国家陷入混乱失序的状态。至17年,荆州饥荒。王匡、王凤被推举为首领,组织饥民起义,占领绿林山和附近乡村。几个月工夫,发展到七八千人。王莽派两万官兵围剿,被绿林军打得大败。公元23年2月初一,绿林军推举“避吏于平林”的刘氏宗室将军刘玄作皇帝。国号“汉”,年号“更始”。23年,即更始元年。史称“更始政权”。5月,克宛,定宛为都。同年8月,绿林军兵分两路,王匡、王凤率军攻洛阳,申屠建攻长安。长安市民起义,攻入未央宫,王莽被商人杜吴杀死,新朝覆灭。24年,刘玄由洛阳入长安,生活腐朽,独揽政权,杀死多名起义军将领,并剥夺了王匡军权。曾是绿林军首领的王匡,率部投靠了赤眉军。25年,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投降,更始政权亡。赤眉军拥立刘盆子为傀儡小皇帝,组建建世政权。

此间,三辅大饥,长安混乱,风雨飘摇。25年10月,刘秀在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定都洛阳,以汉为国号。此后,击灭赤眉,扫平关东,得陇望蜀,一统天下,并推行“柔道治国”,由此取得了巨大成功。刘邦创建的汉朝,以秦岭腹腰“半月形地带”的长安为都;刘秀复建的汉朝,以秦岭东部伊洛河盆地之洛阳为都。为区别二者,史学家将前者称西汉,后者称东汉。东汉,一度是独步世界的强大帝国,先后出现令后世引以为豪的“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两者持续了一个甲子。64年,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求佛经佛法。67年,佛教传入中国。68年,在洛阳修建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这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距今已有余年历史。白马寺有中国佛教的“总祖庭”、“释源”之称。此后,中国佛教,多以大秦岭是为中心,中国佛教八大祖庭,其中七大祖庭在大秦岭脚下。因此,大秦岭是中国佛芯所在。

在佛教传入中国一个甲子过后,东汉王朝急速走上了衰败之路。外戚、宦官、小皇帝,是东汉后期国家治理结构的“基本格局”和“标准配置”。皇室昏聩,外戚、宦官争斗,民不聊生。年,灵帝驾崩,何太后临朝,宦官专权,凉州董卓兵入洛阳,废皇子刘辩,杀何太后,另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董卓独揽大权,残暴专横,各地举兵反抗,形成割据局面。统一的汉王朝,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公元年,汉献帝为曹操控制,并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年,曹操病死,汉献帝受曹丕控制,并被迫传位,从而结束了汉朝纪元。

大分裂的时代

由此,中国第一次进入了“大分裂时代”,而且也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久长的一次大分裂时代。三国鼎立,只是大分裂时代的开始。曹丕去“汉”建“魏”,刘备以汉的正统自居,自然是要重建汉。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曰“汉”,史称蜀汉。年,夷陵之战,刘备战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年,刘备去世,刘禅继位。年,孙权称帝,国号曰“吴”,史称东吴。至此,形成三国鼎立格局。魏、汉、吴三国鼎立,实际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鼎立,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长江与黄河分裂分治的局面。大秦岭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在中国历史上,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的分裂分治,也就意味着大秦岭的分裂分治。三国时期,曹魏与蜀汉分别占据了秦岭的北部与南部,而东吴占据了巴山东南部。光武帝时,曾“得陇望蜀”,即在夺得天水-陇西之地后,走“天水走廊”,沿西汉水顺流而下,夺取巴蜀之地。蜀汉诸葛亮、姜维,试图与“得陇望蜀”反其道而行之,演绎“得蜀望陇”大戏。在夺取巴蜀、汉中之后,诸葛亮率军沿西汉水逆流而上,走“天水走廊”北出,夺取陇西-天水,直奔关中腹地。无论是“得陇望蜀”南下,还是“得蜀望陇”北上,抑或是“暗度陈仓”,实际就是要越过秦岭去作战。《三国演义》讲述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的故事,说到底就是“六出秦岭”。三国故事,大多发生在秦岭。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独揽曹魏政权。年,钟会、邓艾、诸葛绪兵分三路南征蜀汉,钟会受阻于剑阁,邓艾抄“阴平小道”直取涪城,进逼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年,司马炎称帝,定都洛阳,国号曰“晋”,历时51年,史称西晋。年,司马炎伐吴,吴亡。至此,三国时代结束。

原本,中国历史已经显露出司马家族延续秦汉一统江山的端倪。然而,悲剧发生在皇族内部。年,为争夺中央政权,爆发了“同姓王之间”一场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场“超级内讧”,持续16年,导致晋亡,并由此导致国家进入年的深度分裂时代。年11月,刘渊以复汉为名,在今山西离石县即汉王位,国号曰“汉”。年10月刘渊称帝。年,迁都平阳。年,刘渊病卒,长子刘和即位,后被庶弟刘聪弑篡。年,刘聪领匈奴攻占洛阳,俘获晋怀帝。在长安,西晋军拥立愍帝。年,匈奴军破长安,愍帝献城投降,西晋结束。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国号曰“晋”,史称东晋。

年,刘渊、李雄分别建立汉赵(前赵)、成汉,标志着“十六国时代”开幕,直至年,北魏拓跋焘灭北凉,多个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其中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称之“五胡”。年,刘裕夺帝位,取代晋,国号曰“宋”,这是南北大分裂格局的开端,至年隋灭陈而终。

年,刘曜在长安将国号由汉改为赵,史称“前赵”。同年,刘聪太子刘粲、刘曜先后继位,国号曰“赵”。石勒反刘,也称“赵王”。年,此二赵战于洛阳,刘曜兵败。年,石勒进兵长安、上邽(天水),“前赵”亡。年,石勒称帝,史称“后赵”。其全盛时,包括秦州、雍州、豫州、荆州……年氐族苻洪据关中,称三秦王。年苻健称帝,国号曰“秦”,定都长安,历44年,史称“前秦”。并成为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年,前秦灭仇池氐杨氏。年,骑兵七万人,攻击东晋襄阳。前秦盛时,其疆域东起朝鲜,西抵葱岭,南并川蜀,北逾阴山。年,淝水兵败后,原降羌人姚苌叛秦,擒杀苻坚。年,姚苌称帝,定都长安,国号亦曰“秦”,年亡,史称“后秦”。后秦始建“麦积山石窟”,大兴于北魏,后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开凿扩建。-年间,-年间,今兰州西固一带,由鲜卑人所建立的政权,国号曰“秦”,史称“西秦”。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同年四月改代王为魏王。年六月,国号曰魏,史称“北魏”。同年七月,迁都平城(今大同),称帝。年,太武帝拓跋焘继前秦苻坚后再度统一北方。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并开凿“龙门石窟”。年,为安置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汉传佛教禅宗祖庭,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功夫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魏结束。历20帝,享国年。

这一时期,在大秦岭西部,存在三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嘉陵江两大支流——白龙江、西汉水一带,氐族杨氏建立仇池国。杨氏家族本是略阳清水氐人,东汉建安年间,杨腾率领部众迁到仇池定居下来。三国时,曾反抗曹操。晋武帝时,杨飞龙受晋封号,率部落“还居略阳”。年,杨茂搜率部落四千家迁到仇池,受部众拥戴称王,始建仇池国,辖武都、阴平二郡。年,杨茂搜长子杨难敌继位,屯下辨。其弟杨坚屯河池(今徽县),控制今陇南地区。年,前秦皇帝苻坚,遣将杨安攻仇池,将氐族人迁关中一带,前仇池国亡。前秦瓦解时,苻坚女婿杨定率部返陇右,年自立,称仇池公,占天水、略阳、陇城、翼城等地。年,与西秦战败被杀,杨盛继位,辖武都、阴平,复又扩张至汉中、祁山。年,北魏灭后仇池国。此后,杨氏族人在仇池一带,相继建立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等割据政权。年,北周杨坚起兵,灭杨氏部族,氐族逐渐消失。

在仇池国的西部,洮河流域,羌人建立了宕昌国。年,羌人梁勤建宕昌国,都城宕昌城(今宕昌县西)。年,宕昌国归附北魏。年,北周灭宕昌国。《北史·宕昌传》载,“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席(藉)水以南,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阜,人二万余落(户)。”经过千年沧桑,宕昌羌人已与当地汉、藏民族融合为一体,而宕昌故城和宕昌民居至今仍具有鲜明特色。

在宕昌国以西,西倾山大部,则是鲜卑后人于年创建的吐谷浑。吐谷浑原是人名,即慕容吐谷浑。4世纪初,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长子慕容吐谷浑率部西迁上陇,止于佨罕,侵逼氐羌,子孙相承,并成为横跨黄河两岸的一支强大部落。吐谷浑死,其长子吐延,其孙叶延相继继位。叶延在沙州(今贵南县)建立总部,以吐谷浑为族名。叶延传子辟奚,辟奚传子视连,通聘于西秦,受封白兰王。视连传弟视罴,受封沙州牧、白兰王。视罴传弟乌纥提,乌纥提传位视罴之子树洛干,自称大单于、吐谷浑王。经6世8传,其时16国割据,吐谷浑据甘青间,实控东至洮河、龙固(今松潘),西达赤水、白兰,北界黄河,南至大积石山。年,树洛干传弟阿才,兼并氐羌数千里,处诸羌中,号为强部。阿才传弟慕瞶,宋封为陇西公、陇西王,北魏封西秦王。慕瞶传弟慕利延。慕利延传位于树洛干子拾寅,受宋封河南王,魏封西平王。拾寅传子度易侯,度易侯传子伏连筹,伏连筹传子夸吕,始称可汗。夸吕传子世伏,娶隋朝光化公主为妻。世伏传弟伏允。年,即唐贞观九年,伏允兵败,吐谷浑分裂。随后,河西吐谷浑降伏吐蕃,称“阿柴”。河东吐谷浑,相继接受唐封西平郡王、河源郡王、青海国王。年,吐蕃势力扩张,灭河东吐谷浑,西倾山全境大部为吐蕃所占。

秦汉至隋唐之间,秦岭森林植被遭受了空前砍伐。《汉乐府?艳歌行》记载:“南山石患,松柏何离离。上枝拂青云,中心十数围。洛阳发中梁,松树窃自悲。斧锯截是松,松树东西描。持作四轮车,载至洛阳宫。观者莫不叹,问是何山材?…本是南山松,今为宫殿梁”。东汉末年,北方战乱。“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刘表荆州“境广地胜”,“年谷独登”。《三国志?卫觊传》:“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荆州丰乐,国未有衅”。然而,并未遭受根本破坏。《水经注》载定军山下“深松茂柏,攒蔚川阜”。三国时,秦岭森林茂密。张鲁雄据汉中三十年。建安二十年,曹操率军西征平关(今勉县城西)受阻,欲退兵,不料阳平关附近“夜有麋鹿数群”,冲乱张鲁弟张卫军营,曹操进攻,夺取汉中。两晋时,多名贵材木,较多原始特征。诸葛亮以汉中为北伐基地,促进汉中经济发展。安康月河川道一带,黄壤沃衍,桑麻列植,孟达上书诸葛亮,赞其“川土沃美”。《汉书》二十八下《地理志下》记载:“户杜竹林,南山檀拓,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腆。”至魏晋南北朝,森林依然。重要树种如饨、斡、括、柏、椅、桐、漆、梓等,样样俱全。

虎是山林之王,华南虎曾是大秦岭食物链系统的顶端动物,是“秦岭之王”。如今,华南虎已经“失联”了半个世纪之久,这是大秦岭面临难以破解的生态灾难。在战国时,秦岭虎患甚烈。“秦昭王时,白虎为害,自秦、蜀、巴、汉患之”。《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居住于巴地的板盾蛮夷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大部族,一直以猎虎为生,勇猛异常,因曾跟随汉高帝反击三秦有功而受到分封。东汉灵帝时,汉中官吏献计策曰:“板盾七姓,射杀白虎,立功先世,复为义人,其人勇猛”。所言白虎,后世极罕见。在古代,将虎称作“大虫”、“恶虫”。东汉摩崖石刻《石门颂》记载,子午道“恶虫弊狩,蛇蛭毒螨”。

隋唐梦幻

公元六世纪,中国民族走出大分裂时代,重新迈上统一之路。年,北魏最后一位皇帝,魏孝武帝元修与高欢决裂,并从洛阳逃至长安,投靠关陇军阀宇文泰。至此,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次年,宇文泰杀魏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西魏辖襄阳以北、洛阳以西。随后,西魏攻入南梁成都,夺取西川荆雍。年,魏恭帝禅让宇文泰第三子宇文觉,北周建立,历五帝,24年。年,周武帝宇文邕亲掌朝政。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年,北周静帝禅位杨坚,杨坚即位,国号曰“隋”,称隋文帝。杨坚原为随国公,因随中“辶”有走的意思,恐有不详,于是弃“辶”新创一“隋”字。隋初,降服契丹,与突厥两次大战,消除西北军事威胁,并将青海归入版图。年,废除西梁(江陵荆州)。年,杨坚南下灭陈,结束了长达年的大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呈现“开皇之治”。年,隋炀帝继位,迁都洛阳。尊崇儒教,开创科举,修缮长城,修建运河,加强南北沟通。

年,李渊太原起兵,11月占领长安,拥隋炀帝孙杨侑为帝,即隋恭帝。年,隋恭帝禅让帝位,李渊即位,国号曰“唐”,共历21帝,享国年。唐都京师长安,设两个陪都——东都洛阳和北都太原,合称“三都”。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特点,特别是唐朝文化兼容并蓄,与世界各民族互学互鉴,长安是中国的中心,也是世界的中心。盛唐时期,版图达-万平方公里。唐朝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王朝。唐朝以后,海外中国人多自称唐人。如今,唐人街遍布世界各地。梦回大唐,重振汉唐雄风,这是中国人的千年梦想。

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李渊禅让,李世民继位,即唐太宗。-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高宗在位期间,乘贞观遗风,边陲安定,百姓阜安,史称“永徽之治”。年,唐高宗身体原因,武则天处理朝政,并称“二圣”。年,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因与唐中宗不合,次年武则天废其为庐陵王,改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年,废唐睿宗,武则天即皇帝位,国号曰“周”,即武周,定都洛阳,号称神都。武则天佞佛,开殿试和武举。年,发生“神龙政变”,武则天退位,唐中宗李显复帝位,唐睿宗李旦为相王。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杀唐中宗,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唐殇帝。李旦之子,临淄王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协助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年,唐睿宗让位李隆基,是为唐玄宗。唐玄宗励精图治,唐朝进入“开元盛世”。当时的唐帝都长安城,堪称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国际大都市。

年11月,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次年12月攻入长安,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躲避战乱,越过秦岭,逃至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年2月,“安史之乱”得以平息。然而,经历八年战乱,唐朝元气大伤,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大唐王朝由盛转衰,中华文明由开放走向保守。

年,唐肃宗长子李豫继位,是为唐代宗。年,唐代宗长子李适(kuò)继位,是为唐德宗。年,太子李诵继位,是为唐顺宗。同年八月,禅位给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年,太子李纯继位,是为唐宪宗,带来“元和中兴”。年,唐宪宗被宦官陈弘志谋杀。唐宪宗末年,出现了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牛李党争”。-年唐穆宗在位,牛李党争日炽。-年唐敬宗在位,竟为宦官谋杀。-年唐文宗在位,为宦官王守澄所立,年因“甘露之变”被宦官软禁。“甘露之变”后,宦官聚力,群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埋下晚唐时藩镇和宦官直接冲突的种子。唐文宗死后,唐武宗继位。—年唐宣宗在位,唐朝继会昌中兴以后又一段安定繁荣的时期,史称“大中之治”。年,爆发黄巢起义,唐朝经济遭受严重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唐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朝一直走下坡路。

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代。年,朱温归附唐军,与李克用联合镇压义军。因朱温镇压义军有功,唐僖宗赐名全忠。唐僖宗去世后,其弟唐昭宗继位。年,神策军中尉刘季述发动政变,软禁唐昭宗,太子李裕监国,同一天宦官假传圣旨,说唐昭宗退为太上皇,并令皇太子即位。年,宰相崔胤联合禁军打败刘季述,迎唐昭宗复位,李裕复降德王。同年,朱温率军进入关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不久杀害唐昭宗。年,朱温大肆贬逐朝官,三十余位朝臣被杀死于白马驿,史称“白马驿之祸”。年,朱温逼唐哀帝禅位,国号曰“梁”,即“后梁”,定都开封。年,儿子朱友珪弑朱温。你方罢去他登场。年,李存勖(xù)继其父李克用之位,任河东节度使,袭封晋王,后攻破幽州,并卢龙及河北之地,于年称帝,建“后唐”,称庄宗,定都洛阳。年,魏州兵变,庄宗被杀。李克用养子李但入洛阳,称后唐明宗。明宗死后,年、年,明宗三子、养子先后即位。年,石敬瑭反叛后唐,引契丹兵败唐军,攻人洛阳,国号曰“晋”,即“后晋”,后迁都汴梁。年,契丹灭后晋,国号曰“大辽”,建立辽朝。在中国历史上,长达0年的“长安-洛阳”时代,就此落下帷幕。

中华圣山

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时代,若果以河流而论,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黄河时代;如果以山脉而论,即是中华民族的大秦岭时代。在大秦岭的庇佑下,周秦汉隋唐五大朝代,熠熠生辉,光耀千古。以大秦岭为中心的两千年里,大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生态福地、精神家园。以大秦岭为中心的两千年,奠定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基础,决定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走向。无论中华文明发展至何种高度,其基础,其根脉,皆在大秦岭。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华文明是根在大秦岭的文明,中华文明是走出大秦岭的文明,中华文明从大秦岭走来,从大秦岭走向世界……

放眼世界,如果一座山,能够庇佑一座千年帝都,必定是值得一个民族景仰的祖山;如果一座山,能够庇佑两座千年帝都,必定是值得一个民族永远顶礼膜拜的圣山。大秦岭,庇佑了长安,庇佑了洛阳。长安是千年帝都,洛阳是千年帝都。大秦岭,同时庇佑了中华民族的两座千年帝都。仅就此而言,大秦岭是值得中华民族永远顶礼膜拜的圣山!

在以大秦岭为中心的时代,大秦岭古道路系统建构基本完成,并形成了“三纵三横”大格局。大秦岭古道路系统,将六大生态圈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大秦岭生态圈。大秦岭古道系统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联系的大通道,南方与北方联系的大通道,西部与东部联系的大通道,对于保持中国统一,意义非凡,功不可没。

所谓“三纵”,是南北走向穿越大秦岭的古道群,(1)从帝都长安出发,向东南方向,翻越大秦岭,通往荆楚之地,将关中生态圈与荆楚生态圈连为一体。可以将其概括为秦楚古道群,包括商於道、上津道、义谷道。(2)从帝都长安出发,向西南方向,翻越大秦岭,通往巴蜀之地,将关中生态圈与巴蜀生态圈连为一体,即是秦蜀古道群。秦蜀古道群是大秦岭古道路系统密度最大,里程最长的古道群,包括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3)从巴蜀出发,向西北方向,翻越大秦岭,通往甘肃、青海,走上丝绸之路,将巴蜀生态圈与甘青生态圈连为一体,将巴蜀生态圈与丝绸之路链接在一起。所谓“三横”,即(1)从帝都长安至帝都洛阳的“中华廊道”,将关中生态圈与中原生态圈紧密连为一体。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重要的古道路,是中国东西部交通主干道。(2)从江陵沿长江而上,进入巴蜀的峡江古道,将荆楚生态圈与巴蜀生态圈链接为一体。(3)沿汉江方向,从汉中到襄阳,将关中、巴蜀、荆楚、中原四大生态圈融合在一起。“三纵三横”之外,在巴山腹地,古代巴国,这里是盐业基地,以巫溪县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形成了发达的古盐道系统。

秦岭新插秧

总体而言,隋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秦岭深处,汉江流域,稻作农业得以迅速发展。中唐以前,秦岭山区农业亦落后,“梁汉之间,刀耕水,民以采榀为事”。安史之乱后,大量民户逃入秦岭,出现“畲田”。岑参入蜀途中,在汉中看到“水种新插秧,山田正烧畲”景象。薛能《褒斜道中》也有“畲田闲日正烧松”句。这种方式,当然是以清除原生的森林植被为前提的。畲田,即刀耕火种之法。杜甫:“瓦卜传神语,畲田费火耕。”刘禹锡《畲田作》诗:“何处好畲田?团团缦山腹。”王建《荆门行》:“火声扑扑寒溪烟,人家烧竹种山田。”

至晚唐,秦岭出现不少人口聚落和小块农区。孙樵记述,秦岭山区“往往涧旁谷中有桑柘,民多聚居,鸡犬相闻。”“自仙岭而南,路旁人烟相望,涧旁地益平旷,往往垦田至一二百亩”。清除原生森林植被之后,以茶叶、果树、花卉、药材、桑麻生产为主。这一时期,开辟出耕地和稻田,只是秦岭农作的一小部分。王维在《送友人南归》中写到:“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敬宗宝历年间,金州刺史裴瑾描述:“绝高弛隙去水祸,辟地皆成稻梁。”金州刺史姚合“井邑神州接,帆樯海路通。溉稻长川白,烧林远岫红。”在唐代,紫阳茶已是贡茶。“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柑桔种植已比较普遍,金州设立了橘官。李欣《送皇甫曾游襄阳山水》:“芦花独戍流,柑实万家香”。唐代,秦岭已是“天然药库”。《新唐书地理志》:均州、商州土贡麝香,房州土贡麝香、钟乳、雷丸、石膏,金州土贡麝香、杜仲、雷丸、积壳、黄蘖。

当然,在秦岭边缘地带,开垦已是满面开花。李白《南都行》描绘南阳的繁荣景象:“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张九龄描写襄阳盛况:“江汉间州以数十,而襄阳为大,旧多三辅之豪,今则一都之会。”《唐国史补》载:“襄州人善为漆器,天下取法,谓之襄样。”李肇所列十余种名酒,郢州富水酒列第一。襄阳宜城酒,自汉晋即名播天下。孟浩然“宜城多美酒,归与葛疆游。”钱起“碧云愁楚水,春酒醉宜城。”金州、商州、万州的金矿,也颇具规模。《新唐书·地理志》载洛南县有金,万州、金州“土贡麸金”,安康西城县汉水有金、汉阴县月川水有金。诗人方干《路入金州江中》:“知是从来贡金处,江边牧竖亦披纱。”

不过,这种小规模农业,是以清除森林边缘而构建起来的,并没有伤及“深山老林”。秦岭森林总体保持了原真性生态系统功能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孟浩然《行出东川望汉川作》,对巴山秀美风光赞不绝口:“异县非吾土,连山尽绿篁。”“猿声乱楚语,人语带巴乡。石上攒椒树,藤间缀蜜房。”岑参曾在汉水荡舟:“江色碧琉璃,酒光红琥珀。”“汉水天一色,寺楼波底看”。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唐时,秦岭华南虎十分活跃。《太平广记》虎故事不少来自秦岭。因虎患,行人不敢再走傥骆道,所以栈道朽裂,布满青苔。

唐朝是一个诗歌的朝代,歌颂大秦岭自然是唐朝诗歌不可或缺的重头戏。就连一大雄主李世民也经不住写下《望终南山》:“重恋俯渭水,碧嶂插云天。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王维是诗佛,山水田园诗妙笔高手。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诗仙李白的《蜀道难》更是千古绝唱:“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每每读到这些文质优美的诗句,对秦岭,对唐朝,无不充满敬意……

远去的宋元明

年,后周禁军领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汴梁,改称东京,五代结束。年,十国结束,中国基本统一,进入宋朝时期。大宋曾经有过短暂的盛世,以至于出现去《清明上河图》上的情景。然而,北宋始终没有突破宋辽对峙、宋金对峙的局面,并成为其耻辱的根源。年,靖康元年,金军围困开封。靖康二年,金人掠徽、钦二宗至五国城,后宫和官民女眷大部分没入金国官妓院--洗衣院,史称“靖康之耻”。同年,赵构从今河北南下至陪都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即帝位,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亦即南宋之开端。赵构一路南下至绍兴,率百官遥拜二帝,以绍兴为行都,后以临安为行在。直至年,开启元朝纪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开启以北京为都的时代。

南宋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三次“衣冠南渡”的最后一次。第一次是“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晋元帝司马睿由洛阳出发,渡过长江,定都建康。这是中原汉族第一次大规模南迁,推动江南经济繁荣。第二次是“安史之乱,衣冠南渡”。唐明皇李隆基“幸蜀”、唐僖宗李儇“幸蜀”,中原士庶避乱南徙,推动江南经济崛起。第三次即是“靖康之耻、衣冠南渡”。宋高宗赵构渡江,建立南宋。经过三次“衣冠南渡”,加速中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伴随王朝南渡的不仅是“衣冠”,更是“知识、信息和技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重要的生产资料。经过三次“衣冠南渡”,黄河流域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一降再降,大秦岭也失去了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地位”。

宋代改“道”为“路”,路下设州,州下设县。冲要之地,与州平行设立军、监。秦岭分属京西南路、京西北路、荆湖北路、陕西路、利州路、夔州路。宋金对峙时期,秦岭是宋金交界地带。特别是荆襄之地,饱受战火萘毒。元代推行“行省”制,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构。“行省”下有路、府、州、县等。秦岭分属河南、陕西、四川行省。荆州南阳郡由此归河南管辖,荆州安康,益州汉中归陕西行省管辖,河南行省所辖今襄樊、十堰、荆门、随州今归湖北。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区划承袭元制。1年,洪武九年,变元代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在全国置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秦岭湖广、四川、河南、陕西、甘肃布政使司。清代改布政使司为省,实行省、府(直隶厅、直隶州同府)、县(散厅、散州同县)三级制。秦岭属湖北、四川、河南、陕西、甘肃。年,国民党政府设立青海省。年,国民党政府确定重庆市为战时首都,年重庆市升级为中央院辖市。年,新中国设立直辖重庆市。至此,形成大秦岭分属六省一市的格局。

值得指出的是,宋代、元代、明代,以及清初的“陕西”是“大陕西”。那时的陕西,几乎涵盖了整个黄土高原,东至陕西汾河流域,西达甘青黄河一线,包括今陕西全境,甘肃、宁夏、山西大部分。这一时期的陕西,几乎是西北的代名词。秦岭一线,直至西倾山,皆是陕西的南山。清初,击败了准格尔之后,陕西之西是新疆,陕西了失去边防意义。随后,设立陕西右布政使和陕西左布政使,事实上进入了陕甘分治阶段。再之后,陕甘分省。年,国民党政府设立宁夏省。今日之陕西版图,远远小于那个时代。陕西在西北具有重要影响力,与陕西曾是十三朝古都有关,与曾经的“大陕西”有关。长安是陕西治所所在,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陕西是丝绸之路“首善之区”。

宋元时代,继续清除秦岭原生森林植被。宋时,汉中平川阶地辟成农田,原生森林植被退缩至浅山、丘陵。曾巩《再赋喜雪》“山险龙蛇盘鸟道,野平江海变畲田。”范成大《劳畲耕》诗序:“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斫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即苗盛倍收。”《宋史·朱震传》“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里。”《舆地胜览》卷32《襄阳府》“尽是桑麻之野,亦为鱼稻之乡。”卷85《均州》(十堰)“鱼稻之乡,桑麻蔽山,衣食自足。”郢州(钟祥)“其土铙粟麦。”兴元府“平陆延袤,几数百里,壤土演沃,堰埭棋布。桑麻秔稻之富,引望不及。”年,兴元府褒城县丞黄裳上书“窃见入川大路自凤州至利州剑门关,直入益州,路遥远,桥阁约九万余间,每年系铺分兵士于近山采木修整通行,近年添修所使,木植万数浩瀚,深入山林三二十里外采铣斫”。因而,建议沿途驿卒于栈道栽种树木,以备修栈取用。《大宋兴州新开白水路记》记,修凤州河池县至兴州长举驿栈道:“作阁道二千三百九间,邮亭、营屋、纲院三百八十间”。这条栈道长二百里,费工费料惊人。北宋中期,栈道用木已难取材。南宋时“州宅如在山林”。元时,巴山依然是原始森林,行旅艰难。蒙古部队由汉中入蜀,因米仓山大林密,榛莽阻道,“伐山开道七百里”。明代,汉中栈道用木更加困难,被迫舍弃木栈而改用“碥路”,即在距河面很高处筑土石路。

在大秦岭之洮河流域,汉景帝(前-前年)时,羌族“率部南迁”,定居洮河。之后,鲜卑来此,两者皆主要从事游牧和狩猎,放火焚烧森林,开辟牧场。这种习俗延续,每年初春“放火摧青”。年,大败吐谷浑,洮河入隋版图,迁内地人至此垦田,“伐木取道”、“伐木塞道”,以及战争“火攻”,洮河森林从中间切断。由唐至元,洮河沿岸从卡车以下,河阴可耕之地已皆辟为农田。朱元璋认为,洮州“西控番戎,东蔽湟陇。”遂置洮州卫。洪武2年,“天下卫所军,以十分之七屯田”。垦荒军民至少六万人。嘉靖十一年,筑城堡数十座。

然而,就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大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并未遭到严重打击。宋时,今阳平关城郊“有竹箭、柏、松、楠,杂他卉木甚茂,野人或居焉”。文同知洋州时,曾实地考察傥骆道南段。在《骆谷》中他写道:“龙蛇纵横虎豹乱,古栈朽裂深坦苔”。陆游十多首诗,多涉及汉中虎事,且在沔阳沮水刺死过一虎。段成式《酉阳杂俎》“梁州出白貘”。《蜀中广记》“兴元北山有貔貅,善食竹”。明代后期,汉中浅山丘陵依然“碧树岩芳数万章”、“岗阜盘旋、林麓深邃”。据嘉靖《城固县志》记载,当时汉中林木种类主要有“桑、柘、榆、柳松、柏、桐、槐、桃、檀、楠、椴、棕、白杨、黄连木”等。明代,汉中是重要楠木产地。

作者简介

党双忍,经济学教授,生态文化学者,三农治理专家。现任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院长、大秦岭研究院院长。先后在省农业厅、宝鸡市委、市政府担任领导职务。出版《中国树文化》《学习力》《制度并轨与城乡统筹》《三农治理策论》等多部著作,发表生态文明建设文章数百篇。作者致力于大秦岭研究数十载,其著述被各种媒体刊发、转载,并先后在耶鲁、北大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及政府机构举办学术演讲近百场,致力于创建秦岭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xz/90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