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理科科学的重要性。
惭愧的是,我小时候把“数、理、化”学的一塌糊涂。我清楚地记得,我刚接触化学的时候,明明觉得它非常有意思,可后来学着学着,就变得没兴趣了。
所以,在培养和保持孩子对数、理、化兴趣的方面,我做了很多功课。我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总是把数、理、化高高地供在神坛上,过度渲染它们的高深,这让数、理、化等科学知识变得非常盛气凌人。
那些本来是生活中常见的常识,被物理、化学书一讲,离孩子越来越远。事实是,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属于科学范畴,孩子们也都接触过。
这就是数学!
例如一家人出去吃比萨,宝宝会把比萨分成五份,爸爸一份,妈妈一份,爷爷一份,奶奶一份,自己留一份。
这就是物理!
例如冬天下雪,雪落在地上会堆积起来,可是落在小朋友手上,却瞬间融化成水。
这就是化学!
最近,我被8岁的儿子提醒,不要一边吃巧克力一边喝牛奶,这样可能引起腹泻。
原来牛奶中的钙与巧克力中的草酸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难溶解的草酸钙。草酸钙被食用之后不但不会被人体吸收,还可能引起腹泻。
天啊!他的化学知识量已经让我感到震惊了,我问他这都是听谁说的,他说是从《写给孩子的趣味科学》这套书里看的。
刮风、下雨、月亮阴晴圆缺,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现象,其实就是孩子们身边的科学。
我从来都觉得,成人对科学知识的妖魔化,会影响到孩子探知科学的好奇心。如果我们从小对孩子说:“科学,就是食物发霉,就是你打我一下你也会疼,就是满天耀眼的星星。”相信孩子一定不会认为科学离自己很远了吧。
小朋友都听说过“钻木取火”的故事。为什么在没有火源的情况下,古人却可以取到火种?原来是“摩擦力”的功劳。
钻木取火
当两个特定物体摩擦时,就会产生大量的热,随着不断地摩擦,温度会越来越高,达到燃点时就会发红着火。
后来人们还发现铁与石头碰撞摩擦能产生火星,比“钻木取火”更快速、更省力,于是古人又发明了火石。
摩擦力真的很神奇,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如何感知到摩擦力呢?滚动的球慢慢停下,走路时地面与鞋互相作用的力,所有这些,都是摩擦力。
通过讲述古人“钻木取火”的故事来普及“摩擦力”这个物理概念,这种有趣的讲述方式,就来自于《写给孩子的趣味科学》这套书。
这套书适合8-15岁儿童,一共分为6本:物理、化学、数学、力学、天文、地理。这些平时我们觉得很难的科学知识,被作者用身边发生的事和有趣的故事串联起来,浅显易懂地展示在孩子面前。
它包含了理科多个主流知识点,涵盖力、声音、光、电、磁、热、机械、元素、能源、材料、图形、概率、星系、黑洞、地球、水、地震、海啸、人工降雨等等。把深奥、枯燥、晦涩的科学知识,变成了特别有趣的故事和生活现象。
孩子们在看到有趣的故事和熟悉的生活现象时,自然不会对内容产生厌烦和恐惧,加上活泼可爱的漫画以及非常清晰的图解,这些科学知识,便潜移默化的都进入了孩子的大脑。
原来,数、理、化并不难,难的是我们一直没找对方法。这套《写给孩子的趣味科学》就是让孩子对数、理、化产生兴趣,从此不再对科学感到头疼的好方法。
01
故事与科学并存,趣味性强
科学不是高高挂起的深奥学科,它不但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与文学也是关联相通。这可能就是高考综合改革的原因,未来的学习和考试中,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可以独立存在,它都与生活、其他学科紧密联系。
例如在“天文”主题这本书中,通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引出星系的知识。我们都听说过牛郎织女的故事,他们每年只有七夕能够相见,平时被迫分离很远,那么到底有多远呢?
假设牛郎每天能跑千米,要跑43亿年才能与织女相会。即使坐飞行速度是11千米/秒的宇宙飞船,也要45万年才能到织女那里。打电话都要16.4年织女才能听到。可见,牛郎和织女相距是多么遥远。
由此可见,宇宙中天体间的距离都很遥远,如果采用我们常用的米、千米作计量单位,那测量距离的数字可能要一大串,甚至有几十位之多,于是天文学家创造了一种天体的计算单位——光年。
“光年”,听起来特别像时间单位,很容易与时间单位混淆,通过牛郎和织女这个故事对距离的描述,以及“光年”的来历,孩子们就可以明确知道,“光年”是距离单位,避免混淆。
如果忘了,只要回忆一下牛郎织女的故事,就能想起“光年”的概念,这种学习方式,比死记硬背光年的定义要强很多。
02
科学就在身边,有趣实用
不管是叫我们起床的闹钟,还是公交车站的显示牌;不管是商场的打折信息,还是餐厅的价目表,都是用数字表示的。可以说,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小朋友都去过游乐场,有没有发现,在游乐场,经常会有身高指示牌和提示,比如1.4米以下小朋友不允许玩,1.2米以上小朋友要买门票。1.4、1.2,这些都是数学知识中的“小数”。
关于“小数”,还有个我们不知道的常识:在魏晋时期,它是由数学家刘徽发明的,所以也被命名为“徽数”。
而小数点这个符号,最初也不是“.”而是从“
”一点点演变而来。
别小看这一个小点,它在数学中的作用可大了,如果你忽视它,它甚至会让你遭受重大的损失。例如年,苏联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返回陆地时,遇到了降落伞无法打开的事故。
原来是地面人员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数学”主题这本书,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看得见、用得到的生活常识,用简洁有趣的文字进行讲解,来提升孩子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能轻松愉快的掌握这门博大精深的学科。
03
高清图+漫画图+剖析图
生动易懂不死板
高清图
孩子看的书,色彩的运用和插图的选择非常重要。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喜爱艳丽明快的颜色,尤其是对比明显的颜色。
想被孩子喜欢,应更多地使用明度高与纯度高的色彩,如果色彩偏灰暗,插图少,会降低孩子的兴趣度。
《写给孩子的趣味科学》这套书,配色明艳,真实图片和动画图片穿插使用,无论是颜色及种类上,都非常符合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读起来没有疲劳感。
漫画图
爱因斯坦的漫画形象,看起来非常可爱,距离感瞬间消失。
在“力与物理”的讲述中,插图采用了孩子们在公园玩的画面,有小朋友玩跷跷板、有小朋友荡秋千、有小朋友踢足球,还有小朋友在跑步。
这些游乐项目,瞬间会吸引住孩子的目光,而这幅画上的所有项目,都是通过物理现象“力”实现的。有了这些明艳的图片,物理知识学起来,也变得丰富有趣了。
在讲述“摩擦力”的时候,书中选用了一个真实清晰的滑雪图片,看起来就非常有意思,这让孩子们更有兴趣去探究“摩擦力”的奥秘。
剖析图
除了有让孩子感兴趣的插画以及清晰的真实图片以外,书中还大量使用了剖面图。
大气层的模拟图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解剖图
这样的解剖图,把抽象的概念用图画清晰地展示出来,可以让孩子更轻松的明白,自己看不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样子。
这套书中的内容,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大量运用色彩饱和度高的图片,看起来没有视觉压力,整体轻松有趣,孩子接受度特别高。
04
用词幽默,善用比喻
除了图片有趣,这套书中的用词也非常有意思,最大的特点就是善用比喻。把那些抽象、晦涩的知识,比喻成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它的作用和原理就一目了然了。
例如“天文”主题的书中,介绍到:“天文学家推测,在星系中,有一种自身不发射电磁辐射,也不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物质,被称为‘暗物质’”。
电磁辐射、电磁波,这些词听起来有点迷茫。于是书中用“胶水”来比喻这些“暗物质”,如果没有这些“暗物质”通过引力作用将星系聚集在一起,宇宙就有可能是撕裂的。所以,科学家把这些“暗物质”比喻成胶水。
电磁波我们看不到,但是胶水我们却知道,它的作用是连接撕裂的东西,原来宇宙是靠“电磁波”黏在一起的,这么一比喻,“暗物质”的特性便很清晰明了。
还有,书中把“黑洞”比喻成光的坟墓,因为黑洞连光都可以吸进去,像一个无底洞一样。“黑洞”的特性通过这个比喻,也一目了然。
全书中,这种比喻的方法被大量运用,这样的讲解方式,可以更加形象的把科学知识传达给孩子。
05
强大的作者阵容
一套孩子看的科普书,内容详实且有趣,已经满足了80%的需求,《写给孩子的趣味科学》却还有更大惊喜——超强的作者阵容团队加持。
六本书,四位作者,他们均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常年在教学一线,收获了大量的教学经验。他们不但有专业的知识背景,对儿童心理也有很深见解。所以这套书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不但知识点丰富,专业科学,而且特别容易被孩子接受,不教条、不枯燥。
这些专家的加持,赋予了这套书神奇的力量——孩子不但爱看,而且学的扎实稳妥。
06
附赠模拟试题,孩子提分特别快
家有上学孩子的家长,更关心的是,这套书到底能为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效果。
这套书除了有能让孩子喜欢并且快速理解的知识点以外,每本书还附赠一套模拟试题,涵盖了中小学生教材中普遍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孩子在看完每本书后,可以试着做一做测试题,对于更加扎实地掌握知识点有很大帮助,在新学期,孩子的分数也会有一个大幅度提升。
《写给孩子的趣味科学》是一套趣味性与知识性并存的科普书,让孩子们分分钟读懂科学,是孩子上小学后启蒙科学非常合适的读本。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