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里比较好 http://m.39.net/pf/a_4781479.html
关于杨家将的小说、
传说、说书话本和戏剧、影视
按:这里说的演义、戏说部分,也是挂一漏万。其中有的人名对,事迹是半真半伪;有的是人伪造,事杜撰,但其深入人心,有教化之功于世。本文在正本清源、还历史真实的同时,也把演义人物、故事附录于此,一见其影响面之广,二使关心真相人知其虚构情况。此部分内容,前边正文讲到大多不再重复;涉及杨业、杨宗保的戏说部分,因其内容较少,杂在其他人的戏说中,不单列。这里专列戏说的人物,依次是佘太君、杨延昭、杨七郎(延嗣)、杨文广、穆桂英。
最早系统叙述杨家将故事的是明代小说《杨家府演义》,全称《新编全像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该书是传统的章回小说,混有大量怪力乱神的情节。《杨家府演义》中,杨家将的最终结局是杨怀玉杀死了一心诬害杨门忠良的丞相张茂全家,由于几代皇帝听信奸臣的谗言,杨家在太宗、真宗、仁宗时期均差点被朝廷抄斩,杨家也心灰意冷了,又因此次杨怀玉杀人后害怕全家会被朝廷抄斩,于是连夜举家躲入太行山,自耕自食,从此杨家将不再出仕。
最系统的杨家将传说是各类评书。由于最早是口口相传,评书的版本很多。除了主要人物如佘太君、穆桂英等人,其他杨门女将的名字和事迹都互有出入。这类评书在解放后都经过了“整理”,去除了所谓的“封、资、修、迷信”成分。所以情节有很大改动。当今的《穆桂英挂帅》《百岁挂帅》等杨门女将曲目都是解放后新编的。原本并无这些传说。所谓穆桂英50岁上阵、佘太君百岁出征等都是现代作品。部分版本的杨家将书籍
以下分述之。
1
佘太君
杨业妻是佘氏,因丈夫、儿子延朗之功封为郡国夫人、太君夫人。这是有族谱及太宗封诰为证的,但征战等其他事,多为杜撰演义。
明成化年间成书的《山西通志》只记载了杨家三代,没有记载佘太君。到了清代,距北宋初已有年,地方志才出现了有关佘太君的记载,有人认为佘太君乃晋北大族,五代时麟州刺史折德扆之女,嫁与杨业,改姓为佘。乾隆年间的《乾隆一统志》和《保德州志》都称有“佘太君墓”,在“州南四十里折窝村北”。《保德州志·人物·烈女》记:“杨业娶府州折氏,称太君,其父为麟州刺史,又为火山节度使。业后为代州刺史,曾距此不远,故缔姻卜地于此欤?”句尾用的是疑问口气,说明写“志”者也是推测,是有疑问的。清光绪十年()续修《岢岚州志》,沿用了《保德州志》的说法,且又作了“发展”,加上了佘太君为夫申冤的情节。族谱载,申冤的是杨业子杨延朗,而未提佘氏。上述二志书所载与传说相近,与真实历史距离很远。《岢岚州志》还说潘美因杨业之败死被朝廷“除名为民”,全无史实依据(见本文前述)。毕沅是清乾隆二十年()的状元,在所著《关中金石记》中称“考折太君,杨继业(按:历史上只有刘继业和杨业,没有杨继业)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折窝村”。近代学者李慈铭(—)在《越缦堂诗话》中也说,曾发现过折太君墓碑等,但并无记录碑文。实际上,他俩既未见墓碑,更未见碑文,不过是根据听闻和地方志引申,以讹传讹而已。清人又有私人笔记讲“乡里世传:折太君善骑射,婢仆技勇过于所部,用兵克敌如蕲王夫人之亲授桴鼓然”,把佘太君比作蕲王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梁红玉是南宋人,佘太君活在北宋,把先人比后人,似亦属常识性不妥。这里说的“世传”不会早于南宋。如佘太君真是能征惯战的女中豪杰,即便正史不载,宋人笔记也不会只字不提。为何偏偏到了清代,她的事迹才进入“史料”?
佘太君最早出现在元代杂剧《谢金吾诈诉清风府》中,此戏是虚构中隐含真实,人物设计于史有据,戏中强拆杨业家清风府,提到的杨妻佘太君形象颇弱,遇事没有主见,动辄哭泣,如普通的家庭妇女。小说家用移花接木手法,从另一个确有其的人“折太君”演变而来。《宋会要辑稿》(明清时编录成书)记述了另一个折太君,她的事迹与传说中的杨业妻子颇为相像,不过她是丰州刺史王承美的夫人。此折夫人很有谋略,辅助王承美屡立战功,太平兴国七年(),折太君夫妇与契丹军激战,斩获敌人数以万计,生擒契丹天德节度使韦太。次年,万余契丹兵再度来犯,折太君夫妇又大获全胜,并乘胜北追百余里。契丹军闻名丧胆,不敢再犯。夫妇守丰州城35年,从未有失。景德初年(),宋真宗诏王承美进京并接见了他,还特别赏赐折氏,让她享受边疆官员的待遇,每月赐钱5万。王承美病逝后,宋真宗还召折氏入宫,确定由谁继王承美之位。宋仁宗天圣二年(),折氏为了边防安全,再次上朝面君,得到宋仁宗的首肯。此时,她已75岁。折太君的事迹相当丰富,其抗辽、上状、进宫等活动与戏曲小说中的佘太君形象有相似之处,她的儿子文玉、怀玉在杨家将中也有相似的名字。因此,戏曲小说中的佘太君很可能是移王承美妻之“花”,而接杨业妻之木。(参考张永廷文)
鹿蹄涧杨家祠堂正殿供奉的杨业夫妇像
在传说中和一些学者牵强附会的“研究”中,说佘太君的父亲叫佘德扆,五代云中(今山西大同)人。世出官宦之家,后汉任府州团练使,世居府州地区,历抵外侵,为将门豪族,世称“佘家军”。佘太君受家庭的熏陶,文韬武略,深明大义。喜欢骑马射箭,舞剑抡刀,她使的一手绝活叫“走线铜锤”,在关键时候如流星绕飞防不胜防。后晋天福二年(),杨佘两家结为军事联盟。在共同抗辽、保卫家乡的斗争中,结下了深厚友谊。两家的老家都是北路人,同为十家令公之一,门当户对,因此佘德扆在女儿幼年时就把她许给杨继业为妻。(这是有些学者的推测,不足据)
比武成亲传说佘太君和杨继业青梅竹马,共同的征战经历和志向,在感情上打下了坚实基础。一年秋天,契丹派兵5万侵犯府州。时佘德扆病卧在床,佘太君向父亲请战后,一方面趁辽军使者下战书相威胁之际,将计就计,拖延交战时间;一方面急派人向火山王杨信求援,辽兵在佘杨两支抗辽雄军的夹攻下大败。这次战斗大获全胜,佘太君受到父亲佘德扆和杨家父子的赞扬。战毕,杨继业与佘太君更是互为尊重,爱慕中两人相约以武相会,跨双骑,持刀枪,在府州城南的野外打将起来,你来我往,枪来刀去,都想胜对方,但又怕伤了对方。战了无数个回合,杨继业想,我身为男子总不能让妻子把我打败,于是卖个破绽,佯装败逃,佘太君紧追不舍,当追至七星庙前,杨继业瞅准时机,使出杨家的看家本领“回马枪”,一枪挑定佘太君的战袍,将妻子挑下马背。佘太君落马也不甘示弱,抛出了走线铜锤,将杨继业缠住拉下马来,两人双双落马,互相担心对方是否受伤,杨继业要撩起佘太君的战袍查看,佘太君羞得跑入七星庙内,杨继业进入七星庙后与佘太君成了亲。每当人们进入陕西府谷县城南的七星庙内,都会听到走线铜锤定亲七星庙,两位抗辽英雄喜结良缘的佳话。
佘太君与十二寡妇多年来在准格尔地区一直流传着一个十二寡妇在十二连城曾经各守一城的传说。这传说中所说的十二寡妇,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小说《杨家将》里征西的十二寡妇。
《杨家将》里说,宋仁宗时,西夏大军进犯,忠勇的杨宗保率兵迎敌,结果中箭身亡,其子杨文广也被困于绝地。噩耗传来,已经百岁高龄的佘太君毅然上朝请缨,率领杨门女将出征,一举击败西夏大军,班师回朝。传说中,佘太君率领十二寡妇征西时在十二连城与西夏军队交锋。当时,杨家十二寡妇率兵各守一城,与西夏军队展开血战。由于杨门女将个个武艺高强,又占据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十二连城,所以最终打败了西夏大军。
佘王城如今的内蒙古佘太城原来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的古战场。宋朝时,传说佘王城就设在这里。传说宋朝名将杨继业攻打佘王城时与佘王的女儿佘赛花(即佘太君)在战场上交锋不分胜负。却产生了感情,并私定终生。由于这层关系,佘王就投靠了大宋。后来,佘王城被辽国萧太后攻破。多年后,佘太君领兵出征,先锋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宋军夺回此地,佘太君在此重新筑城。为了纪念佘太君,后人管佘王城叫作佘太城。
戏曲里的佘太君后来的众多说书人在明清小说《杨家将演义》《杨家府演义》《杨家将传》等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从而形成杨家将的故事体系。解放前,这些评书都是口口相传,其中受原始小说影响,怪力乱神的情节很多。解放后经过抢救、整理、改编,基本去除了宣扬封建迷信和愚忠愚孝的情节。佘太君的形象逐步丰富,成为老当益壮的爱国女将典型。
有关的影视和饰演者有:
年电影《十四女英豪》:卢燕饰佘太君;年电视剧《杨家将》:饰演佘赛花的是张晶(前期)、王建英(中期)、张登桥(后期);年电视剧《碧血青天杨家将》《碧血青天珍珠旗》:李香琴饰佘太君;年电视剧《寇老西儿》:祝希娟饰演佘太君;年电视剧《穆桂英十二寡妇征西》:曹翠芬饰佘太君;年电视剧《杨门虎将》:赵雅芝饰演佘太君;年电视剧《杨门女将之女儿当自强》:郑佩佩饰演佘太君;年电视剧《少年杨家将》:陈秀雯饰演佘太君;年电视剧《穆桂英挂帅》:斯琴高娃饰演佘太君;年电影《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郑佩佩饰演佘太君;年电影《忠烈杨家将》:徐帆饰演佘太君。
2
杨延昭
家庭传说中杨延昭是八子中的老大(实为老五,名延昭,宋史错把延昭和六郎延朗当成一人)。关于延昭的妻子,史书无准确记载,传说为金花郡主柴氏。其3个儿子为杨传永、杨德政、杨文广(与族谱、史书无据,族谱说文广是长子,二弟名亦与此不同),演义中说,除“七狼八虎”弟兄外,还有八妹延琪、九妹延瑛。
妻子:正妻柴熙春(有书称柴文意、柴美容、金花郡主、金华公主,为后周主柴荣之女,宋太祖赵匡胤敕封皇御妹金花郡主);次妻王兰英(有书称玉林公主王怀女或重阳女,善使双刀,人号“大刀王兰英”)。
子女:定国王平南王杨宗保(或称杨宗闵)、杨宗勉(又名杨宗冕、杨宗显、杨宗闵)、杨宗政、杨宗奎(刘兰芳评书版,六郎、大刀王兰英之子)、杨秋菊(女)、杨心茹(女)(宗保、宗政、宗勉族谱有3人,但其他情节无据)。
孙子:平南王杨宗保之子:太平王御前太尉少令公杨文广、二令公杨文举(化名木青)、英烈少女杨金花(女)、杨宣娘(杨文姬,女)、杨充广、杨文贵、杨文藩(义子,原名杨藩)、杨崇勋、杨文惠(女);杨宗勉之子:杨文震(杨震)
抗辽传说相传南皮县凤翔乡万牛张村为杨六郎摆牦牛阵之处。北宋时期,辽兵屡犯边境,杨六郎奉旨抵御。为消灭来犯之敌,杨六郎密遣人收买牦牛万余头,以草人腹装饲料,穿戴辽兵服装,诱牛来食,牛以角所绑之刀挑开草人腹部吃料。如此训练百余日,众牛见穿辽兵服装者便猛用角挑,杨六郎见训练成熟,便下令将牛饿三天三夜。派人去辽营挑战,待辽兵追来,将万牛放出,牦牛冲入敌阵,见人就挑,辽兵死伤无数。宋军大获全胜。从此,此地得名牦牛阵。后因此地村民大多张姓,年改为“万牛张”。据说,年兴修水利时,曾在村前挖出喂牛的石槽、锅台、饮牛大缸等物。
在杨家将小说、戏曲及民间传说中,延昭是第六子,故称杨六郎。六郎的武器为素缨蘸金枪。在铜台关救驾,官封保灵侯、殿前司左右金枪班都指挥使,娶妻柴氏熙春。
在金沙滩一役中,与其他兄弟到金沙滩谈判。在谈判中,辽国天庆王识破大郎延平假扮的宋太宗后,下令开战。杨业冷静地分兵三路应对,左路由大郎延平、二郎延定、三郎延安率领,中路由其父杨业和六郎延昭、七郎延嗣率领,右路则是四郎延辉、五郎延德率领。各路杨家军奋战杀敌,辽兵急剧增加,杨家三路大军都被冲散,首尾不能相顾。唯独六郎,杀出重围,独自返国。出战前便有“七子去,六子回”的偈语。回朝廷后状告潘仁美,但却因为皇帝爱妃是潘仁美的女儿缘故,告状没有成功。最后请寇准来帮忙,寇准便利用鬼神之说,哄得潘仁美说出真相。最后因皇后为潘仁美苦苦哀求,而没有被斩首,却让潘仁美充军发配。杨六郎不服结果,在寇准的帮助下,最后在黑松林将潘仁美斩杀,为父亲和兄弟报仇。往后是三关大帅,后病死关外。
年电视剧《杨家将》:张纪中饰演杨延昭;年电视剧《杨家将》:刘德华饰演杨延昭;年电视剧《杨家将》:张军平(前期)、关新伟(后期)饰演杨延昭;年电视剧《碧血青天杨家将》:高雄饰演杨延昭;年电视剧《杨门女将之女儿当自强》:黄智贤饰演杨延昭;年电视剧《杨门虎将》:贾乃亮饰演杨延昭;年电视剧《少年杨家将》:胡歌饰演杨延昭;年电视剧《穆桂英挂帅》:沈保平饰演杨延昭;年电影《忠烈杨家将》:吴尊饰演杨延昭。
3
杨七郎(杨延嗣)
七郎是杨业的第七子,本名杨希,字延嗣,是民间戏曲引为教忠寓孝的题材。被潘仁美所杀害。
被潘仁美在代州射死例如“双龙会”描写辽王设计邀约宋帝相商国事,杨业恐其有诈,遂命长子假扮宋帝赴约,八子护驾同行,结果大郎、二郎、三郎牺牲,四郎和八郎为辽公主所擒而招为驸马,五郎出家为僧,杨业与六郎、七郎突出重围,暂驻雁门关,因无粮无援,乃派七郎至大营求救,潘仁美欲报私仇,趁机灌醉七郎,绑于树上,乱箭射死。杨业命六郎寻弟,自己逃至苏武庙,见庙前立有李陵碑,忠奸并立,感触良深,遂撞碑而死。后来杨门只剩一家孤寡十三人,由佘太君领阵御敌,传为一时美谈。后七郎传为阴界专管孤魂野鬼之人。
被射杀原因及经过杨家将镇守雁门关,常居代州,潘仁美监军督战也住代州。一天,潘元帅要出去查关巡境,命杨家父子三人和呼延赞老将军,带少许兵士保驾。一支人马行至雁门关外,忽然发现有一小股辽兵,潘仁美命杨家父子前去追杀,辽兵见杨家将如猛虎似的朝他们冲来,个个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突然杀声大作,伏兵四起。杨业发觉中计,说声“不好!”三骑拍马而归,向潘元帅要求回关带兵而战。潘仁美道:“兵临城下,很是危急,回去带兵恐误大事,快带随从兵士上前抵挡。本帅回关让呼延老将军带兵助战。”杨业遵命而行。
潘仁美回关以后,杨家父子左冲右突,奋勇厮杀,但终因寡不敌众,最后被围困在两狼山上。可是,等了又等,却不见援兵,没办法,杨业只好派七郎回去搬兵。临行前,杨业反复叮咛七郎:“见了潘仁美,千万不要喝酒。”七郎记下父亲的吩咐,冲出重围,扬鞭催马,连夜奔回代州。
却说心里有鬼的潘仁美,得知七郎回来的消息后,大为惊慌。他最恨杨家将,最怕杨七郎,暗想:杨家父子已困两狼山,怎么七郎会回来呢?来者不善呀,我要给他个来者去不了,去者回不来!于是唤来潘龙潘虎,如此这般地说了计策,才把七郎迎进大堂。
七郎说明情况,要求潘仁美马上发兵。潘仁美微笑着说:“七将军,辛苦了!本帅先为你设酒洗尘,大军随后就发。”说完,潘龙捧上酒来,举到七郎面前。七郎说:“父亲被围,七郎无心饮酒。”潘仁美再三相劝,七郎执意不饮。潘仁美眉头一皱,说道:“我本以为七将军是天下最勇武的将军,想不到今天却如此惊慌失措,经不起事!好吧,酒退下!”七郎一听,不禁怒从心起,大声喝道:“拿酒来!”潘龙战战兢兢地把酒献上,七郎举杯一饮而尽,对潘仁美说:“元帅,请发兵吧!”话音未落,就昏昏沉沉醉倒在地。原来,那酒里早下了蒙汗药。潘龙潘虎见七郎醉倒,便将七郎五花大绑捆起来。潘仁美咬着牙关说:“七郎呀,七郎!任你有天大本事,也难以施展了。潘龙潘虎听令:将七郎拖到后院,乱箭射死!”
潘龙潘虎得令,把七郎绑在后院一棵树上,传来一队弓箭手,准备下毒手。不想这么折腾了半天,却把七郎折腾醒了。他睁眼一看,见自己被绑在树上,面前站着一队弓箭手,心里即刻明白过来:“中了潘贼的奸计!”还没来得及细想,只见乱箭像飞蝗一般,飕飕飞来。七郎圆睁豹眼,紧紧盯住前方,于是,一支支利箭都从七郎身侧飞过,却没能射到七郎身上。
原来,杨家父子除了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外,每人还各怀绝技,如大郎的袖箭,二郎的千斤肩,五郎的脱骨法,六郎的回马枪等。这七郎更绝,会“瞅箭法”:只要他用眼睛一瞅,那飞过来的箭就会飞到一边去。弓箭手见射不着七郎,大为吃惊,急忙去报告潘仁美,潘仁美听了,心想:早就风闻七郎会瞅箭法,看来是真的!他眼珠一转,又生一计:“潘龙潘虎听令:把七郎的前额刮下来,遮住双眼,再用箭射!”结果,果然破了七郎的瞅箭绝技,可怜七郎,一员堂堂虎将,竟死在潘仁美的乱箭之下!(这个传说及下边埋尸东留属是笔者在幼年时听父亲讲过的)
潘仁美害死七郎以后,为了消灭痕迹,遮人耳目,便命人将七郎的头割下,抛进滹沱河里,身子却埋到另外一个地方。七郎的头被抛到河里后,河水顿时咆哮翻滚,倒流起来,一直倒冲了40里,冲到代州最东的一个叫东留属的村庄时,河水才平静下来,改为顺流。
就在这时,杨业兵败两狼山、头触李陵碑身亡的消息也传回来了,百姓听了,无不伤心落泪。他们悄悄把七郎的头收起来,葬在滹沱河北岸。潘仁美死了以后,人们又在这里建起一座碑亭。但是,七郎的身子当时究竟被潘仁美埋到何地却成了千古之谜。
4
杨文广
19个妻子评书中,把杨文广称为太平王少令公,他共有19个妻子:金平珠,杜月英,窦锦姑,鲍飞云,齐长善,赵百花,苏三娘,慕容英,农艳花,李玉茹,吴金定,柳香春,曾凤英,梅若兰,赵春蓉,薛百花,慕容昭容,范文萦;膝下共有四子,以小儿子怀玉最为出众。
收螟精民间传说,杨文广领兵到南蛮收妖。据说在甲子港收了鳄、在阵前收了水龟精,后来接到报告:说大南山螟精四出食水稻。于是,杨文广领兵来到大南山清剿。
螟精听说杨文广兵到,慌忙向大山沟里逃窜。可她这时已有孕在身,要生了,肚子疼得厉害。听着后面的追杀声,不知如何是好。突然,她看见路边大树下有个货郎在歇脚乘凉,心生一计,摇身一变,变成孕妇,跑到货郎面前求救:“请兄台想法救我母子两条性命,再生之恩,日后自当报答!”货郎见她苦苦哀求,起了怜悯之心。后面喊声紧逼,来不及问明情由,便叫孕妇藏进货郎担里,自己坐在一旁闭目养神。官兵追到货郎担前,问道:“可曾看见螟精经过?”货郎答:“是不是一个女子?”官兵道:“在哪儿?快说,她是螟精。”货郎不大相信,于是,吞吞吐吐,不肯说出。官兵急了,翻开货郎担搜查。可这会儿螟精已分娩完毕,官兵一搜,她便舍下螟卵,拼命逃跑,逃到大南山峰时,正好碰上杨元帅,被生擒了。
螟精虽然死了,但产在货郎担稻草堆里的螟卵,孵化成虫,从此,这种螟虫专食水稻,不食其他作物。
跳涧与鲍飞云成亲在福建永春县中部,有个叫马跳的峡谷,它是晋江东溪的发源地,又是永春地形、气候的分界线:马跳内多高山峻岭,比较寒冷,马跳外多低丘盆地,四季如春。有趣的是,峡谷两岸,有两块大岩石相对而峙,一块印着四个马蹄迹,一块印着两个马蹄迹,虽年久月深,但并无剥蚀,可惜后来建公路桥梁时破坏掉了。古迹虽然不存,一个优美的民间故事却一直流传着。
《杨文广招亲》(年画,年)
传说在宋仁宗时期,交趾国(今越南)国王叛乱,朝廷封杨宗保为平南大元帅,杨文广为先锋,统领20万大军,前往征讨。他们过江苏,穿浙江,入福建,来到永春地界,但见层峦叠嶂,林木茂密。突然一阵锣响,冲出一伙强人。为首的姓鲍名大登,年约五十开外,生得虎背熊腰,满脸络腮胡子,骑着一匹高头骏马,抡着两把开山大斧,威风凛凛,杀气腾腾。他身边立着的彪形大汉,是他的儿子鲍世卿,举着朴刀,十分威武。他们欺杨文广年轻,又生得脸白皮嫩,像个大姑娘似的,认定他没有什么本领,便一齐包抄过来。杨文广一时性起,挥舞金枪,左冲右突,杀得众喽啰呼爹喊娘,抱头鼠窜。那鲍世卿不知进退,肩上早已吃了一枪,险些坠下马来。鲍大登见势头不妙,急忙招呼败兵残卒,落荒而逃。杨文广也不追赶,指挥大队人马,继续前进。
却说鲍大登跑过几座坡岭,惊魂未定,忽闻半空里传来黄莺般清脆的声音:“父王别慌,小女来啦。”鲍大登抬头一望,见是女儿鲍飞云带着女兵前来解救,顿时喜出望外,叮咛道:“女儿小心为要。”这鲍飞云年刚16岁,长得窈窕秀丽,天姿国色,自幼拜过名师,练得一身好武艺,十八般武器件件精通。惯使双剑兼且练就一手飞石,百发百中。她听了父亲的话,娇嗔道:“爹爹何出此言,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难道他是三头六臂不成?”“那小子确实有些手段,我和你哥哥都不是他的对手,你千万不可轻敌!”鲍飞云微微一笑,别了父亲,抄小路来到平坦的大道上,摆开阵势。
再说杨文广那边,早有探马飞报:“前面一伙女贼,拦住去路。”杨文广闻讯,迅疾跑马上前,但一见鲍飞云,竟愣了神,心里嘀咕道:“古人言,百步之内,必有芳草,实在千真万确。看这荒山野岭,竟有这样的绝代佳人,可惜当了草寇。”鲍飞云一看见杨文广,也觉得脸烧耳热,胸中小鹿乱撞。他俩就这样四目相对,久久地一动也不动,惹得那群女兵都掩着嘴巴,窃窃私语。鲍飞云听到后面吃吃地笑声,回头骂了声:“死婢女。”然后勒马进了两步:“请问来将尊姓大名?”杨文广定了定神,答道:“我是平南大元帅杨宗保的长子、先锋杨文广。你是何人,胆敢拦我去路?”“唔,你就是杨文广?你没听说过,我是雪山寨大王的长女鲍飞云。我们这里的规矩,凡官吏商人等从此路过,都得留下买路钱,你懂吗?”“这山是大宋的山,路是大宋的路,我是朝廷的将领,要过路还得什么买路钱呀?”“哎哟哟,看你多凶呀!亏你是杨府子弟,难道不懂得‘强龙斗不过地头蛇’的道理?你既然要借路过,就该有礼貌,赔笑脸,说好话,何以恃强逞能呢?须知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自有强中手呀。”
杨文广年少,血气方刚,听了这些话,憋了一肚子火,大喊一声:“少说废话,看枪。”便刺了过来。飞云急架刀相迎。两人一招一架,一来一往,打了整整个回合,杀得尘土飞扬,日月无光。飞云眼看不能取胜,抽身从袋子里抓出一粒石子,手一扬,石子就像流星似的朝文广心口飞来。文广眼急手快,用枪头一拨,“劈”的一声,石子飞得无影无踪。说时迟,那时快,又有一粒石子飞近,文广伸手一接,抓在手中,哈哈大笑道:“你有多少石子,尽管来吧。”飞云见文广如此英雄,不敢再战,拱手道:“先锋请了,天色不早,各自鸣金收军吧!”
“原来你认输了!”杨文广坐在马上,得意扬扬。飞云心高气傲,怎肯认输?她柳眉倒竖,杏眼圆睁:“待我喝一口水,再来与你较量!”“等你吃一顿饭再来也行,我是连一口水也不用喝的。”杨文广此话原无意说的,不料给飞云一个启示。她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于是拨转马头:“好哇,今天就与你见个高低。”两人战了数个回合,飞云佯装战败,往东南方向跑去。杨文广不知是计,紧追不放。到了一个峡谷边,鲍飞云两腿一夹马肚子,腾空飞了过去;杨文广狠抽一鞭,亦轻轻一跃而过,并留下马蹄迹,“马跳”就由此而得名。鲍氏受降,同时与杨文广成亲,然后随夫出征,在平定交趾国的过程中,立了许多战功。
杨文广宝剑在马跳坑,杨文广跟鲍氏交战时掉下一把宝剑,此剑削铁如泥,杀敌无数,以血磨刃,吹发可断!清朝末年,有位永春卖麦芽糖的商人路过此地,看到马跳坑底有闪光一亮,就从担子上头解下草绳,将麦芽糖涂在草绳上,然而放至谷底,想把宝剑黏上来,谁知宝剑吊到一半却又掉进谷底,从而再未有人见过此剑的踪影。
棺木不能着地之谜杨文广之死是无知自杀,因杨文广参战无数,皮厚肉实,而身上的盔甲亦跟随他杀敌无数,身上伤痕累累,血肉跟盔甲连为一体,黏在了一块,刀枪不入;到了文广老时,国家已无战乱,他就到福建闽南至闽西平妖,当时遇到一个妖怪正要吃掉一个小女孩,便与妖怪打了起来,谁知妖怪精通法术,杨文广久久未能取胜。就先声停手,说道:只要你不出来吃人,我答应你一件事!妖怪就立马提出要求:只要你不下马,或脚不碰地,我将常年不出洞,如你脚碰地将地动山摇!于是杨文广答应了。到了闽西一带,妖精特地变成一个平民百姓问道:文广,我知道你是大将军,身经百战,屡战屡胜,可你敢不敢把身上的护甲脱掉呢?杨文广听了觉得好奇,说:可以,要我脱掉盔甲还不容易。就一手把盔甲用力一脱,没想到连自己身上的皮肉也一块儿扯了下来,最后就死于这句话中!而妖怪以为杨文广死后会埋在地下,就又可以出来吃人了!没想到杨文广死后他的马背着他直奔到了闽西鬼谷子住处,鬼谷子早已算到杨文广的遭遇,于是把杨文广的棺木用铁链吊高使之不碰地面!每换一任皇帝才可降一圈铁链!有一个时期,人们曾把杨文广的棺材放到了地面上,当时地动山摇,预示着妖怪要出动啦!因此又吊了上去,还派重兵把守此地!
杨文广之死在张贺芳评书《五虎演义》及书籍《小五虎演义》第五十回中描述杨文广被山灵道打死。《小五虎演义》第五十回题目:请援兵桂英聚将,战顽敌文广阵亡。
5
穆桂英
历经元明,史无穆桂英其人,直到清代修的《保德州志》,才称“杨文广之妻慕容氏,武艺高强,英勇善战,辽兵将均畏之”。又据该志说,慕容氏家乡在保德州的穆塔村,而慕、穆字音相近,所以,学者认为:“《保德州志》未载其名,后人可能除改其姓氏外,还给她起了民间通用的‘桂英’这一名字,以取其流传的方便。”(刘子钦《话说“杨家将”》)
而在湖北黄梅发现的《杨氏宗谱》却明确记有“宗保妻穆氏,生文广、同信二子”(《浙江日报》年7月30日)。可见家谱中是有她和杨宗保的。但黄梅谱是孤证,有参考价值,不一定能证明真有其人;当然,也可能有其人(如杨业之妻佘氏是真),而无其征战事迹。
传说中,穆桂英被说成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与梁红玉、花木兰、樊梨花齐名。也是“杨门女将”。她是杨宗保的妻子,也就是杨继业的孙媳。虽然历史上无证据证明穆桂英战场上的功劳,民间却流传了许多故事。
穆桂英是明代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又名《杨家将传》《杨家将演义》)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府演义》中的人物。后来杨家将相关小说改编成戏剧和电视剧,穆桂英也因此变得家喻户晓。
传说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别称穆金花,武艺超群、机智勇敢,有神女传授给她神箭飞刀之术。她的座驾叫桃花马,手舞梨花枪。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穆桂英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穆桂英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穆桂英53岁犹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通俗文学中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古版年画《穆桂英大破天门阵》
穆桂英最大的事迹是大破天门阵。后来穆桂英等12名杨门女将曾奉命出征西夏。
人们敬仰“穆桂英”,是因为她确有很多过人之处:
(1)年纪轻轻,自作主张挑选丈夫,不受礼制限制。就像京剧演出那样,男人不同意,就把他绑了,用刀架在脖子上逼婚,这种以女性为主体的快速结婚模式,是穆桂英一大创造。后来的武侠小说如《儿女英雄传》《七剑十三侠》都以此为滥觞。
(2)刚过门的媳妇,就敢于挑大梁,挂帅破天门阵,丈夫不服令,铁面无私打军棍,可晚上回帐,仍是柔情脉脉,尽到做妻子的义务,是一个柔中有刚、刚中见柔的好女人。
(3)永远保持青春活力,人到中年还跨上桃花马出征,风采不减当年。
(4)农耕社会大家庭很讲究和谐,在天波府里男人少,寡妇一大群,她善于调节、平衡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
(5)对皇帝和大臣背离轨道者,她不买账,她没有当年老令公和杨六郎那种逆来顺受、负辱忍耻的行为。最后杨家归隐山林,她又是积极的支持者。
(6)虽然立志归隐,不理朝中的政治斗争,但一旦国家需要,立刻放弃个人恩怨,率兵出征。
(7)每临战阵,身先士卒,奋勇杀敌。
传说中穆桂英的主要功绩(1)抗辽——大破天门阵,痛歼辽国萧太后亲率的侵宋辽军主力,保卫宋国。此后辽军再也不敢南侵,辽宋边境再无战事。
(2)平南——广西侬智高叛乱,穆桂英及夫杨宗保挂帅出征,平定南方的叛乱。
(3)因战功卓著,被宋朝封为浑天侯。
(4)征西——穆桂英率十二寡妇征西,西夏议和臣服。
关于“穆桂英”的家乡及墓地穆柯寨在山东省肥城市。穆柯寨位于山上,地形陡峭。附近百姓家家户户都知道穆桂英的故事。有的则说,穆柯寨在山西,繁峙、浑源都分别有遗址;今山西离石西崖底村还有穆桂英墓。她的传说和遗事遍及雁门关南北……
关于穆桂英的主要演义、评书和剧目穆桂英是杨门女将中在民间得到最多敬意的女性。关于她的演义、评书和剧目不下数百种。主要有:《穆桂英全传》《杨家将演义》《穆桂英下山》《穆桂英招亲》《杨宗保招亲》《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穆桂英征西》《十二寡妇征西》《穆桂英挂帅》(梅兰芳先生的传世经典剧目)等。
年的香港电影《十四女英豪》描写了十二寡妇西征的故事。该片曾获第十一届金马奖,并参加法国年第59届戛纳电影节。这部旧电影大受欢迎,法国购买了正式版权。
豫剧皇后陈素真大师饰演的《穆桂英》是大型连本戏,包括《降龙木》《穆杨会》《穆柯寨》《大辕门》《天门阵》《战洪州》。
豫剧作品《老征东》《杨文广夺印》,年经宋词改编,更名为《穆桂英挂帅》,由河南省洛阳市豫剧团演出。剧本于年出版,收入《戏曲选》第3卷()。剧本描写西夏犯宋边境,辞朝隐居的佘太君闻讯,遣曾孙杨文广、曾孙女杨金花去汴京探听。杨文广在校场比武,刀劈兵部尚书王强之子王伦,夺得帅印归来。穆桂英深感朝廷刻薄寡恩,不愿再为其效力。佘太君劝她以抵御西夏侵扰为重,穆桂英乃挂帅出征。改编本删除旧本宣扬的封建伦理观念和感伤情绪,以及杨文广被俘、招亲等情节,集中塑造了穆桂英的英雄形象。其中,《辞印》《挂帅》两场戏,抒发了穆桂英由感慨杨家历代忠贞而不获朝廷信任,到决定挂帅出征的自豪心情和为国为民的责任感。“老太君她还有当年的勇,穆桂英我就无有了当年的威风?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充满苍劲、悲壮的色彩。洛阳市豫剧团演出的《穆桂英挂帅》,由马金凤扮演穆桂英。年摄制成戏曲艺术片。
梅兰芳之《穆桂英挂帅》剧照
年,豫剧《穆桂英挂帅》移植、改编成京剧,由梅兰芳主演。当时,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梅兰芳将此剧作为献礼剧目改编,陆静岩、袁韵宜执笔,郑亦秋导演,李少春、袁世海、李和曾、李金泉、夏永泉、杨秋玲等参加演出。梅兰芳以其炉火纯青的表演塑造了他最后一个舞台新形象。
另外,评剧、河北梆子、越剧等许多剧种都有此剧的移植本。其中,评剧名家筱俊亭和河北梆子名家张惠云的版本广受欢迎。
山西版《杨家将》,由张煜佳饰演穆桂英;《十四女英豪》,由凌波饰演穆桂英;《一门英烈穆桂英》,由魏秋华饰演穆桂英;《碧血青天杨家将》,由麦丽红饰演穆桂英;《碧血青天珍珠旗》,由麦丽红饰演穆桂英;《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由陈秀雯饰演穆桂英;《穆桂英十二寡妇征西》,由陈秀雯饰演穆桂英;《杨门女将》,由宁静饰演穆桂英;《巾帼英雄穆桂英》,由王思懿饰演穆桂英;《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由张柏芝饰演穆桂英;《穆桂英挂帅》,由苗圃饰演穆桂英。
陶瓷作品中国龙瓷陶瓷雕塑作品《国粹·穆桂英挂帅》以德化白瓷为原料,用德化传统的雕塑工艺,通过高超的写实手法制作而成。展现了穆桂英“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的一代女中豪杰的壮志豪情,又凸显出中国瓷都——德化陶瓷传统雕塑精髓的文化内涵,是地方特色文化与传统陶瓷雕塑工艺最完美结合的佳作之一。该作品荣获年天津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荣获第二届“大地奖”陶瓷作品评比“金奖”。
以上关于“杨家将”的传说、演义、戏曲、小说等讲的都是全无史实根据的杜撰。而这种杜撰和戏说,把“杨家将”说成系国家之安危的主角,情节不实,却能在民众中广为流传,说明人民群众总是怀念和尊敬那些热爱祖国、有民族气节、不惜舍身报国的英雄人物的。将不在大,贵在舍身报国;官不在高,贵在清勤为民。今天,我们明杜撰,去戏说,还杨家将的历史真相,更好地学习这一门忠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很有意义的。
(未完待续)
责编:燕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