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白癜的中心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纪南城遗址
东周时期楚国郢都遗址。位于湖北省江陵县北,因在纪山之南,习称纪南城。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四周夯土城墙,外有城壕遗迹。主体建筑为宫殿区,位于城内中部偏东南,其东部和北部已探出宫城墙基。宫城台基分布有序,呈中轴线排列。另发现有铸铜、制陶手工业作坊和大量水井等遗迹。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还有铁工具、铜器以及瓦当等建筑材料。城外周围发现多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墓地。对研究东周时期楚国都城建制有重要意义。
妇好墓
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之墓,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年发掘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墓室为长方形竖穴,墓内有二层台和腰坑,葬具为木椁和木棺,有殉人和殉狗。出土遗物有大量铜器、玉石器、骨器、陶器等。铜器包括礼器、武器、乐器等,礼器种类齐全,以鼎的数量最多,还有不少是前所未见的重器,如妇好鸮尊和带盖偶方彝。所出带铭铜器为武丁时期断代的标准器物。玉石器和骨器造型多样,制作精致,堪称商代艺术珍品。妇好墓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相印证而确定其年代与墓主身份的商王室墓葬,其发现对于研究商代晚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有重要价值。
晋侯墓地
西周时期晋国早期晋侯墓地。位于山西省曲沃县和翼城县西部天马-曲村遗址的中心部位。墓地墓葬排列有序,大致可分为紧密排列的东西两部分,埋葬时代贯穿整个西周时期。现已发现9组晋侯及其夫人墓葬,以及袝葬的车马坑、祭祀坑和附属的陪葬墓等。9组晋侯墓均为夫妇异穴合葬墓,分为南北三排,在各组墓葬的东侧均有一车马坑。除M93为南北两条阶梯形墓道的中字形墓外,其余都是斜坡状墓道在南的甲字形墓,晋侯夫人墓多数也为甲字形墓。墓道和墓室内往往放置着陪葬的车马及各种殉牲等,个别晋侯墓中有殉人现象。葬具均有棺椁,椁内为一棺或重棺,棺上髹漆或内外涂彩绘,棺椁周围填以青膏泥或积石积炭。墓主葬式较为统一,大多为头北脚南的仰身直肢葬,身下普遍洒有一层朱砂,脸上覆盖有缀玉覆面。出土有大量华丽精美的玉器、青铜礼器等随葬品。随葬的玉器种类繁多,装饰华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西周时期等级最高的玉器。晋侯墓地的发现为确认西周时期晋国的始封地以及晋国历史和诸侯墓葬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上村岭虢国墓地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虢国贵族墓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先后有两次大规模发掘。50年代发掘的墓葬位于墓地南区,均为土坑竖穴墓,墓多向北。规模较大的墓葬有木椁、重棺,随葬品以青铜礼器为主。大多数墓葬规模较小,一般均为单棺,多随葬鬲、盆、罐、豆等陶器。位于南区西北部的M是此次发掘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墓主为虢国太子元;随葬品有青铜礼器、兵器、乐器和玉器等,礼器为七鼎六簋;墓西有车马坑。90年代考古工作集中在墓地北区,西侧以M虢季墓为核心,东侧以M虢仲墓为核心。两墓规格较高,都为虢国国君墓葬。虢季墓是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一椁二棺,外棺有木棺罩。虢仲墓是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重棺单椁。两墓都袱葬大型车马坑,出土遗物丰富,制作精美,有青铜礼器、乐器、兵器和玉器等,其中出土的铁制品将我国人工冶铁的年代上溯至西周晚期。这批墓葬的发现确定了北虢的地望,为了解两周之际虢国历史文化,特别是丧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江陵楚墓
东周时期楚国墓葬。位于湖北省江陵县城北纪南城内及其外围。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大阶段,每一阶段又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其中战国墓葬占绝大多数。贵族墓均有封土、台阶和长斜坡墓道,方向多向东和向南,椁多室,棺多重,棺椁周围填以青膏泥,一般保存较好。平民墓规模较小,均为土坑竖穴,无封土和台阶,多为一棺一椁或单棺无椁。棺内一般以竹席裹尸,葬式为仰身直肢。随葬品中铜、陶礼器及日用陶器组合齐全,器类丰富;青铜礼器多出于贵族墓,战国墓多以兵器尤其是铜剑随葬,著名的如越王勾践剑;还有漆木器、丝绸、玉器和竹简等,其中虎座鸟架鼓、镇墓兽等为楚地所特有。江陵楚墓数量众多,类别齐全,为研究东周时期楚国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曾侯乙墓
战国早期曾国君主乙的墓葬。位于湖北省随州市西郊擂鼓墩附近,下葬年代为公元前年或稍后。该墓为岩坑竖穴木椁墓,平面为多边形,无墓道。墓坑为凿穿红色砂砾岩建造而成,木椁置于墓坑底部,墓坑四周及椁顶填充大量木炭和青膏泥。椁室与墓坑形状一致,分为东、北、中、西四室,每室底部有小型方洞相通。主棺置于东室,分内外两层,均为木质。墓内发现21具陪葬棺和1具殉狗棺。出土遗物有乐器、礼器、兵器、车马器及竹简等1万余件;其中65件青铜编钟最为重要,上刻篆体铭文,内容关于标音和乐律;青铜尊盘是失蜡法工艺的代表作。曾侯乙墓随葬品纹饰华美,工艺高超,具有较浓厚的楚文化风格,许多器物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曾侯乙墓的年代和墓主身份都很明确,为东周考古的分期断代提供了可靠的标尺。
中山王墓
战国晚期中山国王陵。位于河北省平山县城北的灵山下,年代属于公元前4世纪末。陵墓分布于中山国都城灵寿城址内外,发现有6座,已发掘两座。两座皆有高大的封土堆,其上发现有享堂建筑基址,为积石积炭的中字形双墓道大墓。墓室结构基本一致,都有方形石砌椁室和南北两条墓道,椁室两侧另设藏器坑放置随葬器物。两墓附近还有陪葬墓和车马坑。出土遗物有铜器、漆器和少量陶器等,其中1号墓出土的兆域图铜版是研究战国时期王陵形制的重要实物,两墓皆出的山字形铜器则是前所未见的仪仗性器物,十五连盏灯和银首人俑灯都是制作精巧的艺术珍品。中山王墓的发现反映出中国陵墓制度已经基本完善,对研究中山国的历史文化有重要意义。
兆域图铜版战国时代中山王墓的陵园总平面规划图铜版。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M1椁室中。铜版平面为长方形,其一面有铺首一对,另一面则用金银镶错出陵园平面图。平面图上用阳文标示出墓葬和宫垣等诸部位的名称、位置、规模和间距以及中山王的一段诏令。此图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建筑规划设计图,对中国建筑史和战国时期王陵制度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后母戊鼎
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原称司母戊鼎。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因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该鼎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厚立双耳,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长方形腹,下承四中空柱足。腹部每面及足上部饰兽面纹,耳外侧饰双虎噬人首纹,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后母戊鼎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反映出商代青铜冶铸业的极高水平。
利簋
西周早期青铜器,又名武王征商簋。年出土于陕西临潼,为周武王时名利的有司所作,是现知最早的一件西周青铜器。深腹,圈足下附方座,双兽头耳垂珥,器身、方座饰兽面纹、夔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腹内底有铭文4行、32字,铭文载武王伐商之事,为西周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标准,而且证实了古文献对武王伐商的记载。
史墙盘
西周中期青铜器。为微氏家族中名墙者纪念其先祖而作的铜盘,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因作器者墙为史官而得名。圈足,双附耳。腹和圈足分别饰凤纹和窃曲纹,均用云雷纹填地。腹内底部有铭文18行,字,记述西周六王的重要史迹以及作器者家世之事,对于研究西周历史极为重要。
毛公鼎
西周晚期宣王时期的青铜器。因器为毛公所作而得名。传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造型端庄稳重,饰纹古雅朴素。口沿下有两周弦纹,中填重环纹。立耳高大,半球状腹,兽蹄形足。腹内铸有铭文32行、字,为现存铭文最长的一件青铜器。记述周宣王册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对其谆谆告诫,最后赐给毛公命服及车马之事,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布币
春秋至战国晚期铸行的铜铸流通货币。布币由铲一类的青铜农具演化而来,按其形制可分为空首布、平首布、圆足布和殊布等。布币的最初形态为空首布,空首布主要流行于春秋时期三晋两周地区;平首布从空首布演化而成,为战国时期的诸国货币;殊布为战国中晚期楚国所铸。秦代统一后布币废除。
空首布铜制铲形币,是仿照生产工具镈的样式铸造的。柄上有銎,故称空首布,是布币中最早的形式,也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铸币。有耸肩和平肩两种,主要流行于三晋两周地区,流通时间为春秋至战国早期。平首布是从空首布演化而成。
蚁鼻钱
战国时期楚国铜铸货币,即铜贝,又称“鬼脸钱”。其形体较小,钱身椭圆,正面突起,背平或内凹,上狭下宽,正面有阴刻文字。多在战国时期楚国境内发现。
阿房宫遗址秦代宫殿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西郊。始建于秦始皇时期,位于渭河南上林苑内,汉代作为上林苑的一部分继续使用。遗址内已发现阿房宫前殿夯土台基址,是迄今所知中国古代都城建筑中规模最大的夯土基址。还发现有上天台基址和磁石门建筑遗迹等。出土遗物以铺地砖、空心砖、瓦当等建筑材料为主,砖瓦上多有陶文。全部工程未能完工,故未正式命名,暂称为阿房宫。遗址内未发现有火焚痕迹,证明项羽未烧阿房宫,项羽所焚的应是咸阳宫。阿房宫遗址对研究秦代都城建筑有重要意义。
汉长安城遗址
西汉都城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郊。汉高祖时期在秦兴乐宫和章台的基础上修建而成。汉长安城平面呈不规则的方形,城墙均为黄土夯筑,共有12座城门,平均分布在四面。城内街道宽阔平整,规划整齐。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是汉长安城最著名的三大宫殿群。长乐宫位于城内东南部,又称东宫,四面各设一门,称司马门。未央宫在城内西南部,又称西宫,为皇帝朝会之处;平面呈方形,四面筑围墙。城内重要建筑还有武库、明光宫和桂宫等。东市和西市位于城内西北部,住宅区以里为单位,分布于城内北部。城外设施有上林苑、建章宫和成组礼制建筑等。作为统一的大帝国的首都,长安城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遗址的发现,究明了汉代长安城的布局和结构,为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汉辟雍遗址
西汉时期在都城长安南郊兴建的专供皇帝使用的礼制建筑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始建于汉平帝时期,目的是宣教化。遗址平面外圆内方,方位平正,中心建筑建在圆形夯土台上。中心建筑平面呈亚字形,四面对称,正中是一方形夯土台,其上原有高大的建筑。中心建筑四周有围墙,呈正方形,夯土筑造,每边正中各有一座完全相同的大门。辟雍遗址是按儒家传统礼制和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设计的,为研究汉代礼制建筑形式和布局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王莽九庙
新莽时期在都城长安南郊兴建的礼制建筑遗址。位于汉长安城安门和西安门南出的平行线之内,由12座形制基本相似的建筑组成。其中1到11号建筑在一个大的方形院落内,四周建有围墙,里面建筑分为南北三排;剩余的12号建筑在南边大围墙的正中,自成院落。每座建筑都由中心建筑、围墙、四门和曲尺形配房所组成,中心建筑和围墙的平面都作方形,轮廓如“回”字形,规矩方正,只是12号的中心建筑比1到11号的约大一倍。王莽九庙对研究当时的礼制建筑形制有重要价值。
居延遗址
汉代张掖郡居延和肩水两都尉所辖边塞上的烽燧和塞墙等遗址。位于甘肃省金塔县和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废弃于东汉末年。边塞遗迹自东北斜向西南,全长约公里。发掘的遗址有甲渠侯官治所、肩水金关遗址和亭燧遗址等。出土遗物主要是武器、铁农具、工具和各种生活用品以及数万枚汉代简牍。其中以汉简最为重要,是继敦煌汉简之后发现的最重要的汉代边塞屯戍文书。居延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汉代边塞制度以及汉代和匈奴之间的关系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居延汉简为汉代历史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对研究汉代文化有重要意义。
居延汉简
汉代居延烽燧遗址中出土的简牍。遗址位于甘肃省金塔县和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汉简年代从汉武帝时期到东汉时期,共发现数万枚。绝大部分是汉代边塞上的屯戍档案,一小部分是书记、历谱和私人信件等。屯戍档案可分两类,一类是各种登记和统计簿籍,另一类是各种公文文书。内容广泛,涉及汉代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居延汉简是继敦煌汉简之后发现的最重要的汉代边塞屯戍文书,在内容上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敦煌汉简,为研究汉代历史文化及边
简答论述tips
开元通宝的特点及分期
开元通宝发行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基本样式沿袭秦方孔圆钱,最初钱文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重要特点反映在字体变化上。其铸造与流通,在中国钱币形制发展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改变了唐以前钱币主要以重量命名的做法。开元通宝不是年号钱,流通于整个唐代,其演变轨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唐高祖武德四年至玄宗开元年间,即7世纪前期到8世纪中期。主要流通唐武德四年开始铸造的开元通宝样式。这是一种优质钱币,主要特征是钱文深峻清晰,轮廓十分规整,铜质纯净,铸造精良。这种铸造考究、模范一致的开元通宝钱,其铸造时期均在初唐时期。高宗武则天时期,个别钱币在字上发生细微变化,还发现钱背有一直画隆起的开元通宝钱和民间私铸的开元小钱。
第二阶段为唐玄宗天宝年间至文宗开成年间,即8世纪中期至9世纪中期。流通月痕开元,即钱背有一画半月形隆起,形似指甲痕。月痕开元在字体风格上已失去端庄、匀称,始铸年代在天宝初期。还有民间私铸的小径月痕开元。这一阶段几度发行新币,有乾元重宝和重轮乾元重宝。新钱出现的结果是新钱与乾元、开元通宝钱三品并行,民间私铸的小钱充斥市场。钱币质量下降。
第三阶段为唐武宗会昌年间至唐朝灭亡。这一阶段出现会昌开元,由各州郡自行铸造,钱背加铸州名及钱监名。民间私铸现象屡禁不绝。除一少部分会昌开元铸造尚称工整外,其余铸币做工低劣,官铸和私铸已无本质区别。
开元通宝影响深远,五代后周、十国闽、南唐也制造过,甚至延及北宋。开元通宝流传到粟特、朝鲜和日本,当地有仿制现象。开元通宝中还有一些特殊种类,即金质、银质、鎏金和玳瑁开元等,这类钱币并非流通于市场,应是特别制造的吉祥钱。
唐代铜镜的主要类型与分期
铜镜主要由官府及少数作坊制作,造型、纹样风格有很大的一致性,常常作为考古遗迹与遗物断代的标准器物。中国早期铜镜演变因循规矩,一直未有大的突破。隋唐时期铜镜铸造业又兴盛起来,其形制、花纹和铭文都与汉式镜大不相同,呈现全新面貌,可称之为隋唐式镜。重要标志是形制多样化,由以前单一的圆形发展出菱花形、葵花形、方形、委角方形等。铜镜背面的纹样也十分丰富新颖,四神十二生肖镜、瑞兽镜、葡萄镜、花鸟镜、瑞花镜、神仙人物故事镜、盘龙镜、八卦镜、万字镜等几乎不见于前代。唐中期以后开始出现有柄铜镜,是中国铜镜在形状方面的一次大变化。唐镜通常含锡较多,呈银白色。隋唐铜镜大约可分为五个发展时期。
隋代主要流行四神、十二生肖镜。四神有时和十二生肖相结合,还配以三角锯齿纹、水波纹等边饰。这类铜镜隋代广泛流行。
唐高祖至高宗时期主要流行四神十二生肖镜类的十二生肖镜、四神镜、四神十二生肖镜、十二生肖规矩镜,瑞兽镜类的瑞兽铭带镜、瑞兽花草镜,还有宝相花镜。圆形镜最多,主题纹样突出灵异瑞兽,铜镜多带有铭文。这期铜镜不少仍继承了前代的厚胎圆镜。纹样中卷草、忍冬、葡萄枝蔓纹逐渐兴起,分布明显出现内区、外区和边缘的划分。大约在高宗时期出现的葡萄镜,主题纹样突出瑞兽。葵花形镜已经出现。
武则天至唐玄宗开元时期,铜镜彻底摆脱汉以来纹样的拘谨和对铭文的重视,一般不再有铭文。有的纹样布局常常不分内外区。形制上特色鲜明的菱花镜在高宗以后兴盛起来,8世纪前半几乎成了主要镜形,其后菱花镜不多见。盘龙镜和属于花鸟镜的雀绕花枝镜出现,双鸾镜更为流行。同时采用平脱、螺钿、金银装饰镜背的特殊镜类在武则天时期开始出现,开元年间最多。葡萄镜最流行在武则天时期,唐玄宗以后虽有发现,已经不是盛期。
唐玄宗天宝年间至唐德宗以前,葵花形镜十分流行。纹样以花鸟镜类为主。前期出现的雀绕花枝镜、对鸟镜以及神仙人物故事镜类中的月宫镜、飞仙镜、真子飞霜镜开始盛行。镜背多不分内外区,有的边缘很窄,纹样仿佛绘画,通常表达一个主题。反映当时流行习尚的狩猎题材的镜也有发现。
唐德宗至唐末,花枝镜是主要镜类,花纹分内外区,内区纹样一般为四枚折枝花,外区多为流云纹。还流行八卦镜类、万字镜类以及人物镜类中的三乐镜,并出现一种与初唐的四神镜完全不同的四神镜。委角方形、方形镜在此期较多。此期铜镜总体特征是镜身变薄,胎面由银白色变为红黄色,质量不如以前。
西安(两京地区)唐墓的形制与分期演变
西安为隋唐两代都城的所在地,遗留有大量的隋唐墓葬。分布在渭河南北,渭河以北主要是唐代诸陵及其陪葬墓,渭河以南多为中下级官吏和一般平民的墓葬。长安和洛阳地区最先形成新的墓葬模式,皇室贵戚或一般官吏及平民百姓,都使用平面比较整齐划一的方形或长方形单室墓葬。基本结构是墓道、过洞、天井、小龛、墓门、甬道和墓室。
依据墓葬平面形状、建筑质料、尺寸、墓内设施及随葬品数量,可归纳为双室砖墓、双室土洞墓、单室方形砖墓、单室方形土洞墓、单室方形或长方形土洞墓和“刀”形土洞墓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墓葬与墓主人生前的地位及不同的埋葬时间关系密切,反映出唐代墓葬由多层阶梯构成,墓主人的地位决定所用墓葬的类型,丧葬礼仪的核心是等级制度。
唐初墓葬的天井、小龛及个别雕刻精美的石葬具和壁画等是沿袭北朝的,新特点则是贵族墓中以牛车为中心的仪仗俑群流行,武则天时盛行骑马俑,牛车逐渐被披饰华丽的马取代,三彩俑盛行。根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类型的演变和纪年墓志,隋唐墓葬可分为三期:
隋至初唐时期,墓葬沿袭北朝时期的传统,流行方形或长方形单室土洞墓和砖室墓。大墓则盛行长斜坡墓道、多天井、多小龛的形制,以精美的石棺为葬具,随葬包括骑马俑在内的大量陶俑,陶俑一部分是表现室内生活的仆侍俑,另一部分为表现墓主人出行的仪仗俑。庶人墓多是长方形土洞墓,一般无天井、小龛,随葬品以陶瓷器为主,仅有个别墓有少量陶俑。唐初墓葬发现不多,但可明显看出墓葬等级是以官品和功劳区分的。
高宗至玄宗时期,刀形墓室盛行,墓道开始缩短,天井和小龛数量减少,对墓室构筑更加重视。高级贵族及一二品高官墓一般用双室砖墓或单室砖墓,天井一般不少于四个,室内绘有壁画,随葬品数量据官品的高低及功勋的大小或多或少,但均较丰富,多随葬僮仆俑和园宅、假山、建筑模型,多为唐三彩器物。四五品官员一般使用单室方形土洞墓,天井一般不超过四个,随葬陶俑均较上一等级少。低品官和庶人墓一般使用单室方形或长方形土洞墓以及刀形墓,随葬品以陶质生活用器为主,少见有俑随葬。
玄宗以后至唐末,墓葬形制发生混乱。可分为肃宗至顺宗、宪宗至唐末两个阶段。总体表现为长斜坡墓道减少,竖井与斜坡结合及竖井墓道逐渐增多,天井、壁龛逐渐消失。厚葬之风甚盛,多以金银锦绣为饰。宪宗以后陶俑大大减少,仪仗俑、骑马俑少见,侍俑尤其是女侍俑较多,经常使用绢衣木身俑。壁画常见内容为折扇式立鹤屏风画。许多墓葬的主要方面都不符合埋葬等级制度。
洛阳地区唐墓与西安地区接近,比较集中发现在北邙山下。较多的是中小官吏墓和平民墓,没有发现西安地区常见的双室砖墓、双室土洞墓,单室砖墓也较少。墓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隋唐中原地区镇墓俑、武士俑、男女侍俑的分期演变
隋唐墓葬中,陶俑是随葬品中时代特征较明显的器物。不同时期的陶俑,在种类和造型风格上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为隋至初唐时期,陶俑造型呆板,有些还具有北朝遗风。镇墓兽的恐怖气氛逐渐增强,人面镇墓兽和兽面镇墓兽有明显的区别。武士俑由持盾演变为不持盾,形体由矮小到比较高大,造型由笨拙到比较生动威武。早期的仪仗俑群以牛车为中心。男俑的冠帽主要有小冠、笼冠、风帽、幞头等,女俑的主要特征是梳宽而低的发髻。
第二期为盛唐时期,陶俑形象生动,装饰华丽,尤其是三彩陶俑,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镇墓兽的恐怖气氛更加浓厚,人面和兽面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弱,部分镇墓兽脚下踏怪兽。武士俑逐步演变为天王俑,神态威武凶猛,脚下踏一怪兽或小鬼。男俑的小冠几乎绝迹,笼冠和风帽也相对减少,幞头则较前增多。女俑端庄丰腴,一反前期清瘦羸弱之态,具有鲜明的盛唐风格。陶俑造型较前多样化,除色彩鲜艳的大型陶俑外,还出现小型俑和仅存头、胸部的胸像俑。胸像俑的下半身可能是木质的,应是一种外著绢衣的陶、木合身俑(绢衣木身俑)。动物俑中出现形体高大的马和骆驼。
第三期为中、晚唐时期,陶俑在种类上多为第二期的延续,但其造型风格趋于纤小繁缛,与盛唐气派迥然不同。镇墓兽脚下踩踏怪兽,人面、兽面难于区别。天王俑彩绘华丽,姿态也颇生动,脚踏一个或两个小鬼,但形体矮小,气魄不大。女俑虽亦丰满,但显得臃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