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医案之太阴病医案选

太阴病(里阴镫)医案

  (一)枳术汤治左下腹包块案

  徐某,女,25岁,年1月4日初诊。

  左下腹包块8年余。患考诉8年前曾去广东打工,由于不习惯南方水土以及饮食,出现习惯性便秘,自服果导片(2片/天)以通便。服用片,右下腹出现一个良性包傀,大小约3.5cmX5.0cm,质软,按之可移动或缩小,但不久又出现。后患者调动工作,习惯性便秘好转,但左下腹包块仍旧存在。腹部B超及腹部立卧位x线片均未见异常,其余生化检查均正常,患者爲求中医治疗,慕名请冯老诊治。

  现症见:形体偏胖,精神可,左下腹可见一3.5cmX5.0cm包块,质软,按之移动并呃逆,偶有牵拉感,余未见异常,食纳可,眠安,二便调,舌质淡,舌苔薄白腻,脉沉细。

  脉沉,舌质淡,舌苔薄白腻,水饮。

  综合分析:辨证属太阴病兼有水饮,予枳术汤:

  枳实10g,白术15g,苍术15g。5剂,水煎服。

  枳实行气、破结而消胀满;白术、苍术温中逐饮

  结果:患考服用2剂后,自觉包块明显减小,包块牵拉感消失,又继服3剂,左下腹包块消失,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方子虽小,但切合病机,用之神效,八年之疾得以速愈。冯老经方理论参悟之深可见一斑,令我辈大开眼界。

  该患者左下腹包块,现代医学通过各种检查均未明确诊断,而患者却有明显的不适,这就靠中医的辨证论治了,当时患者叙述完症状后,冯老立刻就背出了《金匮要略?水气病》第32条的原文:“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街汤主之。”冯老认爲原文中的“旋盘”爲古代做凉粉的盘子,但谓“边如旋盘”则说明边缘界限分明,再结合该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以及舌脉可判断此包块爲水饮所作。

  由于患者当年打工时,水土不服,且又久用果导片,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常,水饮内停而致包块内生。

  五、少阴病(表阴证)医案

  (一)麻黄附子甘草汤治感冒偏头痛案

  许某,男性.47岁,年5月4日初诊.

  右头痛2天,自感无精神,两手逆冷,恶寒无汗,口中和,不思饮,咽红多滤泡增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

  恶寒,无汗,右头痛,少阴伤寒证。脉沉细,自感无精神,两手逆冷,口中和,不思饮,少阴病表阴证。咽红多滤泡增生,西医诊断:咽炎。

  综合分析,此属虚寒表证少阴病,治以温阳解表,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加味。

  处方:

  麻黄10g,炮附子10g,炙甘草6g,川芎l0g。

  结果:上药服1煎,微汗出,头痛解,未再服药,调养2天,精神如常。

  ㈡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加附子汤治右膝痛案

  高某,男,61岁。年1月23日初诊。

  右侧膝关节内侧疼痛1年余,跛行,难以站起。曾被诊断爲退行性关节炎。口中和,近2天鼻塞流涕,有口疮,大便可。面红,舌有裂纹,边有齿痕,舌苔白,脉细弦。

  既往有高血压病多年,服西药不规则,有饮酒嗜好。

  关节痛,表证。无热,爲表阴证。患者病程长,又见口中和,爲里阴证。

  综合分析:辨证爲少阴太阴合病,治疗上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处方:

  麻黄10g,桂枝10g,知母l0g,苍术15g,茯苓12g,防已10g,防风10g,炙甘草6g,川附子l0g,大枣4枚,秦艽l0g,淫羊藿10g,十大功劳叶12g,生姜12g。7剂。

  问:六经辨证爲少阴痹证,爲何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答;经方辨证的步骤是先辨八纲以定六经,再辨方证。辨方证一来要读仲景书,二来靠老师传授,三来是临床中摸索,逐渐积累经验。所以说,辨六经较易而辨具体的方证较难。

  桂枝芍药知母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都是少阴太阴合病,但具体方证不同,这就要看各人的经验及辨方证的功夫了。

  问:一诊时患者疼痛较严重,爲何不加止痛药?

  答;中药中没有所谓的止痛药,都是依据整体的状态而调整。死执所谓的止痛药而不整体调理,是起不到止痛效果的。

  问:像延胡索、乳香不是止痛药吗?

  答;是通过活血祛瘀而起作用,有瘀血证才用。如胡老对于疼痛偏于一侧的用活血药。像这例如果用药后症状不缓解,可适当加活血药。

  问:淫羊藿在此是什麽作用,是补肾吗?

  答;太阴药,也就是增强附子的温阳强壮作用以祛邪。

  年2月6日二诊。

  汗出后鼻塞流涕止,右膝关节痛减,口干,大便可,舌苔白,脉细弦。鼻塞流涕止,右膝关节痛减,表证减。口干,津虚。

  综合分析:一诊辨证属少阴太阴合病,二诊汗出表邪减而津亏。

  少阴病方证分两大型:一种是在太阳伤寒证麻黄汤基础上加附子等强壮药而成,治疗少阴病而无汗者;一种是在太阳中风证桂枝汤基础上加附子等强壮药而成,治疗少阴病而有汗者。本例经温阳发汗,表更虚,故转属第二种方证,即用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加附子强壮药而成的桂枝加附子汤。予桂枝加附子汤加减

  处方:

  桂枝10g,苍术15g,炙甘草6g,川附子12g,大枣4枚,生姜12g,白芍10g,茯苓12g防风l0g,防已10g,秦艽10g,淫羊藿12g,7剂。

  问:二诊见口干,是否合并阳明证?

  答;不是阳明病。这是汗出而津液更伤了,呈外邪内饮、津不上承之证,应从太阴论治。

  (从三诊可看出,去掉麻黄发汗药,增加附子用量,口干反而减轻了。)

  年3月13日三诊。

  鼻不塞,流涕止,右膝关节痛已基本消失,由座位站起已不因难,行走利索了,现遗右足跟疼痛,口不干,口疮消失,大便可,舌苔白,脉细弦。病情好转,关节痛止,仍有足跟疼痛,寒湿仍在,因继祛寒湿,于前方加减。方证同上,仍于上方,增川附子爲15g,7剂继进。

  问:观方中用附子,不先煎,爲何?

  答;北京地区用附子出事的,多是药不对证,煎服不合理,用量都是30g以上的,一般我用川附子15g以内的,都不先煎,但煎前要用水泡1小时。

  问:一诊用药已取效,俗话说千方易得,一效难求。是否应效不更方,仍用原方?

  答;是否换方,应该观其脉证,看证是否变化。不变则不换,变则换之。

  按:本例爲慢性老年性关节炎,中医爲痹证患者。老年痹证宿疾,以14剂中药取得显效,这不能不归功于经方之药简而力宏及辨方证之精准。

  ㈢当归四逆汤合附子汤治双下肢后外侧隐痛案

  吕某,女,58岁,年3月19日初诊。

  双大腿后外侧隐痛3~4个月,连及小腿及足后跟,以右腿爲甚。无汗,口中和,手冷,吃蔬菜少则大便不畅。舌偏淡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弦细。X线检查没发现问题,诊断爲坐骨神经痛,吃西医止痛药衹能短暂缓解。

  口中和,手冷爲寒象。吃蔬莱少则大便不畅,舌偏淡边有齿痕,脉沉弦细,爲血虚。无明显热象及里证可循,病久虚寒较重,脉见沉细。

  综合分析:考虑爲少阴血虚有寒湿,予当归四逆加附子汤加减。

  处方:

  当归10g桂枝l0g,白芍10g,炙甘草6g,秦艽10g,细辛6g,大枣4枚,茯苓12g,苍术15g,川附子l0g,7剂。

  问:一诊无汗,爲何用桂枝剂而非麻黄剂?

  答;无汗既能用麻黄剂,也能用桂枝剂,观其脉沉细,表津已亏,故用桂枝剂以防伤津。

  年3月26曰二诊。

  双下肢酸痛感消失,右腿仍发沉、发凉,不耐劳,口微干,微汗出,无腰痛。舌苔薄白润,脉细。上方去秦艽,加防已10g,继远7剂以巩固疗效。

  问:防已适用何证?

  答:有湿之证,其止痛效果亦佳。

  问:是否经方家治痹证用桂附等温补剂较多?

  答:不尽然,如果对证,大青龙汤、越婢汤、白虎加桂枝汤也常用。

  问:观您在临床中常用脉象来分析病情,脉诊在临床中地位如何?

  答:凭之以定表里寒热虚实。

  按:当归四逆汤本爲太阳方,但其如加入吴茱萸生姜可治少阴太阴合病,本例加附子则治少阴病,经方之灵活变化类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bm/82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