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治疗白癜风的方法 http://m.39.net/pf/a_4791308.html
《幼学琼林》(卷三卷四)
第三十八集本集经文
今天我们大概应该就可以把“花木”这个部分结束,《幼学琼林》的这个部分做全部的结束。
我们上次讲到的就是这个部分,“木槿”,“木槿朝开暮落,喻荣华之不长”。木槿花朝开,朝就是早晨的意思,早晨开;暮落,暮就是晚上的时间,晚上它就谢了。后来我们就把它比喻作“荣华之不长”,就是荣华不是很长。木槿花长得就是这样子。我家里边有种了两种,一个是黄色的,一个是粉色的,是多瓣的。真的是,我今天出来的时候一直记得,这个还挂在上面,已经谢掉了,记得把它摘过来给大家看一看,结果又忘了。倒是有记得,待会我们讲到桂花的时候,早上的时间刚好看到桂花开了,桂花好像需要冷一下才会开,最近这几天刚好有开,所以就把它摘了一些,待会再放在家华那边,再请大家做传阅,闻一下花香。这是木槿,不过它的花倒是很艳丽、很漂亮,“朝开暮落”,傍晚的时间大概就谢了,所以我们就把它比喻作荣华不是很长;因为它的花的颜色也很艳丽,所以代表富贵荣华。
那我们再继续往下一个是“芒刺在背,言人恐惧不安;熏莸异气,谓人贤否有别”。
这边“芒刺在背”,这个词语我们现在是还满常用的。芒刺这是禾本科芒属,多年生草本。它的茎就是整个是丛生的,然后地下茎很坚硬,生须根。叶细长而尖刺,主要就是它那个叶子细长,而且快利如刃。有些植物是这样,像那个菅芒,菅芒花那个菅芒,菅毛草。长在海边的叫芦苇草,就是海滨的叫芦苇草,长在山上的叫菅毛,一个草再一个官那个菅,那个也是很刺,不小心手去划到,真的是会把手给弄伤。所以后来“芒刺在背”,在你的背后,随时都有备受威胁的情形,所以“言人恐惧不安”。
下一个是“熏莸异气”,“熏莸”,熏是香草,莸是臭草。这个词汇在《楚辞》里边就常见到,屈原常常以香草代表君子,然后臭草代表小人。这边“谓人贤否有别”,就是指“熏莸异气”,指到就是说人的贤跟否,贤否就是贤能与否,好跟不好。贤能跟不贤能有别,以熏莸这个来讲,这个在《楚辞》里边,屈原的诗作里边常出现到。
然后再下来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道旁苦李,为人所弃”。
第一句讲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花、李花开的时候不讲话,默默就开着,不讲话,但是因为实在太漂亮,结果来往去观赏的人很多,所以下自成蹊,开花或成熟,使人不期而至,所以树下自然就踏成了蹊径。我们常讲到路是人走出来的,常常去走它,旁边那个草就被踩了,然后一条小径就出现了,一条小路就出现了。蹊径,小路。
“道旁苦李,为人所弃。”这边是讲到晋代王戎七岁的时候,跟同伴出去玩耍,看到路边李树的果实很多。然后那些小孩就抢着去摘,这时候王戎一点都不为所动,这个人很聪明,他马上判别说,长在路边的李子那么多,必是什么?苦李,一定是苦的,要不然早都被摘完了。真的是如此,如果是很好吃的话,大概在路边早就被摘,早就不见了。所以“道旁苦李,为人所弃”,就是指这样,结满了那么多在那里,但是就是因为吃起来是苦的,所以大家就不想去摘它,因为摘回来没有用,那么苦,很难吃。
下一句是“老夫娶少妇,曰枯杨生稊”,稊是木稚,“枯杨生稊”就是指树木长出叶出来,稊。这个是在《易经》。我们看到注释第一的这个地方,“老夫娶少妇,曰枯杨”,枯杨就是已经枯掉的杨树,还生稊。稊是木稚也。《易经.大过卦》里边就写道:“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吉。”就是指老夫还得妻,那当然是很好。枯杨生稊,所以是很不错的。这是无,通我们现在常常写到的那个有无的无,笔画比较多的那个。
下一句是“国家进多贤,曰拔茅连茹”。
这个词句也是在《易经》里边,《易经.泰卦》。我们先看注释第二,“拔茅连茹”,茹就是根的意思。拔茅草连根拔起来,因为茅草的根整串的,就是在下边整个是连接在一块的。像我们看香茅就知道了,香茅一拔起来,下边整个头都连接的,所以拔起一根,旁边大概就会跟着一起拔起。《易经.泰卦》里边就讲道:“拔茅连茹,以其汇,征吉。”以其汇,汇就是汇集的意思。征吉,去出征也好,那就是一个吉卦,好的。拔茅连茹之象,征行之吉也。可能要出远门、要做什么,就是吉卦,是属于好的、适宜的。
《易经》里边也常常会用到这些,一个象征譬喻的词汇,来讲这样的事情。这个事,《易经》难解的地方就是说,它文字也非常的简单,那是就你当时候你要卜的卦是问些什么事情,然后对应这样的一个卦去看。
下一个是“蒲柳之姿,未秋而先槁;姜桂之性,愈老而益辛”。
第一个“蒲柳之姿”,蒲柳这是一种植物。我们看一下注释这个地方,蒲柳这种植物叫赤柽木,也叫水杨树,它不到秋天的时候就枯萎了。所以后来用比喻到就是说身体衰弱。在《世说新语》里边,就用到这样的一个植物的特性。“未秋而先槁”,还没有到秋天,这个槁就是槁木死灰的意思,就是植物枯萎了,叫做槁。里边写到就是说“顾悦与简文同年”,就是顾悦跟简文帝同年,同岁,“而发蚤白”,那个蚤字就是我们现在早上的早,蚤白,就是同年,但是头发很快就白了。简文就问他说:“卿何以先白?”他说,你不是跟我同年吗?怎么一下子头发都白了?“对曰”,他就回答他说,顾悦就回答简文帝说:“蒲柳之姿,望秋而落”,蒲柳之姿,望秋而落,秋天还没到就已经落了,就枯萎了;“松柏之质,经霜弥茂,受命之异也”,松柏,我们讲到松柏长青,“松柏之质”,拥有松柏这样的一个质的,“经霜弥茂”,经过霜雪更加的茂盛,“受命之异也”,言下之意就是说我跟你的命不同,受命之异也。那当然这边蒲柳之姿就是指他自己,松柏之质指到就是简文帝。
这边我们就会看到,就是说这些植物的一些特性,古人对这些事都很清楚。所以孔子跟他的孩子讲要多读《诗经》,才能够知道鸟兽虫名,对于这些自然之物,跟我们生活在一块的多点关心。
第二个是“姜桂之性,愈老而益辛”,姜桂就是生姜跟肉桂。肉桂在公园里边也常常有。像要浸泡一些什么东西,加生姜还有肉桂下去都还满不错。像我如果有喝咖啡的话,上面不是有撒了肉桂粉?这个在冬天吃是还满不错的,因为它是属辛,所以是比较暖性的植物。这两种调味品,其味愈老愈辣,就是说这个姜跟肉桂,它的植株愈老的话,它的味道是愈辣的。
我们再往下看,宋朝晏敦复为左司谏,两月间,论驳三十四件事。这个就讲到一个历史的事情,宋朝晏敦后来又当左司谏的时候,两个月之间就论驳了三十四件事情,举朝惮之,全朝的人都很害怕他,因为这个是铁面无私。而“秦桧使人致意曰”,秦桧就派人跟他致意,跟他说:“公能委屈,要路旦夕可致”。要路就是指显耀的地位的意思。他说公能够委屈,我想早晚,旦夕就是早晚的意思,我想你应该很快就可以升官了,要路旦夕可致。晏敦就跟他讲:“姜桂之性,老而愈辣。吾岂为身计而误国。”听到这句话,看到这句话,是可以让人肃然起敬的。他说姜桂之性,老而愈辣。所以你看把大自然的这些事物,把它提出来讲一下,这个也是一个很委婉的譬喻。这边他就是讲到,我就是姜桂,姜桂之性,老而愈辣。吾岂为身计而误国,意思就是说我哪是为了自己的升官然后误了国家,意思就是说我不是为了自己要升官才这么做的,就是该对的就对的,错了就错了。
后边这里这个就是水杨树,这边,长得是这样子,然后它结的籽就像棉絮一样,这是蒲柳。
好,我们再往下看一下:“王者之师,势如破竹;七雄之国,地若瓜分”。
这边“王者之师”,王者之师就是很有霸气的,王者之师。“势如破竹”,就是指很快。我们知道竹子它的节理,一剖开就可以把它扳开了。所以这边讲到就是说,“王者之师,势如破竹”,就是作战,军队一出去就势不可当,这样的情形。
“七雄之国,地若瓜分。”七雄就是战国七雄,就是韩、赵、魏、齐、楚、秦、燕七雄。“地若瓜分”,地若瓜分就是指瓜分国土。瓜分就是说如切西瓜一般,就是把它分开,切开,然后又把它切成一片一片。
《三传折诸.公羊折诸卷六》这个地方就有写到:“李梧冈曰:晋之六卿弁髦”,这边的弁髦就是轻视的意思,“弁髦其君,瓜分其国,皆不臣之徒也”。在春秋战国时代就这样子,晋的六卿,我们之前有讲到,诸侯国下来就是公、侯、伯、子、男,卿大夫。六卿弁髦,就轻视他的君王国君,就瓜分其国,所以三家分晋。皆不臣之徒,不臣之徒,臣就是臣子,加一个否定词就是指够不上讲是臣子,一个忠臣不应该是如此,这样的意思这句话。
再下一个是:“苻坚观阵,疑草木皆为敌兵;索靖知亡,叹铜驼会在荆棘。”
第一个这边讲到是苻坚望阵,怀疑草木皆为敌兵。我们看一下注释第一这个地方,“草木皆为敌兵”。前秦苻坚率兵进攻东晋,结果大败而逃,在逃亡的时候听到风声鹤唳,风声鹤唳,都以为追兵来了。所以后来我们就讲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因为风一吹,那个草木都摇动,那摇动会有声音,然后他就一直以为是敌兵追赶上来。所以后来我们就以这个词语讲到,就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形容人在惊慌的时候那种疑神疑鬼,以为是风一吹草木摇动的那个声音,然后就把自己吓死了,以为是敌兵追过来了。
再下来是“索靖知亡,叹铜驼会在荆棘”。“索靖”,这是西晋末年时代人,西晋末年索靖为关内侯,这个人算是有见识的。他观看了时势这样的情形,他知道晋国将亡,所以就指着洛阳这个宫门外边,洛阳的宫门外面有两个铜驼立在那边,就是用铜做的骆驼,铜驼。然后他就感叹,就是对着那两只骆驼讲:“会看汝在棘中耳!”说会看你在荆棘里边。在荆棘里边代表是什么意思?就是荒烟蔓草的意思。在荆棘里边,那就是指国家亡之后,山河破碎那种凄凉景象。现在还是宫殿,但是灭亡了之后,你可能就沦落敌军,可能别人也不重视你了,可能就到处长了一堆荆棘这样。所以后来我们就以铜驼荆棘,形容亡国后山河破碎的那种很凄凉的景象。
荆棘这种植物是很多刺的灌木。所以我们不是有一个成语叫披荆斩棘吗?这个都是比较多刺的。后来我们会讲到披荆斩棘,荆棘是代表困难的一个环境。
接下来是“王家手植三槐,窦氏人称五桂”。
我们先看一下第一个,“王家手植三槐”,“王家”就是王佑,宋代人。“手植”,亲手种了三株槐树。为什么?我们来看一下注释第一个,“王家手植三槐”,这个是王佑,宋代人,他知道自己的子孙一定会显贵,所以就在他们的院子里边,亲自栽植代表三公的三棵槐树,后来他的儿子王旦果真当上宰相了。他也是很有远识的、很有自信,知道自己的子孙一定会显贵。
接下来是“窦氏人称五桂”。我们在《三字经》里边有讲到:“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义方就是指教导他做人处事的道理。能够好好的教育他的小孩,教子有方。我们看到注释第二的地方,“窦氏人称五桂”,窦氏就是窦禹钧,五代后晋时代幽州人,幽州就是燕山府,在现在天津市蓟县这个地方,所以人家也叫他为燕山窦十郎,还有窦燕山。他有五个小孩,叫窦俨、窦仪、窦偁、窦侃、窦僖,都及第做官,很厉害,都考上进士,所以人称五桂,也叫做“五子登科”。
为什么这个桂指到考上进士称为桂?在《晋书.郤诜传》,晋武帝曾经问郤诜说:“卿自以为何如?”他说你,卿,皇帝对臣子的一个称呼,卿,你认为你自己怎么样?郤诜也很有自信,他说“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贤良对策,这是当时候皇帝会考臣子,要让他们针对当时候的一些时事问题,然后提出对策,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他说就好像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所以后来,我们就以“丹桂”比喻作秀拔的人才,这个桂。丹桂是红色的桂花。
这就是桂花长的样子,这个就是聚焦,我们家的是淡黄色的,颜色还挺黄的。这个是丹桂,是红色的,是这样的一个颜色,是红的。所以后来我们就讲到这个桂,以桂花代表,就是指秀拔的人才,秀拔的人才就是指很赞,秀拔的人才。所以这边我们就讲到,都考上及第,考上进士,称为五桂,五子登科。跟我们现在讲的五子登科不同。
在《五代史》里边就记载到,当朝太师冯道是他的好朋友,就赋诗,就是写了一首诗送他,他说:“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史书里边记载到,窦禹钧年纪很大,三十岁还没有小孩,有一天他梦到他祖父告诉他,你前世做得非常不好,所以你这一世里边没有小孩,然后也很短命,四十几岁就过世了。他听到他祖父告诉他这样,然后告诉他说要赶快行善,他之后就赶快行善,马上做,后来整个命运都改了,跟《了凡四训》很像。这个在史书里边有记载,我们继续往下看。
所以这边灵椿一株老就是指到这样,因为他三十岁还没有小孩,这在古代里边算是非常晚了。因为古代男孩子大概二十岁就结婚,所以到三十岁还无子,我们古代人对于这种传宗接代这样的思想是很重视的,所以这算是一件严重的事情。我们再往下看,所以这边灵椿一株老指到就是说他老而得子,而且丹桂五枝芳,这五个小孩都非常的优秀。这个芳就是花香,很好的意思。
在《五代史》里边,我们看一下这段原文,《五代史》记载说:“窦禹钧为人素所长者,年三十无子,往延寿寺烧香,拾得遗金,持归。明旦诣寺,见一人涕泣,公问所因。其人告曰:‘父犯大罪,贷百金,将赎父罪,昨昏醉失去。’公以金还之。夜梦祖父曰:‘汝有阴德,延寿三纪’”,三纪就是三十六年,所以他活到八十二岁的样子,而且还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要走,自己就更衣盥沐,就是洗一洗,把自己洁身,很安详的就离开了。然后他说“赐五子,皆显耀”。后来窦禹钧他也担任到谏议大夫。
这边讲到,他曾经到延寿寺去烧香,结果就捡到人家遗失的黄金。持归,明旦诣寺,拿回去,隔天他就再拿到寺里边去。看到一个人在那边涕泣,窦禹钧就问他为什么。然后他就跟他讲,因为父亲犯大罪,贷百金,就是准备这些钱要去赎父亲,结果昨天晚上昏醉,然后就丢掉了。窦禹钧就听他这么一讲,这个钱应该就是他的,然后就还给了他。这时候他就又梦到他祖父,跟他讲这样的一个事情。
里边还有记载到就是讲到,他对于仆人也很好,里边就有一个仆人偷了他的钱,想说一定会被发现,他就留了一张字条,绑在他的小女儿身上,就跟他讲,我拿了你们两百多钱,这个小女儿就当你们的奴婢。他觉得,这个也有他的难处,于是他就把那张纸烧掉了,然后也把那个孩子养大,教育大,也帮她找了一个好夫婿嫁了。处处行善,创建了四十多所的书院。村庄里边如果有人经济有困难的,他就把多余的钱财布施给人家。他所留的大概只有春秋祭典的时候,要拜的这些东西会留下来,其他多余的就全部布施给这些村庄里边的人。后来自己的整个命运就改了。所以我们常常讲到说“凡夫认命,智者造命”,凡夫认命,这一世认命了,就是因为前世没做好,认命;但是智者造命,改变命运。
后来宋朝范文正公范仲淹,他一直就是把窦禹钧的事迹训示他的子孙,告诉他的子孙,要广修善事,要多做善事。所以后来范文正公,就是范仲淹他的后代,也是非常的昌盛发达。我们后边也会讲到范仲淹的小孩去收租税,结果就把整车的粮给了爸爸(范仲淹)的朋友,我们待会后边再讲。
在《宋史.窦仪传》,就是窦禹钧的小孩,他的传里边有这样的一个记载:“窦禹钧,累官右谏议大夫,致仕”,就是当官。“子五:仪、俨、侃、偁、僖。相继登进士第。冯道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这样的句子。当时候就号为窦氏五龙,五条龙,窦氏五龙。“史官论曰”,就是我们《史记》里边太史公曰,史官论曰,评论说:“其门族宦业之盛,或以为阴德之报,亦义方之效也”。就讲到,这个家族为什么仕宦会这么样的昌盛,应该是跟他的什么?阴德之报,就是积阴德,还有就是指他能够教导自己的小孩做人处事的这些道理,告诉他们要重视这些,所以仕宦之人非常的多。
在我们的历史里边常常会讲,就是有这样的一个记载,这就很明显,就是我们佛家常讲到的所谓的因果。《太上感应篇》的这种讲因果的事情,“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所以凡夫认命,智者造命。
我们再往下看。这是槐树,这是槐树的花。这槐树在古代代表三公。
我们再往下看:“锄麑触槐,不忍贼民之主。”所以你看到槐树在宫殿里边会有种植。“越王尝蓼,必欲报吴之仇。”
第一个,“锄麑触槐”,我们看一下注释第一的这个地方,“锄麑”,这是一个人名,锄麑,这个触就是去抵撞,去撞槐树。为什么会去撞槐树?因为他“不忍贼民之主”,这个贼当动词,就是杀害的意思,不忍杀害民之主,人民的,主是主人或靠山的意思。
这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形?我们看一下注释第一的地方,《左传》有记载到,晋灵公无道,暴虐无道,做一些事情很荒谬,但是赵宣子常常会去劝谏他,于是他就派锄麑去杀掉劝谏的赵宣子,去把赵宣子给杀了。“宣子盛服将朝”,就是指穿好衣服,然后要去上早朝,“尚早”,就是还早,然后就坐着假寐,就坐着眯一下眼睛。
结果这时候锄麑看到他,本来应该是可以下手了,但是“叹曰”,他就感叹说:“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不忘恭敬,民之主也,就是指这个人,你看他对于整个就是很恭敬,对于国家是很恭敬、很尽责的一个人,这样的一个人是民之主,是老百姓的依靠,老百姓的主人、老百姓的依靠。贼民之主,不忠,我如果把民之主杀害掉了,这是什么?不忠。“弃君之命,不信”,但是现在君王晋灵公要我把他给杀了,我弃君之命,就是指我没有按照君王的命令去做,叫弃君之命,我这样是不信。不忠又不信,他想到“有一于此,不如死也”,有一于此就是指两者之间有一样,就是不忠或者是不信,不如死也。这种人真的是也很佩服。每次读到这种历史故事的时候就想,会有这样的,在现代真的是很难以去想像。结果他就触庭槐而死,他就去撞庭槐,种在庭中,朝廷中的槐树,就撞,然后就死了,就这样。要叫他做个不忠跟不信的人,不如死也,就这样。这种义气很令人景仰,真的是。
我们再看一下第二个是“越王尝蓼,必欲报吴之仇”。这是越王勾践的事情。我们先看一下注释第二个,“越王尝蓼”。这个蓼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叶味辛辣苦,这种叶子辛辣苦,又辛又辣又苦。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被吴王夫差所打败,结果就栖于会稽这个地方,然后身称为臣,就自己辱身称为是臣,妻称为妾。后得归国,最后回到国家去,冬则抱冰,在冬天的时候就抱着冰,夏天握着火,然后卧薪尝蓼,卧着薪草,然后尝着蓼草。使瞽蒙,瞽是眼睛没看到,古代的乐官多为盲人,所以叫做瞽蒙。为什么乐官多为盲人?因为这些眼睛没看到,他的耳朵会很利,所以他在听那些音的时候真的是很准。
我的小姑姑眼睛没看到很久,她真的耳朵是超利的,小小声音她都听得清楚。所以我姑丈都常常讲,真的是太厉害了,连我们讲这么小声她也听得清楚。所以这真的是,就是你的眼睛没看到,你被外界干扰的那种讯息就没有了,那耳朵就会利了。我记得好久以前有看到一则报导,就是眼睛没看到,用手可以分辨珠子的颜色,分辨得比眼睛看得到的人还要快。他手指可以辨色,眼睛没看到,用手指,然后就辨识一个桶子里边的那些珠子,颜色把它分类出来,而且比眼睛可以看到的人还快。
这边讲到就是说使瞽蒙日警之,就是叫瞽蒙每天警告他、警诫他,就告诉他的意思,说什么?“勾践,汝之忘会稽之耻也耶!”每天提醒他,提醒他说,勾践,你忘记了会稽之耻了吗?随时提醒他。后竟灭吴。所以这也看到那种毅力决心,所以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就是这样。后来我们就常常以越王尝蓼,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的故事。一心就是一定要报吴之仇。
我们再往下,下一个是“欧阳母画荻以教子,谁不称贤;廉将军负荆请罪,善能悔过”。
这边讲到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欧阳母画荻以教子”,“欧阳母”就是欧阳修的母亲。欧阳修的这个修字,有人会把它写成修养的,我们讲说修养的修,但是他的书末署名,自己的签名是签这个修字,所以我们还是要按照这个修字来写,欧阳修。这边讲到是欧阳修的母亲教他读书的一个情形,家里边很贫穷,就用芦苇草,荻就是芦苇草,在地上写字。在《宋史.欧阳修传》里边有记载。所以这边讲到“欧阳母画荻以教子,谁不称贤”。后来欧阳修我们知道,是宋朝里边一个很有名的大臣,然后他也很有肚量,一直能够提携后辈。欧阳修提携后辈,所以成为一个文坛的盟主。后来我们也常常以欧阳母画荻这样的一个事情,讲到母亲善于教子。
我们再往下看,下一个是“廉将军负荆请罪,善能悔过”,这边是讲到廉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去跟谁请罪?蔺相如。我们来看一下注释第二的这个地方,廉将军负荆请罪,在朋友类里边也有讲到。在《史记.廉颇蔺相如传》里边记载到:“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肉袒负荆就是指打赤膊,然后负着荆,背着这个荆(荆是荆木制成的鞭子,古代是用来作刑杖用的。荆,我们刚刚讲说披荆斩棘),随着宾客到蔺相如他们家去请罪。
那为什么?因为战国时代赵国大将军廉颇,常常认为自己与上卿蔺相如,他觉得蔺相如不如他,为什么蔺相如可以做到上卿的位置?他一直觉得心里边很不平,所以常常都会讲他坏话。当时候蔺相如他的那些宾客听到了之后,也很为蔺相如打不平,你为什么这么,类似我们现在常讲,怎么这么孬种,怎么都不回复?然后蔺相如就跟他的宾客讲:我是为社稷着想,因为如果我们两个人吵起架来,其他的国家就会攻打我们。所以他是为社稷着想才每每退让。
后来这样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之后,他知道之后深觉自己的无知,就觉得,你看人家是这么样为国家社稷着想的,然后我却为了谁功名比较大,这样的情形,在那边斤斤计较,老是找他的麻烦。那人家也不跟我计较,原来人家是为了国家社稷着想,怕两个不和,朝中无大将,别人就会趁虚而入。他知道了这样实情之后,就袒衣露肉,背负着荆条,随着宾客到蔺相如他们家去谢罪。所以后世就常常用来形容,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或者是原谅的这样的一个事情。
所以这边讲到,“廉将军负荆请罪,善能悔过”,这也算是马上知道自己的不对,所以赶快去请罪。这也是很能够拉下面子的人,我觉得这也是了不得。我们其实有过错,还常常会找很多理由来掩饰。他这个也算是将军的气魄,知错然后马上就负荆请罪去,这我觉得也是不简单。所以看到这些历史故事,让我们真的是可以学到很多古人的智慧。
接下来是“弥子瑕以余桃啖君,秦商鞅欲徙木立信”。
第一个是“弥子瑕以余桃啖君”,“啖”就是吃的意思。“余桃”就是指他吃剩下的桃子给君王吃。我们看一下注释第一的这个地方。弥子瑕是卫灵公的宠臣,是男的,男宠臣。后来常常我们讲到余桃,也讲到就是指同性的那种,就是关系非常好。他曾经将吃过的甜桃给卫灵公吃。然后卫灵公就说他:“忠乎!忘其口而啖寡人。”指到就是说自己吃一吃,觉得说这个这么好吃,我赶快给我的君王吃。结果等弥子瑕年长色衰失宠,得罪了。卫灵公就说:“是尝啖我以余桃,不敬莫甚于此矣!”完全不一样的情形。当他年老的时候,卫灵公就说他,曾经给我桃吃,而且是用吃剩下的给我吃,不一样的情形。
我们来看一下这边的原文,这个是《韩非子》里边,《韩非子.说难》。其实他透过这样的一个事件告诉我们,说服别人的一个难处在哪里,要注意一些什么事情。“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就是以前有个叫弥子瑕的,为卫君,卫国君王所宠爱。“卫国之法”,卫国的法律里边记载到:“窃驾君车者罪刖”,就是说私自驾了君王的车子,这个罪很重,所判的那个罪是要刖,刖就是指把后脚跟把它切掉。“弥子瑕母病”,弥子瑕他的母亲生病,“人间往夜告弥子”,有人就趁着晚上时间,就赶快去告诉弥子瑕,你妈妈生病了。结果“弥子矫驾君车以出”,他就私自谎称,就编了个理由,然后就驾着君王的车子跑出去了,就驾君王的车子出去看他母亲了。“君闻而贤之”,这个卫国君王听到了之后贤之,这边的贤当动词用,就是说他很赞、很好。然后说什么样子?他说:“孝哉!”这个人真是孝顺,“为母之故”,因为母亲的原因,“亡其刖罪”,忘记,这个亡字就是忘的意思,忘记了怎么样?刖罪,就是指亲自私自驾了君王的车子,这是怎么样?这个罪罚是刖罪的,刖,竟然忘记了这样的情形。“异日”,隔天,“与君游于果围”,就是在果园,游于果园,然后“食桃而甘”,采下来的那个桃子很甜,“不尽”,不尽就是没吃完,“以其半啖君”,把剩下的一半啖君,这边啖当动词,就是给君王吃。“君曰”,卫君就说:“爱我哉!”他说真是爱我,“亡其口味以啖寡人”,他忘记了这个美味,还记得赶快留下一些,想到这个好吃,赶快给我。
但是“及”,等到了,“弥子色衰爱弛”,弥子瑕色衰了,年老了、色衰了;爱弛,弛就是松懈的意思,爱弛就是指因为年老色衰了,就不被宠爱了,就“得罪于君”。“君曰”,把以前的找出来讲,完全不一样。他说:“是固尝矫驾吾车”,以前矫驾我的车子出去,“又尝啖我以余桃”,桃子吃剩下的才拿给我吃。“故子瑕之行为必变初也,前现贤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他就讲到,弥子瑕的行为根本也没有改变,但是前面是因为受宠,所以卫君所讲的全部都是很好的,全部都很好,但是后边爱憎之变也,失宠了,所以后边全部都有问题了。所以二边讲,之前讲的话,受宠的时候讲的话,跟不受宠讲的话完全是不一样了。
“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意思就是说你受君王所喜爱,你讲的他都可以听;你如果是受君王所憎恨,就是不喜欢,讲的都会得罪。“固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固谏说谈论之士,就是指那些游说之士,或者是要劝谏人的这些人,不可不察爱憎之主,就是要知道他的君王怎么样?对他的感觉是怎么样,是爱还是憎?要分清楚,你才去说服他。就好像什么?“夫龙之为虫”,就是指龙,“柔可狎而骑也”,当它很柔顺的时候你可以亲近它,狎是亲近玩弄的意思,然后可以骑在上边;“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但是这个龙的下边,我们看到他描写这个龙,让我们不禁也觉得,应该就有龙这个东西吧,现在我们没见过。他说这个龙下边喉下有逆鳞径尺,逆鳞就是倒着长的鳞;有径尺,直径一尺长。“若有婴之者”,这个婴字通提手旁的那个撄,我们现在写到提手旁,那就是指去触碰它的意思,如果有人去弄它逆鳞的那个地方,“则必杀人”,它就会咬你,会杀死你。他就以这样的方式来比喻,“人主亦有逆鳞”,人主也有逆鳞,有你不能去触碰他的那个痛处,就是那个他忌讳的地方。“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他说说者,游说的人能够无婴,无婴就是不要去触碰,知道人主,不要去触碰人主的那个逆鳞,就像龙的逆鳞不可触,你不要去触碰人主那个不可触碰的地方的意思。则几矣,几就是近的意思,意思就是说你这样算是一个善于去劝谏别人、游说别人的人了,这样的意思。这边我们讲到弥子瑕以余桃啖君,就是讲到这件事情。
接下来是“秦商鞅欲徙木立信”。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国变法,在新法公布以前,害怕人民不相信,然后他就立三丈之木在国都的南门,规定能够把它搬到北门去的,就赏予十金,就赏他十金。大家听到这种情形也会觉得很奇怪,天下哪有那么好赚的事情?把南门三丈的木头搬到北门去,那不是简单得要命吗?很简单的事情。所以大家就觉得很奇怪,谁也不上前去,于是商鞅又下令说,“能徙者五十金”。如果能够去徙,这个徙就是迁徙的意思、搬动的意思。这个徙就是前脚后脚,一个止,再下边一个走那个样子,就是前脚后脚,双人旁就是一个道路,就是迁徙这样的一个意思。他说能够把它移动的赏五十金,加码,五十金,之前十金没有人,现在加码五十金。结果就有一个人照着去做了,果真拿到了五十金的赏金。其实这就是要立信,所以“欲徙木立信”,告诉人家说,国家颁布的一个法令出来,就是照着做。
后来商鞅就藉由这样的一个事情,取信于民之后才公布新法,让大家知道,现在来公布这些事情都是,你能够做到怎么样的情形,就会给怎么样的奖赏;你如果违犯了这些条款,你会受到怎么样的一个惩罚,都会按照法来做的。这边就是“秦商鞅欲徙木立信”,就是徙木立信这样的一件事情。
接下来是“王戎卖李钻核,庸夫之鄙吝;成王剪桐封弟,天子无戏言”。
第一个是讲到王戎,我们之前有看到王戎,“王戎卖李钻核”,这个人真吝啬,怎么说?西晋司徒王戎家里边有好李子,李子很好吃,出卖的时候,唯恐别人把种子留着栽种,所以每次出卖之前,就要把李子的核给它钻孔,就是把它钻破掉的意思,钻破掉别人就没有办法把那个种子留着种,就是那个种子没办法种的意思。所以这就叫“王戎卖李钻核”,为什么要钻核?因为怕别人把他们家的好种子拿去种,之后他们家的李子可能就有竞争对手,这样的情形。所以说“庸夫之鄙吝”,就是指这种庸夫,鄙吝,很吝啬。
接下来是“成王剪桐封弟,天子无戏言”。我们看一下注释第二,“剪桐封弟”这个成语。周成王曾经跟他的弟弟叔虞一起玩,他就削桐叶为圭,就把桐叶把它削成像圭的那个样子,圭是我们古代里边的一个玉器。他就说:“吾以此封汝”,他说我把这个封给你。周公请择日,周公就告诉成王说,来,请择日把地封给你的弟弟叔虞。然后周成王就说:“吾特戏之耳!”我只是跟他开玩笑的而已。周公曰:“天子无戏言”,讲出的话就要按照这样的话去做,所以天子无戏言。于是周成王就封叔虞于尧之故墟,尧就是我们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那个尧的故墟,然后封他为叫唐侯。所以讲出的话就要按照这样的事去做。
我们再往下看到“齐景公以二桃杀三士,杨再思谓莲花似六郎”。
我们先看一下第一个,“齐景公”以两颗桃子杀了三个士。讲到这个杀业很重,不过这些都很有脑袋。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看一下这个“二桃杀三士”,怎么样的两颗桃子,能够把三个很有力气的勇士给杀了。在春秋时代,公孙接,还有田开疆跟古冶子,三个人以勇力侍奉齐景公,因恃宠而骄,后来恃宠而骄,受齐景公的重用,愈来愈骄傲。当时候宰相晏婴,晏婴这是很有谋略的人,很稳重,反应非常快,他就建议齐景公一定要除去这三个人,于是就设宴请齐景公赐二桃给三个人,然后论功食桃。他怎么样论功食桃?他就讲,我现在这边有两颗桃子要给你们三个人,但是不知道该给谁,你们就论功,看谁功劳大谁就拿这两颗桃。
这时候公孙接跟田开疆,他就各自讲述了自己的一个功劳,就把桃子给拿走了,就把它拿走了。后来,实际上古冶子的功劳其实是很大的,两人觉得自叹弗如,于是就把桃子让出来,然后自杀了。就觉得我们功劳又没有那么大,然后还抢着拿桃子,就自杀了。结果古冶子认为自己独活是不仁、不义、无勇,然后也自杀了。这就是后来我们常讲“二桃杀三士”。
现在人也必须要学习到,不要像公孙接、田开疆跟古冶子,因为这样常常会受别人的影响,他们就是受别人的影响,然后觉得就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所以他们才会把桃子让了出来,然后自杀,觉得自己被讲成这样,实在是很丢脸的一件事情。古冶子也很好玩,他认为自己独活这也不对,不仁、不义、无勇,也自杀了。因为在这里边,大家又在那边加油添醋了,都是勇士,勇士不能苟活,所以二桃杀三士就完成了。其实晏婴他也了解这三个人的个性,才有办法;如果他们这三个不甩这样的事情,大概也无法二桃杀三士。
我们再看到第二个,“莲花似六郎”。这边讲到的为什么莲花像六郎?在唐朝张宗昌,他小名叫做六郎,当时候他很受武则天的宠爱,张宗昌。杨再思担任内史,他极力就巴结张宗昌。有人赞美张宗昌,就说他“六郎似莲花”;他更狗腿,他说“非也”,不是,“是莲花似六郎”。这两个不一样,六郎似莲花,主角是莲花;非也,不是,是莲花似六郎,主角是六郎,是莲花像他,不是六郎像莲花。所以我们就看到,这个很狗腿。这是“杨再思谓莲花似六郎”的情形。
接下来是“倒啖蔗,渐入佳境;蒸哀梨,大失本真”。
这边的“倒啖蔗”这个“啖”,我们刚刚前面有看到了这个啖字,啖,吃。这边讲到,从甘蔗的尾部吃向根部就愈吃愈甜,甘蔗尾巴的地方是比较不甜的,吃到根部的地方会愈来愈甜。所以后来我们就以倒吃甘蔗,这个叫做倒啖甘蔗,我们现在大部分都讲倒吃甘蔗,“渐入佳境”,就愈吃愈甜,就是愈来愈好的意思。
我们再看一下第二个,“蒸哀梨,大失本真”。这个是怎么讲?“哀梨”是指哀家,南京这个地方有个姓哀的,哀家里边种的梨特别的美,入口即消,就是一吃入口即消;若蒸而食之,则失真味,就是说如果把它蒸了再吃,就会失去它的美味了。所以后来我们常常会讲到,愚人不知味,叫蒸哀梨,蒸哀梨就是愚人不知味。哀梨是哀家,姓哀的所种的梨子。
在《晋书》里边就记载到:“桓温每见人不快,辄嗔曰”,看到那些人不开心的时候,他就很生气就讲:“君得哀家梨”,你得了哀家梨,“颇复蒸食否?”意思说你得了这个好处,还在那边不开心的。君得哀家梨,颇复蒸食否?你还再把它蒸了吃吗?这句话有那种不知好歹的意思在里面。
我们再看到下一句是“煮豆燃萁,比兄之残弟;砍竹遮笋,弃旧而怜新”。
第一句这个是有典故,我们看一下“煮豆燃萁”,就是煮豆子燃着萁,比喻作哥哥残杀弟弟,兄弟自相残杀。我们看一下《世说新语》里边讲到的,曹丕跟曹植的一个典故。“煮豆燃萁,比兄之残弟”,萁是大豆的茎,煮豆子用大豆的茎,同样都是同根生。在《世说新语》里边就记载到,三国时代魏文帝曹丕,因为妒嫉他的弟弟曹植的才能,所以一直要加害于他,有一次他就命令曹植七步之内要成诗,七步成诗,所以我们后来讲七步成诗。
曹植就作了《七步诗》,作了这样的诗,他说:“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菽就是豆类的总称,漉是过滤,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大豆的这个茎在釜下,釜就是锅子的意思,在锅子下边燃。这个然字就是我们现在所写,加上一个火字边的燃,其实原来本字下面就有四点火了。萁在釜下然,萁就放在锅子下边燃烧。“豆在釜中泣”,这个比喻也实在是很妙的,豆子却在釜中泣。因为豆子被下边的萁燃烧滚烫,然后就在那边叩叩,在那边跳跃着,那个声音听起来真的是泣,所以真的也是作得实在是譬喻得很佳,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他就透过煮豆燃豆萁这样的一个情形,讲到你何必呢?我们本是同根生,何必相煎太急?这样的一个情形。
第二个是“砍竹遮笋”,“砍竹”就是砍下竹子来遮这个笋,这叫“弃旧而怜新”。为什么?因为竹子是笋长出来的,那是已经老了,笋长出来变成竹子了,老了,笋子要把它盖起来才不会老掉,所以叫弃旧而怜新。砍竹遮笋,竹是老,笋是新的,所以这是弃旧而怜新。
下一个是“元素致江南之柑,吴刚伐月中之桂”。
“元素”是董元素,唐朝人,“致江南之柑”。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典故,他为什么致江南之柑?董元素,唐朝人,会法术。一日夜间,唐宣宗曾经要他弄来江南的柑橘。于是董元素就放了一个盒子在御榻前面,皇帝的御榻前,一会儿,有微风吹入,一会儿微风一吹入,董元素开启盒子,就把盒子开启来,里面已经装满了柑橘,皇帝尝了,觉得味道还挺不错的。真是厉害的法术。
接下来是“吴刚伐月中之桂”。这边是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里边记载这么一段,“旧言月中有桂”,在月亮里边有桂树,“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百五丈”,它的高一百五丈,零五丈,“下有一人常砍之”,下边有一个人常常去砍它,但是“树创随合”,创就是创伤的意思,就是被他砍下去,但是马上又怎么样?合起来了,就是砍不过的意思。“其人姓吴名刚”,那个人是谁?就是吴刚,姓吴名刚,“西河人”,是西河人。“学道有过”,就是学道有过错,“常令伐树”,天帝就罚他要去砍月中之桂,就是令他去砍,常常就是也砍不倒就对了。所以也因为这样,后来我们吴刚伐月桂的这个很多传说故事,非常的多。
我们再往下看:“济友法尧夫之助麦,敬君效野人之献芹。”
“济友”就是帮助朋友,要法,法在这边当动词,效法的意思,要效法尧夫,就是我们刚刚讲到的,范仲淹的次子尧夫,效法尧夫之助麦。我们看到注释第一的“尧夫之助麦”。宋朝范仲淹的次子尧夫,他去东吴取租,他们那边有租地,去取租。得麦五百斛,收回了五百斛的麦。舟次丹阳,船行停靠在丹阳这个地方,他去拜访他爸爸的老朋友石曼卿。结果刚好碰到石曼卿家中有三件丧事还没办,就是家里边经济状况不是很好。于是他还没有请示他爹,就先把整车的麦就给了石曼卿。
回来之后,他就跟范仲淹提起了这件事情。他就先跟他讲,回来之后就跟他父亲报告说,他回程的时候有去拜访石曼卿,但是他们家里边近来有事,然后经济状况又不好。他才讲到那边,范仲淹马上就说:那你有没有赶快把麦子给他们?他说:有。他就跟他讲,父亲大人,我就是要来跟您禀告这件事情,因为如果回来跟您禀告这件事情,再到丹阳那边去把麦拿去给他,实在是往返舟车劳顿,耽误了时间。结果没想到范仲淹马上就说,还没讲完他已经把麦子给他了,范仲淹就马上讲,有没有把麦子给他?所以小孩就与他父亲范仲淹不谋而合。
从这边我们看到就是家教,他知道父亲绝对会这么慷慨的,知道朋友有难,他一定会把整车的麦子给朋友的。所以他能够马上做这样的决定,就是家教,平日父亲给他的教养,所以他能够做这样的一个决定,他也知道父亲绝对不会怪罪。
我们再看到第二个,“敬君效野人之献芹”,“敬君”就是指对他很好,“效野人之献芹”。那是怎么样的情形?我们看一下注释第二,《列子.杨朱》篇里边记载到,有人自觉水芹很好吃,美味,便在乡里的富豪面前称道。结果富豪听了之后,也去尝尝这个水芹,觉得很难吃又腹疼不已。大家就讥笑这个人,他自己也觉得很惭愧。其实真的也是一番好意,他吃起来就觉得很好吃,但是没想到别人吃起来就不好吃,然后还害人家吃了腹疼不已,自己都觉得很不好意思。后来我们就以这个比喻,自己欣赏的事物推荐给别人,却无法获得认同。也常常做为对所献东西或意见的自谦之词,意思就是说,不好意思,野人献芹,就是给你这个东西不是很好。
我们再看一下“冒雨剪韭,款友之情甚殷;踏雪寻梅,自娱之兴最雅”。
这边讲到两个人的典故,第一个是“冒雨剪韭”。这是讲到汉朝郭林宗自己种菜,有一天朋友范逵晚上来,刚好下雨,他就冒着雨去割韭菜,然后做汤饼来招待朋友。所以后来我们就留下了“冒雨剪韭”,就代表“款友之情甚殷”。在晚上的时间,冒着雨赶快去割韭菜,然后做汤饼来招待朋友,所以冒雨剪韭,这个韭字就是我们现在加上草字头的,款友之情甚殷,殷切。
第二个这是“踏雪寻梅”,我们现在常常讲到“踏雪寻梅”,这是很雅兴的一件事情。这是怎么样?这是唐朝孟浩然,曾经冒着雪骑着驴寻梅去。所以一幅那种很有趣的画面出现,踏雪寻梅,骑着驴儿,那个驴,驴子。他就讲:“吾诗思正在风雪中驴子背上。”他说我的诗,这种诗兴正在风雪中,然后还有驴子的背上,很有趣。所以我们讲到,踏雪寻梅,“自娱之兴最雅”,真是如此。现在大陆已经下雪了,所以古人踏雪寻梅这种雅兴。
再下一个是“商王能修君德,祥桑自死;莱公有惠民生,枯竹复生”。
我们先看一下第一个,“商王能修君德”,祥桑自然就死了。这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形?我们看到注释第一。商周第十代的君王太戊即位以后,有祥桑树生长,结果七天就合抱不过来,长了七天合抱就抱不过来,这长得非常快。传说里边,这种祥桑树是对施政者的一个警告。在古代,我们之前有看到很多草,很特别的草,都有很特别这种植物的示警。太戊看到这样的情形之后,于是就实行德政,三天之后祥桑树自己就死掉了。所以你看从这边,我们现在很像都没看到这种情形。但是在古代,我们真的是常看到有这样的记载。我们之前有读到还有指佞草,有没有?也很特别。所以这个祥桑树示警,君王能够马上发觉自己所做的事可能要自我检讨,他就反求诸己,实行德政,结果三天之后祥桑树就死掉了,自己就死了。
再接下来这是“莱公有惠民生,枯竹复生”。“莱公”我们之前有讲到,寇莱公,这是宋朝寇准,他封寇莱公,所以后来我们常常讲莱公,就是指寇准。寇准就是宋朝澶渊之盟,很年轻,那时候才二十几岁而已。我们来再往下看一下注释这个地方,为什么会“枯竹复生”?这是当时候寇准他被贬,被贬到雷州,贬为雷州的司户参军,逾年而卒,隔年之后就过世了。归葬西京时候,经过了荆南公安县这个地方,荆南公安这个地方,这是一个地名。县人设祭哭于路,县人,公安县这边的人就设祭哭于路。要返回西京,归葬返回西京的时候,公安县的这些人设祭,就很难过,因为他们觉得寇准做得满好的。折竹插地挂纸钱,折下这个竹子插在地上,然后挂上纸钱,结果枯竹竟生出笋来了,插在地上的枯竹竟然生出笋来。所以后来我们就讲到,“莱公有惠民生,枯竹复生”,指到就是说对民生有恩惠,有惠于民生,枯竹又复生,长出笋来。
下一个是“蟠桃之开花结子,每三千年;大椿之为春为秋,亦八千岁”。
这个是很特别的这种树。我们先看到第一个蟠桃,“蟠桃之开花结子,每三千年”,就是开花结子,要三千年才能够开一次花结一次子。这是西王母的蟠桃,每三千年开一次花,三千年结一次果,故而人们借用桃子来祝寿。所以我们现在也是常常,就是做成面粉寿桃。这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形?传闻汉武帝生日的时候,有一只青鸟集于殿前,就飞到停在殿前,宫殿前。皇上(汉武帝)就问东方朔,东方朔知道很多事情,“此为何鸟?”就问他说,这是什么鸟?东方朔就跟汉武帝讲:“此名青鸟”,他说这是青鸟,“西王母所畜”,这是西王母所养的,“预来传信王母将至矣”,他说它传信息说西王母将至,快到了。
“少时”,稍微的意思,就是过了一会儿,“西王母果至”,真的过来了,“以玉盘捧桃七枚”,结果就用玉盘上面放了七颗桃,“王母自啖二枚”,西王母就自己吃了二枚,“以五枚与帝”,就把剩下的五枚给了汉武帝。“帝欲留核种之”,汉武帝想要把他吃完的核子,把它留下来种。“王母曰”,西王母就跟他讲:“此桃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子,非下土所植”,她说此桃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子,每三千年,非下土所植的。“以手指朔曰”,西王母就指着东方朔说:“此子不良”,这个人不良,“吾桃三熟,已被此子三窃矣”,被他偷了三次。很好玩,很有传说意味。
然后第二个是“大椿之为春为秋,亦八千岁”。这是传说中上古有大椿树,八千年才算一春,八千年才算一秋,所以后来人们就借以此,以这个椿比喻自己的父亲长寿。所以我们不是有个词语叫“椿萱并茂”吗?这个椿字就是指这样,就是指希望父亲能够长寿,像大椿木一样能够八千岁。
好,然后我们再看一下“去稂莠正所以植嘉禾,沃枝叶则不如培根本”。
“去稂莠”,“稂莠”就是害草的意思,就是把害苗的草拔掉。“所以植嘉禾”,“嘉禾”就是让稻禾长得很好。这在《资治通鉴》里边讲到:“唐太宗谓大臣曰:‘夫养稂莠者害嘉禾,赦有罪者贼良民,故朕即位以来,不欲数赦,恐小人恃之,轻犯宪章故也。’”就是说稂莠害嘉禾,赦有罪的人会伤害到良民,所以朕即位以来不想常常赦免,这样子恐小人恃之,这些小人、犯罪的人常常在那边等皇帝的一个特赦,所以常常轻犯宪章,就是法律。
下来这是“沃枝叶则不如培根本”,“沃”就是让它长得很好、很肥沃,让枝叶很肥沃,你不如怎么样?培根本,就是从根本来,这样的意思。
“故世路之蓁芜当剔,而人心之茅塞须开。”这句话意思讲到就是说,“世路之蓁芜当剔”,“世路”,世间的这些、社会上的这些恶人,就好像这些杂草,蓁芜杂草,应当要把他怎么样?剔除。而人心之茅塞须要开,人心被堵塞了,必须要赶快把它清开的意思。
这个典故来自于《孟子.尽心》篇里边讲到,当时候孟子对他的一个学生叫高子,高子是齐国人,曾学于孟子,向道未明,去而学他术,孟子就告诉他:“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意思是说山径里边的蹊径这些路,介然用之,用就是常常去走的意思,介然有刚毅的意思,坚定不移的意思,就是说你要不断的去走它,它自然就会成一条路,就跟我们前面讲到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样。然后“为间不用”,为间就是指过了一段时间你不去走它,“则茅塞之矣”,就是旁边又长了一堆茅草,然后把这一条路给堵住了。那今茅塞子,现在茅塞子之心矣,意思就是说现在的茅塞住了你的心,意思就是说你的心被堵住了的意思,所以应该要赶快把它清除。这个是当时候,因为他的学生高子学未能够专一,他向道未明,去而又学他术,所以孟子就告诉他这样的一段话。“故世路之蓁芜当剔,而人心之茅塞须开”。
谢谢诸位前辈还有同学,我们《幼学琼林》就到这边结束。时间也到了,感谢大家。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文章图片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圣贤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传统文化育天下"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向左滑动等惊喜]
尊敬的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