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密功祖师传奇故事之老氏睡功火龍回阳

央视对于艾灸的科普片(药之不及,针之不到,艾之。)

南宋绍兴年间,金兵南下宋军溃退,百姓四下逃散,宋军官王超在溃退过程中遇一腿脚不便的老道,见其鹤发童颜,眼透神光,疑为异人,当即骑马把老道带到安全之地。老道对王超说:“贫道今年九十又八矣,承蒙今日相救,无以为报,你我有缘,愿帮你在脐门命蒂处开神阙穴引罡,以接通先天,并且愿将祖师所传梦密睡功的火龙回阳灸与回阳膏方及睡功回阳口诀一并传授与你”,又言:“人之生,先生脐带形如荷茎,系于母之命门。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敷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转,十月胎满,则神注于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要知人体之有脐,犹天之有北辰,所以神阙实乃人枢,可感应天枢,此真气往来之门,保生之根也”!说完,老道令王超平躺,以手掌劳宫穴凌空正对其神阙穴,迅速上下振动,速度之快令人分不清手掌和五指,王超只觉得脐门一阵抖动,一股股热浪浸入脐门,迅速透入后腰命门,跟着热浪扩散到全身,全身也随之振动起来,伴随浑身的舒畅,男根勃然而起。老道见状,动作马上就停下来,说:″我已使用振腹回阳功给你播种,在脐内神阙内种了药物,剩下的就靠你自己再种“外药"来温养,以早日结丹了”。又令王超每年从冬至数九开始,九九八十一天,每天子、午二时灸脐内神阙穴九九八十一炷,来温养激发人体罡气,此罡气乃人之母气,人体大药也!灸后就速念回阳诀来引罡,并以回阳膏来封固脐门,随后安卧用怀抱日月姿式而眠,于睡中行水火既济心肾相交之功夫。九九八十一天,就是过八十一道关,需闭阳关回阳。梦密功祖师曾言:“阳关一闭,个个长生”。如此闭关行睡功八十一天,二月二龙抬头后花朝节前,待九九功满自然会取得真经(精)。见王超将信将疑。老道大呼:“小子莫疑。岂不见土炼成砖,木锻成炭,千年不朽,皆火炼之力也。祖师秘传炼药膏入脐,以回阳诀引动罡气,得罡气护体也。罡者,刚也,则金刚之体长存矣!此乃第一步,第二步还需还真精补脑,以人罡去接引天罡,可通神明,使元神化为阳神出入太虚,出神入化,不朽也。”王超说:”道长,无需多说,先做到第一步,再学不迟”。老道淡然一笑:“好,你我有缘再见吧”!遂以膏方及回阳口诀告知王超,而后相互道别。

老道边走边唱偈:

“一人一太极,

须弥藏芥子,

芥子纳须弥,

无限脐中置,

刹那成永恒。”

后王超入洞庭湖为盗,每年从冬至起闭(阳)关九九八十一天,行梦密睡功回阳引罡之术。五、六十载未曾间断,而今年至九十,仍精彩腴润,精强力壮,食色二欲犹为健旺。数十年间,岳阳民家,多受其害,能日淫十女不衰。想到老道所说的,第二步还真精补脑,乃是升华欲望通大道。无奈几十年来多方寻老道不遇。如此纵横江湖五、六十载,终于失手被擒。州官审之,自言得梦密功异术,至今脐下一块,如火之暖。久久不畏寒暑,色欲犹旺,不能自已。及至刑后,州官犹为好奇而亲临刑场,令刽子手剖开犯人脐门,剖开刹那,一股异香扑鼻,仔细查其脐下,乃见一块如麝香般黄白凝聚物,是近六十年回阳药膏和肉体相凝之物,不知是不是道医传说中的“外丹”耶?众人望之皆惊异。叹为人体“麝香”!

惜乎!梦密功睡中回阳引罡秘法所传非人也,梦密功后辈可不慎乎?

后世祖师训诫:

老氏睡功火龙回阳灸(火候)、回阳膏方(药物)、回阳引罡诀(口诀),除了梦密功传承人外,不得外传!

因此,在以下仅罗列五个方剂(包括灸药、制艾法、摩药膏),以供参考:

彭祖小接命蒸脐秘方(治男子下元亏损,遗精白浊,阳事不举,妇人月信不调,赤白带下并皆熏之)

乳香、没药、狠鼠粪两头尖者是、青盐、两头尖、川续断各一钱麝香贰分右共为细末。如熏蒸之时,令人饱食,舒身仰卧,用荞焘面水和,捏一圈径过寸余如脐大者二三寸,纳入药末。用新槐皮一块,去粗皮止用半分厚,银针刺孔二十,覆圈药之上,如豆大,艾壮灸之艾用笔管,先筑紧。百脉和畅,毛窍皆通,上至泥丸,下至涌泉,冷汗如雨。久之觉饥,再食再灸;不可令痛,则反泄真气。灸至行年岁数为止,无病者连日灸之,有病者三日一次。灸至腹内作声作响,大便有涎沫等物出为止。只服米汤兼食白肉、黄酒以助药力,槐皮如觉焦则易新者。凡灸后容颜不同,效应无比,中秋日熏蒸一次,可以却病延年。

又蒸脐却病延年秘方

大附子一两童便浸一日夜,灸干、鹿茸六分、茯苓人乳拌蒸晒六分、川椒六分、莲肉六分共为细末,药饼大小合鼎底略小一分,以便换火时不碍。鼎口厚约二分许先制一檀香圈过心,二寸许为鼎,太过恐药力不透,人乳拌作饼,银针刺孔二十,以荞麦面作粉圈围之,脐内用麝香一分,泡水洗,再以一分填脐内。二分二至日,否则天月德吉星多者。净室秘糊四壁,厚褥仰卧,饼上盖以槐皮,蕲艾搓茸为丸,笔管筑紧,三十六枚。蒸毕安神静养。避风一日,断色欲思虑一月,如此病即去矣。

又蒸脐秘方

坎炁一条男女互用,先以乳浸一宿,次日用绢绞取汁,微火熬干,去滓,再以乳汁麝香三分放脐内,上安药饼、真降香三钱.上沉香二钱半、五灵脂、夜明砂、青盐、藿香、龟粪各二钱,麝香、牛黄各二分,以上九味共研细末,葱汁为饼,如钱大,厚二分,作三饼,放一饼于上,外用乳调荞麦粉围之。上安槐白皮,钻孔,用艾灸之。一岁一炷。若病人在明九暗九,及犯岁君月建,与人身神在脐腹日,俱不可灸。女人赤白带下,无子腹痛,加山药、红花、木香。,腹胀加猪葶、小牙皂;腹痛加小茴、延胡各五分。天寒上下身遮盖,空脐仰卧。灸之务得温暖,不可过燥,致令热痛,如热痛药燥,须换药与槐皮n只令微汗为妙。此方神效。先忌屠事十日,后当静养一七。阳事不举,下元虚冷,加附子、韭子、垃纸、蛇床子.

制艾法

当归、小茴、川芎、防风、剂芥、羌活、杏仁、川鸟、草鸟、稀莶草各五钱,共煎一碗,制艾八两,晒极干用。

摩腰膏(活老人腰痛妇女白带)

附子尖、鸟头尖、南星-二钱半,朱砂、雄黄、樟脑、丁香各一钱半,干姜一钱,麝香走者五粒。右共为末,蜜丸,龙眼大,每一丸用生姜汁化开,如厚粥,火上烘热。放掌上摩腰中,候药尽贴腰上,即珙绵衣缚定,腰热如足,间二日用一丸(此法近有人专用此冶彤体之摘,凡虚人、老人颇有效验,其术甚行)。又,此方加倭硫黄、人参、鹿茸、沉香木、安息等七补之品,摩虚损老人更妙。又一法,以麻油、黄腊为丸如胡桃大,烘热摩腰上,侯腰上热,然后扎好:一九可用敷十次,腹中病亦可摩。

陆绿青(持青)按:

一、关于灸法:

灸法早在战国时期《内经》就有记载,历代著名的医家如孙思邈、王焘、窦材、张景岳、李梃、金冶田等皆有研究和重要发挥,但近年来中医厚针薄灸的思想影响了其临床应用,殊不知灸法治病效捷而著,灸法非鸡肋,不用太可惜。灸法应用的基础是经络学说,《灵枢经》开篇就创立“经络学说”,经文中所谓的“微针”并不是特指针刺疗法,而是指具有“调理经气、疏通经脉”作用的治疗穷法的代名词。其中,灸法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针灸”两个字经常同时出现。施灸所用的艾草,来源非常广泛,价格极为便宜;治疗时,取穴简单,理论便于记忆,方法易于掌握,而且疗效甚佳,具有防病、治病的双重功效。经文中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俱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战国时的孟子曾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说明“灸法”在春秋战国以前就已经在民间广泛应用了。

孙思邈年轻时不信艾灸,直至晚年才对艾灸有深刻认识。《千金方》云:“艾火可以灸百病,杀鬼邪。”并说:“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故吴蜀多行灸法。”在《枕上记》中也有“艾火漫烧身(艾火可以使全身的经脉畅通)的说法。俗语云:“若要丹田安,三里常不干。”所谓“三里常不干”,就是经常对“足三里穴”施以化脓灸,使穴位经常流脓(常不干),也就是“勿令疮暂瘥”的意思。传统中医的“灸疮流脓”与西医的“感染发炎”是两回事,“感染发炎”必须做伤口消毒处理,否则易得菌血症、败血症;而“灸疮流脓”只需贴块纱布吸脓即可,以免弄脏内衣,生活起居都不妨碍,因为所灸的都是强壮穴,灸后局部气血充盛,免疫力极强,所以,绝不会转变为西医的“感染发炎”,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脾的功能之一就是“主肌肉”和“主统血”,重灸中脘穴,可以很快恢复脾的功能,所以,流血不止或伤口难以愈合的情况也就不会发生了。针刺疗法虽有“补泻、迎随”的道理,但一般只可以治疗“不盛不虚”的症状;而灸法则不问虚实寒热,都可以使用灸法,只是施灸的穴位和方法有所区别罢了。

推崇艾灸的不只孙思邈,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说:“至于火艾,特有奇能。虽日针、汤、散皆所不及,灸为其最要。……此之一法,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外台秘要》卷三十九说:“故汤药攻其内,以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知火艾之功,过半于汤药矣。”

窦材是宋代大医学冢,是历史上少数不认同张仲景的医学家之一,他极力推崇艾灸,在其所著《扁鹊心书》云:“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真阳元气虚则人病,真阳元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两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遂得老年健康。中风病,方书灸百会、肩井、曲池、三里等多无效。此非黄帝正法,(若)灸关元五百壮,(则)百发百中。中风者,乃肺肾气虚,金水不生,灸关元五百(大)壮(必愈)。”主张大病长灸、重灸,“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若去风邪四肢小疾,不过三五七壮而已。”延年益寿也应灸之,“人于无病之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食窦穴)、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明·杨继洲曾说过:“病在肠胃,非药而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此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灸燕熨不能以达。”明确了腠理疾病必灸的重要性;明·李梃《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意也。”阐述了无论疾病寒热虚实皆可灸的机理。善用灸法,必须懂得“十四经脉”以及“阴阳”的变化规律,若要懂“十四经脉”,就必须懂得针法。“言针则寓灸,言灸则随针”,针与灸并用,同时又懂得用药,才算是一个合格的中医。目前通读过经典的中医不到30%,懂经典会用针者寥寥无几,更别说用灸了,这真是中医界的悲哀。其实早在唐代孙真人就指出:“其有需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尔灸之,此为良医。若针而不灸,或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但恨下里间知针者,鲜耳!……学者需深解用针,燔针白针,皆须妙解,知针知药,固是良医。”

灸法对一些寒湿痹痛,或久病体弱者,可以促其产生温热,发挥温通气血、宣经活络、回阳补虚、祛寒逐湿的作用。灸法不仅能够治病,而且能够预防疾病,具有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功能,也就是目前常说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近代针灸书上说热证、实证不可灸,缪矣。早在《灵枢经·背腧第五十一》就指出“乃其俞也,灸之则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勿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急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艾灸不仅可以大扶其正,而且可以泻其火,补泻就在所选穴位和艾灸时间长短、方法之间变化,学者需明知。在此不论针法,只谈灸法。基于多年的临床实践,我认为:隔物灸不如直接灸。隔物灸只能治疗病情较轻的疾病,而对于重证、危证,隔物灸无异于隔靴搔痒。所以,即用直接灸,就必须重灸,对于糖尿病、高血压、哮喘、气管炎、肺结核、中风、心脏病、慢性肾病、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癌症等西医说的不治之症,通过重灸关元、气海、神阙、中脘等穴,都可以取得显著疗效。

总之,究其灸法,则就其功能而言,主要有两种,即:一是预防疾病;二是改善体质而延年益寿。前者是相对于疾病治疗而言,后者才体现了灸法的养生本质特征。

1、预防疾病养生灸:

如葛洪最早提出了灸小儿以预防百病,据南宋刘唠等辑撰《幼幼新书》(明抄本卷七,明刊本卷七15页)载“葛氏灸法,治小儿中客忤恶气方”云:“灸小儿脐上下左右各半寸,及灸鸠尾下一寸,凡五处,各三十壮,都主小儿百病。”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年)亦载此法成为河洛地区民间疗法,卷之四十五《小儿杂病诸候一(凡二十九论)》“养小儿候”载:“河洛间儿喜病痉(抽风),其俗生儿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颊以防噤(痢疾)。”所谓逆灸、灸颊都是预防疾病的灸法。

如上文提到的唐代孙思邈还针对不同地域流动之人提出灸身以防病的方法,云:“凡人吴蜀地游官,体上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灸疮)哲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这指出了北方人在进入南方吴(江南)蜀(西南)之地,为预防当地瘴疟毒气,必须于此前先灸三两处穴位,灸起了灸疮也要续灸。这样到了吴蜀就不会染上那里常流行的疟疾等传染病。

宋代医家张杲也特别提到了常灸足三里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医说·针灸》卷二“三里频灸”:“若要安,三里莫要干。患风疾人,宜灸三里者,五脏六脏之沟渠也,常欲宣通,即无风疾。”

明代医家也特别重视通过“灸(蒸)脐法”来预防百病,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指出此法在立春巳时,春分未时,立夏辰时,夏至酉时,立秋戌时,秋分午时,立冬亥时,冬至寅时施灸,可“合四时之正气,全天地之造化”使“诸邪不侵,百病不入”。这种随季节变化,顺天应时施灸预防疾病的方法正是道家的一贯主张。

2、强身延寿灸:

唐代以来,医家发明了不少强身延寿灸法,并且传播至海外。以下举常见二例说明:

(1)足三里灸: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年)云:“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眼暗。”这种足三里强身灸法流传到日本,成为日本某些地区奉行此灸法家族的长寿秘术。据传日本在年9月11日举行永代桥换架竣工仪式,一长寿之家前往首踱,以祝福这座大桥永存,长者万平岁,其妻岁;儿子万吉岁,儿媳岁;孙子万藏岁,孙媳岁。人们见到这一家三代同行,都是百岁以上的老人,无不感到惊奇,纷纷上前询问长寿之术,万平回答说:“无它技,惟有祖传足三里灸耳!”后来日本民间也流传着一句谚语:“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刘正才引述现代著名针灸医家承淡安先生的高足承邦彦教授的信,介绍了日本一些地区高寿与灸足三里的关系:“承淡安于4年访日,在东京三河地区访问了20余名长寿老人,最高者岁,-岁16人。”

(2)脐灸法:“蒸脐法”不但能预防百病,还是强身却病的要术,道家医家还作出了十分合理的理论阐释,还创制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蒸脐方。明代医家龚廷贤《万病回春》、李梃《医学入门》等书均介绍了灸脐疗法,并从医学生命发生论思想出发,指出选取人体之“脐”作为蒸、灸部位则是因为“脐”作为联结生命先、后天关窍,由此窍人手以后天药物直接补生命之先天元气。清代南昌方内散人认为药物灸脐之法具有见效神速之功,《南北合参法要》“闲情杂著”云:医家外治,如蒸脐、针灸等法,治一切风湿阴寒、下元虚冷诸症,直达病所,见效极神。世皆视为秘诀,不肯传人,今不惜金针度世,一一刊出,救人疾苦。”

以下详细介绍点脐疗知识。

二、古医家对脐疗认识:

古医家脐疗的发展历史中医外治的历史悠久,而脐疗作为一种医学的外治法,亦源远流长,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脐疗。药物敷脐疗法是从古代药熨、敷贴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其安全有效,简便易行,故备受历代医家的推崇。

脐日神阙,位于任脉。《灵枢·营卫篇》日:“足厥阴肝脉……其别支循脊入骶属督脉,上过毛中上行人脐中。”指出了脐与督脉的关系;《素问·骨空论》:“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言明了脐与冲脉的关系;《灵枢·经别》:“当十四椎,出属带脉。”阐述了脐与带脉的关系;《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认为脐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为经气之汇海,五脏六腑之本。《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下系于脐。”《会元针灸学》:“神阙者,神之舍也,心藏神,脐为神之舍。”《灵枢·肠胃》:“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心与小肠相表里,为络属关系,故脐与心脏、小肠相通;《灵枢·营气》:“上行至肝……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人骶,是督脉乜,络阴器,上过毛中,人脐中。”脐属任脉,任脉会足少阳于阴交;督脉贯脐中央,督脉会足少阳于大椎,即脐与肝、胆相关;《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下夹脐。”《难经·二十七难》:“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脾与胃表里络属,脾胃为后天之本,而脐为后天之气舍,即脐与脾、胃相关联;《灵枢·营气》:“故气从太阴出……入脐中,上循腹里,人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脐之深部直接与大肠连接,《幼科大全论脐》:“脐之窍属大肠”,又肺脉属肺,”络大肠,故脐与肺大肠直接相连;《灵枢·经别》日:“足太阳之正……属于膀胱,散之肾……足少阴之正,至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而带脉过脐,故肾和膀胱可通过带脉通脐;《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故名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难经·三十一难》:“中焦者……其治在脐旁;下焦者……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日三焦。”故脐与三焦相通。这些都说明了脐与脏腑、经络的联系,并为后世敷脐疗法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脐部用药物治疗疾病最旱见于晋代葛弘《肘后备急方》,书中提出“灸脐上十四壮,名太仓,可治卒得霍乱腹痛”,此阶段为脐疗的萌芽时期。

到了唐代,脐疗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著作已有很多关于敷脐疗法的记载。如:《千金要方》:“治虚寒腹痛、上吐、下泻,以吴茱萸纳脐,帛布封之。”《千金翼方》记载:“治霍乱吐泻,筋脉挛急……此病朝发夕死,以急救暖脐散填脐。”此外,孙思邈还用东壁土敷脐,用苍耳子烧灰敷脐,用露蜂房烧灰敷脐以治疗脐中流水,用杏仁捣如泥与猪髓搅和均匀后敷脐以治脐红肿。王焘的《外台秘要》也有数多脐疗方法的记录,如用盐和苦酒涂脐治疗二便不通等。

宋元时期,脐疗得到丰富,常用于治疗急证,可见其推广程度和人民的认可程度,如《太平圣惠方》治卒中,“附子研末置脐上,再灸之,可活人。”《三因方》治中暑,“蘸热汤敷脐上”。《万病回春》治疗小儿泄泻不止,以“五倍子、陈醋稀熬成膏,贴脐上”。还有《圣济总录》中记有“腹中寒冷,泄泻久不愈,暖脐膏贴脐,则病已”“治膀胱积滞,风毒气胀,小便不通,取葱津一蛤蜊壳许,人腻粉调如液,封脐内,以裹肚系定,热手熨,须臾即通”。《南阳活人书》用葱白烘热敷脐治阴毒腹痛、厥逆唇青卵缩、六脉欲绝者。

明清时代,敷脐疗法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涉及的治疗领域也进一步扩大,可以说是到了成熟时期,已用于治疗很多疑难杂证或奇证。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有“治大腹水肿,以赤根捣烂,人元寸(麝香)贴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中,以治疗自汗、盗汗,用黑牵牛为末,水调敷脐上治疗小儿夜啼”等。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用麝香、樟脑、莴苣子及叶捣为膏敷脐治疗缩阳症。《类经图翼》用甘遂、黑白丑研末热敷脐上治湿气肿胀。《医宗必读》提出用独活、栀子、青盐捣末填脐并固封治疗小便不通。此外,《景岳全书》《古今医统大全》《简易普济良方》等均有脐疗的内容记载,使后世脐疗更趋成熟。清代医家赵学敏在《串雅内编》和《串雅外编》两书中均记载不少民间药物贴脐的验方,其中有“治水肿病,小便不通,以甘遂末涂脐上,甘草梢煎汤液服之”。此外还有治疗腰痛以生姜、水胶共煎成膏,周厚纸摊贴脐眼,治疗痢疾用绿豆、胡椒、麝香、胶枣共捣烂贴脐上等。所载方简单且效验,迄今仍被临床所沿用。清官御医吴谦在《医宗金鉴》中说:“阴阳熨脐葱白麝,冷热互熨水自行。”该法是用葱白捣烂,加入麝香少许,敷脐上,并以冷热刺激,治小便癃闭、点滴难出之症。可见当时药物贴脐法的应用,不仅流行民间,而且宫廷太医也吸收应用了。至晚清,清代外治大师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提到:“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缚脐上为第一捷法。”又说“对上下焦之病,也可应用敷脐而上下相应”,提出敷脐法可治“风寒、鋈第三讲肿瘤外治心语霍乱、痢疾、疟疾、黄疸、食积、呕吐等……此法无论何病,无论何方,皆可照用”,《理瀹骈文》是其论述外治法的专著,书中记载贴脐、填脐、纳脐、涂脐、敷脐、掺脐、灸脐等法的验方达种之多。治疗病种遍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而且对贴脐疗法的作用机制、药物选择、用法用量、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辨证施治方面,都从理论上作了系统阐述,使脐疗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同时指出“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其对脐疗的发展和应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到了近现代,脐疗越来越受到现代医象的重视,无论是在临床应用还是在理论研究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和认识,是脐疗的提高时期。现在,敷脐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涉及呼吸、消化、心血管、泌尿、神经、内分泌等多个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疾病,并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衰老、抗肿瘤、抗过敏、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改善微循环、养生保健。

三、脐疗的作用机理

1.中医机理肚脐,位于腹部正中凹陷处,是新生儿脐带脱落后遗留下来的一个生命根蒂组织,属中医经络系统中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取“如门之阙,神通先天”之意,名为“神阙”。《经穴名的考察》称“神”是心灵生命力,“阙”是君主居城之门,为生命力居住的地方。神阙穴是任脉的要穴,任脉乃主一身之阴,有充养和总调阴经脉气的功能,对诸阴经有主导统率作用,神阙穴通过任脉与五脏六腑及十二经相通。使药物不断刺激局部腧穴,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酣阳,使人体可以达到“阴平阳秘”的稳态。具体而言,其机理有:

(1)局部药物吸收作用: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是腹壁的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作用最弱;而且脐下脂肪组织缺如,皮肤和筋膜、腹膜直接相连。脐部皮肤除局部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分布有丰富的静脉网,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另外,脐部是一凹陷隐窝,乃天然药穴,最适宜置药,药物敷贴后形成自然闭合状态,可较长时间存放,这些均有利于药物穿透皮肤弥散,从而被人体吸收。敷脐后,药物通过脐中皮肤的渗透和吸收、经脉的循行,输布全身,直达病所,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2)腧穴经络传递作用:脐(神阙)与经脉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与奇经八脉的任脉、督脉、冲脉和带脉直接关联。根据中医理论,神阙穴隶属任脉,任脉与冲脉相交会,与督脉相表里。任脉、督脉、冲脉“一源三歧”,三脉经气相通。同时,任脉与督脉周循全身,分别总督阳脉与阴脉,在防治疾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任脉为“阴脉之海”,能“总督诸阴”,对全身阴经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其脉气与手足各阴经相交会。因任脉联系了所有阴经,故脐可通过任脉与全身的阴脉相联通。督脉为“阳脉之海”,能“总督诸阳”,它的脉气多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督脉又与阳维脉变会于风府、哑门。故脐又可通过督脉与诸阳经相联系。冲脉上至头、下至足,贯穿全身,为“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能调节十二经气血,其脉气在头部灌注诸阳,在下肢渗入三阴。故脐可通过冲脉与十二经脉相通。带脉横行腰腹之间,能“约束诸经”,足部的阴阳经脉都受带脉的约束。又由于带脉出自督脉,行于腰腹,腰腹部是冲、任、督三脉气所发之处。故脐可通过带脉与足三阴经、足三阳经以及冲督相联系。

(3)系统调节作用:脐中部位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神经丛和神经束。药物敷贴于脐部,不断刺激脐部皮肤,使局部皮肤上第三讲肿瘤外治心语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通过神经反射和传导作用,借以激发神经一内分泌.体液调节功能,改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状态,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和防御能力,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2.脐部组织学结构人在胎龄3个月时,脐带就形成了。脐带是胎儿与母体联结的纽带,是胎儿生命的桥梁,它一端联结于胎儿的脐轮,另一端联接于胎盘。脐带由两根脐动脉和一条脐静脉以及包裹于它们表面的胶冻状组织组成。各种营养物质和氧通过脐带源源不断地进入胎儿体内,同时胎儿代谢的废物又通过脐带运输出去,这就是胎盘循环。其中脐箭脉流动的是从母体而来的富含氧气和养分的动脉血,通过脐静脉,胎儿从母亲获得氧气及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脐动脉是从胎儿流向母体的静脉血,将胎儿的代谢废物传至胎盘通过母体而排出体外。胎盘循环保证了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皮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皮下无脂肪组织,皮肤和筋膜、腹膜直接相连。脐下腹膜还有丰富的静脉网,浅部和腹壁浅静脉、胸腹壁静脉相吻合,深部和腹壁上下静脉相连,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这些组织结构有益于药物吸收转输,即使脐疗药物为大分子物质,脐部也比其他部位容易吸收转输。药物敷脐后,其*有效成分通过脐部皮肤的角质层进入细胞间质,药物通过脐中皮肤的渗透和吸收、经脉的循行,输布全身,直达病所,从而发挥治疗作用。现代有学者研究认为:敷脐疗法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衰老、抗肿瘤、抗过敏、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重庆市中医非物文化遗产

老氏静卧养生法(梦密功)

传奇故事

不觅仙方觅睡方,

一睡百病消!!

赞赏

长按







































北京最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可治愈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bm/7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