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十二步秘功一收心求静及必知的

  “打坐”不仅仅是佛家禅修时的一种坐法,目前已经成了一种非常时尚的养生健身方法,甚至连国外也开始盛行起来了。有些同修在练习打坐之前,能够先认真学习了解有关打坐方面的一些常识和知识,再持之以恒地勤加修炼,所以收效显著。

打坐是佛道修行倡导的实修功法,尤其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打坐静心对身心有很大的益处,但是打坐也是有禁忌的,下文供各位同修参考。

但也有的朋友只是“照葫芦画瓢”,看人家打坐觉得不错,也不求甚解就开始自己修习打坐,但是打了一段时间也没见到什么“效果”,于是就觉得没用或者干脆放弃,实在可惜!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打坐禁忌方面的问题,希望能够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初学佛者如何练习打坐

  当你对佛教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读诵了一些基础的佛经之后,就可以开始练习打坐了。打坐就是让你的身体、思维和心灵都能安静下来,这既是一种养生保健方法,又是学佛修行之人的基本修练方式。其基本动作就是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断除妄想,让你的心安静下来,以洞察到平时不能发现和思考到的一些东西。

  在打坐前,需要做一些准备。一是先要选一处安静的,光线不要太强地方,避免因为外界的打扰而让你无法静下来;第二是如果在硬地板或床上打坐,最好加一个薄的软垫,这会让打坐者身体上舒适一点,更容易放松。打坐的基本动作要领:坐软垫上后,可以采用自然盘,单盘,双盘,瑜伽中的达人坐等,左右轻微摆动,领会一下,自己的臀部的两个骨头是不是均匀着力在地板上。入坐后双手可以结定印,瑜伽印等。头部正直,腰不要弯,全身放松,眼轻轻闭上,自然均匀呼吸。可以专注呼吸,仔细观察一呼一吸间的变化。

  对于一个刚开始学佛的居士而言,最初练习打坐时,可能会遇到的是杂念丛生,一个念头接一个,无法入定,内心根本静不下来,这时不要人为控制,杂念来就让其来,去就让其去,自己观察这些杂念是如何起的,又如何灭的,仔细观察万物间的生灭变化,慢慢的,时间长了,心也就能静下来,打坐的时候就能进入虚空境界。要通过慢慢练习,做到一切事情尽管来,我心不动。这是真正随顺,而不是压住它不动。压住它不动是不行的,物及必返,一随顺,不必强求,只是加以引导即可。

  上面说的是心灵上的感受,对于初学打坐者来说,最难忍受的应该还是身体上的不适应。初学打坐,可能五六分钟,你就能感受以腿开始疼痛和麻木,时间稍长一点,钻心地疼,一刻都不能忍受,恨不能立刻下坐,这时不要立刻下坐,先观察和一下疼痛的来源,然后看能不能坚持,慢慢的延长时间,第一次5分钟,第二次8分钟,第三次15分钟,时间一长,就可以坐上二三个小时了,这也需要锻炼。当然如果疼痛就马上下坐,可能你打坐一年也提高不了,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适当给自己加压,当然这也得把握好一个度,循序渐进,慢慢提高。

  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养成每天定时打坐的习惯,这样容易入定,也许许多人会说,怎么平时妄念不多,一打坐入定妄念反而变多了,这是正常的,因为平时心乱,看不见念头在乱动,等到你心里稍微静下来后,就看见念头在动了。这怎么办呢?怎么将妄念息下来呢?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耳根来摄意根。持咒需要一字一字从心里过,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才能如法。所以打坐的要旨就是“心念耳闻”,摄住妄念不动而入定。不然你坐在这里,嘴里念咒或佛号,脑子里面却七想八想,那就不能入定。一定要心念耳闻,死心塌地地打坐。

  很多居士在打坐的过程当中,会有很多现象出现,如美好的佛、菩萨光明等善像,或丑恶的魔相,这是正常的,不用去理睬它。有相的东西都是假的,一着相,就容易着魔。还有,当你从有相过渡到无相的时候要起一些变化:比如身体没有了,或手脚和头没有了等等,都不可管他。这只是身心将脱落的前奏。一害怕,一惊觉,即前功尽弃而出定了。打坐定境中的一切形象都不能理睬,须置之不理。《金刚经》的警句须牢牢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色相都是假的,不睬它就没事。一理睬执着它,就有着魔之虞。

  打坐,是学佛修行之人的必修课,从最开始的十多分钟开始,到最后每天一小时左右,坚持下去,你会发现你的生存和生命力量,同时,通过打坐,还可以提高你的身体素质,是一个对身心健康都有益的锻炼和修行方式。

第一步收心求静

《法诀》

初打坐,练静动,全身内外要放松。

二目垂帘守祖窍,舌闭天池津自生。

深细长匀调呼吸,心定念止是正功。

身心两忘万籁寂,形神俱妙乐在中。

掐子午,除杂念,祖炁修足玄关现。

脸似蚁爬丹田暧,口满津液要吞咽。

下座拂面舒筋气,浑身上下搓一遍。

筑基炼己全赖此,静极而动一阳现。

打坐

功法详解

收心求静,是道家的修身养性、打坐参禅,也是性命双修基本功。入坐前,先将衣服上的钮扣解开,宽衣解带,全身内外放松,心里预先要有一种愉快感,用舒畅愉快、乐在其中的情绪来帮助入静。、

取坐势,在床上、沙发上、椅凳上皆可。身上披的衣服应根据自己的身体以及气候变化增减,慎勿着凉感冒。

打坐时的面向:面向正东或正南,夜间要面向窗户亮光处,以免神昏易睡。

坐功要领:盘膝端坐,脚分阴阳,手掐子午,二目垂帘,眼观鼻,鼻观心。闭口藏舌,舌顶上腭,呼吸绵绵,微降丹田。心神意念守祖窍,三花聚顶秋月圆。下座拂面熨双睛,浑身上下搓一遍。伸臂长腰舒筋气,静极而动一阳现。要领详解如下:

盘膝端坐:盘膝有单盘、双盘、五心朝天之分。初学者可采用自然单盘膝,不要勉强。所谓端坐,是上体自然正直,不前俯后仰,百会与会阴成垂直一线,但务必放松自然。须知松则气顺,经脉舒畅;僵则气滞,有碍气血流通。只有全身内外放松,才能给入静创造条件。

脚分阴阳:盘膝时左脚属阳在外,右脚属阴在内,为阳抱阴,但不是绝对的,如感到不舒服可改换。对此不要太拘泥。

手掐子午:左手拇指掐本左手中指午位,右手大拇指进入左手内掐住左手无名指的根部子位,两手相抱放在小腹部,这为阴抱阳。但必须说明:掐子午不等于掐诀念咒。因子午这两道脉通寸、关、尺,而寸、关、尺之脉通心,心通脑,掐子午是为减轻动脉撞心的力量,使其少生杂念,有助于入静。丹经云“手脚和合扣连环,四门紧闭守正中”是也。

二目垂帘:即是二目似闭非闭,微开一线同观鼻尖,看似对眼。太闭则神气昏暗,太光则神光外驰。故古人有云:“日月合并,金木和合,回光返照,返观内视。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不空,是乃真空;观空乃空,是为顽空。”这是古人的所谓“长生久视之道”。

眼观鼻,鼻观心:二目垂帘,眼看鼻尖,神定则心定。两眼同看鼻准,活动的思维,纷纭复杂的意念就能安定下来。眼观鼻而心不在鼻,由观而达到忘观,外观其形,形无其形。所谓鼻观心,是为了下颌微收,使气嗓管调直,呼吸自然流畅。

闭口藏舌,舌顶上腭:上腭是天池穴,在上牙内寸许凹陷处,口念“儿”字时,舌尖所触部位。闭天池,一是方面是为了开玄膺(玄膺穴在巧舌之后),使真息往来畅通无阻;另一方面则是闭口免伤真炁。再则,舌根下有生津两穴,左为金井,右为石泉,闭上天池易于生津。静坐往往津液满口,并有清而甜之感,此时应用吞律法将津液吞入腹内。即舌顶上腭不动,将津液吮至舌根,待欲喷呛时引颈吞下。这样引吞,可直接入任脉,化为阴精,是造精之捷径,健身之妙法。

呼吸绵绵,微降丹田:调理呼吸,又谓调息,是初步入静的重要环节。用功时既然是闭口,无疑要用鼻呼吸,要求深、细、长、匀。不论是顺呼吸还是逆呼吸,都要求腹式呼吸,这样才能深。所谓细,即连自己也听不到呼吸声。长,是将呼吸拉长,要息息归根,下降丹田,不要憋气,要放松自然。匀,即快慢均匀,务要心息相依,不即不离,达到息不调而自调。甚至,至虚极,守静笃,会出现呼吸顿断。初学者,要用自然呼吸。呼吸绵绵,深、细、长、匀,能扩大肺活量,促进和加强内脏各个部位的功能,尤其对消化系统功效更为显著。

心神意守祖窍:祖窍,在二目中心,是过去经书不载、历代祖师秘而不传的一窍。余师千峰老人曰:“天下地上安祖窍,日西月东聚先天。玄关之后谷神前,正中有个空不空”。此窍是玄关出人、明心见性的门户,是锁心猿拴意马的桩柱,也是延年益寿的阶梯。初步炼性先守此窍。含眼光,两眼观此窍;凝耳韵,两耳听此窍。这即是古人所谓:“常有欲以观其窍,常无欲以观其妙”。守窍是为了忘窍,故有“知而不守是正功”之说。“以有心求则有相,以五心守则落空”。故云:无忘无助,似守非守。性要自悟,命要师传。心静念止是先天,意动神驰是后天。只有守定祖窍,才能使瞬息万变的活动思想安静下来。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做到心静念止,身如槁木,心若止水,意似寒灰,一念不起,一意归中,万籁俱寂,身心两忘,恍恍惚惚,杳杳冥冥,此时感到一股电流在身上奔腾咆哮,犹如触电,全身酥麻,其舒服感妙不可言。这正是形神俱妙,了在其中。此景过后,但觉眼明心亮,神清气爽,精神振奋。如能得到五分钟的真静,足能消除一天的疲劳。如能每日坚持坐功,即使得不到真静,有时也会感到手脚出汗、丹田发暧、脸似蚁爬、头顶气旋。这些现象,都是坐功的收获,日积月累,祖炁修足自然玄关出现。

三花聚顶秋月圆:三花即精花、炁花、神花。只有精炁神修足,才有三花聚顶秋月圆的现象。秋月即玄关。玄关与祖窍同样都是过去道家三口不说、六耳不传之秘。玄关与祖窍往往连在一起,实际玄关是玄关,祖窍是祖窍。可以说:祖窍是玄关出人的门户。玄关不在身上,祖窍不在身外。玄关者乃玄妙之机关也,不在身上,离身难寻。《节要篇》云:“一窍玄关要路头,非心非肾最深幽。膀胱谷道空劳力,脾肾泥丸实可羞。神气根基常恍惚,虚无窟穴细搜求。原来只是灵明处,养就还丹跨鹤游。”又道:玄关不在心肾,不在口鼻,不在肝肺,不在肚轮,不在尾闾,不在谷道,不在两肾中间一穴,不在腰间脐后,不在明堂泥丸,不在关元气海,不在脐下一寸三分。又道:“道发三千六百门,门门各执一苗根,惟有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又说,此玄关一窍乃人生死之穴,无极之根,太极之母,是父母未生前先天真一之炁。过去把玄关说得神乎其神,玄之又玄,好像谁能知道玄关所在之处,就能立地升仙似的。玄关到底是何物,又在何处呢?根据余祖师千峰老人及父亲继承道教龙门派传统的说法,通过收心求静,静极而动,炁发则收炁,精动则下手炼精化炁,补脑养神,精炁神足,坐静时,眼前出现一圆光,这即是玄关,又叫慧光、神光、灵光。历代修持者都把玄关看成超凡入圣的阶梯,故不轻易传人。虽然从经书上偶有透露,也只是一些不易看懂的隐语,况且其说不同,使人无所适从。

下座拂面熨双睛:每逢坐完功后,先将两手搓热,趁热用手捂住两眼,热散后两手猛然向两侧分开,两眼同时随之使劲一睁,如此三至五次,再左右转睛。左转9周,再向右转九周。经常坚持,不但保持眼球灵活不得眼疾,还使通眼脑气筋通畅,保持眼睛不花。拂面是用两手搓拂两颊,使脸色滋润,推迟生长皱纹及老斑。

全身上下搓一遍:全身干搓,又叫干沐浴,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紧接拂面熨眼转双睛之后,两手从头部开始搓起,继而由前额、两太阳穴、迎香、两耳前后,大脑、小脑、风池、风府、两臂内外至两手背,再由胸前肺部、两胁,两手并行搓小腹两侧、肚脐、两腰眼、两腿外侧内侧、膝盖、脚心。两手搓时必搓热,最后再揉睾丸。以上各点,搓时最好用数字来约束,以免点到从事。干沐浴倘能持之以恒,定有意想不到的功效。重点是鼻窝、脖颈、腰眼、睾丸、尾胝涌泉。搓完后舒筋气。

伸臂长腰舒筋气:干沐裕后,仍坐床上,上身坐正,两腿伸直,舌顶上腭,然后上身后仰,两臂随之向上伸舒。同时鼻子吸气,两眼向上翻看,脚尖前绷,脚跟后收,身体整个仰卧床上。然后,上身由仰卧坐起前扑,以头靠拢两膝,两手打两脚涌泉穴,两眼往下看,鼻子呼气,两脚尖向里勾,脚跟向前蹬。如此一仰一俯,反复七次为止。此法有舒筋活络,长腰增力,抻筋活腰,强肺健胃,通带踵、养大脑的作用。

收心求静,也是为了求动。这种动是通过坚持不懈的用功,并能经常入静,在坐静中大脑得到充足的调养,日积月累,脑气胞日渐充实,身体日渐强壮,面色日渐红润,精神面貌几有焕发青春之感。当然由于年龄、的不同,体质强弱的各异,以及用功的勤怠,入静的程度深浅,必然会在每个人的进度上出现千差万别。尽管在进度上每人有快慢之分,但从静中得来的心身日渐愉快和健壮必有同样之感。

静极而动,是在静坐时,心里清清静静丝毫杂念没有的前提下,外阳勃然而起,这即是活子时到。此时不等念起,急用转法轮收炁降龙法,将这初步静养来的养生至宝收归我有。具体做法详见第二步功法。

收心求静即是筑基炼己的功夫。所谓炼己即是炼心、炼性。炼即是锻炼的意思。心不炼不死,性不炼不活,神不炼不灵。只有炼得识死、性活,神自然会灵。吕祖云:“七返还丹,在人先须炼己待时。”柳华阳祖师曰:“若不炼己还虚,则临时熟景难忘,神驰炁散,安能夺得造化之机。”应该怎样炼呢?柳祖又云:“眼虽见色而内不受纳者曰炼,耳虽闻声而内不受音者曰炼,神虽感交而内不起思者曰炼,见物内醒而不迷者曰炼,日用平常如如,而先炼己纯熟”。上面吕祖所谓炼己待时之时,与柳祖所说的临时之时,同是指的阳举炁发活子时之时,下手采药炼精化炁之时。此时若炼己不纯,意志不坚,很容易顺熟路而去,前功尽弃。故古圣先贤(指善养生者)强调,修性养命,首先必须筑基炼己,打好基础,否则虽有所得,也容易得而复失。只有炼得识死性活,对景无心,常寂常静常觉照,性自圆明神自灵。在静中求动,动中采补,循序渐进,待精尽化炁,亏损补满,则筑基炼己才算告一段落。

初步收心求静,与各家静养功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龙门派的静养功是小还虚,是吕祖沁园春词中的炼己待时。这个“时”正是静极而动一阳炁发的活子时,时来炁发为之命动,命动炁发即收回才算性命双修;不知炁动收炁、精动炼精,就不算性命双修。

打坐的时候有以下十个禁忌:

一、不能压妄念

打坐时不能去压制妄念,而是要转化妄念。说来很有趣,连平时我们想都想不起的一些念头,一打坐就统统地冒出来了,什么妄想都起来了,这时候,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浮想联翩那样地打坐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我们要把自己的心收回来,安住在内境之上,或者选择一个所缘境(“所缘境”就是在心里模拟、想像一样东西,然后用心盯住这个影像,不让它晃动、消失,这个影像就叫作“所缘境”。)

如同“大圆满”里观“啊”字一般,或自己选择一个所缘境,选定以后开始修行,摄心守意,心定住在所缘境上,就像将野马拴在木桩上,不让它向外乱跑一样。我们要修止自己的心,修止就是要收摄此外散的心,使心定住到内心所缘境上来,不让它散乱外跑。

如果打坐时妄念太多,妄念冒出来了,就把咒语提起来,用咒语来转化自己的念头。千万不要去压念头,因为念头是压不住的,而且还会越压越多。静坐不用压念头,念头来了不压也不阻止,由它来,随他去,不睬不理,自然叫它化空,这就是转化。

打坐不是压制妄念,压制妄念就是把念头压死,念头压到死水里去了,一个念头都不起来了,你的打坐就是“死在”了那里。死水不藏龙,死心不觉悟,若是没有了心思与妄念,那样的话就不能开悟。所以我们成道要有活泼的心思,要用智慧把妄念转化成妙用,妄念一来,第一,不要压制,马上转化;第二,念头尽管来,不要去管它;第三,妄念归空,让它自灭。

二、不能求神通

我们打坐不是为了求神通,而是为提高证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神通的,只是我们的法能不够,因此神通显现不出来而已。如果你是为了求神通而打坐的话,那就最好不要打坐了,不然的话,你很容易走火入魔。

打坐时一点也不能求神通,求神通非但不能成佛,成魔倒可能是有你的份!因为你心里有所求,那就是执着,而执着恰恰正是成魔的因素。打坐就是静坐,静坐就是要把心安静下来。

反之,如果你一心想求神通的话,打坐的心能够安静下来吗?打坐本身就是为了净化心中的妄念、把我们心中的杂念洗涤空净,一点也不执著,一点也不妄想,一点也不贪求,这样才能真正地成佛。佛经云:自心清净是佛。成就佛的唯独条件就是自心空与净,若是自心不空不净,则永不能成就佛。我们学佛打坐的最终目的不是神通,而是觉悟,因此,打坐千万不要执着追求神通。

三、不能有淫念

这里针对的不是出家人,而是在家人。因为,出家人本身就是戒淫的。在家的弟子,打坐前后四个小时之间夫妻不能同房,因为在打坐前四个小时之内同房或邪淫的话,很容易伤害肾脏;打坐后四个小时之内夫妻同房的话,也容易伤害身体。所以打坐之后不能马上同房,最少要隔开四个小时;同样地,同房之后也不能马上打坐,必须经过四个小时休息之后再打坐,如果立刻打坐就很容易生病。

四、不能吃饭前后

饭前饥饿与口干的时候不能打坐,否则对心脏不利;吃饱了饭也不能马上打坐,这样对胃不好,饭后一个小时才能打坐。

五、不能有烦恼

心情不愉快、不舒服,心里有烦恼时不要打坐,因这样压制了肝气不通,会生病。特别是生气与发脾气,感情挫折、失恋等情绪大波动时,千万不要打坐,因为在这种情形下很容易精神出问题,所以心情不愉快时,可以出外散散心,或者看看书,把不愉快的情绪消化掉,待心情好的时候,再来打坐。

六、不能生病

一般有头痛、头晕、感冒等小病时,还可以继续打坐;但是如果五脏六腑有大病,或者精神有病,腰椎和颈椎等不好受的时候,就必须要停止下来,该看病的看病,该吃药的吃药,该休息就休息,出去散散心,多锻炼,多运动,等病好了之后再继续打坐。

七、不能坚持强忍

刚开始禅定与打坐时,坐一会就腿痛,腰痛,在这样情况下坚持打坐心也不会静,腿痛了就将腿伸开,摇晃摇晃,把脚和腰摩擦一下就好了。只要能不怕吃苦坚持修行,慢慢就好了。

有时可能还会出现身体发热,有时发冷,有时发抖,有时恶心,有时想吐,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也不必恐惧,但也不能执著,自然地放下,把心慢慢放松,如果腰酸、腿痛、膝盖痛等严重的话,就不要坚持强忍下去,你忍下去心也不静,而且对肾不好,还是要好好休息,锻炼好身体再来打坐。

八、不能身不净

这只是针对女人而言的,女人“月经”来的时候身体不净,虽可以打坐,但是不能双盘,双盘很容易造成血崩的危险,所以月经期最好不要打坐,若一定要坚持的话,也只能打单盘,不能双盘,而且时间也不能长。怀孕期间也算身体不净,那时候,还可以继续打坐,但是不能盘坐,可以躺着修,到八个月之后,就不要再修了,只念念心咒就可以了;孩子生完之后半个月不能打坐,之后可以单盘,再过一个月之后可以双盘。

九、不能三不静

在打坐修行时,三门要静坐:身静坐就是五支坐法,一个小时之内手印不能散放;“语静坐”就是要禁止口语,说话要停下来,不可说话,不能出声,唇最好也不要动,需要时稍微动一点也可以。静坐期间绝不能说世间的是非话,或者唱歌,或者自言自语等;“心静坐”就是心不要散乱往外跑,如果感觉到妄念起来了,不要立刻去理会,不可压制妄念,也不可随之去流浪,否则就是妄上加妄了。

“贪嗔痴”的妄念来的时候,不睬不理;喜意善念出来的时候,淡然视之,不过如此而已。只要我们的心不跟随念头乱跑,那就是坐得好。坐得好不好就在于你的心能否安静下来,心静下来了,就说明你打坐打得好,若是心静不下来,说明你的打坐还是有问题的。心静你的功德会往上增添,心乱功德则往下降,打坐静坐的功德不可思议。

十、不能过度打坐

一般打坐没有具体规定的时间,各宗派都有不同的说法,有些宗派每次打坐要一个小时、两小时、三个小时、甚至一天八个小时等等,都有不同的做法。我认为初步打坐者刚开始可以半个小时,过了一个月之后再增加五分钟,这样半年之后打坐的时间每次就可以是一个小时。

第二年,每天早上一个小时,晚上一个小时;如果有时间的话,早上、中午、晚上每次各一个小时,总共三个小时;再有时间的话,早晨、日出、中午、晚上每一次一个小时,总共四个小时;第三年,早晨、日出、中午、下午、傍晚、晚上每一次一个小时,总共六个小时。待禅定达到如如不动的境界时,打坐时间再长也没有错误。可是从初步到三年之间的打坐时间不能太过度。

打坐时间以外的空闲时间,我们还可以请求诸佛菩萨及上师护持自己,使我们静坐圆满,愿一切障碍回遮,愿修炼不致中途停顿,愿我们的福慧都能增长。

所发布的文字及图片除原创外,其余均摘自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对原文作者深表敬意。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敬请及时告之,我们会立即删除或做其他妥善处理。

更多精彩文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bm/57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