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文字版·
现在你们《八部金刚功》都学会了,首先先给自己的父母说一说,保护他的身体健康,他无病。老人没有病,我们儿女心里就放下了。一人有病,全家得病。你家里有一个病人,这全家人都替他担心,这是避免不了的。
反正大家要有这个心,要想出来,拿出道家的道德之心,要救普遍天下的人。我们要……
我们都是一个天地的父母,一个日月照临的兄弟姐妹。生天、生地、生万物,万物就指着……是不是啊?
把这个八部金刚功耐心学标准,现在好了很多的癌症,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肩周炎啊、腰疼、腿疼,好的太多了。这个时候我们有了八部了,我们亲眼看见,几十年不好的病,有的八部金刚没学会咧,还没学完呢,他的病就好了一半了,这是真的。
反正总的来说,我跟大家说,那个练功出现的毛病,你们不要害怕。一个大便,拔(拉)肚子,它拔十天、八天,它拔一拔,一切的病都好了。拔肚子,练功拔肚子,你们不要害怕,它拔肚子,它不影响工作,也不影响精神。要是随便得一个拔肚子的病,要不了两次,把人拔的都起不来了,它这不,它越拔越精神。
另外一个出大汗,人身上出汗。这个汗出来很不好闻,臭的很。有的出几天汗,有的是练一练,它再消不下去,从口里往外吐,吐上几回,病就好了。最害怕的时候,就是练上几天,或者一个礼拜、两个礼拜,浑身疼的要紧,筋也疼,骨头也疼,气血都疼。
但发现这种毛病,不要害怕,原来我们也害怕,怎么练练,都发现这么痛的厉害,他一不练了,没有病了。他再练,又起来了,但起来继续练下去,练的他上边不疼了,那基本上病都好完了。我先把这个练功出现的毛病,跟大家一说,你们不要害怕,我们都有了经验了。
这个东西(八部金刚功)是南五祖张紫阳,跟第五祖白玉蟾,白玉蟾加了外动作,内八脉是张紫阳传出来的。
前言
中国的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摄生、养生学术,素为世人视为瑰宝。生死之道,重“炁”“體”二字。“炁”生万物,“體”包万物。“炁”为“體”之本,“體”为“炁”之寓。无“炁”不成“體”,无“體”“炁”不存。故讲道不离體,离體不为道。“炁”“體”,即道德,即性命,即内外,即阴阳。《黄帝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又曰:“上古有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金刚长寿功是我国道家祛病强身、健康长寿的一套秘不外传的优秀功法。它吸取我国传统优秀的气功文化之精华,应用“天人合一”自然规律,结合“阴阳五行”中医理论,由《金刚功(外八部)》和《长寿功(内八部)》两部功法复合而成。金刚功为阳、为刚、为外、为显、为离、为火、为乾、为体、为后天、为基础;长寿功为阴、为柔、为内、为隐、为坎、为水、为坤、为神、为先天、为上乘。修炼金刚长寿功实为内外结合、刚柔结合、乾坤结合、坎离结合、先天之气与后天脏腑五谷水化精微之气结合。长期习炼可以达到“天人合一”虚空无为的境界和性命双修、阴阳平衡、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金刚功练外功,练形体,练五脏六腑。运用双臂变成一横一直的直线弧形,用刚性内劲之气疏通全身的经脉。坚持习练能调节、理顺四肢,使身躯、骨骼、关节的连接舒畅;能调整身体中柱脊椎骨的某些变形与错位,使其神经系统恢复正常;能协调五脏六腑运作,排除体内各种病气,强身健体。
长寿功练内功,练心神,练人的先天之气。它着眼于松静自然,存心凝神,采用许多柔和的曲线弧形动作,沟通天地先天之气与人体脏腑元气交融。长久习练,使进入“玄牝之门”,练精化气,练气化神,五气归元,最终达到练神还虚、复归无极、无思无为、物我两忘而“天人合一”的无极境地。此乃长生之道也。
外气动诱发内气,内气动则带动外气。先天气赖后天气培育充养,后天气得先天气以活力资助。故金刚长寿功刚柔互辅,内外交融,阴阳相合,实为道家养生长寿之上乘功法。
本功法不分男女老幼均宜习练。不论肥瘦病残,不讲东西南北,不拘室内野外,皆可习练。少壮练之长智长力;老人练之长寿长生;健者练之增气增力;病者练之除疾除根;胖者练之正常减肥;瘦者练之体重增加;不出偏差,更无走火入魔。金刚功外刚,强劲好动,象征阳气方刚,宜在清晨阳光快出时,选择一幽静环境习练,让全身金刚之阳气与朝阳相映同辉。长寿功内柔,虚静,宜在深更夜静,晶莹的月光下习练,意景相宜,功效倍增。
守株待兔,固不可取;叶公好龙,亦非所宜。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亡羊补牢,何如未雨绸缪。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求。欲健壮而长寿、长寿还健壮者,朝练“金刚”,夜练“长寿”,百天四月,自己可知,亲友可见,长期坚持,倒啖甘蔗,渐入佳境。贫道讲求实际,不爱多言。
“道生之,德蓄之。”金刚长寿功讲德。若恬淡虚无,心神宁谧,豁达开朗,顺应自然,人之元气必定聚集,周流于身,长寿则不难矣!
昔道祖邱处机秉王重阳全真教之精义,集众家之所长,深受元太祖器重,赐号“神仙”,进爵“大宗师”,掌管天下道教,乃造就道教风靡鼎盛之势。邱祖创立全真龙门派,人才辈出,代有高人沿袭相传,其辈份字号历经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至、理,累计二十二代。吾师祖席永贵,全真龙门派正宗第十八代,为湖北省武当山太子坡主持;师爷王圆吉,全真龙门派正宗第十九代,接任武当山太子坡主持;师父刘明苍,全真龙门派正宗第二十代,出家于大天竺山铁钟坪大庙,后云迹陕西省华县福城山(即少华山)碧云庵任当家。收徒弟十七人,香火余烬,今尽存吾一人矣!
《金刚长寿功》为历代单传之功法,知者甚少。由于历代皆是口传,无文字留下,社会上尚无此功法,即便道友中亦无流传。吾十七岁于华山遇师刘明苍而出家,承传此功,八十四载习练不辍,获益殊深。今虽年居百岁有余,因得师之法,又承天施大恩,体格还算硬朗。
为弘扬祖国道教文化,为炎黄子孙乃至全人类的文明昌盛、福寿康宁,遵循祖师“代代传,不能断”之遗训,将此单传口授之秘法,结合自身数十年修炼之心得,整理成文,公诸于世,以期对众生作微薄贡献,使功德更大圆满。愿历代祖师颔首微笑,助我修成大道也。
中国道教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一代
张至顺真人(道号米晶子)
养浩然之气炼金刚之体
(张至顺真人简介)
张至顺道长,道号米晶子,又号九曲回阳道人,河南省沈丘县人。生于年11月24日,七岁时值清末民初,战乱灾荒交加。因家境贫困离家乞讨。十二岁随师学艺,十七岁在陕西省华山遇师刘明苍道长而出家。年7月28日午时,羽化于湖南张家界黄中宫,祥云瑞彩,功德圆满。
在道观,他从事杂役,终日劳苦,磨练心志,因道心清明和修炼上独辟蹊径,被师授以真传,为中国道教全真龙门正宗第二十一代传人。
张至顺道长终生清修,苦己利人,顺应自然。他心地虔诚,奉师如父母,恪守门训不曾逾越。
他离尘脱俗,研读道经,专心修炼,把握阴阳造化之妙,立志攀登丹道之巅峰。
他长途跋涉,忍饥挨饿,苦行募化,积累资财,整修一座又一座道庙。
他恭谦好学,广交良师益友,掌握中药、针炙、按摩等高超中医医术,急人之急,为许许多多的疑难重病患者除疾救命。
他心无挂碍,洒脱飘逸,云游四方,随缘变化。
历经风风雨雨,道长志坚笃行,功具德备,在修炼上获得了极深的造诣,曾被同辈道友羡称为“水上漂”、“七九道人”、“八卦神仙”。
张至顺道长修炼八十多年的惊人成就之一,就是他那金刚长寿之躯。虽然百岁高龄,但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肌肉结实,肢体灵巧,语音洪亮,步履娇健,其体格之健壮为世所罕见。生动地显现了道家的“寸柄在握,我命在我不由天”的思想和“长生久视之道”的修真妙缔。
道长解放前隐世修炼,解放后曾任陕西省宝鸡县人民代表,全国重点宫观陕西周至楼观台(道教祖庭)监院、山东崂山太清宫南岳玄都观知客及湖南张家界明元宫道长、湖南慈利五雷山道教协会会长、全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等职。
张至顺道长是当今世上的高道。从当年流浪乞讨、清苦出家到今日修养有度、气质非凡,他深深体会到祖国道教的伟大。
有感于国家改革建设的需要和气功界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现状,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本着道教“济世度人”的宗旨和传统,张至顺道长于一九九三年毅然出山,将祖师的秘传和自己毕生修炼所得献之于世。先后在山东(青岛)、湖南(张家界)、广东(增城、湛江、肇庆)、上海,以及泰国等地传授金刚长寿功和丹道内功。
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无比自豪,对炎黄子孙的殷切厚望,给学员以强烈感染;而他的道家真传“点点入骨、处处见血”,更使学员如入宝山,日不暇接。
《金刚长寿功》和《长寿功》就是他近几年在讲授基础上整理出来的。该功法在刘明苍师传时比较零散,尤其是《长寿功》后四部的功理部分阐述甚少,经张至顺道长梳理充实,这一几百年来单传口授之秘法,成为系统文字,广为世人受用。
中国道教炁体养生法研究小组
金刚功简介
《八部金刚功》历史悠久。据师传,早在唐代已有雏形。到宋代,许多宫观已在推广。经元、明至清代早期,已普及到民间,有的历名为“八段锦”。随着各门派、各人之修炼,心法与动作有所变化。
我们现传的这部功法按内部师承称八部金刚功(又称外八部),在心法、顺序、招式动作上,与八段锦都有很大的不同。现抄录比较如下:
金刚功八段锦
双手插顶利三焦两手托天理三焦
手足前后固肾腰左右开弓似射雕
调理脾肤需单举调理脾胃臂单举
左肝右肺如射雕五劳七伤向手瞧
回头望足去心疾攒拳怒目增气力
五劳七伤向后瞧两手攀足固肾腰
风凰展翅周身力摇头摆尾去心火
两足顿顿饮嗜消背后七颠百病消
八部金刚功功法的排列顺序,深含妙理。首先从“通利三焦”、发动全身的气机开始。然后,逐个脏腑锻炼。以哪一脏腑为先呢?
《黄帝内经》说:“肾为心之主,脾为肾之主,肝为脾之主,肺为肝之主,心为肺之主。”按照《黄帝内经》的原理,先固肾腰。
“肾为先天之本”,是人的生命的根基。其顺用于外,可以生人;其逆用于己,可以自生。根深叶茂,欲枝叶繁茂,必须先培根本。脾为后天之本,故“固肾腰”之后,接之以“调理脾肤”(肤指皮肤与肌肉之间的隔膜细胞组织),继而是“左肝右肺”,然后对最主要的“君主之官”的心脏,用“回头望足去心疾”来调理。
这个顺序正是《黄帝内经》五脏所示的顺序,具有练了一脏、巩固一脏之功用。在此基础上,还要对一些潜伏的“五劳七伤”身疾,以“神光向后瞧”来扫除它。这样就可以祛病强身。
为使身体更加健壮,又通过“凤凰展翅周身力”和“两足顿顿饮嗜消”的功法锻炼,使全身经络血脉畅通,消除饮食阻滞与不良嗜好,预防各种疾病,从而达到圆满之功效。
张真人演示金刚功图解
预备式
功理:
这是万丈高楼之奠基石,对整部功法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预备式包括形态和意念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两脚并拢,身体直立,双手自然下垂置于身体两侧,目视前方。全身放松,心平气和,排除杂念,心静自然。
左脚向左拉开,与肩同宽。两手五指并拢,稍用力(内劲),伸直。两臂伸直,两手向体侧略转,掌心向后稍斜。气机开始发动。
两手由体侧向上提至腰部,掌仰平,指尖对肋。
两手继续向前移至腹部,一手在脐上,一手在脐下,两手劳宫穴(握拳时,中指尖指向处)处在一条直线,上下相对。气归中宫(心与肾中间处)。
第一部双手插顶利三焦
功理: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从部位和有关脏腑来说,上焦是指胸膈(胃上端,针灸穴位指鸠尾穴)以上部位,包括头、咽喉、上肢、心、肺等;中焦是指胸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包括肝、胆、脾、胃等内脏;下焦是指脐以下,包括腹部、腰部、膝部、下肢、肾、大肠、小肠、膀胱等(从病理生理的角度而言,有时下焦还包括肝、胆)。
人的元气发源于肾,借三焦的通道敷布全身,推动各脏腑组织的活动。上焦为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三焦有宣通气血津液、腐熟水谷、通调水道之功能。
手少阳三焦经脉起于无名指端之“关冲穴”(无名指指甲外角一分处)交于足少阳胆经(丝竹空)后,与心包经相络。是手腕和手指手三阴、手三阳的发源处和归宿。本部功法使全身用内劲,反掌从头顶直插云霄,牵动了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任督二脉和奇经八脉,达到利三焦的作用,就使头、五脏六腑、四肢的阴阳表里作了一次整体调整,为后面几部功打下基础。
五指并拢,两手向下伸尽。
直臂向身体两侧渐举至肩平,掌心向下,稍停。默念“生”字,以助气上升。
两手五指并拢,以腕为轴,用内劲向上翘成立掌,掌心向外。
曲肘,两手仰掌,向头顶百会穴(前后头发中点联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会点)处相靠,中指尖相接,置于百会穴上方约两指宽外,稍停。默念“长”字,再助气长。
两手背直掌相靠,指尖向天。
两臂用力,猛向天空插至直立,稍停。默念“化”字。
双手分开,两臂分别向体侧渐降至与肩平,掌心向下,稍停。默念“收”字。
以手腕为轴,两臂向下构成垂掌,掌心向内。
两臂向下搂抱至腹部,两手分开,分别贴于脐部,稍停。默念“藏”字。
第二部手足前后固肾腰
功理:
肾为先天之本,也是五脏六腑之本。主水,藏精,主纳气,主命门之火(人身元阴、元阳之气的所在),主骨生髓,同于脑。肾是主宰人体生殖、生长、发育及维护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脏器,是人体生命得以继续呈现的能源动力,是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神体共融而长存的物质基础。本部功法通过“手足前后”、弯腰、屈膝、按摩肾腰的习练以调理肾经、膀胱经,达到强肾壮腰之目的。
两手合掌(空心掌)置于胸前。
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腿直身正。
两手合掌向前冲出,直臂与肩同高,目视前方。
两手翻掌,背靠背紧贴。
两手分开向两侧平展,掌心向后,两臂成一字形,稍停。
前腿屈膝成左前弓步,身体前倾(但不要弯腰勾头),目视前方;同时,两手直臂向后搂抱至尾椎部,合掌,稍停。
背面示意图
合掌,用力,尽量往腰部上提。
合掌分开,掌心向内。
置于脊椎两侧,徐徐下推至两臂伸直。。
两手由两侧分别斜向上提,掌心渐转向前,至两臂平直呈一字形,与肩同高;同时前腿也渐蹬直,稍停。
两手直臂向前搂抱,合掌,臂与肩平,稍停。
正面示意图
两手合掌,收回胸前,左腿收回。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自然站立。稍停后,换右腿向右前方迈出一步,成右弓步,动作同前。左右腿动作完成后合为一次。重复多次。
第三部调理脾肤需单举
功理:
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输布精气津液,有“脾乃气血升化之源”之说。脾胃互相表里。胃是“水谷之海”,主受纳,主腐熟水谷,有消化饮食,摄取水谷精微营养全身的作用。
脾恶湿喜燥,胃恶燥喜湿;脾气宜升,胃气宜降。两者相辅相成,彼此协调平衡。根据此原理,本功法采取两臂上下举按的动作,使阴降阳升,不断调理脾胃气之中和。又,脾有大络穴,在人体腋窝下六寸,走向皮里肤外。本功法的双臂举按开合,能疏通大络穴,调理脾肤,消除风寒湿燥、血凝等疾病。
左弓举按:两掌变拳(前四指尽量内屈,拇指顶前四指指甲),两拳相对,掌心向上,置于脐上。
左脚向左迈出一大步。
双拳移至左腰外侧。
左拳变立掌,掌心向前;右掌变阴平常,掌心向下,掌背中部贴于左掌根。
两掌同时动作:左掌经耳旁用力向上直举,变阳平掌,指尖向后;右掌从左腹外用力往下直按,指尖向左。同时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头身正直向前,稍停。
两手小臂同时内旋,左掌变立掌,掌心向右,指尖向天;右掌变垂掌,掌心向左,指尖向地。
握拳,左拳下拉,右拳上提,相对于左乳下;同时,左脚蹬直。
双拳移至腹部。
右弓举按:双拳移至右腰外侧……动作与前同,但方向相反。完成上述左右手举按动作,合为一次。重复多次。最后左脚收回,与肩同宽。
第四部左肝右肺如射雕
功理:
这里讲的“左肝右肺”,是指二脏器在五行八卦中所处的卦位。即肝属木,位于左边震卦位。不是指肝肺在人体脏腑中所处的实际位置。
肝主藏血,主魂,主谋略。胆为其表。肝主疏泄,主筋,开窍于目。肝藏血,并对全身血量分布起调节作用。《黄帝内经·素问》说:“人身之精华,皆上注于空窍。”又说:“魂昼寓于目,寓目而视;夜寓于肝,舍肝而梦。”《素问·五脏生成论》说:“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通调水道。大肠为其表,肺是气体交换场所,人体通过肺吸收自然界清风,呼出体内浊气,不断吐故纳新。
《黄帝内经》说:“肝为脾之主,肺为肝之主。”肝藏血、肺司气。血随气行,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有“神为气血之性”一说。气血充盈,才能神志清晰,精神充沛。
根据以上中医理论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本部功法采取双臂旋转左右升降,以调理肝、肺气的平衡和顺;同时,通过“如射雕”的动作,两目神光瞄准掌中的劳宫穴,意想箭从劳宫穿射远方之雕。意到气到。
意到气到,气到血到,血到力到,就能舒肝明目,展肺利表,促进全身气血畅通。
预备动作。
左弓射雕:左脚向左迈开一大步。
双拳变掌,掌心相对,两臂平行向左伸直,与肩同高。
不停地向上。
向右。
向下。旋转两圈,在腹前下方稍停。
两掌变拳相对,上提到脐部。
右拳变立掌于胸前,掌心向左。
绕右乳下半圈,向右下,经右膝弧形向右前上方推出。
右手成侧掌,掌心向外,与肩同高,如开弓状;同时,左腿屈膝成左后弓步,上身重心落在腿上。
然后左拳上提到右腋,拳心向内,如拉弦般平拉至左腋(拳、肋、肩同高),稍停。
要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地看右手劳宫穴,意想箭从劳宫穴穿过,射向远方之雕。
右掌旋转成直掌,掌心向前。
右掌变拳,拉至右肋;同时左拳推向右肋,两拳相对,拳心向内。
双拳变掌,掌心相对,向右伸直,继续向上、向左、向下连划两圈,至小腹前。握拳,上提至脐部,动作同前,但方向相反。左右射雕合为一次,多次重复,不计遍数,顺其自然。
最后双手划一圈,收拳,左脚收回原处。全身之气自然归元于脐。
第五部回头望足去心疾
功理:
《管子·心术上》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主神明,主血脉,其表为小肠。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含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可见心在人体中的极端重要地位。
心有疾患,也最难治。所以,在三焦和四脏得到锻练之后,才能锻练这个最重要又最难治之“君主”。
心、气、神互为一体。心疾大凡来自思欲太过,此谓“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所以祛心疾的功法,是用神光“回头望足”。神光兼有精神和能量两种状态的特性。今使两目回头反观,就可以置心一处,去掉杂念,达到心静神宁;而且当两目反观,用意回摄,扫视后身与足肾穴,使肾水上升乾鼎,心肾相交,滋养身心,调节心身阴阳平衡,心疾随之逐渐消失。
预备动作
左转头回望足:左脚向左迈出一大步,双拳提至左肋部。
左拳变仰掌,向上提至左腋。
背面示意图
指尖渐向下,向左后右脚跟方向插去;在左掌后插的同时,右拳变平掌,掌心向上,上提至左乳,翻掌,掌心向下,下推。
背面示意图
沿左脚向左前上方作半圆形推举(比头高一些);同时身体向左转,向前倾,左腿屈膝成左弓步,两手成一斜直线;同时转头向后,眼光从左肩微视右脚跟。
背面示意图
两手小臂旋转。
背面示意图
握拳。
背面示意图
收回至左腰,两拳相对,拳心向上;同时左腿蹬直。
背面示意图
双拳移至腹前,身体转回原位。
右转头回望足。右边动作与左边相同,唯方向相反。左右回望合为一次,重复多次。最后收回左腿,双手握拳,置于腹部。
第六部五劳七伤向后膲
功理: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免有“五劳”、“七伤”发生。”劳“指过度疲劳。不管是视、卧、坐、立、行,或心、志、思、忧、疲,或肝、心、脾、肺、肾各样过劳。都称为“五劳”。“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喜伤心,怒伤肝,悲忧伤肺,思伤脾,惊恐伤肾,是为“七伤“。
通过前面几部功法部功法,三焦、五脏、手足、头身都已得到锻炼,功能增强了,防止还有一些“五劳”、“七伤”潜疾,就用“向后瞧”的方法,以神光把它一一扫除。
吕祖的《太乙金华宗旨》第三章说:“人之精华,上注于目”。“眼之所至,心亦正至焉;心之所至,气亦至焉”。眼光所到之处,心意也就跟着到了;心意所到之处,气也就跟着到了。“且扫满天云”,五劳七伤就如满天云雾。被神光所产生的一股暖气,渐渐地驱散了;同时,当头部左右转动,慢慢地、轻松地向后瞧时,就会无意间使颈椎、胸椎、腰椎等部位得到运动,使原来有些变形、错位的得到复原,沿脊椎的各脏腑相对应的穴位,也在进行光、气梳理,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预备动作。
夹臂定神:双拳变掌,掌心向内,五指伸开,中指相对,左右手同时向左右横向拉开,至劳宫穴,在身躯边为止,稍停。
然后左右手同时向脐部合拢,双手的五指相互交叉,拇指与拇指、小指与小指尖相按。
仰掌,掌心略微向上,沿胸中线上提,至人中穴(上唇坑中线上三分之一处),稍停。
翻掌,掌心向下,又沿胸中线直下按至臂直,两臂紧贴身体,稍停。
神光内照:全身放松,眼帘微垂,注视鼻尖,意想两目为日月,为探照灯,向身体微微内照。脚不动,头和身体慢慢向左转动,继续内视。
转至左肩,稍停。继续向后转,目光随头转动,慢慢地巡视,内视左半身和脊椎。
头慢慢回转,至胸前,内视。
头在慢慢向右转动,内视,至肩部,稍停。再继续后转,内视右半身和脊椎骨。内视身驱及体内五脏六腑时,对有病的部位,要多看些时。
五气归元:左右后瞧合为一次,反复多次。结束时,头部转回到胸前中线,稍停后,慢慢睁开两眼,翻掌,掌心向上,提至脐部,转掌使掌心向内,气归下丹田。
两手分开,掌心向上,握拳,相对于脐部。
第七部凤凰展翅周身力
功理:
本部功法为八部金刚功最重要的一部,是前面六部功法的总发动,治病如同用兵打仗,在战况最好激烈的时候,集中优势兵力,一鼓作气,把病打败,这样才能取得全面的胜利。
通过前六部功法把全身的筋骨打开,调动全身的气血、五脏、八脉,在第七部中用所有的力量跟我们身上的疾病打仗,发动总攻势。通过手臂用力转圈,调动天地阴阳之气和人身中的坎离与五脏之气。两臂上下起合,就像凤凰的翅膀,前面的翅膀往下落,后面的翅膀往上扬,往脚部三点,称为“凤凰三点头”。这三点,就代表精、气、神,就代表任脉、督脉、冲脉。通过带动三大脉络,带动全身气力往下点三次。
本部功法,前几遍慢些,后来越大越快,代表战况越来越激烈,凝视贯注,坚持五遍到九遍,扫除身上的一切五劳七伤,如同“凤凰浴火重生”,人的身体也会有新的开始。
预备动作
向左横跨一大步。
向右展翅:双拳变掌,掌心相对,两臂平行向左伸直,与肩同高。
不停向上。
向右。
向下,划圈。用同样的方法再划两圈。
当划到第三圈,双手到头顶时,稍停。
凤凰三点头:身体向右,右手放下。
弯腰,左手指点右脚尖。
直腰,左手举回头上。
再弯腰,以左手指点右脚尖。如此上下连点三次。
向左展翅:两手同时上提至右侧,掌心相对,继续向上、向左、向下划圈,弯腰,手指点脚尖,方法同前,惟方向相反。握拳归位。左右展翅合为一次,重复多次。
结束本部功时,两手向左、向上、向右下旋转一圈至小腹。
两掌变拳,拳心向上,相对置于脐部,收回左脚。
第八部两足顿顿饮嗜消
功理:
这里的“饮”指吃喝所引起的疾病。“嗜”指一些不正常的爱好和陋习,如烟瘾、酒瘾等。
全身自然松立,两脚紧靠,两臂下垂紧靠身,手三阴、手三阳已绷直,全身用内劲绷紧,将两脚后跟绷直提起(即足三阴、足三阳经络绷紧),将身体举起又放下,作有节奏的上下起落运动,使全身上下的经络、骨骼、关节进行张弛调整,作到松筋疏骨,对消除饮食阻滞及不良嗜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人身之督脉和任脉、冲脉和带脉最为重要,两脚并扰后,用力提脚跟,往上提时督脉升任脉降,往下落时任脉升督脉降。任督二脉是一个管道,就像一根U形水管,一个上,另一个就下。是相通的。升降之中,能去五脏的嗜好。
两膀靠紧,两手插拢,两脚并拢。上下牙齿叩紧。那么人体内的五脏六脏就有了准备,不怕顿。否则你一顿。人体内的气一活动,肠胃就跟着动。
预备动作。
夹臂定神:双拳变掌,掌心向上,五指伸开,中指相对,左右手同时向左右横向拉开,至劳宫穴,在身躯边止,稍停。
然后左右手同时向脐部合拢,双手的五指相互交叉,拇指与拇指,小指尖与小指尖相按。
仰掌,掌心略微向上,沿胸中线上提至人中穴(上唇坑中线上三分之一处),稍停。
翻掌,掌心向下,又沿胸中线直下按至臂直,两臂紧贴身体,稍停。
两脚并拢,两脚跟慢慢抬起。
然后轻轻下顿,共五次。头两次提起较高,速度较慢,相隔较久。后三次提起较低,速度较快,相隔较短。其节奏是“1———2———3—4—5”。提顿五次为一节,至少做五节。
最后两脚分开,与肩同宽,翻掌,掌心向上,提上至脐部。
收功式
功理:
有起式必有收式,不收功则散开元气不能归聚,所以,一定要收功。
两手分开,指尖向上,指背相靠,置于脐上。
两手上提,指尖到“天突穴”(胸骨上窝正中),稍停。舌顶上腭,随掌上提时,意想气从“气海”(脐下一寸半处)沿胸而上,经舌上“印堂”(两眉头联线中点)到“百会”,过后脑,下至“玉枕”(枕骨粗隆上缘凹陷处)。这样可以开发智慧。
两手分开,向左右变垂掌(掌心向内),置于乳房外侧。同时意想气从玉枕沿颈椎向左右肩分流。
两手继续向下,沿两肋至大腿两侧。
随手下落时,意想上下左右,里里外外的气如淋浴一般,直至涌泉穴(脚底正中凹陷处)。
当脚有气感时,手指和全身都自然放松,再安静、自然地站立片刻,即为收功完毕。
中科白癜风微博中科白癜风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