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睡觉时房间通着风不慎着凉,出现鼻塞、流清鼻涕和畏寒头疼的症状,还有些低烧。妈妈看到孩子不舒服,赶快到药店买了一盒抗病毒口服液,可孩子一连吃了几天不见好转,为什么呢?
依据小明的症状可辨证为患有风寒感冒,而抗病毒口服液主治风热感冒。因此,没有辨证使用中成药,不仅无效,还可能带来不良反应。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泄泻的胃肠宁、肠胃宁、肠炎宁……名字如此的相似,是否作用也都一样?如果不是,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胃肠宁
1、主要成份
布渣叶、辣蓼、番石榴叶、火炭母、功劳木。
2、方解
布渣叶清热消滞、利湿退黄、化痰;
辣蓼解毒、祛湿、散瘀、止血;
番石榴叶燥湿健脾、清热解毒,主泻痢腹痛、食积腹胀等症;
火炭母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用于湿热泄泻、痢疾等
功劳木清热、燥湿、解毒。
3、功能主治
清热祛湿,健胃止泻。用于泄泻及小儿消化不良。
4、联合用药举例
胃肠宁+香砂养胃丸+多潘立酮片
效用分析:胃肠宁清热祛湿,健胃止泻;香砂养胃丸具有良好的抗消化性溃疡、镇痛、促进肠运动的作用;多潘立酮片临床用于消化不良、腹胀、嗳气、恶心等症。三者联合,有效促进胃肠动力,缓解消化不良引起的上腹不适。
5、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有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便脓血等慢性病史者,医院就诊;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脾胃虚寒者禁用;孕妇、糖尿病患者禁用。
肠胃宁
1、主要成份
党参、白术、黄芪、赤石脂、干姜(炭)、木香、砂仁、补骨脂、葛根、防风、白芍、延胡索、当归、儿茶、罂粟壳、甘草(炙)。
2、方解
赤石脂、干姜、砂仁、葛根、儿茶、罂粟壳,6味药用于止泻;
赤石脂、补骨脂、儿茶,3味药止血;
党参、黄芪、当归,3味药补血;
黄芪、砂仁、防风、白芍、延胡索、罂粟壳、甘草、当归,8味药具有止痛效用;
多味中药配合,达到快止泻、慢调理,肠胃同治。
3、功能主治
健脾益肾,温中止痛,涩肠止泻。用于脾肾阳虚泄泻日久,大便不调,五更泄泻,时带黏液,伴有腹胀腹痛,胃脘疼痛,小腹坠胀,饮食不佳。
4、联合用药举例
肠胃宁+健脾理气丸
效用分析:肠胃宁健脾益肾、温中止痛、涩肠止泻;理气健脾丸主治伤食。二者联合,适用于慢性胃炎的治疗+调理。
5、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禁食酸、冷、刺激性的食物;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应用;湿热泄泻者不适用。
肠炎宁
1、主要成份
地锦草、黄毛耳草、樟树根、香薷、枫树叶。
2、方解
地锦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活血止血;
黄毛耳草清热祛湿、解毒消肿、活血舒筋,还含有车叶草甙,具有修复肠粘膜、轻泻等药理作用,可对肠道进行双向调节;
樟树根祛风除湿、行气活血,可治上吐下泻、心腹胀痛等;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利湿、利水消肿;
枫树叶祛风除湿、行气止痛、解毒、止血。
3、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行气。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腹泻,细菌性痢疾,小儿消化不良。
4、联合用药举例
肠炎宁+口服补液盐
效用分析:肠炎宁清热利湿、行气;口服补液盐含有氯化钠、氯化钾、碳酸氢钠(或枸橼酸钠)和葡萄糖,除具有补充水、钠和钾的作用外,尚对急性腹泻有治疗作用。二者联合,有效治疗腹泻,调理胃肠。
5、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孕妇禁用;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应用;有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便脓血等慢性病史者慎用。
综上所述,虽然胃肠宁、肠胃宁和肠炎宁名字相似,而且都属于治疗泄泻的常用药物,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是有所不同的:
●胃肠宁清热祛湿、健胃止泻,主要用于湿热所致的泄泻;
●肠胃宁健脾益肾、温中止痛、涩肠止泻,主要用于脾胃阳虚所致的泄泻;
●肠炎宁清热利湿、行气,主要用于大肠湿热蕴结所致的泄泻。
辩证施治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如水样,或伴不消化食物,或夹有粘液。
1、伤食:泻下粪便腐臭或酸臭,伴不消化食物,脘腹胀痛,嗳腐吞酸,舌苔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主方:保和汤加减。
方药:山楂,神曲,莱菔子各10g,陈皮5g,半夏,茯苓,连翘,枳实各10g。
2、风寒:大便清稀,甚如水样,肠鸣腹痛,或伴发热,形寒肢冷,无汗,舌苔薄白,脉浮。
治法:疏风散寒,芳香化湿。
主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方药:藿香,紫苏,茯苓,厚朴各10克,陈皮,木香各5克,神曲10克,煨姜2克。
3、湿热:腹泻粪色黄褐而臭,或有少许黏液,肛门灼热,小便短黄,或有发热,口渴,舌苔黄腻,脉滑
治法:清热利湿。
主方:葛根芩连汤加味。
方药:煨葛根,黄芩炭各10克,川连2克,车前子15克,六一散15克。
4、脾胃虚弱:大便溏薄,水谷不化,反复发作,食后即泻,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
主方:七味白术散加味。
方药:党参,白术,茯苓各10克,甘草、煨木香各5克,神曲,山药,葛根,扁豆各10克。
5、脾肾阳虚:久泻不止,甚或脱肛,完谷不化,形廋畏寒,精神萎软,舌淡苔白,脉微细。
治法:温肾健脾。
主方: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方药:附子(先煎)5g,党参,白术,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各10g,煨姜2g。
以上各种治疗不当或病情严重,可出现伤阴,伤阳,或阴阳具伤的辩证。
伤阴:皮肤干瘪,眼眶及前囟凹陷,精神萎靡,泻下黄水,小便短少,舌绛无津,脉微而数。治宜清热敛阴,方用连梅汤加减。
伤阳:便稀如水,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出冷汗,舌淡,脉沉细。治宜温补回阳,方用附子理中汤加龙骨,牡蛎,红参。
阴阳俱伤:面色胱白,神萎肢冷,哭泣无泪,嗜睡甚至昏迷,惊厥,舌质光红。治宜阴阳双补,可用上述二法合用。
类似这样不辨证自行选择中成药事件药师经常遇到,为避免小儿误用、滥用中成药,今天重点跟家长们讲讲如何辨证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以及针对不同感冒类型,如何选择中成药。
小儿感冒主要有以下类型感冒
实证
风寒证、风热证、暑湿证、风噪证
感冒
虚证
气虚、气阴两虚
1如何辨证风寒与风热:
1,风寒与风热感冒辨证第一要点:涕、痰
寒:流清涕、痰清稀
热:流浊涕、痰黄黏
2,风寒与风热感冒辨证第二要点:咽、舌
寒:咽不红,舌苔薄白
热:咽红肿痛,舌苔薄白或薄黄,舌尖红
3,风寒与风热感冒辨证第三要点:寒、风
寒:恶寒、无汗或并发热
热:恶风或并发热
2如何选择治疗小儿感冒中成药:
家长在药店选择非处方小儿中成药时,需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不能只辨病,不辨证,导致药证不符。
疾病有寒热虚实,药物有寒凉温热,用药因人、因病、因地、因时而异,对症下药。
选择药物原则基本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说明: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精品推荐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