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先生的文章里,出现了很多食材和菜品的名字,有不少都是一带而过,有些则是下大力气,专著一文,时间地点人物,食材的来源,美食烹饪的方法都分别记录下来,简直就是一份现成的菜谱,熟悉的《猪头颂》就是个好例子。
而东坡文集里还有几篇比较另类的传记,猛一看题目隐隐约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稍微读两句,就会发现东坡先生用的是司马迁写史记列传的笔法,可光看名字,打破脑袋也想不出,值得东坡用史记笔体做传的是哪位历史名人。这几篇传记的题目分别是《叶嘉传》、《黄甘陆吉传》、《江瑶柱传》、《温陶君传》和《杜处士传》,
五篇文章都太长了,全誊录过来太占地方,我就简单介绍一下吧。《杜处士传》写的是中药杜仲,不过在文章里他是一位翩翩君子,“天资厚朴,而有远志”,和一位好友黄环游历天下,后来遇到的人和事都是用的中药化名,如此讲了一则道德寓言故事。
《叶嘉传》说的是来自福建的茶叶,茶叶君叶嘉出身名门,他的曾祖父遍游天下,来到了福建看重武夷山的轻灵俊美,就此定居。从小就爱好文学,不喜舞刀弄枪,机缘巧合之下经人推荐入宫面圣,一见之下天子也被他的文人气息所折服,封他为钜合侯,位尚书,主管天子的喉舌。后来皇上饮酒过度,他苦苦劝谏,却因忠言逆耳惹祸上身,被侍卫抓住一顿痛打。叶嘉于是归隐福建山中,后来天子日觉精神不济萎靡困顿,才又想起叶嘉,再次启用了。
《黄甘陆吉传》则把柑桔比拟成两位隐士,分别是“黄甘”和“陆吉”,两人先后听从楚王征召入朝为官,但陆吉见到黄甘的地位比他高,就心生嫉妒,借着一次外事活动挑起了一次辩论大赛,主题就是谁的功劳大,一番争论之后陆吉甘拜下风,就差负荆请罪了。最后东坡先生假借太史公口吻说“女无好丑,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
而《温陶君传》里东坡把经常吃的一种主食,形容成“白皙而长,温厚柔忍”的君子。还称赞他,“其为人柔和,有以塞谗人之口故也”,没想到后来因为不会逢迎拍马,逐渐被秦王疏远。温陶君心灰意冷,看透了君王的无情,用你时一切都好恩宠有加,没用的时候弃之如敝履,于是称病挂冠而去。哪种主食具有这样的美德和传奇的遭遇,还能入的东坡青眼著书立传呢,答案是——馒头。
《江瑶柱传》说的是名门之后江瑶柱,年纪轻轻,不仅生的一表人才,而且品性挚朴敦厚,深得长辈器重,与章鱼等几人结为好友,一时名动天下,走到哪里都被人奉为座上宾,不成想一次生病瘦成了肉干儿,在酒宴上被人耻笑为面目可憎语言乏味之徒,江瑶柱深感羞愧,恨自己没有深刻领悟韬光隐晦于泥涂之中和光同尘的教育,终遭今日之辱。
文章最后东坡感慨道,里谚有云:“果蓏luo失地则不荣,鱼龙失水则不神。”方其为席上之珍,风味蔼然,虽龙肝凤髓,有不及者。一旦出非其时而丧其真,众人且掩鼻而过之,士大夫有识者,亦为品藻而置之下。士之出处不可不慎也,悲夫!这大概也是他在遭遇了多次打击之后,总结出的人生经验,却因乌台诗案的阴影不能直抒胸臆,只好将瑶柱等食材拟人之后,借他人酒杯浇自家胸中块垒。
东坡先生无意中由此又创造了一个成语:龙肝凤髓。同样类似的成语还有两个,龙肝豹胎,龙心凤肝,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非常稀少、很难弄到的食源,也用来说明所食者非富即贵。但无论是词句精美还是使用程度都远远不及龙肝凤髓。《晋书·潘尼传》:“厥肴伊何?龙肝豹胎。”龙心凤肝,指极珍贵稀有的名菜。京剧《乌龙院》:“想咱们这样人家,吃的是鸡鸭鱼肉,也就是啦,难道说,还要吃什么龙心凤肝不成吗?”龙和凤都是传说中的神兽,世人形容美味不可多得,自然会拿吃不到的龙凤做比,但是豹胎过去还是有人品尝过的,并把它列为上八珍之一,如今扬州还有一道菜叫假豹胎,是用羊胎来代替的。
众所周知,东坡先生喜欢参禅悟道,即是受到当时的社会禅宗盛行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东坡个人遭际堪忧,朝堂之上新旧两党相争,他不行卷入其中,四处碰壁的重重压力下不得不寻找精神出路的表现。《苏轼文集》收录了几首和佛教有关的诗偈jì,既然是被后世誉为古往今来第一老饕,东坡先生参禅也忘不了美食,以吃入道。
《食豆粥颂》:道人亲煮豆粥。大众齐念《般若》。老夫试挑一口,已觉西家作马。
(注:西家作马出自《传灯录》:南泉迁化向什么处去?师曰:“东家作驴,西家作马。”问此意如何?师曰:“要骑即骑,要下即下。”)
《禅戏颂》已熟之肉,无复活埋。投在东坡无碍羹釜中,有何不可。问天下禅和子,且道是肉是素,吃得是吃不得是?大奇大奇,一碗羹,勘破天下禅和子。
其中禅意我就不妄加揣测了,以东坡先生的智慧,不须后人置喙。
相对而言,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东坡与佛印的交往,两个历史上少见的可爱之人,一僧一俗,留下了真真假假相爱相杀的故事。
东坡居士做了一首诗偈,叫书童乘船从江北瓜州送到江南,呈给金山寺的佛印禅师,偈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佛印看后,即批“放屁”二字,让书童带回。东坡一见大怒,立即过江责问佛印禅师,禅师对他说:“从诗偈中看,你修养很高,既已八风吹不动,怎又一屁打过江?”东坡一听,默然无语,自叹修养不及禅师。
说到了佛教,大家都见过一种法器——木鱼。通常是和磬摆放在一起。木鱼最早见于唐代高僧怀海禅师所撰《敕修清规》之中:“木鱼,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像形击之,所以警昏情也。”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晋代就已经出现,是道教人士所创制。一般是两种样子,一种是圆形的类似古代秤砣,除了尾部,看不出鱼形,僧众诵经时所用。另一种是用木板做成鱼的形状,作用相当于军营中号声,起到提示饮食起居的用处。东坡先生有首诗《宿海会寺》提到:木鱼呼粥亮且清,不闻人声闻履声。此处说的就是后一种木鱼。
东坡的诗作中提到木鱼的还有一些,再来看另外的一首:“赠君木鱼三百尾,中有鹅黄子鱼子。夜叉剖瘿欲分甘,箨龙藏头敢言美。愿随蔬果得自用,勿使山林空老死。问君何事食木鱼,烹不能鸣固其理。”听完了,会不会怀疑听错了,按诗的大概意思,好像是说木鱼可以吃,这是有多饿才能下的去嘴?煎炒烹炸,木鱼适用哪种方法?毫无疑问,此木鱼非彼木鱼,这首诗的名字不叫木鱼叫《棕笋》。
来看看诗中一些不大熟悉的词,瘿,就是树瘤,树上膨出的凸起。箨tuò龙就是竹笋的别称,东坡在写给文与可的诗里用过这个词,在往期的东坡食记里讲过。最后一句“烹不能鸣固其理”:语出《庄子山木》。说有人去拜访朋友,主人看到朋友来了很高兴,忙不迭的叫儿子把家里养的大雁杀了做菜。儿子问他两只大雁杀哪一只:“杀能鸣叫的一只,还是杀不能鸣叫的一只?”主人说:“杀不能鸣者。”
再看看东坡先生写的序,大概就能知道木鱼为何能吃了。诗前“并叙”曰:“棕笋,状如鱼,剖之得鱼子,味如苦笋而加甘芳。蜀人以馔佛,僧甚贵之,而南方不知也。笋生肤毳中,盖花之方孕者。正二月间,可剥取,过此,苦涩不可食矣。取之无害于木,而宜于饮食,法当蒸熟,所施略与笋同,蜜煮酢浸,可致千里外。今以饷殊长老。”
这个木鱼又叫粽笋,产自于一种常见的植物,南方北方几乎都可以见到,相对而言南方更多一些,往往路边就可以见到,人们经常会用它身上的一种棕色纤维制作器物,过去做箱子,现在做床垫。说到这里就明白了吧,可以吃的木鱼产自棕榈树。
木鱼是棕榈树的果实吗?棕榈树会开花结果,但品种太多,除了锯叶棕的果实被拿来做药之外,一般不会有人吃。棕榈花没有开的时候,花包外形像鱼一样,外面裹着厚厚的外壳和竹笋类似,里面是层层叠叠的小花苞,远远看上去就像很多玉米粒簇拥在一起,宋代的人没见过玉米,认为它看起来像鱼子,因而称之为木鱼。
棕笋据说营养丰富,味道微苦,继而回甘,有特别的花香在其中。采摘的时候大概是每年农历的二月,过了这个季节味道苦涩不能吃了。东坡先生的那个时代,为了去除棕笋的苦味,采用了特殊的烹调方式,用蜂蜜来煮,或者用醋腌制,这样还可以起到长期保存的作用,四川地区经常用来供佛,只有长老一级的僧人才能品尝,可见也是珍稀之物。宋代陆游吃过棕笋后念念不忘它的美味,为此也留诗一首《冬夜与溥庵主说川食戏作》诗:龙鹤作羹香出釜,木鱼瀹yuè菹zū子盈腹。
现代人称之为棕花、棕包、棕笋,甚至叫棕苞米,在云南的腾冲等地,人们还有食用粽笋的习俗,可以用粽笋和腊肉同炒,或者和酸菜一起熬汤,也可以和排骨或鸡鸭同炖,有时也会用来蒸鸡蛋羹。至于味道如何,古代和现代的人吃过的不多,无从考证。但能让苏东坡和陆游都食指大动的粽笋应该是别有一番风味的,而好不好吃适不适口,则要看个人的缘分了。找机会,我倒想试试滋味有何特殊。不过友情提示一下,虽然有些城市路边就可以见到棕榈树,但千万不要为了贪嘴攀折花木。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