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木增的遁世之所忠臣雅士木增选

第十三代木氏土司木增(木生白)像

我在滇川藏地区多年浪迹山野乡镇进行田野调查,常常听乡野之人讲古论今,木增的故事是其中听得最多的故事之一。木增在玉龙雪山中悄然遁世年之后的一天,我到玉龙雪山上去寻访相处是木增遁世的地方。

如上所述,纳西王木氏土司是中国西南历史上有盛名的土司世家,它历经元、明、清三朝,以明朝时最盛,与蒙化、元江并称为云南三大土府。《明史·云南土司传》中说:“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云。”而其中最有名的又是第13代土司木增。

我们在上文中提到,木增少年英雄,11岁就继承了土知府职务。他是天生英才,有文韬武略,屡立军功,先后被明廷封为四川、广西左、右布政使,太仆寺正卿等。他是历代木氏土司中受朝廷荣衔最多的人。

木增不仅在纳西族地区有深远的影响,在藏区也有很高的声誉。在滇川藏地区的藏族民众中,广泛地流传着“纳西王斯纳劳登”(或索南饶登)的故事,他是对滇康藏区有深远影响的一个纳西领袖。在藏族地区,斯纳劳登一般被认为是纳西族土司木增(木生白)。从多种文献和民间传说中可以看出,“斯纳劳登”也是木增的藏名,由于他在藏区广建藏传佛教寺庙,在藏区首印《大藏经》,大力推进生产的发展,他成为滇川藏地区家喻户晓的“木天王”,成为“木天王”家族的代表人物,他也逐渐成了民间传说中的“白狼国国王”。我们在下文中又详细讲这方面的内容。

木氏土司在丽江的发迹地是玉龙山下今丽江市玉龙县白沙镇,因此白沙镇有不少与纳西王室有关的名胜,如闻名遐迩的明代“丽江壁画”所在地大宝积宫、供奉纳西族民族保护神“三多”的北岳庙、木氏土司祖先在明朝之前的官邸所在地崖脚村、土司木增的修身养性之地“解脱林”等。我多年来在这一片区域进行调查。探寻木氏土司的故地,在村寨和寺观里拾得不少木氏土司的故事。

年12月,我同玉湖村的村长阿长林等人到“仙迹崖”考察。“仙迹崖”位于从正面看为玉龙山数峰中右面最矮的那座雪峰之下,从白沙玉湖村出发,约走二个多小时的山路,便到达这个胜地。这个巨崖上面不远就是著名的“雾路本更”(ngvlvbbeegeel),意为“雪山之腰带”。左面山坡称为“世日补”(sheelriqbbuq),意思是“山神坡”。过去人们到此放牧打猎,都要先祭山神。

与笔者一起去玉龙雪山仙人迹考察的几个村民。(摄于年)

据玉湖村的老人讲,相传纳西族历史上最著名的明代土司木生白到中年时,即厌倦官场俗务和红尘纷扰,独自隐居雪山,到处漫游。天长日久,它与山中飞禽走兽相知甚深,能识众鸟兽之语。有一天,他和百兽千禽在这个巨崖下的草甸歌舞嬉戏,尽兴而欢。随后,他骑上一只红虎(或曰白马)腾跃过巨崖,遁入深山云雾中,从此不见踪影,崖壁上留下酷似一人骑虎的斑斑痕迹。相传木生白骑虎遁世时,留下一句话:“等到狮子露骨,象山无毛时,我便回来!”这给后世的纳西人留下了一个长久的谜团。在20世纪50年代初,有几个笃于爱情的年轻人来到这附近殉情,死前在悬崖上写下了这样的话:“在马头生角,石头开花之时,我们再回来!”显然是模仿民间相传的木生白的故事这样做。民间有说法,每当玉龙雪山上的绿雪奇峰在阳光云霓的映照下闪烁出莹莹绿光时,人们会说,这是成了雪山之神的木生白在高兴地笑的迹象。

相传木增遁世的地方,玉龙雪山上的“仙人迹”悬崖,上面相传是他骑虎而去的痕迹(摄于年)

我到仙迹崖时,这相传是木生白骑虎越过巨崖的印迹尚清晰可辨,后人称其为“仙迹崖”。相传此处曾有一神秘飘游僧人栖息,因此人们称此处为“和尚义古”,意为“和尚栖息之处”。相传曾有一个云游僧,紧傍巨岩筑庐修行,现房舍的残垣断壁尚存。因此此处又被称为“达巴吉次丹”(意为“和尚建房之处”)。民间相传这个在崖傍筑庐修行的人是明代著名诗僧担当和尚(唐泰),木增与唐泰相交甚笃。唐泰曾这样评价木增的诗作:“入于山又能脱于山,而又不离乎山”,“犹冻雪之有声,清泉之有响,出之自然。”可说是木增的知音和挚友,因此,“仙人迹”旁的这些历史残留烟云,极有可能就蕴藏着这两个山水中人的一些难忘往事。乾隆年间版的《丽江府志略》中说到木氏土司非常尊重唐泰,曾为他“结庐雪山西南以待,榜曰‘冰豪’”。这个“和尚义古”应该就是这个“冰豪”的断壁残垣。

相传是木增为担当和尚(唐泰)提前修建的“冰豪”的断壁残垣,就在“仙人迹”附近。(摄于年)

我登上“仙迹崖”上面的白岩高处,见白岩上还镌刻有模糊可辨的一些梵文(或说藏文)。不知何意。在“仙迹崖”下面,几个经常栖息在高山“画都”(简易木棚)中放牧牛群的牧人告诉我,每天清晨,在岩下那一大片草甸上,有成群结伙翩然嬉戏的五彩雉鸡和白鹇鸟,相传他们属于“雾路游翠郭”里的殉情精灵们。每天清晨到这个纳西王曾率百兽千禽歌舞的胜地来作清晨的散步嬉戏,太阳一出,便又隐匿到那人们看不到的爱情灵域中去了。岩下草甸上还有一奇,有一块约5米见方的草坪,四季常绿,而四周的草在冬季则枯死,因此,这块小草坪在冬季远远看去像一块绿玉嵌在其中。当地人称这种常青小草坪叫“衡”(Her)。

我站在这个神秘的巨崖之下,力图深入地理解这个著名的“木天王”遁世传奇之谜。我首先记起明代不少著名文人对这位奇人的种种评价,如进士通议大夫、礼部侍郎蔡毅中说:木增“生则神气逼人,好洁净,少眠食,五六龄即通史书,读书一目十行俱下……”明代进士云南布政使司右参议冯时可所撰《木氏六公传》中写道:“增生而秀异,如琼林玉树,迥出风尘,世间浓艳华美一无所羡。”

徐霞客(一说章吉甫)为木增《山中逸趣》诗集所作的序中这样评价他的诗作:“拈题命韵,高旷孤闲,烟霞之色,扑入眉宇;读之,犹冷嚼梅花雨瓣也。”

木增曾作《芝山居》:“我爱芝山景最佳,屡经甲子不思家。此中饮食殊人世,辟谷常吞日月华。”又有一首《采芝曲》:“采药南山曲,云霞染我衣。呼童收拾净,带得紫芝归。”

从这些记述和诗作中,可以看出木增超凡脱俗、飘逸有林下风的一面。木增具有惊人的文韬武略,多年征战,业绩辉煌。笃信佛教,乐善好施,多次在省内外捐资建桥修路,在鸡足山建造壮伟的悉檀寺,并在藏区广建藏传佛教寺庙,赢得藏民的交口赞誉,被称为“木天王”。他又一生钟情于汉文化,在府署旁建盖了著名的“万卷楼”,集诸子百家之书于楼中,“凡宋明各善本以数万记,群书锓版亦备其大要。”

去“仙人迹””时经过的山中草甸(年摄)

他虽功勋卓著,荣衔等身,但性喜山水,飘然世外的性格和气质,使他又厌倦于俗务,在37岁那年就让位给儿子木懿,退隐于林泉,独自在玉龙山南麓的芝山别墅中修身养性,过起对山长啸,对月曼吟的林泉之士的生活。从他的很多诗作中,可以明显看出他飘然于林泉,寄情于山水的情志和厌倦憎恶世俗恶浊的心态,可知民间关于他厌倦红尘,最后避世成仙的传说是有所根据的。

当然,如笔者在上文中所提到的,木增的退隐和雪山避世,与明末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政局也密切相关,始终以“明国忠臣”自励的木增,面临明王朝的覆灭和崇祯皇帝的自缢煤山之惨剧,不知他的心中有多少的惊涛骇浪涌动,多少悲情汹涌。他生命的最后结局在民间传说为是骑了一只老虎,在绝壁千仞的玉龙雪山仙迹崖成仙而去,给后世留下一个千古之谜。

木增简介

  木增((——),纳西族,纳西名阿宅阿寺,汉名木增,号生白,又号华岳。父亲木青早逝,11岁时继承了丽江知府一职,是第13代木氏土司。他一生以“明国忠臣”自勉,精忠报国。到木增任知府的时期,木氏土司的实力和影响力都空前强大,但同时也成为明朝衰亡前木氏土司最后的辉煌。木增生性刚猛儒雅兼具,“有事则戎马行间,无事则诗书礼乐”。因功劳卓著,屡获朝廷褒奖。先后受封为云南、四川、广西左、右布政使,太仆寺正卿,并敕建“忠义坊”,是历代木氏土司中授衔最多的。木增还为促进滇川藏交接地区纳西、汉、藏、白、傈僳等族的和谐和经济文化的繁荣和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藏民尊称为“木天王”

赞赏

长按







































口碑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有哪些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bm/14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