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乡村居然在这里

文/《最后一公里》记者刘博

由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党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大型网络文化活动“穿越楼兰”于8月10日在博湖县正式启动。全国媒体共聚一堂,感受新疆独有风味、感受古楼兰丝路风情、感受新巴州时代气息。

初秋的博湖县,清晨已经稍感凉意。天才蒙蒙亮,桑加甫已经准备动身挑着水桶和化肥去地里干活了。对于的桑加甫来说,家里人生活幸福、村里人和谐团结,是他所有坚持的源动力,他说:“每一天对我来说都很宝贵,我要尽我所能,让乌图阿热勒村变得更好。”

桑加甫,蒙古族,现年36岁,是博湖县乌兰再格森乡乌图阿热勒村的副村长。年大学毕业后便回家乡务农、放牧。如今,桑加甫每天要操办全村上下大小事,还要协同年迈的父母料理家中的40亩苞米地、只牲畜,除了这些,他还给弟弟张罗了一家牧家乐,一年十几万收入。生活顺风顺水、和谐安定,这不仅仅是桑加甫一家人的写照,更是全村人目前的生活现状,说到这,桑加甫难掩心中的喜悦,“乡亲们生活过得好了,幸福指数上去了,我才觉得对得起大家。”

桑加甫是村里为数不多的高学历,和村民相处融洽。8年年初,被村民一致推选为副村长,工作开展至今,尽心尽力。记者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出去闯闯”,桑加甫笑笑说,因为家里需要他,村里需要他。

年,乌图阿热勒村在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评选中,从全国0多个“明星村”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称号,是新疆独一获此荣誉的村子。桑加甫说,这对全村人来说是莫大的荣耀,而对他来说,是鼓励更是激励,“未来一定要更好才行”。

记者问:乌图阿热勒村缘何获此殊荣。

桑加甫点燃手中的香烟,侃侃而谈。

“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桑加甫介绍说,乌图阿热勒村成立于年1月,距离著名的博斯腾湖大河口景区相隔不到4公里。有公路相通的大河口,是开都河东支入湖处,也是博斯腾湖大湖西南部唯一的捕鱼码头。在新疆极端干旱荒漠区,忽出一片江南景致,河叉纵横,水上人家。

博斯腾湖水域辽阔,浩浩荡荡,清晨,如烟似雾的朝气笼罩湖面,时而河道蜿蜒,芦苇郁郁葱葱,时而荷花娇艳,水鸟翔集,鱼儿撒欢,一边是湖光水影,一边是广袤沙漠,极富诗情画意,是全国游客极为钟爱的旅游景区。

在这里,西北最大的渔港码头屹立在此,还有获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的西海第一锅、西海长廊、荷花池等。“正是因为天赐宝地,这一方水土才能将我们养育的如此安好。”桑加甫说,博湖县开发旅游业,把路修漂亮了,景区一年比一年美了。游客来得多了,村民们都靠旅游业挣上钱,过上好日子了。桑加甫说,乌图阿热勒村能获得“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的荣誉,和得天独厚的地里优势离不开。

“这里人心凝聚、其利断金”

说起乌兰再格森乡乌图阿热勒村的发展与变化,乌兰再格森乡党委书记刘苏最有发言权。在乌兰再格森乡工作已有7年之久,刘苏看着乌图阿热勒村一步步走向安定、富饶。

“刚来的第一印象是村里很穷,土房子、土路,春天翻浆和夏天下雨的时候每天都满脚是泥。”刘苏书记介绍说,这几年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共投资1.5个亿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里的所有道路沙石化,如今还有了20公里的柏油路;安居富民房、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也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条件。

“这里的村民忠厚朴实、乐观努力,近几年他们在精神文化方面提高较多,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他们愿意相互帮扶、相互鼓励,一起过上好生活。”刘苏书记讲了个故事向记者描述,“在这里有个古老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村民们在转场途中遇到河流涨潮,河里的鱼都被拍打在了岸上。面对大量的美食,蒙古牧民无动于衷。汉族同胞捡起岸边的鱼用白水煮熟了吃了起来、维吾尔族同胞则用火烤熟了配上佐料做成了美味的烤鱼,这样蒙古牧民大受启发。“刘苏书记笑着说,如今的博湖烤鱼正是这样演变过来的。虽然只是个传说。但充分说明,这里的人民人心凝聚、其利断金。

乌图阿热勒村能获得“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的荣誉,和这些“最美农牧民”的团结友爱离不开。“就好比现在,蒙古族村民教汉族村民放牧,汉族村民教蒙古族村民种地。大家其乐融融,共同奔向幸福生活。”

“这里民间艺术散芬芳”

村民依德木虽然已经77岁了,但是拿起自己制作的托布秀尔,弹起悠扬的蒙古曲调,脸上那喜悦的神情,仿佛还是个年轻小伙子,正在给心爱的姑娘伴奏。

他不但会用沙枣木和山羊皮、山羊肠子做托布秀尔,还从十五岁时就跟着舅妈学会了弹很多蒙古曲子,像《快马萨吾尔登》、《少女萨吾尔登》、《裙边萨吾尔登》、《波浪萨吾尔登》等舞蹈的伴奏,都少不了他。

他不但会弹,还会跳萨吾尔登,不管是村里、乡里搞活动,还是县上搞活动,他都是要去凑热闹的。跳起来动作很到位、很欢快、很灵活,看上去不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他诙谐地说,“这里面也少不了跳舞的功劳呢。”

在他的家里,爱人娜木且是跟着他乐呵了一辈子的,总是他弹起琴来,娜木且就换上蒙古族服装跳起来了。儿子艾仁且也像他一样会做乐器、会弹琴、会跳舞,女儿和孙女们都会弹托布秀尔、跳萨吾尔登。两个孙女,14岁的特里木杰和12岁的巴音查汗,在全县也是跳萨吾尔登的“佼佼者”。

乌兰再格森乡党委书记刘苏说,乌图阿热勒村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该村95%的村民是蒙古族,艺术底蕴厚重,文化资源丰富,其中新疆蒙古族服饰制作技艺、蒙古族刺绣技艺、蒙古族祝赞词、沙吾尔登舞蹈4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民间艺人余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传承人7人,名列全县之首,素有“民间歌舞之乡”的美誉,主要流传着蒙古长调、江格尔说唱、托布秀尔、蒙古包制作工艺、新疆蒙古族服饰、刺绣技艺等民间艺术。乌兰再格森乡先后获得国家级“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 

年6月,乌图阿热勒村成立了“乌图阿热勒村民族服饰、手工艺品制作”合作社,成员35户人。近年来,通过政府引导、项目支持、技术培训、宣传推介等多种方式,加快民族刺绣产业发展,使刺绣产业不断向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依托大河口景点,乌图阿热勒村还开办了蒙古族服饰、刺绣旅游纪念品销售专卖店。根据顾客的购买需求,不断完善刺绣工艺,在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广泛吸纳其他刺绣的先进技术,使其在图案、用料、工艺上都有创新,不断丰富产品种类,以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目前,全村生产的蒙古族服饰有20多种款式,刺绣、手工艺品类达到30余种。制作蒙古民族服饰余件,旅游纪念品余件,所生产的民族服饰、手工艺品因做工细致、花样独特,已销至周边县市,一部分绣品已被商家代销至库尔勒、乌鲁木齐市,广受市场欢迎。年,“乌图阿热勒村民族服饰、手工艺品制作”合作社合作社实现产值近40万元,社员年均收入达元,带动全乡妇女就业人以上。

全国宾朋感受乌图阿热勒热情

年8月10日,新疆大型网络文化活动“穿越楼兰”在博湖县正式启动,来自全国70余家媒体、80余名记者来到乌图阿热勒村,感受这里的民俗、民风。村民们用沙吾尔登舞蹈热情迎接;用博湖美酒、美食热情款待,让全国宾朋感受乌图阿热勒热情。

一时间,全国各大媒体涌现活动盛况,网友纷纷评论点赞:美丽乌图阿热勒,美丽新疆,明天一定会更好!

-End-

编辑/于程

推荐阅读

去了南疆,他成了诗人……

赞赏

长按







































白癜风胶囊
中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bm/12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