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澧姓氏来源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临澧境内的百姓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虽然涉及到土家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壮族等,除土家族有单户系湘西北本地土著人外,其余均系个体,县内无世代少数民族集居区。且多以同姓聚族而居,由一家一姓定居衍派而成单一村落者极为普遍。往往一个村庄仅为一姓居民。各个族姓开拓一方,繁衍一方,独占一方。各家族对自己的姓氏源流和先祖荣耀均极重视,它体现了宗族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特性。
从历史记载看,各姓迁来临澧的时间,较早的是南宋末年和元代;最集中的时间是元末明初。明代洪武、永乐、正统、正德、嘉靖、万历年间都有,以永乐年间最多;清代和民国时期,也有少量姓氏迁入。迁来的原藉地以江西最多,其次为江苏、湖北,再次有福建、安徽,也有从本省他县迁入的。迁徙的原因主要是战乱、屯垦。南宋末年,金人南侵,湘西北相对平静,长江以北有不少人逃难至此。元末明初,战乱频繁。陈友谅、张士诚、马进忠占据湖广等地,与朱元璋数次混战,人民惨遭屠戮,居民十室九空。明朝建立后,设九溪、永定两卫,屯兵招垦。推行“江西填湖广”的政策,各姓源源不断从江西迁来。同时驻守的各级将官、士兵或在此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或将家眷从老家迁此重新安家。还有外地人在此做官时留居本地,繁衍成族。这也是为什么临澧人大多是江西祖的缘故。如蒋官一,系明总兵,随朱元璋征苗民起义后,镇守永定卫。于明永乐二年安家马鞍山(今佘市镇马鞍村),成为后来安福蒋家的始祖。陈友谅的孙辈迁到太浮山南黑沙溪、军旗峪、王家峪一带,为避免明王朝的镇压,改为刘姓。吴三桂之孙吴万邦,在吴三桂死后,从澧州逃至永左里(今文家乡青龙村),隐姓埋名,改为佘姓。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凡有谱谍可查,或有线索可循的,计有六十多姓。
临澧王姓
王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全国王姓人口加上海外王氏,总人口近亿。
据史载,东周时期,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庶人,不久郁郁而终。其子宗敬见王政失坠,便毅然引退,带领家人迁至太原定居,当时太原人称其一家为“王家”。久之,宗敬一家便以“王”为姓了。这就是王姓的主要来源。太子晋后称王子晋,被尊为得姓始祖。
临澧王姓来源有多支,分布很广。既有正宗王氏后裔,也有他姓改姓王的。
柏枝、陈二、新安等地都建有王氏祖祠,祠堂用同一个堂号“三槐堂”。宗祠通用对联:“兰亭一集家声远;槐树三株世泽长”。联中“兰亭”典东晋时王羲之书法《兰亭序》。“三槐”典出周代宫廷外种槐树三棵,荆棘九株。百官朝见天子之时,三公面对槐树而立,九卿面对荆棘而立。后世便以三槐指代三公一类官职,九棘指代九卿百官。北宋兵部侍郎王祐曾在庭中栽种三棵槐树,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后次子王旦果然当了宰相,孙子王素官至工部尚书。王氏族人遂称这支王氏宗族为“三槐王氏”,将宗族祠堂命名“三槐堂”。王祐曾孙王巩文彩出众,与苏轼友善。苏轼为之作《三槐堂铭》,从此三槐堂扬名天下,成为王氏子孙后代通用的堂名。
柏枝虎山王姓由徐姓改姓王。族谱记载:明辅国大将军徐达的长子徐辉祖袭魏国公爵,曾帮建文帝抗御北京燕王的反叛,燕王朱棣夺权成功,登基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徐辉祖惧祸,乃令儿子龙、麒、凤三人远离南京,匿迹湖南,改徐为王,终身为农,不复为官。龙公避难于巴陵,凤公居于武陵七姑之阳,麒公居于柏枝虎山脚下,成此支王姓始祖,迄今繁衍三千余人。年,虎山王家湾建“徐王祖祠”,堂号亦为“三槐堂”。
佘市桥王姓始祖王仲明,原藉南京竹牌街果子巷,明洪武年间和刘、周三家姑表兄弟一同迁来佘市桥,在当地繁衍发家。
临澧张姓
张姓来源主要出自黄帝之后张挥。黄帝名轩辕,姓公孙,部落首领少典(有熊氏)之子,长期居姬水,氏族因此姓姬。寿岁,葬上郡桥山(今陕西黄陵县桥山),黄帝共有子25人,其中妻嫘祖生昌意、玄嚣二子。帝传位于次子玄嚣。玄嚣,国于青阳(今河北清河),号青阳氏,能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青阳氏。其第五子挥,自幼聪明过人,爱动脑筋。一次他观看夜空,从星星的组合中得到启发,经过研究发明了弓矢。当时人类基本上以狩猎为生,弓矢的发明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即将官名组合为“张”,赐给挥做姓,张挥便成为张姓人的始祖。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临澧张姓多为元末明初从外迁来。
新安金鉴堂张姓该支一世祖为张德山。张德山,祖藉河北顺天府大栗树(今河北三河县),原与兄德胜从军元朝巢湖水师,后随统领俞通海举兵反元,加入朱元璋农民起义军,转战南北。张德胜在鄱阳湖大战中阵亡,追封为武烈候,张德山亦被封为招勇将军,被派往湖南九溪卫任都指挥使,殁于任上,葬慈利县象市镇虎头村狮子豹,成为张姓在澧水流域的始祖。明永乐年间,其孙辈迁境内新安一带屯垦繁衍,今已有三千多人。
烽火观音庵张姓始祖张映,祖藉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东门团楼阁瓦渣港陀腰树土地,昔为江南令,后随明太祖朱元璋征讨有功,敕封武略将军,居九溪卫,永乐二年迁居安峰堡(即今观音庵)。映之后裔张胜、张广亦下屯驻长乐澧村(今观音庵一带),封为指挥使。其子孙遂落业脚迹渡之北坪后,成为当地望族。后裔张杰、张俊、张泰俱袭父职;张雄、张安、张义或封千户,或为舍人,可谓英风武略,后先媲美。
新安清河堂张姓居张家保即今三义、高兴、栗龙村。21世纪集资修建祖祠,成立清明会,建立张氏助学基金会,募集基金20余万元,扶持了多名贫寒学子,首开当地民间氏族助学先河。
望城看花山张姓系由侯姓赐姓改姓。始祖侯兴原藉南京徽州府歙县,因明初平永定卫有功,被赐姓张,永乐二年迁来澧阳看花山。
此外,柏枝双龙村有“百忍堂”张氏,合口、修梅、原城关地区都有张姓分布。
临澧李姓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中国百家大姓排名第三,有人口九千多万。为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
李姓来源:五帝颛顼后裔皐陶、伯益,世为“大理”官,故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征字德灵,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李利贞成为李姓得姓始祖。李利贞的十世孙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李耳的父亲和母亲。李耳因母亲怀孕多年才生下来,一生下就显老相,故又称“老子”。后为道家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流传于世。所以李氏也称李耳为李姓始祖。
临澧陇西堂李姓唐·忠武王李晟之后裔李得清、李得明兄弟,于明初一同从江西吉安吉水县迁来湖南澧州,居仁和铺。明永乐二年,有李、游、倪、罗四姓,同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泥田村大樟树土地迁来柏枝鳌山。明嘉靖年间,有李宗一、李宗二由吉水县迁澧东白洋堤,再迁安福七里滩(佘市殷家溪附近)。清康熙初年,又有李应龙迁安福北乡野园(新安古城村)。自此,李氏遍布全县,并建有李氏祖祠“陇西堂”。“陇西堂”为李氏望出陇西郡而名。
临澧刘姓
刘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全国大姓人口排名第四,有人口七千七百万。在中国历史上,刘姓是登基称帝人数最多的姓氏。在中国古代有“刘天下,李半边”之说,在中国北方亦有“张王李赵遍地刘”之说。刘姓在韩国亦有分布。根据日本可查档案记载,日本第三大姓高桥氏出自中国刘姓,为刘邦后裔。
刘姓源出黄帝后裔所分之祁姓,得姓后被封于刘国,即今河北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姓。史称刘氏正宗。另周朝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即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汉时,刘氏子孙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阳、彭城、东平等十四处之多。刘姓也有他族他姓所改或赐姓。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氏大举南迁。临澧刘氏来源大约有三支。
柏枝禄阁堂刘姓建祠于岗上铺村土桥,开基祖刘贵华。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大栗树土地,脉缘西汉皇族彭城刘氏。刘贵华因征战有功,官封万户侯,后加封为德胜将军,领兵镇守石卫,明永乐二年偕弟兄三人徙居澧州,大房分居澧州燕窝,三房分居澧州土桥溶,二房刘贵华始居今柏枝紫陵村境,后移居今岗上铺村境内,后裔散居九里、虎山等村,口齿今逾千人。
佘市彭城堂刘姓原藉江南江宁县进士刘华四,明洪武时任澧阳县令,卸任后留居佘市桥。此支刘氏宗祠曰“彭城堂”,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郡望堂号的正宗。祠联为“彭城世德;禄阁家声”。上联指刘姓的源流和郡望,下联典出西汉谏议大夫刘向在校书天禄阁受仙人指点天文、地理之事。
太浮黑沙溪刘姓元末明初,陈友谅被朱元璋打败,其子孙迁到太浮山南黑沙溪、军旗峪、王家峪一带居住,为避免明王朝的镇压,改为刘姓。
临澧陈姓
陈姓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为虞舜之后裔。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妫满为陈侯,称胡公满,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妫完出奔到齐国,以国为氏,称陈完,成为陈姓始祖。陈国除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二是陈泯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三是陈泯公次子全温之后陈孟琏,居于固始,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临澧陈氏来源有两支。
新安镇陈姓始迁祖陈忠,原藉江南松江府汝宁卫,明洪武初年,从驾征蛮,以指挥使官职落业九溪卫,后移居澧西九溪司新安后坪。
斋阳桥陈姓始迁祖陈通,原藉江南安徽凤阳府濠州,明洪武十六年随驾征苗。洪武二十年讨平辰苗,戌守永定。明永乐二年下屯永右里斋阳桥。
临澧杨姓
周宣王之子尚父,于幽王时被封为杨邑,杨为诸侯国之一。春秋时晋国灭杨,晋武公又封次子伯侨于杨地,称杨侯。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杨氏。公元前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其祖杨伯侨被称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明代洪武初年,人们称之为“洪武落业”。据志书记载,在元末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的战争中,湖南土著居民遭受了空前浩劫,特别是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湘潭等地区成为一片废墟。朱元璋建国后,为了复苏湖南,采取了“江西填湖广”的政策,因而大批的江西(包括浙江)杨姓宗族,迁往湖广地区。当代杨姓的人口已达到多万,为全国第6大姓。
临澧杨氏族大人众,遍布各地,建有杨姓宗祠多处,皆以“四知堂”为堂号。其“四知堂”来历是: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有一次,有个人在夜里带着黄金到杨震的家里行贿。杨震坚决不受,并严厉地斥责了那个人。那个人还是不死心,笑着对杨震说:“现在是深夜,地点在您的府上,决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您收下吧!”杨震义正词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快滚出去!”杨氏因以“四知”为堂号。从临澧杨氏族谱牒中观其族根祖源,均为杨震“四知堂”之后。
新安“四知堂”杨姓共六支。一是杨才卿支。杨才卿祖藉江西庐陵,于明洪武十四年随大将军傅友德、副将蓝玉、沐英征云南。后又奉命平服九永,敕封锦衣校尉,以官落业慈姑,生子七人。后因土司叛乱,于永乐年间(年)迁居新安,子孙繁衍于渫尾澧头,并散居于桑植、五峰等县。二是杨文恭、杨文敬支,祖藉江西丰城县,于明万历年间由赣徙湘,首住翠津渡,后向临澧、石门各地衍布。三是杨永銮、杨同和支。二人系北宋杨家将后裔。永銮公原藉北京铜鼓卫鸦雀窝篆阁楼土地,后卜居江西,和原居江西吉安的同和公于明初、中期辗转来湘。首居津市车家溪,后迁张公庙长湖堰、合口龙池堰、停弦渡等处。四是杨彝支,于年随兄杨泰、弟杨友自江西迁华容墨山。后杨泰、杨友移居澧属焦圻青石碑、杨家桥等地;杨彝迁新安洞子坪落业。杨彝祖墓位于下坪杨家缺口棕树坑东侧。五是杨敷先支,原藉江西,明中叶迁新安龙凤山。始迁祖为杨肇伦,杨敷先为肇伦第五世孙。六是杨宗质支,原藉江西封城,明末迁湖南石门拓荒洲浒溪,后代散居于临澧佘市、杉板一带。
太浮“四知堂”杨姓始迁祖杨天德于元末明初(年)自江右迁安福县南王化桥三堰堤,定居杨家中坪、段家坪等地。
太浮“四知堂”杨姓原藉江西吉安府樟树村,明永乐二年(年)迁安福太浮山前定居。该支修族谱时,四支认一祖。即杨邴支,杨八郎、杨九郎支,荆州杨受人、杨必宁支,杨兴贵支。民国十九年五修族谱时再次八支联宗。计有:二甲坪杨氏、银匠铺杨氏、桃源朱家港杨氏、岩坡咀杨氏、天鹅坑杨氏、杨家湾杨氏、杨家团杨氏、花薮坪杨氏。
烽火“四知堂”杨姓支祖杨肇伦。肇伦曾祖杨时,明初从江西迁澧州,后在澧州北门建杨氏祖祠。杨肇伦于明嘉靖年间由澧州迁清化,在今烽火乡繁衍三十余支,后裔遍布烽火、柏枝、杨板、停弦各地。
文家“四知堂”杨姓支祖杨一鸾,原藉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明永乐二年,兄弟三人同迁湖南,居安福县南杨家滩(今文家乡古堰村一带)。
此外还有陈二、柏枝等地杨氏,谱系不明。
临澧黄姓
黄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黄族的发祥地在今辽河上源之一的黄水一带,后改称潢水(在今内蒙古东),辗转延徙,历经河北、山东,最后定居中原。
在远古蒙昧洪荒时代的中国东部地区,有许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其中有九支氏族最为强盛,史书称其为九夷。其中的黄夷氏族,就是黄姓的最古老的族源。黄夷是因为崇拜后人称为黄鹂、黄莺的黄鸟而得此名,称为黄鸟族、黄氏族,简称为黄夷、黄族、黄人。后来,黄人由内蒙东部向东南部方向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今山东黄县东南部有古黄城,掖县南有黄山,兴博县有黄山,黄阜、济南西南部三十公里处也有黄山。这一带就是远古黄夷栖息活动的地区。大约到炎黄之世时,东方黄夷部落部分成员陆续内迁到了华北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尽是一片黄色:黄色的平原,黄色的山峦,还有横穿北部中国的黄色的大河,人们便崇拜起大地和大河并把这条河叫做黄河。黄氏与少昊氏结成了婚姻氏族的关系。后来,少昊氏族势力越来越强大,少昊就成为东夷部落集团的大首领,这样,黄夷降而为少昊部落的附属氏族,它与少昊的关系也由婚姻氏族变为父子氏族。因此,黄夷便以少昊为本族始祖。
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14支,即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黄帝的第八代孙,颛顼帝的曾孙、伯益长子大廉受封黄邑,食邑黄城,以地为姓,成了黄氏的肇基始祖。
新安黄家棚黄姓临澧黄姓始迁祖黄伯伦,于明洪武二年,由江西永丰县迁澧州桐山村七甲(今新安黄家棚一带)落业。
临澧周姓
周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当今中国十大姓之一,按现在人口统计,在中国百家大姓中排名第九。
周姓来源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黄帝时代。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周姓始祖为周文王。黄帝的儿子后稷,姓姬。后稷的孙子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开荒耕种,兴建宗庙和宫殿,还修了坚固的城墙,从此称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称为周武王,尊父姬发为周文王,立国约年。其族人、后人都称周氏,史称周氏正宗。
临澧周氏大多是元末明初从江西吉安府迁徙而来。
石墨山周姓始迁祖名周忠甫,系明都司,明永乐二年由江右(江西)屯澧邑,后迁安福九周塝,生三子。长子周祯,后裔居九周塝老屋;次子周朝,后裔分居棠梨咀、井堰角;三子周瑛,后裔分居于牯牛桥、钦山寺、草堰冲。三房后裔曾在柏枝石墨山前三九湾右香炉山北虎形地右侧建有周氏祖祠。
吴城周氏始迁祖为周先、周聪、周俊三兄弟,亦于明永乐二年由江右下屯澧阳,分居于澧州宝塔寺、吴城寺、赤岗寺。曾于清嘉庆丙辰岁(年)修建祠堂曰“亘古吴城”。三兄弟在临澧繁衍,亦谓望族,后裔所居,各有定所。长房后裔居叶家峪,二房后裔居吴城寺,三房后裔居赤岗寺(万工堤)。
此外,在新安、洞坪等地亦散居有周姓人,因无谱牒,源流无考。
临澧吴姓
吴姓是当今中国十大姓氏之一,在百家大姓排名第十。
历史上的吴姓起源于周朝太王古公亶父的儿子太伯、仲雍的后代。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周武王封太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被越国所灭,其王族支庶子孙不忘亡国之恨,便以国名“吴”为姓,太伯也就成为了吴姓的得姓始祖。
“延陵堂”是吴姓著名堂号。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在今江苏吴县称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扎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临澧境内也是“延陵堂”吴氏。吴国灭亡之后,季扎家族四散逃难,有一支迁往江西吉安。吴木夔是季扎第54代孙,其后裔吴兴、吴鉴、吴让自元末从吉安迁湖北荆门吴家街。明初又自荆门迁澧州。
王化桥吴姓吴让一支,居太浮前山王化桥。
钵鱼岩吴姓吴鉴一支,居道水钵鱼岩北岸玉皇宫,即今佘市蒋家坪一带。吴兴一支,自荆门迁澧州后原居永定天门山。吴兴从戎伍,官指挥使,诰封世袭武略将军。永乐二年,吴兴长孙吴亮偕两弟吴忠、吴秀迁永定南乡钵鱼岩。自此该支吴氏在道水流域繁衍,并在钵鱼岩附近修建吴氏祖祠。
古老山吴姓古老山一支吴姓,始祖为吴之英、吴之龙、吴之虎三兄弟,系明初从江西樟树镇迁来,迄今已六百余年。
临澧徐姓
得姓始祖徐若木,伯益之子。黄帝后裔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国。徐国历经了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作为诸侯而存在的。传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时,由于他爱护百姓,施行仁政,结果不仅徐国,连周围三十几个诸侯国都非常拥戴他。适逢当时周穆王不理朝政,整日沉迷于游玩打猎,徐偃王起了代周为天子的想法,起兵造反。正在西王母做客的周穆王乘坐造父之车适时赶回,眼看就要兵戎相见,徐偃王不忍心士兵流血牺牲,于是弃国出走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的山中,由于他深得民心,跟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周天子获悉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为感触,于是便让偃王之子继续治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为徐氏,徐若木便为徐姓的得姓始祖,葬今山东郯城县,建有“中华徐氏始祖陵”。临澧徐氏来源有两支:
合口游家洲徐姓始迁祖徐天麟,原藉江西,明永乐二年迁合口游家洲。后裔散播于陈家桥、吴家厂、清水堰、乌龟山等处。
石墨山五凤堂徐姓始迁祖徐应兴,原藉江南省芦州府合肥县。明洪武初,因骁勇善战,敕封武略将军,镇守永定卫。徐应兴有四子徐镇、徐隆、徐谅、徐相。长子徐镇因征蛮有功,诰封昭勇将军,明永乐二年,屯驻澧阳南境石墨山。徐镇、徐谅分住徐家巷、鹤筲湾、孟家桥等地。徐隆、徐相迁往桃源。建有徐氏祖祠“五凤堂”。
临澧赵姓
赵姓排《百家姓》第一位,中国百家大姓排名居第十二位,有人口一千八百多万。
赵姓的血缘祖先是上古时期五帝之一少昊金天氏。传说,少昊的女儿女修因吞玄鸟卵而生皋陶。皋陶的第十四世孙造父,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献给周穆王。周穆王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平定叛乱。,周穆王便把赵城(在今山西洪桐)作为封邑,赐给造父。自此以后,造父的后世子孙以封邑赵城作为姓氏,形成赵姓。因为造父是秦人和赵人的共同祖先,所以秦国公族也姓赵。比如秦始皇称赵正。赵国被秦灭亡后,赵姓出现了两大分支——天水赵氏和涿郡赵氏。
赵家巷半部堂赵姓临澧赵氏始迁祖赵志红,原藉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中进士后为西蜀奉节知政大夫,戌守边疆,镇永定卫。明永乐二年,卜居安福赵家巷,成赵氏族一世祖。赵家祠堂堂号“半部堂”。祠联曰“定天下致太平,除非汉祖唐宗,谁堪伯仲;说本来论当世,好似巨川大日,各自东西”。其由来是: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来削减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并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逝世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财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
临澧马姓
马姓是由“马服”氏改变而来。马服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块土地,位于今天河北省邯郸市西北。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于公元前年率军在秦、赵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等。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帝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
临澧铜柱堂马姓马氏祖籍源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永乐年间先迁湖南安乡,再迁今临澧城东,繁衍发家。马氏祠堂堂号“铜柱堂”。典出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交址,胜利后,在交址立铜柱表功。
临澧胡姓
胡姓来源主要以谥为姓、以国为姓。
以谥为姓。胡公满本姓妫,名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胡公乃是他在西周所得的谥号。胡公满的后裔有不为国姓而不能姓妫者,则以谥号为胡,即为胡姓。由此可见,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后裔,黄帝子孙,即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
以国为姓。春秋时期,在今天的安徽、河南境内曾经建立过两个胡子国。一个为姬姓胡子国,另一个为归姓胡子国。异姓两个胡子国,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另一个胡国是归姓,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这两个胡子国亡国之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又形成两支胡氏。明永乐年间,临澧境内迁进九支胡姓宗族:
太浮浮邱堂胡姓太浮胡姓始祖为胡福,原藉山西介休,明永乐四至六年,征安南(越南)有功,擢升永定卫都指挥使。五世孙胡廷辅于嘉靖前期,从永定率部屯安福太浮山兴隆桥,称为浮邱胡氏,建胡氏祖祠,号“浮邱堂”。
境内安定堂胡姓“安定堂”共有七支胡氏,包括合口合溪桥胡氏、望城宋玉胡氏,修梅鸽子湾胡氏、烽火八角堡胡氏、柏枝鲁田堡胡氏、官亭翼引庵胡氏、九里胡家庙胡氏,与浮邱堂胡姓共尊胡福为始祖。“安定堂”典出宋胡瑗的故事。胡瑗,海陵人,以经术教授吴中。景佑初年,授校书郎,子弟数百人。庆历中礼部所得士子,胡瑗弟子十居四五。学者称胡瑗为“安定”先生,故胡姓取堂号“安定堂”。祠联有“古来大千多奇彩;月到十五分外明”,为鹤顶格嵌胡姓“胡”字的祈字联。
柏枝紫陵堂胡姓居柏枝紫陵岗,氏族尊胡成为始祖。紫陵岗胡氏宗祠堂号“紫陵堂”。
临澧林姓
林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相传商朝末年,名臣比干原是商朝王室成员,任少师之职,忠正敢言。纣王昏庸无道,比干多次进言匡谏获罪,被剖心而死。比干夫人妫氏逃难到今天河南卫辉、淇县一带的长林,在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字长恩。周武王姬发灭商后,赐比干儿子姓林名坚,拜坚为大夫,食邑清河。后封博陵公,食采二千户,采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县)。林坚被封在博陵后,子孙世袭爵位,多为大夫,当时的朝廷曾先后三次在当地设立西河郡,故林姓又名“西河林氏”,林氏总堂号为“西河堂”。林坚被林姓人尊为受姓始祖。
临澧九牧堂林姓临澧林氏尊林朝牌为始迁祖。明洪武年间,林朝牌随朱洪武征战有功,擢升湖广永定卫正千户。再传五世至林茂,为怀远将军,于明万历年间落屯于安福县西铜山林家峪。另有一支迁官亭澹水林家桥。林氏宗族子孙繁衍,名人辈出,最有名者当数林修梅、林伯渠。林氏在停弦渡建有祖祠,堂号“九牧堂”。“九牧”典出唐时林披,林披生九子:林苇、林藻、林晔、林荐、林著、林蕴、林蒙、林迈、林蔇,同时擢为刺史。世称“九牧林”,尊林披为九牧林祖,是林氏的骄傲。
临澧何姓
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其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今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一带)这个地方,世称“韩武子”。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的三世孙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因此,韩厥是韩姓始祖,亦是天下何氏第一人。战国末年,韩国被灭后,公子王孙们散居四方,以江淮居多。因为“韩”、“何”谐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变,久而久之,人们就逐渐地把“韩”读成了“何”。
临澧何氏系江西庐州祖,于明永乐二年随军征南蛮,迁来今官亭一带
临澧高姓
高姓来源:周初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因此,当今高氏子孙多数为渤海高氏后裔。
佘市渤海堂高姓临澧高氏,亦为渤海高氏后裔。始迁祖高兴仁,河南汝宁府光州光山县人。元朝辛酉(年)科举人,明初任总兵,率子高敏、高惠来湖南征苗,设营永定卫,屯田永后里(今文家乡、佘市殷家溪一带)。其子孙繁衍于道水流域,在佘市殷家溪建有高氏祠堂,堂号“渤海堂”。高氏二世祖高敏,因征苗战功显赫,由科甲升总兵,诰授武显将军。
临澧梁姓
梁姓源流:西周时,因秦仲父子征讨西戎有功,周宣王封秦仲次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附近),建立梁国,立为国君,称梁康伯。公元前六四一年,秦穆公攻灭梁国,梁伯的后代遂以国为氏,称梁姓,康伯也就成为梁姓的得姓始祖。
临澧梁氏一脉始祖梁忠泰,江西吉安泰和人氏。因金人作乱,避乱楚南安化。六代孙梁友望佐明太祖有功,官至元帅,进右柱国光禄大夫。后退官居于武陵前乡花坪。其后代有迁入安福者。明永乐年间,另一支梁姓梁显卿公,自湖北河溶迁澧州合口鄢公堰北岸世居。
临澧郑姓
郑姓源于姬姓,其血缘的始祖可追溯至后稷。后稷是传说中的农业神,其母有邰氏是炎帝的后裔、帝喾的元妃。帝喾高辛者,是黄帝的曾孙。由此可见,炎黄二帝的血缘汇合成了郑姓。后稷下传二十五代是姬友,姬友生活在周宣王时,是郑国的始祖,即郑桓公。战国时,郑国被韩国兼并,公子鲁率众出逃。人们在陈宋之间(今河南淮阳、商丘一带)拥公子鲁为首领,为纪念故国,他们相继改姓为郑。韩灭郑后,在践土建城,此城址在荥泽的西北岸上,故名荥阳。因为荥阳是郑氏发祥、发迹之地,后来郑氏望族又多出自荥阳,所以自古就有“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说法。临澧荥阳堂郑姓始迁祖郑聪,原藉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油榨滩大栗树土地,元末徙湘,下屯澧州。其后裔郑馨由澧州下枫林迁佘市桥,郑海迁斋阳桥,历经明、清至今数百年播迁,已广泛散居于合口、杨板、陈二、修梅、九里、太浮、杉板等地。
临澧罗姓
罗氏源自火神祝融氏。祝融氏名黎,是颛顼帝的儿子。祝融的后裔,在周武王得天下后大行分封的时候,被封于宜城,称为罗国。当时的宜城,就是现在在湖北省的襄阳,在汉代曾被置为宜城郡。到了距今约年前的春秋末期,宜城为当时的强楚所并,于原地另置鄢国,罗国子孙失国南迁,遂以国名"罗"为氏。最初迁居于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县),至周末定居于湖南长沙,最后还繁衍到现今江西的南昌一带,成为长沙和南昌两地的望族。
临澧豫章堂罗姓始迁祖罗三发,原藉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泥田村大樟树土地,明永乐二年,与同里人游、李、倪四姓一同迁来柏枝鳌山。罗三发住罗家湾,成为本支罗氏初祖,建有罗氏祖祠,堂号“豫章堂”。“豫章堂”是罗姓的嫡传正嗣。秦朝武陵郡守为罗君用,他的儿子罗珠,参加汉高祖刘邦的军队,“从灌婴,定豫章,有功德于民”,官封大司农,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定居,始有豫章堂,继而开支散叶,后人迁徙湖南、福建、广东、浙江、山东、山西等地,成为一大族!罗珠被尊为罗姓始祖。
临澧韩姓
“韩”,古时又作“涵”,《说文解字》解释为井垣之意,就是水井周围的栏圈。韩的姓氏来源:
一是黄帝传承。这是韩姓起源各种传说中最古老的一种。黄帝时代是我国父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黄帝族从陕北的黄土高原开始,沿渭河黄河向东发展势力,与炎帝族合二为一,消灭东夷族首领蚩尤,建立了以黄帝族为首的部落联盟,黄帝因此被称为我国的人文初祖,中国人也称炎黄子孙。传说中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世本》记载,黄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阳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颛顼。《山海经》记载:昌意后来被贬谪到若水,生子韩流;韩流娶淖子族的姑娘阿女,生了颛顼。颛顼是五帝之一。韩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称。韩流氏族是从昌意族中分化出来的,这个氏族便以韩为姓,第一批韩姓人由此产生。
二是以国为姓。公元前11世纪中叶,西周灭商后,实行大分封。周公旦分封武王之子于韩,为姬姓之国,地处今山西河津东北。但韩国国力太弱;在春秋时期被五霸之一的晋国所灭。韩国亡国之后,国人便以韩为姓。不久韩又复国,春秋晚期,韩、赵、魏三家分晋,韩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疆域包括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中部。公元前年,秦灭韩,置颍川郡(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市)。韩国灭亡后,国人以韩为氏,颍川成为韩姓的第一个郡望。
文家昌黎堂韩姓临澧韩氏系明崇祯时期从江西迁入,聚居地为韩家湾,即今文家乡青龙村。祖祠堂号“昌黎堂”。因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是河北昌黎人。祠联曰“名高三杰;文冠八家”。上联典出韩信,下联典出韩愈。
临澧曹姓
曹姓来源。原始语称具有空间容纳性的物体为曹。把掌管囚禁奴隶和罪人于“圜土”之中的职官称为“曹”,叫“曹官”。相传颛顼帝有曾孙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女嬇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五子名安,因佐夏禹治水有功而被赐曹官。曹官也就是“圜土”为牢,看押奴隶的官,这在当时以镇压奴隶为主要职能的奴隶主政权中并非小官。安后来以官为氏。这是曹姓得姓之始。
修梅鸡子山曹姓临澧曹姓始迁祖曹华,原藉江西,明初随军西征至九溪卫,其后落业于澧西鸡子山曹家塝,即今修梅鸡山村一带,在此繁衍生息。
临澧邓姓
邓氏以国为氏。相传夏朝即有邓国,邓国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称“邓君”,他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到商朝时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多年。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临澧南阳堂邓姓邓氏族先祖发于江西吉安,明末避战乱迁来安福。分居官亭枣木、新安沙堤、洞子坪、澧南安邑坪、青陵寺、观音庵、修梅等地。祖祠堂号“南阳堂”。堂联“南阳世泽;东汉家声”。上联典出邓姓宗族源自南阳邓州。下联典出邓姓先祖望族历史启自东汉之末名将邓禹。
临澧萧姓
萧姓得姓始祖:大心。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名将名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战败被俘,被囚于后宫,几个月后才回到宋国,宋闵公为此曾多次取笑他,长万因被触痛处而恼羞成怒,一次乘酒兴杀死了闵公,并从此公开叛乱,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后来宋国微子之后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随从组建的军队,诛杀了南宫长万,平息了这次叛乱,扶闵公之弟御说继位,是为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于萧地,以为附庸,建立了萧国,称大心为萧君,人称萧叔大心。公元前年萧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萧姓。大心也就被后人尊为萧姓的得姓始祖。
萧氏望出兰陵。“北兰陵”,在今山东省枣庄市一带,西汉丞相萧何的后裔多聚居于此。“南兰陵”,在今江苏省武进县一带,为东晋时萧姓南迁后主要聚居地。
临澧杨板桥萧姓临澧萧氏是兰陵萧氏的后裔。兰陵萧氏经过几次大播迁,有一支迁入湖南洞口、隆回、娄底,又几经辗转,萧胜遴一支入临澧定居,以杨板桥为发迹地。萧胜遴成为临澧萧氏始迁祖。
临澧曾姓
曾姓来源比较纯正,据有关史料查证,主要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夏室,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临澧福寿堂曾姓明永乐年间,状元曾启来澧阳隐居,是为曾氏嫡祖,在此繁衍。清时,其后裔曾科又由澧阳徙安福,在临澧安家立业,建有曾氏祖祠,堂号“福寿堂”。
柏枝曾家冲曾姓另一支曾氏,始迁祖曾尚鲁,于清雍正年间,由广东南雄州信丰县徙安福县永大里一区鳌山曾家冲,即今柏枝乡境内。
临澧彭姓
得姓始祖:彭祖。彭姓出自颛顼帝的后裔,上古时代,颛顼帝有一曾孙名吴回,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用火的官)。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陆终之妻怀孕三年后都未能产下一子,万般无奈的陆终只好用利刃剖开妻子左肋下方,产下三子,剖开右肋下方,又产下三子。六个儿子中的第三子名篯铿,后来被封在彭(今江苏徐州市),为大彭氏国,为商朝时的诸侯国之一。彭铿是个有名的长寿者。据说他年轻时做了一碗野鸡肉羹献给上帝,上帝吃得高兴,就赐他长寿。他经历夏商两代,活了八百多岁,所以人们称他彭祖。大彭氏国于商末被灭后,其子孙就按照当时习惯,以国命姓,称为彭姓,尊彭祖为彭姓的得姓始祖。今天的江苏徐州铜山境内是彭姓的发源地,其后彭姓的繁衍播迁,均是出自此支。
临澧彭姓彭氏一脉,祖藉河南,唐天宝之乱时迁江西庐陵。明洪武四年(年)先祖彭世荣出任潭州卫百户(今长沙市),率军攻茅岗、磨石,阵亡。其子彭维善、维礼、维贤、维玉,先后驻军永定卫。永乐二年,维贤、维玉均以昭统校尉之职屯军澧阳永中里九家沟(今望城金宝滩一带),维贤之子彭庆,屯军永右里(衍嗣庵老屋咀),由此在临澧发家置业。
临澧潘姓
潘姓来源是以国名为姓。周文王子毕公高的小儿子季孙封邑在潘。春秋后国灭,其子孙以国名为姓,奉季孙为潘姓始祖。
春秋时楚国至楚成王时,立长子商臣为太子,派公族名臣潘崇作其老师。,后来成王因故起了废太子之心,并要杀他。商臣去找老师潘崇商量,潘崇说:“要想免死,只有先下手为强”。于是太子连夜点起东宫卫队包围了成王住的地方,逼成王自杀,商臣登上王位,是为楚穆王,封潘崇为太师,还把太子宫的财物全部赏给了他。从此,潘氏成为楚国最有势力的家族。潘崇子孙以其字命氏,也奉潘崇为潘姓始祖。
临澧荥阳堂潘姓临澧潘氏族先祖潘运乾,江西南昌镇抚人。明永乐二年“江西填湖广”时,以军功授九溪卫指挥使,携家小来湘,屯居澧阳西乡月堤村船形地,即今新安镇潘台村附近。明末,十世孙潘舜被招为当朝驸马,因吴三桂降清导致清兵入关,潘氏遭灭门之灾,族人四逃。其长子世英、次子世德迁至潘家台;三子世邦迁往观音岩(官亭竹龙);世德次子士湖迁往合口群丰;四子士多迁往安福镇。后来十五世孙潘钟名又迁往官亭天星村。潘姓祖祠堂号“荥阳堂”。宗祠通用对联是:“栽花满县;画墨成仙”。上联典出西晋文学家潘岳,曾官河阳令,勤于政事,在县中满栽桃李,一时成为美谈。下联典指北宋歙县人潘谷,善于造墨,很有名声,有人求墨,常慷慨相赠。苏轼曾写诗赠他:“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
临澧余姓
得姓始祖:由余。春秋时秦国的大夫,也作繇余。其祖先原为晋人,逃亡入西戎(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初在西戎任职,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便留秦国为相,很得穆公信任。时秦作为众多诸侯国之一,其地位并不显要。由余为上卿后,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谋划攻伐西戎之策,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因曾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有的姓由,有的姓余,同出一宗。余姓尊其为的得姓始祖。另相传夏禹之后早就有余氏。大禹生有三子,大儿子启,姓姒,小儿子叫罕,封姓为余,其后代相传为余氏。
临澧佘市镇余姓余氏始迁祖余连,原藉江西南昌府丰城县长茅里,元末避兵乱,营谋湖广澧州。明永乐二年,落业澧州西乡龙潭镇,即即今之佘市镇。
临澧苏姓
苏姓源出自黄帝的直系后裔陆终。陆终娶鬼方氏之女为妻,一胎生下六子。其中长子名樊,在夏朝时被封于昆吾(今河南许昌东),以封地名称为姓,称昆吾氏。夏代中期,昆吾氏的子孙中又有人封于有苏(今河南温县一带)。“有苏氏”在商代仍有活动,其重要人物是苏妲己。周灭商后,周天子大封诸侯。有苏氏的后裔苏忿生,乃周武王的司寇,也受封于河内(今河南境内),建立苏国。苏国的范围,在黄河北岸,太行南麓,今河南济源市与焦作市的全部、新乡市的西部,属地域方园不大的一个小国。苏国的爵位,有“苏公”、“苏氏”、“苏子”、“温子”等多种称呼。春秋初,苏国为狄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氏,称为苏姓,尊昆吾和苏忿生为其始祖。
临澧眉山堂苏姓临澧苏氏于元末明初迁来。明朝开国之初,“江西填湖广”,苏氏先祖苏荣、苏洪、苏贵受封将军,于明洪武二年驻九溪卫征蛮扫苗。苏贵封威武将军镇九溪卫,后落业新安江板桥;苏荣封昭武将军,驻合口芭茅渡;苏洪驻龙池堰,遂在澧水流域安居落业。三公之父为苏恒,祖藉江西南昌府新建县罗家第三渡大栗树土地。三公之后除在新合一带繁衍外,有支系散播于慈利茶林河、石门南圻、澧西车桥河、唐桥坪、大堰垱等地。临澧苏姓建有苏氏祖祠,堂号“眉山堂”。宗祠门联云:“唐宋八家三席占;指挥六国一身荣。”上联典出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中苏氏占了三人。下联典出战国纵横家苏秦,他曾与赵奉阳君共谋,发动韩、赵、魏、齐、燕五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请服,退还部分侵地。赵封他为武安君。
临澧蒋姓
周武王姬发灭掉荒淫无道的商纣王之后,建立周王朝,在位不久即撒手人寰,由周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幼,便由周公旦摄政,周公旦助成王平息了商纣王之子武庚和东方夷族的叛乱,确定宗法制,创立了典章制度,并不断分封同姓诸侯,将自己第三子伯龄封于蒋地(今河南省固始东北蒋集,一说今河南省光山县西),世称蒋伯。建立蒋国。元前年,蒋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称为蒋氏,部分留居河南,大部外迁。蒋姓源于北,而盛于南,是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尊蒋伯龄为蒋姓的得姓始祖。
临澧深远堂蒋姓临澧蒋氏来源,传说很多。蒋姓始迁祖,见于蒋姓族谱的为蒋官一。蒋官一原居湖北黄州,系明武德将军,随朱元璋征苗民起义后,镇守永定卫。于明永乐二年安家马鞍山,即今佘市镇马鞍村。安福蒋家发迹很快,清末民初,清水堰、梅溪桥、蒋家坪等处都有蒋家大屋和花园,成为全国“三个半”大地主之一。蒋家祠堂堂号“深远堂”,祠联“山亭绵世泽;荆渚颂名流”。上联指蒋伯龄受封之地蒋国,古有山亭。下联指荆楚之地蒋氏族多名流。
临澧田姓
田姓源头历史最久远的当属出自妫姓的一支。妫姓相传是舜的后裔。武王灭商后,追封上古圣王的后裔,妫姓中的妫满因此被封为陈侯,即今天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妫满史称胡公满、陈胡公。其后裔以陈为姓。传到胡公满十世孙陈完时,陈国宜公杀太子御寇,妫完与御寇私交相厚,陈完恐祸及己,便逃于齐国。陈完为人谦逊有礼,一向很有贤名,齐桓公很赏识他,就任命其为公正,并封他于田地。其后子孙就以采地为氏,称为田姓。传至田和任齐国相国时,他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姜姓齐国便成田氏齐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田姓尊田完为得姓始祖。
临澧紫荆堂田姓临澧田氏始迁祖田三寨,宋末除千总之职,后由江西吉水迁至湘澧,生子子轻。田子轻因治澧水有功,被朝庭敕赐为“七里秀峰慕王”,其子孙即在临澧境内繁衍生息。在白庙岗首山前建有田氏宗祠,堂号“紫荆堂”。临澧“紫荆堂”田氏为一脉传承,别无他支。今分布在陈二大塘、朱伦、大江,四新岗,安福镇,修梅荷花堰,望城大兴、文塘,烽火兰田,杨板和平,佘市金坪以及停弦等地。田姓宗族祠堂几乎全名“紫荆”。典出汉时田真、田庆、田广兄弟分家,议将堂前一株紫荆树锯之,截分三节。当晚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燃。田真见此,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悲不自胜,不复伐树。树即应声荣茂。兄弟相感,合财宝仍为一家,遂为孝门。后田真仕至中大夫。荆树家声,肇庆於此。
临澧丁姓
早在殷商时,就有丁氏。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省北部)。其儿子名,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伋,其子孙便以谥号为姓,称为丁姓,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
临澧聚书堂丁姓始迁祖丁子祥,于明洪武四年(年)随父兄由衡阳调镇澧阳府慈姑县九溪卫。明永乐二年(年)下屯开垦澧州府,驻地在安福县合市七倾堰丁家槽门一带,即今合口至张公庙一带。因有田土二百户,遂在此安家兴业。历经六百余年的衍播,今望城宋玉、楚城,九里伏牛、官亭竹龙、枣木、彭市、马路和新安沙堤、双楼等处均有丁氏聚居。
临澧沈姓
沈姓出自姬姓中的冉姓,以国为姓,是黄帝的后裔。沈乃上古国名(冉地的国),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周武王死后,由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因平叛有功,被周公旦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后周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聃国,又名沈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后冉姓子孙因怀念曾经的国家沈,家族中部分以原国名命姓,称沈氏。还有一个少昊金天氏裔孙台骀氏之后有人建立沈国,春秋时,为晋国所灭,子孙遂以沈为氏。此外春秋时楚庄王之子公子贞被封在沈邑,其后遂以封邑名命姓,称沈姓。
临澧梦溪堂沈姓临澧沈氏有两支。一支居柏枝阮山,始祖原藉南京常州府无锡县高脚庙葛家巷,明初有沈氏官指挥将军镇守永定卫,卜居白云山麓,即阮山。另一支居文家,系由浙江迁来,已无谱系可考。沈氏祖祠以“梦溪堂”为堂号。典出宋朝沈括著《梦溪笔谈》。
临澧江姓
江姓主要来源是以国为姓。周武王时,有诸侯小国曰“江国”。古江国的国都位于今河南正阳县附近。春秋时,江国介于楚、宋、齐三国势力之间,经常受这些大国操纵,加之淮水泛滥,往往淹没江国的中心地带,所以江国一直没能强盛起来,最后被楚国灭掉。江国灭亡后,其子孙流落各地,并以国为氏。
临澧济阳堂江姓临澧江氏始祖江德新,原江西南昌新建县人。明洪武14年(年)中科举,授上海县令,在任十四年。洪武28年谪戌湖广永定卫,屯道溪中三湾,即望城大兴江家河。江德新生四子,只有第三子江琼随父来临澧。江氏后裔广泛散布于望城、柏枝、烽火、珠日、陈二、佘市各处,并建有江家祖祠,堂号“济阳堂”。
临澧汪姓
汪氏最早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商、周后的春秋时代,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亦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修梅花林堂汪姓“花林堂”汪氏先祖汪华,安徽歙县人,唐武德年间总管歙州之军事。清初,其后人汪培斋中举,朝庭派往澧州主政。任满后,退职居停弦渡,旋迁花林桥、铁湾等地,后建祠“花林堂”、“平阳堂”。汪培斋成临澧汪氏始迁祖。
新安古城村汪姓谱系不祥。
临澧戴姓
戴姓源流久远,一是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好为氏。周朝初期,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前年-前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年-前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二是以国为氏。春秋时有戴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后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
新安注礼堂戴姓戴姓在临澧境内新安“注礼堂”一支,其先世戴大廊,原藉金陵,在任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于明万历元年迁居九溪卫所新市梁冯岗,为新安戴氏一脉之始。其后裔衍播散居于新安冷水峪、龙凤、南田等地。
柏枝戴氏脉络待考。
临澧陆姓
陆姓来源,相传吴回在帝尧时任火神祝融,他的儿子名终。因为在陆乡一带,所以叫陆终。他的后世有的就以陆为姓,称陆氏,他的故乡叫陆乡。战国时田完裔孙齐宣王有个孙子叫通,受封于平原县陆乡,因此以陆为氏。史称陆氏正宗,尊陆通为陆姓始祖。
临澧河南堂陆姓临澧陆氏先祖为陆元亨,原藉江南省江宁府上元县陆家庄。明洪武时授武略将军,驻九溪卫。朱洪武为元亨三子赐爵封衔,遂分为吴、刘、周三姓。永乐二年,归屯澧南九安里,即今柏枝乡境内。后裔一支陆兴,居虎山老屋咀;一支陆凤,居柏枝台;又一支居彭山庙。建有陆氏祖祠,堂号“河南堂”。因河南郡为陆氏郡望。著名祠联“官无长物唯求实;家有遗书何用金”。
临澧夏姓
夏姓渊源。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姒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发展农业,领兵平定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多年,共传14代,17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夏启因开国君主之位,而被奉为夏姓得姓始祖。
临澧会稽堂夏姓夏氏始迁祖永泰公,系夏东楼后裔,原藉江西吉安,转迁湖北黄州,明永乐年间下屯于澧州裴家河,即今老县城城南。后代子孙聚居于现四新岗镇雨台村夏家塝、陈二乡南垱村夏家冲等地。夏氏宗祠名“会稽堂”。因大禹葬会稽郡(今浙江绍兴)禹陵。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会稽”为堂号。
临澧贾姓
西周时,周康王姬别把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封于贾,建立贾国,号为贾伯,作为周朝的附庸国。这个贾地,就是今山西襄汾县。因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所以贾国为姬姓国。公元前年,晋曲沃武公夺取了晋地,唐改称为晋,贾国的领土被吞并。贾亡国后,其后裔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就是贾氏,贾姓从此出现。
文家武威堂贾姓临澧贾氏始迁祖贾志清,原藉江西南昌府牯牛坡。明洪武二年,苗民逆命,贾志清授永定卫左所九百户。永乐二年,官永定卫指挥,是年卜居太浮山后黄金塌,即今文家乡境内,繁衍生息,建有贾氏族祠堂,堂号“武威堂”。
临澧石姓
石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得姓始祖为石碏。春秋时康叔的6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卫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骄奢,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十几年后,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死桓公,自立为君。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被拜为大夫。后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命人杀州吁、石厚于陈,然后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石厚的儿子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姓正宗。
临澧武威堂石姓临澧石姓始迁祖为石坚。石坚祖藉河南汴州,大明洪武朝中举,授江南藩宪,次子石延河与同宗石敏若先后迁常,子孙繁衍不息。后裔有石柏庆一支迁安福八方楼,石嘉庆一支迁佘市罗家,石嘉祖一支迁佘市芭蕉,石嘉成一支迁太浮王化,石开莲一支迁杨板等。还有落业于邙同桥、石家台、金川门的。石氏在邙同桥建有祖祠,堂号“武威堂”。
临澧熊姓
熊氏得姓始祖鬻熊,商末人,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曾为周文王之师,被封为护国侯。其先祖为黄帝,黄帝子昌意生颛顼,颛顼四世孙陆终第六子名季连,鬻熊为季连之裔孙。鬻熊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称熊氏。西周成王时,封熊绎在荆楚,建立楚国,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春秋时,楚国一度强大,势力曾扩展到中原,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年,楚为秦所灭,后人多以熊为姓,尊鬻熊为熊姓的得姓始祖。
新安熊峰堂熊姓临澧熊氏,祖藉江西饶州府乐平县。先祖熊荣、熊胜兄弟从朱元璋征剿陈友谅有功,一封都尉授黄州府黄陂千户,一封守御都尉。三世祖熊添贵于明永乐元年(年)奉调九溪卫,驻新安镇,遂在临澧传家立业。建有熊氏族祠“熊峰堂”。
临澧薛姓
薛姓为黄帝之子禺阳第十二世孙奚仲之后,以国名为氏。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一支叫禺阳的,被封于任地(约今山东省济宁),得任姓。其十二世孙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禹封其于薛(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称奚仲为薛侯。薛国历夏、商、周三朝,几次迁都,共六十四世,至战国时为齐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薛姓。尊奚仲为薛姓的得姓始祖。
烽火河东堂薛姓临澧薛氏始迁祖薛进,祖藉江西南昌府静安县半边街,明永乐二年迁来本县薛家坪,即今烽火乡境内。薛家祖祠堂号“河东堂”,祠联“三箭定天下;一笺传古今”。上联典指唐代名将薛仁贵之“将军三箭定天下”。下联典指唐代女诗人薛涛,曾创制深红小笺写诗,酬献名人,人称薛涛笺。
临澧侯姓
侯姓正宗出自姬姓,以爵位为氏。晋国是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至春秋初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历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至晋缗侯及其弟弟皆被晋武公所杀,其子孙逃难到其他诸侯国,以祖上原来的爵号“侯”为姓氏,又形成一支侯氏。当时,郑国有侯宜多、侯多羽,鲁国有侯叔下、侯妃,齐国有侯朝,魏国有侯嬴。据考证,这一支侯氏是多年前周文王的后裔,属正宗源流。故后人奉缗侯为侯姓的得姓始祖。
文家侯家湾侯姓临澧侯氏初祖侯必有,原藉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元末明初迁今临澧石门交界处六合垭,其后裔又迁至文家乡五道村侯家湾。
临澧龙姓
龙姓,为古老的姓氏,姓的来源因多涉及神话,故不可详考。大致来源有:一是黄帝之臣有龙行,后人以龙为氏。因黄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郑),是为河南龙氏。二是舜时纳言龙之后,以官名为氏。所谓纳言,是当时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官职名龙为氏。因舜的活动地域在晋南地区,故此支龙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为山西龙氏。三是夏朝刘累,尧之后,因有驯化龙的本领,深得夏帝孔甲的赏识,被封赐为“御龙氏”。他的后裔中,就有以龙为氏的。刘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是为河南龙氏。
临澧龙姓临澧龙姓尊始祖为龙庭海、龙庭国。龙庭海于明永乐三年(年)由江西大栗树土地迁居河洑,生四子。长子龙德云、二子龙德深落业安福尖峰岭龙家湾,即今佘市尖峰村。龙庭国迁楚,领都尉衔,平苗有功,奉命镇守溇江,遂落户安福裴家河,即今安福镇,后世子孙分迁于珠日双九村、杨板云林村等处。
临澧邵姓
邵姓出自姬姓,为黄帝之后。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召,被称为召公或召伯。他后来还被封于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他的一支子孙袭召公爵位,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周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迁徙地在今河南省境内。后来,燕国被秦国所亡,召公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后加邑改为邵姓。据《氏族博考》所载:“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后代邵姓人尊奉召公为邵氏得姓始祖。
澧北信义堂卲姓临澧澧北邵姓宗系由江西迁来,居新安邵家坟、唐家湾、天帝宫,合口邵家溶、马家堰、桐梓堰、黄陵桥、陈湖桥等地。祖祠曰“信义堂”。
柏枝卲姓始祖原藉江南常州府无锡县猪矢巷,明永乐二年,奉旨屯田澧阳,驻地为今柏枝乡卲家坪。
临澧史姓
史氏以官为姓。黄帝之后至周文王,其孙名尹佚,任太史令一职,辅佐武王克商,与周、召、太公共辅成王。一生为人严正,《桐叶封臣》里“天子无戏言”的千古名言就出自他口。后人把他作为史官的楷模,并将他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佚的子孙以官职“太史令”的史字为氏,称史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另外黄帝时创造文字的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临澧史氏来源有三:
停弦渡史姓始迁祖为史太辅,原藉江西南昌府丰城县钟陵乡徐亭村,明嘉靖25年(年)任澧阳推官,其长子史万忠定居于停弦渡史家坪。
珠日桥史姓元末明初自江西吉安迁福建,明永乐二年又自福建转迁湖南安福珠日桥百草堰。
太浮史姓明永乐年间自江西迁来。
史家祠堂以“溧阳堂”为堂号。因东汉溧阳侯史崇之后裔世代显贵。其21世孙史务兹为唐代宰相,35世孙史浩、36世孙史弥远、37世孙史嵩之均为南宋宰相。史氏族谱以史崇为家谱史祖。
临澧尹姓
尹氏最早立姓在4余年前,东夷部落帝王少昊的儿子“般”,受封于“尹城”,即立姓“尹”,其子孙世代姓尹。另一支尹氏立姓于西周。周宣王任用贤臣召穆公、周定公、兮甲等为辅佐,整顿朝政,使周室重新复兴。兮甲因为战功深受周宣王赏识,封其官名为“尹”,后来,周宣王又把钜邑(今河北南安)赐给尹吉甫作为封地,兮甲位居师尹,其后人述其官职,庶长子伯奇以“吉”为氏,嫡子伯封以“尹”为氏。
临澧主要有三支尹氏。当前总人口大约四千左右。
官亭尹姓发脉于官亭尹家坣,立基祖尹世旺,曾建有尹氏宗祠,号“天水堂”。人丁现主要分布在官亭并辐射到澧北四乡镇及县城。
杨板尹姓发脉于杨板尹家湾,亦好“天水堂。丁主要分布在杨板并辐射到县城。
合口大营村尹姓渊源不祥。
临澧龚姓
龚氏得姓很早。炎帝之后、黄帝之臣共工氏在黄帝时为水官,因治水有功,被奉为社神。其后有一支开始以单字“共”为整个家族的姓氏。若干年后,共姓为了避仇,有的在“共”字上加一个“龙”字,成了龚姓,龚姓以共工治水有功而引以为荣,尊其为得姓始祖。
临澧渤海堂龚姓龚氏始迁祖为龚文甫。龚文甫原藉江西丰城,明时官为指挥,领军镇守苗疆,驻永定卫。永乐二年,土司向化,撤卫为所,龚文甫屯驻澧州永中里牛角堰。因赐有封地六百户,遂在此安家立业,成为河湾龚氏的始祖。后建有龚氏祠堂,称名“渤海堂”,典出纪念西汉渤海太守龚遂。
临澧汤姓
汤的得姓始祖为成汤。成汤即商汤,乃殷商开国之君。商汤乃轩辕皇帝后裔,名履,又名天乙,先是夏朝方伯。夏末时,帝桀为君,残暴无道,履便起代夏雄心,先灭掉商附近的小国葛国,接着经过11次出征,灭掉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国家豕韦、顾、昆吾,再一举灭夏,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定国号曰商。及薨,庙号成汤。其后子孙中有一支以谥号命氏,是为汤氏。
临澧中山堂汤姓居住在太浮山麓汤家湾,建有汤氏纪念亭名“中册感和亭”,亭联曰:“万圣和乐仰浮山威仪,英才辈出承先祖遗风”。
临澧黎姓
黎姓历史源远流长。相传远古时期“五帝”之一颛顼第二十六子名叫共氏黎,也叫北正黎,在唐尧时官居火正,封地在山西潞州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市境内),其后人在殷商时有功封侯建国曰“黎”,称“黎阳”或“黎城”,属地在今晋南豫北一带。(今山西省的黎城县应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后来子孙就以国为姓。
黎姓是临澧县的旺族之一,全县各处都有分布,主要聚居地则在陈二、太浮、四新岗、文家、望城以及新安等乡镇。
陈二景楼堂黎姓道水流域这一支黎族,系由江西祖迁入,黎熙为西迁始祖。黎熙原藉江右吉安府吉水县陈家堙,元朝封为怀远将军,元末率子孙迁居洞庭湖畔华容县。其重孙受一、受二、受三于明初继续西移。受一落业于太浮山插翎峪,即今陈二乡星日村境内,后转迁至汪家桥;受二落业于尺量堰,即今陈二乡汪家村境内;受三落业于桃源黄枝港。子孙后代开荒屯垦,休养生息,励精图治,创家立业,至今已历七百余年,繁衍三十多代。清乾隆三十八年(年),黎族于陈二黎家坪瓦桥西南丘岗上建“黎氏祖祠”。堂曰“景楼堂”,尊黎熙为黎氏西迁始祖,尊受一、受二、受三公为本堂开基祖。“景楼堂”典出宋英宗时四川广安黎镦所著《远景楼赋》。黎镦,庆历进士,官为“直讲”,即皇家学校的老师。清嘉庆庚午年(年)由黎启河、黎新总领,创修黎氏宗谱。
临澧颜姓
颜氏得姓始祖夷父。字颜,又称邾颜公,即位后称邾武公。传说上古颛顼帝的玄孙陆终,一次产下六子,依序为樊、惠连、莱言、安、季连。后周武王兴师克纣,大肆分封诸侯,就把陆终五子安的一个叫做挟的裔孙,封于邾地,最初乃鲁国之附庸,后来传到夷父的时候,因其字为颜,《公羊传》谓之颜公。后邾国被楚国所灭,颜公子孙便以王父字为氏,称颜姓尊夷父为颜姓的得姓始祖。
临澧宝塔堂颜姓颜氏原藉江西永新县双乳峰下,明末由江西入湘楚,广布津市小渡口、澧县、安乡一带。至六十一代颜庭珊迁澧州安福县南佛塔寺;六十九世颜国安自小渡口迁观音庵,同代颜汝龙迁楼坊桥;七十二世颜上抡自陈六桥迁彭家铺。佛塔寺建有颜氏祖祠,堂号“宝塔堂”,祠联“清臣风节;复圣渊源”,分别典指颜真卿、颜回事迹。祠内曾设有学馆,并附辩理、育婴事宜。时有颜云亭,曾为临澧商会会长,在商界享誉甚高。
临澧庞姓
得姓始祖毕公高,周初著名政治家。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西周建立后,他负责处理被商纣王关押的犯人,宽大为怀,平反冤狱,表彰直谏受害的功臣,因而名声鹊起,为“周初四圣”之一。后被周武王封于毕国,爵位为公。世称毕公高。武王驾崩后,其为顾命大臣之一,他与周、召二公等一起辅政,使周王朝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毕公高支庶有封于庞乡者,后世子孙以封邑为氏,称庞姓,尊毕公高为其得姓始祖。
烽火始平堂庞姓临澧庞氏先祖庞合住,江西南昌人,迁江南常州武进县。后随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入总兵吴良幕府。明永乐二年,由武进迁湖南安福。子孙繁衍,世居烽火乡龙泉、真武、花果、陈仪、观音庵。建有祖祠,堂号“始平堂”。
临澧邢姓
得姓始祖周公旦,周文王第四子。曾佐周武王伐商,多所建功。周武王驾崩,因周成王年幼,由他摄政。摄政期间,亲率大军东征,剿灭武庚和管、蔡及东夷部落的联合叛乱。加强对殷商顽民的监督,全面实行封邦建国方针,先后建置七十一国,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在封区范围内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成王亲政后,周公旦制礼作乐,建立各项典章制度。后成王念其功高劳苦,将其四子靖渊封于邢(今河北省邢台市),称邢侯,建立邢国。公元前年,邢国被卫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邢姓,尊周公旦为邢姓的得姓始祖。
晋大夫韩宣子的子孙由于食采于邢邑(今河南温县东平皋故城,一说在今山西河津),而以地为氏,发展成为邢姓家族的另一支。
洞坪河间堂邢姓临澧邢氏始祖邢添贵,由河北邢台移居江西南昌,又由江右迁四川,因战乱顺江而下,过茅岗,出永定,佐明朝征蛮有功,赐以河潭水利,后泊慈利零阳,定居溇水北岸邢家河。后有分支迁安福新安洞子坪,建祖祠“河间堂”,祠联“源自邢国;望出河间”。全联典指邢氏的源流和郡望。
临澧翟姓
翟姓,来源于翟国。远古时黄帝的后裔建立翟国,世居北地(今陕西省耀县、富平一带),周成王又封次子于翟(故城在今河南省洛阳)。春秋时晋国灭掉翟国,翟人大多沦为晋国臣民。后来晋国又被韩、赵、魏三国所灭。到战国时,韩赵魏又先后被秦国消灭。在长期战乱中,翟人都以原国名为姓,逃奔迁居各地。翟姓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得姓始祖是翟父鼎。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商代遗留下来的青铜器中,有一件翟父鼎。翟父是翟氏的祖宗,翟氏后人尊翟父鼎为翟氏的始祖。
新安传诗堂翟姓临澧翟姓主要居住在新安一带。建有翟氏祖祠,堂号“传诗堂”,又叫“宠畏堂”。典出汉朝时翟辅,四世皆传授《诗经》,征拜教郎,迁侍中,策试第一,官拜尚书。安帝宠信外戚,翟辅极力上谏,宠臣俱畏。
临澧关姓
关姓主要源自颛顼帝的后裔关龙氏。颛顼帝是黄帝的孙子,有圣德,为五帝之一。帝舜时,颛顼的后裔董父为舜养龙,被赐为豢龙氏。上古时豢与关二字互相通用,所以豢龙氏又写作关龙氏。夏朝末年夏桀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大夫关龙逢苦苦劝谏,反被杀害。后来关龙逢的后人把姓简化为关氏,尊关龙逢为关姓的始祖。
临澧忠义堂关姓关氏始迁祖关鹤、关鸣、关鸠,明朝正德年间由江西迁慈利后再迁境内。关鹤落业安福和尚桥,即陈二乡境内,关鸣落业澧州王马桥,关鸠落业安福佘市桥。关家祠堂堂号“忠义堂”。堂号典出三国关羽之德
临澧祝姓
祝氏得姓始祖:轩辕黄帝。因其子孙在周武王时封于祝,(故城在今山东省长清东北祝阿故城),后来就有了祝国,子孙以地为氏。又因祝融之后有祝姓,而祝融亦为黄帝后裔,故祝姓尊轩辕黄帝为祝姓始祖。
临澧祝姓境内祝氏宗族尊祝涌为始迁祖,尊祝钟为开基祖。祝涌原藉江西吉水县,明洪武二年迁湖北荆州,后转迁澧州孟溪寺。其后裔祝钟于明正统末年,迁太浮山前插翎山定居,置业传宗。
临澧辛姓
辛姓,得姓始祖夏启,夏朝开国君主。相传禹晚年曾根据以前的先例,做禅让的姿态,并推举东夷族的伯益做继承人,但暗中却为传子做准备,竭力为子培养羽翼势力。大禹薨后,启不负父望,兴兵夺权,一举攻杀伯益。不久,又兴兵灭掉了不服自己,妄图蠢蠢欲动的同姓有扈氏。剪除异己后,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禅让制一去不返,世袭制度从此确立。启建国后,封庶子于莘,其后以封地为氏,因莘辛在古时同音,后去掉草头,称辛姓,尊启为辛姓得姓始祖。
临澧辛姓临澧辛氏是南宋历城人、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后裔。宋末,辛弃疾五世孙辛金南率子辛庆远,由江西上饶迁潭州(今长沙市)。明永乐年间,辛弃疾第十一世孙、辛庆远五世孙辛善宝由长沙迁澧阳驰马山,即今烽火乡担粮山、马家峪、藕池垱,成为临澧辛氏始迁祖。明末,辛弃疾另一支后裔、第十四世孙辛君殿(辉公),也由长沙迁安福城东梅溪桥辛家台建楼,发家立业。
临澧裴姓
裴姓是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通志·氏族略》记载,伯益的后代有个叫飞廉的,被封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此以非为氏,后来他们的后裔徙封解邑,就改邑旁为衣旁变为裴,称裴氏。裴氏后人尊伯益为裴姓的始祖。
临澧绿野堂裴姓据裴氏族谱所载,临澧裴氏即是裴度的后裔。裴度,即历事唐代德宗、宪宗、敬宗、文宗4朝的宰相。裴度第十二世孙裴文达被宋理宗封为真定太守,带兵转战抗金,后落业湖北监利。裴文达六世孙裴纲敕封武德将军,裴纪封武略将军,奉命征异,进驻武陵、澧阳等地。裴纪来澧阳后,共生六子:裴先、裴淳、裴裕、裴兴、裴溢、裴鉴,居住在先农坛、裴家河一带。裴纪遂成为临澧裴氏的始迁祖。裴氏子孙亦分布于安福裴家咀、蒿草湖、农丰大屋场、望城余丰、同欢、周家巷、文塘、侯家咀、新安白岩、合口三元口、裴家滩、陈二大江、柏枝虎山多处,为临澧望族之一。清代设安福县,其建城用地用款,裴氏所捐大部。年,裴氏于道河西北白衣庵右侧建裴氏宗祠,堂号“绿野堂”。堂号典出先祖唐朝督国公裴度住宅名“绿野堂”。祠堂内祀祖、集会、议事设施一应俱全,还有习文练武的“东学”场地。解放初,祠堂被征为公房,为临澧第一区政府所在地。原新安白岩寺亦建有裴氏“文武公祠”,后毁于战乱。
临澧邬姓
邬姓源自司马姓。春秋时,晋国有个地方叫邬郡,司马弥牟治理邬郡。后来司马弥牟的后代,一部分人还姓司马,另一部分人却以地名为姓,世代姓邬。另外,晋国大夫祁氏的家臣臧,食邑于邬,世称邬臧,臧之子孙以邑名为姓,亦形成邬氏。邬氏后人奉司马弥牟、邬臧为邬姓的得姓始祖。
春秋时期,陆终第四子求言,受封于邬(在今河南省偃师市),其子孙以受封地名为姓,称为邬氏。原来,帝喾的儿子是祝融氏,陆终则是祝融之子,陆终是中华民族源流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总共生了六个儿子,依次为昆吾、岑胡、彭祖、来言、安以及季连,后代繁衍甚广,是中国姓氏的始祖之一,譬如,苏、顾、温、董等姓是老大昆吾的后裔;钱、田、彭等姓是传自老三彭祖;曹姓又传自老五;春秋时楚国的芈姓,则源自老六季连。
佘市凤诏堂邬姓临澧邬氏聚集地主要在龙潭镇道源桥,即今佘市镇佘市桥一带,始迁祖邬孟刚、邬孟鉴,于明永乐二年由江西南昌郡城丰县牛石湾首迁武陵,后裔再迁安福。邬氏在毛家咀建有祖祠,号“凤诏堂”。祠联曰:“乌衣巷里桃李茂,邑市楼中管乐清”。联语为邬姓析字嵌联。
临澧匡姓
得姓始祖:匡句须。根据《风俗通》上记载,匡原来是一个地名,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邑,鲁国大夫施孝权的家臣句须任匡邑(河南省长垣西南)宰,即为匡地的地方长官,称匡句须,其孙以祖父居官地名命姓,遂为匡姓。
合口晋阳堂匡姓临澧匡氏祖藉江西,先祖匡文员生四子,长子匡以通、次子匡以道于明初奉命出征,举家随往。匡以通定居合口龙池,匡以道后迁西蜀。三子匡永华、四子匡永堂落业石门匡家坪。后裔有一支迁往澧县。匡氏祖祠号“晋阳堂”。祠联“源自匡邑;望出晋阳”。典指匡姓源流和郡望。
临澧印姓
印姓源流纯正,得姓始祖:印段。公元前年周宣王封王子友于郑,建立郑国,为伯爵。至郑穆公有儿子睔,字子印,其子孙在郑国为卿大夫,以祖字为姓,为印氏。子印之孙郑大夫印段,字子石,被其后人尊为得姓始祖。
临澧冯翊堂印姓临澧印氏,楚南始祖印德修,原籍江西洪州(今南昌),初为监察御史,累官至兵部员外郎,宋乾德年间辞官迁桃源黄沙村隐居,历二十代传印志,迁太浮山南印家坪;又传二十代至印文珠,迁城南裴家河。临澧印氏尊印志为该支始迁祖,尊印文珠为续迁祖。印氏是来临澧较早的姓氏之一。印在全国是小姓,在临澧却是大姓之一。在澧南分布尤为广阔。如印家溪、保泰庵、小儿湾、衍嗣庵、印家坪、才口堰、罗家峪、彭家岗、印家岗、雷树岗以及新安印家冲,都是印氏聚居之地。历代均有印氏子孙出人头地。如印志九代孙印仁球,用武有功,封将军职;其子印伟,文学有声,举人,出任成都知府。印氏在浮丘高公印家坪印家大堰左侧建有印氏宗祠。堂号“冯翊堂”,祠联是“望出冯翊;源自郑国”,全联典指印姓的源流和郡望,今仅存遗迹。
整理改编自:临澧湖湘文化协会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