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流浪地球》剧情详细解说,影片场面震撼,值得一看!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流浪地球》原著小说与电影解析看了《流浪地球》后,电影里逼真的特效、恢宏的场景一度震撼到了自己的幼小的心灵,现根据自己的回忆将影片大致剧情作如下整理,有兴趣的朋友将就着了解一下吧!顺便给辛苦码了这么多字的小编一个赞,谢谢!影片开头,刘培强(吴京饰)父子(刘启),和岳父韩子昂(吴孟达饰)坐在沙滩上谈论木星,刘培强给了岳父一块牌子说可以不抽签在地下城生活,这里可知接下来很长的时间人类要在地下城,镜头一转,病床上一个女人,应该是刘培强的妻子,因为他对岳父说了一句“对不起”。接着影片介绍地球发生的灾难,原因是太阳极速老化,持续膨胀,年后会吞噬地球,三百年后太阳系消失,于是联合国一致决定在地球表面建造1万个行星发动机将地球推离太阳系,飞到4.2光年之外,开始年的流浪之旅,这就是“流浪地球”计划的大概。
看完《流浪地球》最直观的感受是:太空真美,人类真渺小。
刘慈欣的科幻作品,核心特质是将极致空灵的想象力与厚重的现实结合,对人类发展和未来命运始终饱含着深沉的关切。而《流浪地球》是一部关于死亡与希望的电影。
对每个人说,死亡是最终极的哲学命题。生命的可朽性与有限性为人生追求提供了意义和限度。无论通过繁衍后代,还是著书立说名垂青史,个人总归有可能让自己的生命以某种方式得到延续。但在宇宙残酷的“黑暗丛林法则”面前,诸如人性、道德、伦理、人生目的等等,或许只对单个的个体才有意义。
对人类整体的生存而言,种族毁灭是将个体死亡无限放大和彻底终结的终极隐喻。刘慈欣的所谓硬科幻,正是建立在看似冷峻、甚至冷漠的科学理性基础上,对死亡和宇宙生存法则的审慎思考。
《流浪地球》原著构架与创作初衷《流浪地球》的主题是末日逃亡,据说是刘慈欣“末日系列”作品的一部。由于他近乎焦虑地对宇宙、科技和人类群体命运的
车队行至上海,此时的上海由于板块变动已是一片废墟,可见东方明珠塔、上海奥运大厦等地标建筑,刘培强得知后与车队队长通话要求将家人放至地下城,从通话中得知,儿子刘启由于刘培强放弃治疗母亲与之产生隔阂,父子关系紧张。途中车队遇险,众人弃车拖着火石继续前进,从一座废弃的大楼里面爬上到达地面,队员刚子牺牲,韩子昂遇险,这时影片用回忆交代了韩朵朵是韩子昂十四年前救的一个不认识的孩子,给她取了女儿的名字。
空间站中刘培强担心地球不肯进入休眠,要去总控室修正空间站的“叛逃”,由于韩子昂的死刘启兄妹与队员发生隔阂,分道扬镳。路上又遇见赤道救护队。就在杭州救护队快到杭州的时候,杭州地下城三十五万人遇难,队员黄明死亡,杭州救援任务失败,两队汇合前往救援印度苏拉维西。空间站中,刘培强与搭档从太空前往总控室,搭档死亡,刘培强成功进入总控室,这时各地90%发动机都已重启,但威胁仍未解除,电脑莫斯推算最后的结果是地球消失,”流浪地球”更名“火种计划”,进行全球播报。父子隔空对话,好像所有隔阂在这一刻消失殆尽,开始回忆。刘启忽然想到小时候父亲曾说木星充满氢气,地球大气又被木星捕获,这样就可以把木星点燃,使之发生爆炸,工程师李一一灵感突现,于是救援队决定联合行动,用行星发动机点燃木星。接下来就是影片的高潮部分,各种惊险场景,各种牺牲,各种同心协力,韩朵朵联系上刘培强请求支援,刘培强又联系上联合政府发布全球广播,韩朵朵发表最后深情演讲,激发全球幸存者共同执行最后的任务拯救地球,结果距离不够还是没有点燃,危急关头刘培强选择牺牲自己和空间站来点燃木星,父子通过最后的对话终于冰释前嫌,“爸爸又要去执行任务了,你一定会看见我”刘培强的最后的一句话,与影片开头呼应。木星被点燃,推开了地球,地球得救,所有人得救。影片最后将整个“流浪地球”计划作了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一一道出了,有兴趣的朋友去趟电影院吧,场面绝对震撼,中国式的科幻大片质量绝对不输于欧美,为我大中国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