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机的一个硬性指标就是航程和作战时间。但有这样一种战机,从起飞到燃油耗尽只有7分钟!在这短得吓人的时间内,飞行员却可以操作它对大型轰炸机完成击杀。但过分前卫的技术,却让其飞行员也陷入了危险之中——其独特的燃料一旦泄露,甚至可以把人溶解!
ME彗星式截击机
这就是德国的ME彗星式截击机。面对盟军的轰炸机,德国的常规战斗机难以应对,必须大力研发喷气式战机用高速压倒敌人。不过,传统的喷气发动机制造复杂麻烦,产量跟不上,德国人开始把目标放在了火箭发动机上——这种发动机制造简单,便宜,动力极其强劲,但缺点是,燃料消耗过快,不能长时间使用。这样制造出来出来的战机最终成为了一枚有人操纵的可回收的对空火箭。
ME截击机就是这种研发的最终产物。其采用了一台使用液体燃料的火箭发动机,动力极其强大,可以在几分钟内直接冲到近万米的高空。其武器为两门大威力的30毫米机关炮,具备短时间内摧毁重型轰炸机的能力。其体积十分轻巧,满载也只有4吨重量。
ME的主要问题就是火箭发动机燃料消耗过快,从起飞开始,其最大滞空时间仅为7分钟。飞行员必须在这个时间完成爬升、俯冲,攻击,降落的全部流程,的确很勉为其难。一般而言,ME只能对敌人轰炸机完成一次攻击就必须落地。ME一般部署在盟军轰炸机必经路径附近的机场,等盟军机队接近后立即起飞,然后完成攻击。
年5月,ME首次加入了实战,拦截轰炸柏林的盟军轰炸机集群。其闪电般的速度——最大速度接近公里每小时,是那个时代的活塞发动机战斗机所根本无法拦截的。在当天,ME首开战果,击落了2架敌人轰炸机。
ME起飞后抛弃起落架,降落采用腹部的滑橇
但ME越来越多的致命缺陷也开始暴露了出来。滞空时间短只是一个方面,其火箭发动机极其不可靠,十分容易出故障。更为可怕的是飞机在完成任务后降落的经过:飞机燃料箱里的燃料不可能完全烧掉,但火箭发动机使用的燃料并不是航空煤油,而是通过不同液体物质之间的反应来实现推动。
ME的主要的推进剂为高浓度的过氧化氢,然后和其他物质接触反应为飞机提供动力。高浓度的过氧化氢的腐蚀性极强,和其他物质的反应也很不稳定,在降落时ME十分容易发生无法挽回的爆炸。哪怕不爆炸,只要燃料箱泄露,座舱紧挨着燃料箱的飞行员会十分悲惨:高浓度的的过氧化氢稍微接触就会严重灼伤皮肤,被大量的过氧化氢泼到甚至可以直接把人溶解。另外,这些化学物质的毒性也相当大。在多次降落失败的案例中,很多戴着防毒面具上来抢救飞行员的地勤人员看到的只是被过氧化氢和其他物质几乎溶解的飞行员遗骸——起码有30名飞行员因为降落失败,甚至是训练飞行降落降落失败而遭受了这样的结局。还有很多飞行员早就爆炸中尸骨无存了。有一些老飞行员开始拒绝驾驶ME——他们讽刺地说道,这架飞机到底是来杀敌人的还是杀自己人的?
不过,ME凭借强大的火力和速度,在战争末期取得了40多个战果,全部为巨大的盟军4引擎轰炸机。这种无法拦截的武器也引起了盟军司令部的注意,甚至要求航线尽量避让可能部署ME的机场。
ME因为燃料的腐蚀性,还刻意给飞行员配了防护服。不过面对涌来的过氧化氢,其实也就是点心理作用
三菱J8M秋水战斗机
日本以纳粹德国ME战斗机为模板生产的火箭动力飞机。该机由日本海军(仿制飞机)和日本陆军(仿制发动机)共同研发,海军型号J8M,陆军则称其为Ki-。作为二战唯一服役的火箭战斗机,ME被誉为“希特勒手中最后一张王牌”。该机虽然实战战绩寥寥,所代表的科技却远超当时的水平,穷途末路的日本对这种飞机也是十分动心。
三菱重工业博物馆内的“秋水”
年12月17日,日本伊-29号潜艇满载锡、橡胶等战略物资从新加坡出发并于次年3月11日到达当时由德军占领的法国里昂港。日方打算通过这批物资换取ME实物和有关资料。年7月14日,伊-29号潜艇返回新加坡,不料在回日本途中被美军击沉,ME实物、对空雷达等换回的物资悉数沉落海底,只有资料被技术人员搭乘飞机提前带回日本。日本获取的ME资料只有机身和引擎的设计说明书、一套简明图纸、一份火箭推进剂配制说明和翼型各断面坐标。
年8月,日本海军、陆军同意合作复制ME,三菱公司负责监制。复制品基本和Me相同,但由于搭载了无线电设备,因此稍微延长了机身,另外重新设计了座舱。日军要求其装备2门30毫米火炮、在米高度保持公里/小时的速度,另外竟然要求其能够在3分30秒内爬升到米!海军预定接收1号机,而陆军则接收2号机。该机被命名为“秋水”,用于截击美军B-29轰炸机。
“秋水”基本和ME相同,不过机身稍长
复制工作随后展开,经过半个月的研究,日方基本确定了机身和翼型,并且模仿德国沃尔特火箭引擎试制了“特吕二型”引擎,利用80%过氧化氢(甲液)和甲醇-水合肼溶液(乙液)反应,可产生千克推力。其中甲液容器安置在机身中部,乙液则分装在机翼内的4个容器内。
为了训练“秋水”飞行员,日军研制了两种滑翔机:轻型滑翔机于年12月完成,称为MXY8“秋草”。“秋草”为全木制,外形和“秋水”完全一致,样机于12月26日由日本海军第航空队的犬冢大尉进行了试飞。其后又制作了2架整机,陆军给予“秋草”的编号是Ku-13。“秋草”由日本各地的小型工厂生产,包括九州的前田航研、京都的横井航空、奈良的松田航空、富山的吴羽航空和仙台的日本滑翔,但是在日本投降时,仅有一架“秋草”可以使用,而且“秋草”这一称号并没有得到官方认可。
年,一架损毁的MXY8训练滑翔机
此外,日军还将2架“秋水”拆除引擎、油箱和武装,改为重型滑翔机,约重1吨,但是滑翔速度达到公里/小时,几乎是“秋草”的2倍。
年7月7日傍晚,“秋水”一号机在横须贺的日本海军追浜基地进行首飞。16时55分引擎点火,11秒滑行米后顺利升空,在10米高度抛掉了辅助轮并且以45度角急速爬升。在爬升至米高度时引擎熄火,飞行员犬冢大尉试图将飞机飞回跑道,但在躲避一间民房时进入失速,最后坠毁在机场西侧。犬冢重伤不治于次日死亡。这次飞行历时不到一分钟。
日本模仿德国沃尔特火箭引擎试制了“特吕二型”引擎,但效果却远远不及原版
陆军方面的二号机由于试飞员伊藤大尉在驾驶重型滑翔机时摔成重伤,因此始终没有升空的机会。即便如此,日本军方仍异想天开地命令在年9月前制造1架“秋水”!但直到投降为止,日本只造出5架完整的“秋水”,并且都没有飞行记录。
“秋水”的命名有很多种说法:“秋水”在日文中表示“秋天”或“清澈的水”,日军用此命名则可能出自日本诗人赖山阳所作七言汉诗的一句“腰间秋水铁可断”,这里“秋水”指闪光的利剑。在形容剑术的语句中,也用“秋水一闪”形容出手极快的剑招。
技术数据
翼展:9.5米;机长:6.05米;自重:千克;燃料:千克(甲液公升、乙液公升);最高速度:公里/小时(0.74马赫);动力持续时间:5分钟(仅限于标准战斗动作);武器:30毫米机炮2门(各装弹50枚)。
来源:综合自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