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天高气爽,清风宜人。安文焕、侯宪秀和我三家相约,结伴去宁夏盘桓七日,这次宁夏之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隽永的记忆。我们三人曾经在一个班子里合作共事,如今都已退休赋闲,宁夏又是安文焕出生成长的故乡,三对夫妇联袂来这里观光览胜,可谓是一次友情之旅,温馨之旅,欢乐之旅。
学生时期就从唐诗宋词里领略过边塞风光的优美,对享有“塞上江南”之誉的宁夏一直向往。宪秀曾走遍全国各地,唯独未涉足宁夏;我先前虽然来过宁夏大学,但因公务匆促,亦未及驻足停留。宁夏是我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是以回民为主回汉聚居的地方。从菏泽出发送行时,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马惠亚就十分认真地提醒我们:“到了宁夏,可要好好感受一下回族文化。”
踏上宁夏的土地,自然由安文焕做向导,我们一行先后走了银川、吴忠、同心、青铜峡、平罗等市县。相继看了沙湖、镇北堡影视城、贺兰山岩画、西夏王陵、黄河楼、黄河圣坛、同心清真寺、沙坡头等自然人文景观,可以说饱览了西夏古迹和塞上美景。一路走来,感慨万千,总觉得山川风物固然很好,但感受最深的,还是宁夏回族的风情和人情。特别是接触到几位老朋友,多是回族领导干部,他们那种以礼相见、以诚相待的真挚感情,让人回味无穷。
畅游中华回乡文化园在回民集中聚居的宁夏建立“回乡文化园”,并冠以“中华”之名,确乎是实至名归。文化园位于银川市永宁县纳家户村,与始建于明王朝时期的著名纳家户清真寺相毗邻。乘车前往,出银川不到一刻钟就抵达园门口。庄严的主体大门前,是一片宽敞宏阔的文化广场,大理石铺设的地面坚实典雅,中间树立的三根旗杆上,各种标识旗迎风飘扬,周边华灯环列,彩旗招展,营造出一种热烈喜庆的气氛。据管理人员介绍,中华回乡文化园是全国最大的回族文化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占地面积亩,现已完成一期工程亩。主要建筑有回族文化博览馆、回族礼仪大殿、回族民俗文化园,回族商贸饮食街、国内著名清真寺微缩景观等,堪称国内展示回族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代表之作。
跨进主体大门,我们沿青绿环绕的甬道前行,迎面便是文化园的核心建筑“回族文化博物馆”。这是目前我国第一家以回族历史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七个展厅依次相接,通过众多的雕塑、图像和多件文物,形象系统地展示了回族的形成、发展及其生活习俗,让我们了解了回族人民在生存发展过程中的艰辛和顽强。最引人注目的是最后一个展厅,详细介绍了回族在中国历代的达官显要、文人志士及英雄豪杰。除了已经知道的明代航海家郑和、清官海瑞、抗日英雄马本斋之外,还有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现代革命烈士郭隆真、著名史学家白寿彝等,这让我们顿时眼界大开,深为回族众多才俊人物的卓越建树所敬佩。白寿彝教授是我素所景仰的史学泰斗,竟然不知其为回族,想来真有些孤陋寡闻了。
与白色博物馆遥遥相对的,是高高耸立的金色礼仪大殿,圆穹尖顶,呈现了阿拉伯国家伊斯兰建筑的特点。殿前绿树葱笼,殿后湖光山色,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殿体庄重典雅,穹顶巍峨辉煌,殿内地毯色彩斑斓,给人以肃穆、圣洁之美。进殿时为避免附尘和脱发,男士必须脱鞋,女士必须裹头。我们入乡随俗,在管理人员引导下,走进高阔明亮的殿堂里游走观赏,站在锦绣华丽的地毯上拍照留念,着实寻找了一番“穆斯林”的感觉。
从中华回乡文化园的宏大设计、精巧布局、特色文化和优美环境,可以看出回族规划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建设这种集文化展示与旅游参观、休闲娱乐、特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景点,也可以看出宁夏主政者的独具慧眼。
中华回乡文化园与中华回乡文化园回族讲解员合影进入中华回乡文化园的礼拜大殿,必须换上穆斯林服饰方可进入观瞻同心清真寺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居住较集中的地方一定建有清真寺。宁夏现有规模各异的清真寺3余坊,而同心清真寺是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座,是我国现存的十大古老清真寺之一,年即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真寺不仅仅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诵经活动的场所,还是开斋节时集体吃饭、圣纪节时集体赞圣等重大活动的场地,因而清真寺在回民心目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同心县位于宁夏中部,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军长征时曾经在这里盘桓驻足,就是在这座清真寺里建立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第一个回民自治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开创了民族自治的先河。
同心县是安文焕生活、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他人生的出发点和重要驿站,留下了安家三代人的足迹。老安夫人是结婚后从菏泽老家来到这儿的,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着特殊的记忆,因此老两口对这方水土感情最深。他在宁夏的老朋友,多数人都与同心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一路上老安夫妇就多次提到同心清真寺,早已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到达后一放下行李,第一站立马就去了这个地方,似乎有点迫不及待了。
同心清真寺位于旧县城西北角的高地上,相传始建于元末明初,清代曾有过两次重修。走进寺前,仰面看去,这座见证了回汉繁荣发展的古老寺院,虽历经沧桑,却高耸挺拔,气势雄伟,具有中国古代传统木结构建筑与伊斯兰文化融合的独特艺术风格。其外形更像是一座城楼,由门道过劵洞,沿台阶拾阶而上,可以登上高达10米的台基。台基外表包砖,面积达3多平方米,上面建有礼拜大殿、宣礼楼、阿訇住房等。寺门朝西,寺内分为内外两院,外院较为宽敞,是重大节日穆斯林相聚会礼的地方。门前长方形的照壁上,“月藏松柏”的砖雕图案字体圆润,细腻精湛。与照壁对映的是三个砖砌劵门,镌刻有阿拉伯文砖雕和花卉图案,精美绝伦,栩栩如生。中门上书“清真寺”三个大字,庄重典雅,左右两个劵门分别书写“忍心”“忍耐”门额,既遥相呼应,又浑然一体,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淡定礼让精神。我看了意外惊喜,急忙拉着老伴在此处连拍了几张照片,似乎对发妻叫了六十多年的名字“刘秀忍”又有了新的认知,豁然间对她这个人也有些刮目相看了。
登上台基,面前耸立着轻巧秀丽的二层四角攒尖顶的邦克楼,抬眼望去,北边就是坐西向东的礼拜大殿了。之所以坐西向东,是朝着圣地麦加的方向。大殿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宏大建筑,由一个卷棚顶和两个歇山顶前后勾连而成,面阔五间,装饰精致,约可容纳近千人。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那天正赶上主麻日,庄重素雅的殿堂里,约有数百人衣冠齐整,俯首端坐,在阿訇引领下朗声高唱。那种虔诚和肃穆,让人为之肃然起敬。礼拜结束后,信徒们迈着轻盈的脚步走到殿门外穿鞋,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还有两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搀扶着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太太,身边簇拥着十多位男女,看样子是一个多代同堂的大家庭。突然,涌动的人群中有人认出了安文焕,一边招呼一边直呼其名,两人又握手又拍肩,喜不自禁,沉浸在久别巧遇的欢乐里。面对此情,我们也深受感染。
宁夏同心清真大寺同心县清真大寺与朋友合影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韦州清真大寺回民家中尝美味早就知道回民爱洁净,讲卫生,特别在饮食方面格外讲究,肉食只吃由阿訇、满拉或有经学知识的人宰杀的反刍食草动物和鸡、鸭、鹅等禽类的肉,从不食用其他肉类及一切动物的血,而且忌烟酒,喜饮茶。我对这些习俗既充满好奇,又比较赞赏,总期待能有机会吃上一顿地地道道的清真餐。老安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出发途中就许下了承诺,保证让大家吃一次回民家宴。
在银川入住以后,我和宪秀便随同文焕去看望他的老朋友马光荣。他是回族,退休前任职同心县供销社主任,与老安是发小,自幼一块长大,感情甚笃。老安从小就跟父母住在同心县城,父亲是远近闻名的油漆技师,平时喜欢热闹,马光荣小时候常去安家玩耍,时常陪着拉呱喝茶,与老安一家建立了深厚的交情。老安还为此写过一篇文章,发表在菏泽的文学杂志上。不知什么缘故,马光荣前些时突然得了脑血栓,造成说话和思维障碍。就是因为知道他患病,才决定第一个先去看他。
马主任事前知道我们过去,特意穿了一身新衣服坐在沙发上等候。我们进门后向他打招呼,他一把抓住老安的手,两眼直瞪瞪地凝视老安的面庞,久久说不出话来,热切的目光,颤动的嘴唇,透露着心中思念的千言万语。他老伴戴着盖头,殷勤地招呼客人坐下吃东西,这时我们才发现,茶几上摆满了食品和时鲜水果,有麻花、馓子、酥油饼、油果子、葡萄、苹果等。老安说,这些点心就是回民喜欢吃的油香。我们各种食物都尝了尝,确实香酥可口,别具风味。不一会儿,马主任的女儿用托盘端上几个带茶盖的茶碗,当面把碗盖打开,放入茶料,冲水加盖后,双手捧送给每个人。这种尊敬客人的礼节让大家心有所动。我们知道,这就是回民招待贵客的佳品“盖碗茶”了,因茶中配有枸杞、桂圆、核桃仁、芝麻、红枣、葡萄干、茶叶、冰糖等营养作料,也称八宝茶,喝起来香甜绵柔,沁人心脾。喝盖碗茶可是个文雅活,须用托盘托起茶碗,先用盖子刮几下,使之浓酽,然后把盖子盖得有点倾斜度,用嘴吸着喝。要一口一口地慢饮,不能拿掉盖子去吹漂在上面的茶叶,不能接连吞饮,也不能对着茶碗喘气饮吮,更不能搁置不饮,那样对主人不礼貌,当喝完一碗再要时,碗底要留一点水,不能喝干。那样对主人不尊重。先前并不知道回民待客还有这么多讲究,真是不经意间长了学问。
我们在客厅说话,马光荣的老伴却在厨房里忙个不停。等我们起身告别的时候,她满面笑容地走过来,说是已经下好了水饺,务必要吃点再走。我下意识地看了看表,刚刚下午4点,窗外还照着明晃晃的阳光,吃晚饭也太早吧。老安告诉说,这是回民敬客的习惯,来家就必须吃点东西再走,你不吃他们会不高兴。说着说着水饺便端到了餐厅的饭桌上,热气腾腾,很诱人食欲。恭敬不如从命,我们立马围坐一起,却发现他们一家人并不入座,只是笑吟吟地在一边看着。老安说,水饺就是专门待客的,只管吃就是。我们只好客随主便,兀自先吃了。水饺有素馅的,也有羊肉馅的,吃起来味道爽口,别有滋味。老安吃了几个便停箸起身,我虽然刚吃出兴头来,也不好意思久待,便一起告辞出门了。老安说,意思一下就行,晚上还有正式宴席呢。这一“意思”不要紧,把我们想吃回民饭的胃口吊得更高了。
第三天,我们一行来到了风景秀丽的吴忠市。那天天色晴朗,我们刚到宾馆,一位头戴白色圆帽清瘦俊朗的老同志就在门厅里迎接了。他是文焕的好朋友马少英,退休前任职吴忠市政府司法局局长。他和老安握手寒暄后,便直接带领我们上楼住宿,那矫健如飞的脚步,一点都不像花甲老人。这天的中午饭就是在他家吃的。
马局长住在一个新建小区的二楼,进家第一眼便给人一种素洁淡雅的感觉。墙面上全用浅色壁纸装饰一新,壁上悬挂得体,桌椅摆放齐整,古典式的沙发上靠背、坐垫、纱巾铺放条理。客厅虽然不大,却窗明几净,一尘不染,看上去十分典雅。阳台上一盆不知名的小花,散发着淡淡的幽香。我忽然想起一副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说得很有道理。这才知道,回民的爱洁净不是虚谈,确乎成了一种日常生活习惯。看来,马局长做了充分准备,茶几上摆满了样式精巧的油香和干果、水果,他老伴和儿媳张罗了一桌丰盛的午饭。因时已过午,我们简单“点心”了一下,便径直入席吃饭。不喝酒自然少了许多俗套,满桌子清真菜,盘压盘、碗摞碗,煎、炒、炸、烤、蒸应有尽有,素、荤、汤、粥、糕应有尽有,好不馋煞人也。仔细品尝一下,青萝卜炖羊肉,炖出了羊肉的清香,红烧鲤鱼,烧出了鱼的绵软,凉拌沙葱,拌出了葱的鲜嫩,蘑菇炒鸡,炒出了鸡的醇香。无不味道鲜美,各具一格。我最喜欢吃的还是手抓羊肉,与平时在家吃的羊肉比起来,又嫩又香,且不膻。还有粉汤饺子、蒿子面、干粮馍,更是吃出了回民的独家风味。马局长自己没怎么吃,一个劲地为我们夹菜让饭,不时介绍些家常菜的做法。他还一本正经地说:“如果能在我家多住几天,我会让饭菜天天不重样。”好家伙,清真菜系的花样还真是层出不穷呢。我一边吃一边想,回民的饮食习惯自有一番道理。古人曾经说过:凡禽之食谷者,兽之食刍者,性皆良,可食;惟驼、牛、羊独具纯德,补益诚多,可以供食;此其所以养性情也。可见伊斯兰教所倡导的食物,都是佳美的食物,讲究良好的外观形象、鲜香的嗅觉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从这一点上,足可看出回回民族的聪明和精细。这顿午饭我们都吃得很饱,以至于晚上参加另一位朋友的宴会时,面对一桌佳肴美食,却怎么也吃不下去了。
在同心县回族朋友马德朴家合影
在同心县回族朋友李绪昌家中做客
在吴忠市回族朋友马少英家中做客
回族朋友马少英一家的生活照
送给宁夏朋友的书法作品菏泽女画家刘秀忍向回族朋友赠送书画作品
至真至诚兄弟情这次宁夏之行是文焕邀请的,出面接待的都是他的同事、同学和亲戚朋友。对老安来说,是故地重游、久别重逢,对宪秀和我来说,则是初来乍到,首次见面。接触过的这些人多是回族,也有汉族,大都是厅、处级领导干部。这些人都在宁夏的发展史上做过重要贡献,有的人创造过一个时期或一个地域的辉煌。他们的处事之道,让我们感受到了正义的力量;他们的待人之道,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情的份量。银川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也是历史上西夏王国曾经繁盛的都城。我们此行一共七天,先到的是银川,后来又返回银川,在这里足足待了四天。与宁夏的一些老同志见面,大都是在首府之地,最难忘的就是四次聚餐。原自治区地震局局长朱峻峡,原同心县委副书记张汉朝,原同心县委书记马勇,原同心县经委副主任刘建邦之子刘加贺,都分别设宴,以表达接风、欢迎、叙旧、送别之意。就在这几次宴会上,让我们更多地品尝到了宁夏独有的特产风味,更重要的是,在接触交谈之中,让我们深深领略了宁夏回族老干部的高风亮节,同时也直接感受到这些老同志对朋友、对客人的深情厚谊。
一到银川,张汉朝就主动承担了联络人的义务,自愿统筹一应活动安排。马勇与原自治区政法委副书记马思珍,还有原自治区民政厅长陈玉宝,为了表达对安文焕及其客人的真挚情感,都竞相要求安排私宴,以尽心意,这让我们既感动,又敬佩。每次欢聚,不论谁做东,这些人都来参加,席间涉及的话题很多,大家都尽情尽兴,畅所欲言。因为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刚到宁夏视察,对西部扶贫开发给予了充分重视和大力支持,大家对此十分赞赏,并对习总书记任职以来治党治国的宏大战略高度评价,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希望。
因为我们是从山东来,自然就提到来自山东的原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大家对老书记主政宁夏时的高眼光、大手笔赞叹不已,说得最多的还是城建提升、交通改善和教育提高。他们说,陈书记当年修路力主双向八车道,有些人不理解,为此留名“陈八道”。现在看来,八车道已经远远不适应了,还是老书记看得远啊!言谈话语间,凝聚着对老领导的敬佩之情。这让我们自然想起“声名人去后”的说法,亦不禁为之自豪。宪秀书记阅历丰富,思维敏捷,偶尔谈些经济改革和优化环境方面的话题,大家都表示赞同。交谈最多的还是他们与安文焕当年同学同事的往事,包括对已故熟人的追忆追思。为了表达感谢的心意,宪秀夫人祝军女士主动引吭高歌,一展风采,美妙动听的歌声常常将宴会推向高潮。与这些老同志虽然初次接触,但却一见如故。朱峻峡局长的豪爽坦率,杨生礼司令员的沉稳持重,马思珍书记的高雅睿智,马勇书记的精明干练,陈玉宝厅长的才华横溢,张汉朝书记的淳朴厚道,刘建邦主任的忠诚善良,刘加贺行长的谦虚谨慎,朱洪亮经理的勤奋敬业,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坐在一起吃饭畅谈,交流传达的都是至真至诚的兄弟之情。
93岁高龄的回族老人,儿孙们很孝敬,老人家很开心在西夏王陵在贺兰山回汉相处一家亲宁夏在数量上以回、汉民族为主,这次接触到的实际上是一个退下来的领导干部群体,他们中既有回族,又有汉族。在这几天的行程中,我们耳闻目睹了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见证了他们多年来建立的深厚感情,也可以想见他们在职时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情景。安文焕调回菏泽工作已经三十多年了,老朋友一见面仍然亲密如初,感情一步到位。这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回汉干部团结和谐,回汉民族亲如一家的融洽关系。对这一点,我们在吴忠、同心逗留时,感受也十分深切。
吴忠市原教育、文体局局长桂建华,是汉族干部,身材瘦削,精神矍铄,不失儒雅气质。因为他曾偕夫人来过菏泽,这次相见算是故友重逢,于是便多了几分亲切。桂局长陪我们看了黄河楼和黄河圣坛,青铜雕塑群的宏伟深邃,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让人叹为观止。他一再夸赞山东来的陈书记以及山东人为主体的创作人员,为宁夏办了件好事,为黄河办了件大事。他在市文体局长的职位上干了十多年,经手选拔了一大批回族的骨干校长和优秀教师,经手培养了一大批回族的莘莘学子,为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现任同心一中校长冯庆科,也是汉族干部,已经在这个岗位上连续干了15年。这是一位一见面就让人信任和喜欢的硬汉子,浑身上下透着精明和实诚。同心一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多数,他任校长以来,呕心沥血、励精图治,硬是把一个普通中学办成了全自治区的名校强校,惠今利后,功不可没。用他的话说,在民族地区办教育,很有成就感。
王贯伦、刘存良都是菏泽籍的汉族企业家,在宁夏耕耘拼搏数十年,与回族干部群众密切协作,友好相处,结下了真挚的友谊,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共同打造了事业的辉煌。原同心县审计局长马德朴,是回族干部,在当地德高望重,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纯朴和自信。他本来住在银川儿子家里,知道我们到了同心,又不辞辛劳赶回来,非要尽地主之谊。马局长亲自安排了一桌清真宴,选在一处绿树掩映的农家小院里。原同心县工商局局长李绪昌也专门赶来,这是一位留着大胡子的回族老人,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不经介绍,谁也看不出他曾经是一个敢拼敢打、威震一方的行政官员。他两人当年对安文焕都有知遇之恩,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老安夫妇至今心存感恩。如今三人都已过了古稀之年,相互之间感情依旧,见面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他们对宪秀和我也一见如故,坦诚相待。这正应了民间的一句老话,“人间有情老更亲”。大家坐在一起聚餐交谈,就像一家人闲话家常,丝毫没有民族的疏隔和忌惮。我们分明感觉到,在这个边远的疆域,回汉民族除了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有所不同之外,在感情上已经亲如一家、融为一体了。这不正是盛世繁华、国泰民安的祥瑞之象吗!与菏泽籍企业家刘存良合影
与菏泽籍企业家王贯伦先生及家人合影在镇北堡西北影视城
在宁夏青铜峡市黄河楼留影离开宁夏的时候,感慨良多,即席吟了一首小诗,算是对此行的总结,也算是对朋友的告别:
同游宁夏三人行,
共享亲友一片诚。
遍赏美景心目悦,
饱尝佳馔风味浓。
家庭和谐人康泰,
民族团结国安宁。
难忘欢聚话家国,
至纯至真兄弟情。
年10月于菏泽
END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