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转变干部作风,打造云岭铁军答案看

转变干部作风,打造"云岭铁军"系列评论

01

作风就是战斗力

毛泽东同志一句“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道破了中国共产党人创造历史奇迹的奥秘——作风就是战斗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一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等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实现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远远大于挑战。哪里的发展没有困难、没有矛盾?有困难和矛盾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的队伍有没有攻坚克难的战斗力。综观我省发展的大局大势,千难万难,只要广大干部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信心和斗志都不难。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锲而不舍反“四风”,作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与云南跨越发展的形势任务相比,干部队伍的作风还有一定的差距,一些干部政治站位不高,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够;一些干部不思进取,思想上故步自封、行动上停滞不前;一些干部不接地气,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对云南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甚了了;一些干部不抓落实,工作浮于表面,得过且过,工作作风严重不实;一些干部不敢担当,遇到困难绕道走,“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者不在少数。这些问题都是云南跨越发展的绊脚石,致使一些本来可以推进快一点的工作要么一拖再拖,“冷水泡茶慢慢来”;要么温温吞吞,不冷不热,你急他不急。一些本来应该解决的问题要么相互推诿扯皮,要么上交矛盾,致使小问题拖成大问题,有的不了了之,让干部群众失望。

干部作风是软环境的硬要素,软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硬资源。没有扎实过硬的作风,再好的蓝图也会落空;没有干事创业的激情,再好的机遇也会失之交臂。自强不息的云南各族人民,从来就有敢为人先的勇气,从来就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从来就有奋发有为的精神。改革开放后,云南打造了“云烟”、旅游文化等支柱产业,培育了“五朵金花”等一批知名品牌,在全国发展的大局中有一席之地。贫穷落后不是云南的固有标签,不发展、不改革就要落伍,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才是我们当代云南人应有的本色!我们一定要秉承云南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以过硬的作风扫除发展的“拦路虎”,破除“中梗阻”,保证政令畅通,战胜诸多困难和挑战,不负中央重托、不负云南各族群众的期待。

优良的作风是保持良好形象、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重要法宝。当干部,就要坚持“干”字当头,克服“等、靠、要”的惯性思维和“怕、僵、满、木、私、浮”的懈怠情绪,拿出一股子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的劲头来,敢于同强的比、向高的攀、与勇的争、跟快的赛,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魄,撸起袖子加油干,做时代的劲草、真金,成为推动跨越发展的中流砥柱。要坚持不懈反“四风”,大力弘扬严实精神,使干部作风进一步严起来、实起来、硬起来,凝聚起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

抓作风建设贵在“常”“长”两字,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当前,尤其要旗帜鲜明为敢闯敢干者撑腰,大力选拔有思路、有激情、有办法、有信念的干部。要出重拳、用重典,深入整治“庸懒散拖”等不良风气,向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亮剑,以严肃问责倒逼作风转变。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发挥“关键少数”的表率作用,雷厉风行转作风、扑下身子抓落实、殚精竭虑促跨越,披荆斩棘、奋勇前行,带出一支嗷嗷叫的队伍,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从政环境,奋力开创云南跨越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云祖轩)

02

对职务要有敬畏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这样一个典故: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是几朝元老,但他对自己要求很严,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意思是说,每逢有任命提拔时都越来越谨慎,一次提拔要低着头,再次提拔要曲背,三次提拔要弯腰,连走路都靠墙走。生活中只要有这只鼎煮粥糊口就可以了。这个故事令人感慨不已。

正考父面对任命提拔为什么会越来越谨慎?是源于敬畏。面对职务,想到的是职责和使命,唯恐履职不好,于是职位越高越谦虚谨慎,越诚惶诚恐,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含糊。

说到敬畏职务,老一辈革命家张鼎丞和粟裕也给我们留下一段互让司令员的佳话。年10月,中央准备任命张鼎丞为苏皖军区司令员。张鼎丞提议由粟裕担任司令员,自己改任副职,获中央同意。粟裕得知,即向华中局建议由张鼎丞任司令员,自己为副。未见采纳,便直接发电报给中央,坚决请求重新任命。他在电报里恳切地说:“以职之能力,实不能负此重任。鼎丞同志不论在才德资各方面,均远较职为高超……”在职务面前,老一辈革命家们考虑的不是个人的进退得失,而是工作大局,是事业。他们的胸怀和高风亮节,他们对职务的敬畏,使我们肃然起敬!

然而,如今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可看到另一些现象:有的当上领导便觉得长本事了,头越抬越高,架子越摆越大,趾高气扬,不可一世;有的没有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上,而是使尽浑身解数攀领导、拉关系,“谋人不谋事”;有的当了科级望处级,当了处级望厅级;有的职务到了手,还嫌岗位不重要,一心想“进步”,就是不干事。如此对职位只有欲望、没有敬畏,只想获取,不想付出,是极其危险的。

职务是什么?为什么要敬畏?

有敬畏才会有忠诚。选拔你担任领导职务,是党和人民的信任和嘱托。拿着纳税人的钱,占据着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岗位,你就必须有担当。无功就是过、平庸就是错,失职渎职、丧失机遇就是对人民的犯罪。所以必须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在工作中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在做人上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对职务没有庄严感、使命感、责任感,就是对组织、对人民没有敬畏之心,甚至把职务当作自己应得的荣誉或好处,半点忠诚也没有。而不忠诚的人是最靠不住的,不可能做到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有敬畏才会履行好职责。职务就是责任和担子,有职必有责,有职必尽责。对职务没有敬畏,视若儿戏,就不可能殚精竭虑投入工作,不可能有舍我其谁的担当,不可能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服务人民群众、抓脱贫攻坚、谋跨越发展。这样的干部,只会误事,甚至坏事。

有敬畏才会严于律己。职务意味着掌握或大或小的权力,有了职务更要从严要求自己,更要敬畏法纪,敬畏权力,敬畏人民群众。没有敬畏,凡事自我感觉良好,游离组织,脱离群众,胡乱作为,那不仅不能履行好职责,甚至会出事。一些领导干部栽跟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职务没有敬畏。

职务绝不是享受,绝不是荣誉;职务是神圣的,践行党的宗旨,忠于职守,各尽其能,是每个党员干部的本分。对职务没有敬畏的人,不合适当领导干部,也当不好领导干部。(云祖轩)

03

领导岗位不是休息场所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这样一个典故: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是几朝元老,但他对自己要求很严,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意思是说,每逢有任命提拔时都越来越谨慎,一次提拔要低着头,再次提拔要曲背,三次提拔要弯腰,连走路都靠墙走。生活中只要有这只鼎煮粥糊口就可以了。这个故事令人感慨不已。

“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杨善洲同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全部的生命和心血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党誓言。他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是一面明净的镜子。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杨善洲同志是云岭大地成长起来的党的优秀干部,他的事迹感人至深,值得我们好好学习。遗憾的是,我们有的领导干部不要说是把革命“干到脚直眼闭”,就是在其位期间也不谋其政,甚至把领导岗位当成了休息享受的场所。嘴上常挂着“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该享受的时候不能落”;“多干多错、少干少错,政绩可以不要,待遇一分不能少”;“我们不是偷懒,而是想休息”,等等。诸如此类,足以说明有的干部的人生信条是只要不贪不占、保住位子、保住待遇、日子安逸就行,至于干了多少工作都不重要,群众满不满意也无所谓。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骂这样的干部是把着位子、握着“章子”、领着票子、混着日子,还成天想着“帽子”的“官油子”。这些现象,表面上看是官僚主义、享乐主义歪风死灰复燃,实质是“官本位”的私心杂念在作怪,折射出理想信念的滑坡、责任意识的缺失、艰苦奋斗精神的淡忘。这样的干部忘记了初心,背离了宗旨,与领导干部的身份格格不入,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背道而驰。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生苦短,难过百年,而担任领导职务的时间则更为有限,因而只有倍加珍惜,才能不辱使命。做官有止境,干事无止境。多年来,我们党探索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干部政策和制度安排,到龄办理退休并提供必要的待遇保障,让干部安享晚年,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组织对干部的关爱。退休卸任,游山玩水,遛鸟垂钓,含饴弄孙,天经地义。但应当明白,领导岗位不是一种待遇、一种享受,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位的时候必须爱岗敬业、只争朝夕,埋头苦干、艰苦奋斗,做到在位一分钟、奋斗六十秒。不作为、慢作为,尸位素餐,是对担任的职务的亵渎,是对自己初心的背叛,说到底这也是一种腐败。“不伸手、不贪腐、什么都不干”是一种典型的官场犬儒主义,不可用来糊弄组织、糊弄人民。

如要“为官”,就得先正“官念”,以担当为荣,以避事为耻。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有的干部感叹“为官不易”,这纯属一个伪命题,必须坚决澄清。为官本来就应当不易。古人说:“做官都是苦事,为官原是苦人。官职高一步,责任便大一步,忧勤便增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服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干部的本质是服务,领导的本分是负责,当干部就应当不容易,就得永远在状态,现实中就没有既“好当”又“好玩”的“官”。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群众期盼更高、从政标准更严、肩上担子更重了。

各级党组织既要加强教育引导,使各级领导干部牢记党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公私观、苦乐观,自觉知责、履责、尽责;又要通过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评价,高悬问责利剑,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打掉一些干部“平平安安占位子、舒舒服服混日子”的幻想,真正让“不流热汗”者“淌冷汗”,让玩忽职守者丢位子,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决不允许“占着茅坑不拉屎”的现象存在。还要时刻警醒各级领导干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用心用情用力,扎扎实实地履好职尽好责,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组织、无愧于群众、也无愧于自己的业绩。(云祖轩)

04

干实事见实效才是真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这样一个典故: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是几朝元老,但他对自己要求很严,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意思是说,每逢有任命提拔时都越来越谨慎,一次提拔要低着头,再次提拔要曲背,三次提拔要弯腰,连走路都靠墙走。生活中只要有这只鼎煮粥糊口就可以了。这个故事令人感慨不已。

如何检验一个领导班子或领导干部的作风和能力?最重要的一条,就看是否干实事见实效。没有实绩的干部不是好干部。

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不兴伪事兴务实》中,引用了“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的古训,并指出:“为政之道,贵在实干。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才能真正干出有益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事,真正建立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绩。”我们转变干部作风,打造“云岭铁军”,就是要不兴伪事兴务实,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崇尚实干、务求实效。

干实事、求实效与只清谈、不务实,结果究竟有多大差别?有一个故事能说明这个问题。说的是有两对住隔壁的夫妻,一对聪明健谈身体强壮,另一对则老实木讷且女主人脚有残疾。聪明夫妻每天凌晨醒来就高谈阔论,从当天该干什么农活,到当前市场上啥东西走俏,都要热烈讨论。老实夫妻一开始对隔壁打搅自己美梦的做法很反感,但后来发现,隔壁的谈论不仅为自己提供了很多信息,还可以当作是对自己每天工作的安排。于是隔壁夫妇说今天该育秧,他们就一早下田;说今天可以采木耳、蘑菇,他们就赶紧上山;说最近养猪会赚钱,他们就赶紧买仔猪养;说种核桃将来收入稳定,他们就种核桃。而那对聪明夫妻却往往是说完了就接着睡,日上三竿还不起床,很少把计划付诸行动。结果老实夫妻建起了新房,种了一些核桃、橙子,养了一群猪羊,收入逐年增多,脱了贫。而聪明夫妻家的生活状况却一直没多大改观。

天上不会掉馅饼,干实事、求实效是成功的最大秘诀。为什么一些地方工作推动有力,发展步伐坚实,而有的地方工作总推不开,发展步子迈不出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干部的精气神不足、求真务实不够、真抓实干不够。有的干部热衷于喊口号,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而不认真抓落实;有的干部乐于不断推出所谓的新思路新举措,哗众取宠,却没把功夫花在落实上;有的干部重显绩不重潜绩,乐做吹糠见米、短期显效的事,不愿做见效慢、显效持久的事情,甚至为了快出政绩不惜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很显然,这不仅对工作、发展无益,而且十分有害。

当然,干实事、求实效不容易,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不像坐而论道作表面文章那样轻松简单。然而,干实事、见实效才是真功夫,是我们需要的作风和能力;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伪事虚功,算什么本事?作风不实和低能、无能的表现而已!

据说,蜗牛是极少数能到达埃及金字塔顶峰的动物之一。这非常弱小、行动极为迟缓的小生灵能创造这一奇迹,靠的完全是坚韧不拔的实干。一只只小蜜蜂酿出一箱箱香甜的蜜,靠的也是实干。世界上的奇迹都是在实干中创造的,成功都是靠实干取得的。说一千,道一万,关键在落实。当前,我们正处于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推进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大兴务实之风,以干实事、见实效的真功夫,言必有用,术必有典,名必有实,事必有功,奋力谱写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云祖轩)

05

效率与效益都要讲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这样一个典故: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是几朝元老,但他对自己要求很严,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意思是说,每逢有任命提拔时都越来越谨慎,一次提拔要低着头,再次提拔要曲背,三次提拔要弯腰,连走路都靠墙走。生活中只要有这只鼎煮粥糊口就可以了。这个故事令人感慨不已。

效率与效益的关系问题,是全省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时时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必须破解的重要难题。我们应当做的是:既重效率,也重效益,二者都要讲,努力实现效率和效益的统一。

我们做工作,促发展,不讲效率不行。当前我们需要做的事很多,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实现跨越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前面标兵越来越远,后面追兵越来越近、越来越少。我们的确是等不起、慢不得,理应坐不住。谋发展、促跨越,犹如激流上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没有效率,效益也不会好。没有紧迫感和危机感,不以只争朝夕的劲头抓落实,蓝图如何能变成现实?只会耽误发展、贻误事业。

只讲效率不讲效益也不行。如果说效率是做好工作、促进发展的灵魂,那效益就是肉体,肉体不存,魂将焉附?不讲效益的效率,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对加快发展的期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是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只盲目求快,不考虑效益和质量;只算总量账,不算成本账、收入账、环境账、民生账,那只会欲速则不达,甚至遗害无穷。我们必须把握效率与效益的辩证关系,始终注重抓根本、算大账、谋长远,切实做到效率与效益双赢,收“鱼和熊掌兼得”之效。

然而,在我们一些地方的工作中,存在效率与效益畸轻畸重、顾此失彼的现象。有的凡事慢慢腾腾,可以一天干完的活干两天,应该一周完成的工作磨一个月,这是典型的慢作为、不作为;有的地方多少年不见做成几件像样的事,几年过去了,还是山河依旧,群众生活也没有多大起色,还自认为“稳重”;而有的则过分强调“快”,凡事越快越好,甚至不顾科学规律打造“高速度”“高效率”,常常“萝卜拔了不洗泥”,给工作和发展带来影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一些地方为了完成任务,或为了早日“脱身”、另寻高就,便一味求快而对质量、效益重视不够的情况。有的不认真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特别在精准识别、精细管理上下功夫不够,“应扶的漏扶、不该扶的扶”;有的搞大呼隆,不针对实际,送一对羊、两头猪就算扶贫;有的“输血式”扶贫多,“造血式”扶贫少;有的没有抓实产业发展,脱贫的稳定性、可持续性不强,等等。诸如此类,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不利于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必须坚决扭转。

为什么有的地方有的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处理效率与效益的关系?原因之一,是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根“弦”调得不准,缺少统筹效率与效益的方法和措施,工作中紧了一头松了另一头,山鸡顾头不顾尾。之二,是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新发展理念的理解把握不够准确、全面,对效率和效益的认识有偏差,或重效率轻效益,认为猛冲猛打、快出成绩才好,才是有本事;或缺少效率意识,啥事都磨磨蹭蹭,表面看是重质量效益,实则是不想作为、不敢作为、不会作为。

如何处理效率与效益的关系,检验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和政绩观,也考验我们抓工作、谋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我们要做到效率与效益都高度重视,确保效率与效益的统一,交出做好各项工作、推动跨越发展的优秀答卷。(云祖轩)

来源:云岭先锋网

温馨提示:扫描下方







































北京哪里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zy/1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