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22日,中国首辆火星车“祝融号”成功到达火星表面。
祝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尊为最早的火神之一。中国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寓意点燃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也与火星之名呼应,可谓相得益彰。
其实,在精妙复杂的中国神话体系中,“祝融”的身份可不止“火神”那么简单……
洛阳金谷园新莽墓后室壁画祝融像(王绣摹本)
火神祝融:战共工辅炎帝
宋代诗人华岳《潮热》诗云:“南方有神名祝融,发赭面丹唇朱红。执鞭入海驱赤龙,火车勒驾烧长空。”刻画了一个雄奇瑰丽的祝融形象。根据中国先民神话的“万物有灵论”,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神祇,天有天神、日有日神、水有水神、火有火神,最著名的火神就是祝融。
关于祝融最有名的一个故事是“共工与祝融之战”。据《补三皇本纪》,在上古三皇时期,女娲氏在位的末年,诸侯中有位横行霸道的共工氏,他不尊重作为诸侯领袖的女娲。于是,女娲派祝融与共工作战,结果共工被祝融所击败。共工大怒,然后用头撞向天地之柱不周山。不周山被撞倒,于是天地变形。这时女娲炼五色石来补天,断大鼇之足竖立在四方极点,又聚芦灰来止住洪水。这样一来,天地万物才得到保护,这也就是脍炙人口的女娲补天的故事。
不过,在这个故事的早期版本中,共工不是与祝融作战,而是与颛顼(或帝喾)争天帝,失败而怒触不周山。共工是早期神话中的水神,往往与大洪水联系在一起,因此常以恶神身份出现。在后世传说中,这个故事变为祝融与共工战斗,除了体现“水火不容”的观念外,也体现出人们视祝融为善神。毕竟,在人类文明史上,火的使用特别是人工取火意义非凡,使得人类可以告别茹毛饮血的时代,驱赶野兽,照明取暖。
正因为用火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性,所以东汉人宋均甚至把祝融列为“三皇”之一,与伏羲、神农齐名。不过这种说法流传不广泛,更多人还是把钻木取火的功劳记在燧人氏身上,以燧人或女娲为三皇,而祝融则以火神的形象出现。
祝融在夏商革命时也出现过。当时东方的商汤要讨伐无道的夏桀,占卜结果却是西方胜过东方,这对商汤是不利的。那么,商汤是如何战胜夏桀的呢?《墨子·非攻下》提到了一个细节,说天帝命令商汤攻打夏桀,同时让祝融降火在夏都的西北角,从而摧毁了夏都的城池。
祝融作为天帝的副手一说也由来已久,在《山海经·海内经》中,说上古时期洪水滔天,鲧盗窃了天帝的宝物息壤(一种会自动生长的土)来堵塞洪水。天帝震怒,就派遣祝融在羽郊杀死了鲧。鲧被杀后,腹中生出了禹,之后天帝又任命禹治理水患,安定九州。后来,大禹治水的故事在《史记》里也有出现,不过神话意味却减少了很多。
随着春秋战国五行思想的发展,祝融往往作为炎帝的副手出现,并与南方相匹配。近代出土的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颇有趣味的创世神话。据记载,上古时期,伏羲、女娲二神结为夫妇,生下了青、朱、白、墨四子。当时未有日月,于是青、朱、白、墨以相距的步数为标准,创造了一天的四时,由此产生了时间。一千多年后,日月诞生,但还没有大地,于是炎帝派祝融来指挥青、朱、白、墨四神,创造了三天和四极——也就是空间。这是一则时间诞生在前、空间诞生在后的哲学神话。
在这则神话中,炎帝和祝融能够指挥四神,说明二者有着中央主神的色彩。在《礼记》《吕氏春秋》等文献中,则倾向把炎帝和祝融列为南方天帝与南方天神,其他四方为东方帝太昊、东方神句芒;西方帝少昊、西方神蓐收;北方帝颛顼、北方神玄冥;中央帝黄帝、中央神后土。《山海经·海外南经》也说“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描绘了祝融的神人形象。韩愈《南海神庙碑》,提到今天广州南海神庙祭祀的南海海神也是祝融。
后世又把祝融与南岳联系起来。宋代《路史》记载,祝融去世后葬在南岳衡山的南面,所以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衡山最高峰,也就是祝融峰的由来,不少唐诗都提到“祝融峰”“祝融居”“祝融坟”。《三国演义》记录了一位有名的女将祝融夫人,她是南蛮王孟获之妻,“世居南蛮,乃祝融氏之后,善使飞刀,百发百中”,一出场就擒获了蜀将张嶷和马忠。这个人物虽然是小说虚构,但大体也表现古代南方民族存在祝融崇拜的现象。
此外,还有《艺林伐山》说水神玄冥之子壬夫,娶了火神祝融之女女丁,两人一水一火,结合后又成为温泉之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