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文/泛泛之辈
看到书中的“青云谷”三个字,我联想到我们大罗山上的“盘云谷”,听名字两者很相像,也都有种世外桃源的感觉。事实的确如此,青云谷风光秀丽,山水静美,人文祥和。青云谷有一座青云山,青云山保留着完好的野生环境,有着许多野生动物。熊、猴、豹、狮子、狐狸、鹦鹉、喜鹊、猫头鹰……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样样都有。谷里的人们过着农牧业的简单快乐日子,少有人做些小本生意,从谷外进些油盐进来。外面的世界要想通往谷内必须经由青云洞,青云洞是连接内外的唯一出口。过了青云洞就是青云口,在青云口处的石碑上记载了当年青云谷人的祖先为躲避灾难出走,辗转流徙,最终寻得这处山口,入青云口也成了青云谷人史上的大事。
青云谷的少年古里和青云山的动物熊猩古怪,他与它有着超越同类的友情。他们能互通语言,这样一来人与动物彼此间有了更多的沟通和信任。有一天,当他们看着一千四百二十六条船一起涌进了整个青云谷,每条船不大,但都装满青云谷人前所未有的物资,场面相当壮观。青云谷人被这阵势吓着了,他们从来没见过这些玩意儿。古里和古怪也惊呆了,哪儿哪儿都是船,挤挤挨挨,俨然像一个大问号,他们也有种不祥的预兆。果不其然,这些不速之客打着“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口号,信誓旦旦着要将青云谷改造成一座现代化都市,让青云谷的乡亲们过上更幸福的日子,实则是在利益驱使下,抓住谷外的人贪恋谷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迷恋谷内每一口新鲜空气,在开发商看来这是一举大好的商机,他们要在青云谷设立更多人拥有的美好生活蓝图。一直生活在谷外的人体会不到这种大自然馈赠的幸福,一直生活在谷里的人想象不到外面世界的雾霾和污染的严重程度。
要问谷外人,为什么你们就没有青云谷这样的好空气!答案便是,有过,不过那是五十年前的事了。在青云谷,头顶上是天高云淡,空气中弥漫着花草枝叶的芬芳。青云谷的“露从今夜白,月是‘谷里’明”,那是一种爽心、爽肺、全身通透凉的感受。进到谷里的谷外人喜欢早起,不为看日出,仅仅是迷恋看一出“太阳如何一点点穿透飘荡在谷中的浓厚雾气,如何一点点蒸发掉白雾的水汽,如何一点点还给人间清澈透亮的一天。”待到雾气消散,树变绿了,草变清了,河水变得更加清澈了,天上树上鸟儿的叫声也越发清亮,然后看青云谷人从容地从家里出来,开始劳作。外人看来,青云谷人简直就是生活在童话世界里。
童话似一出泡沫剧,随着开发商进驻,童话也即将烟消云散。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修整门面,将青云谷先人留下的纪念碑挷倒,竖立起一座十倍高的纪念碑,更加醒目,招引更多的游人与住户。在新建石碑时,却屡遭莫名破坏,大家纷纷猜测,说纪念碑是谷里的圣物,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动不得!当前国家重要领导人也曾说过,“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那么,摒弃纪念碑就是在抛弃老祖宗的遗产,这和我们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我们谁也没想到这是青云山极具灵性的动物们所为,在这部童话故事里,动物比人更具感知力,是它们带领青云谷人进行反抗,也带领青云谷人逃避水灾,开辟出新的“青云谷”。
童话留给我们更多的是美好,现实生活中的“青云谷”只会是一去不复返。时下,在我们这座小城市里,也兴起一拨“大拆大整”之风。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来得个措手不及。全民搬迁,全力拉动了小城楼市和租赁市场。有时候想这样大动兴师有必要吗?难道就只有钢筋水泥的摩天大楼才算得上现代化?人家罗马都保留的是古建筑,也一样有其独特的风格,条条大路通罗马,何必要弄个千篇一律。原本分散在一个个村落的住户,都将被赶到一个方方正正的火柴盒里。原本大面积的土地被浓缩,建造更多的高楼大厦,可以腾出更多的风水宝地来。因为楼高可以住得下更多的人,将更多的人赶至层层鸽子笼里生活,这就是所谓的紧跟潮流的城市化。
早在几十年前的改革初期,大力发展经济,鼓励办厂,也兴起了一大批家庭作坊,由于环保意识淡泊,只求贪图方便,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河流,致使原本清澈见底的母亲河短短几年的工业化沉淀,变成一条化工污水河。待到发现问题的严重时,为时已晚,虽然经过这几年的全力“五水共治”大工程,得到了些许改善,但是再也回不到小时候那种可以在河里嬉水游泳,再也不可能在河岸边随意舀起一瓢水就能喝。再比如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多少动植物濒临灭绝,这些后患都是不可逆的,即便投入再多的人力财力也挽回不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光鲜的现代生活总是和污染、雾霾、压抑作伴,留下繁华都市的喧闹、粗暴和混乱又谈何利千秋,惠万代?
文章来源:新阅读(书评群)
本期责编:孟兴国
新阅读读书会平台统筹:haha薛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