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人之功”亦为功
有人说,“既要敢于担当,又要容人之功”。话虽不长,却令人深思。
独木再高也撑不起大厦。一个人能担当固然不易,但更可贵的是容得下他人冒尖出彩,共同成就一番事业。有家跨国公司,新任经理都会从总裁那里得到木制套娃。其中,小木娃上有张字条:如果每个人都只用比自己小的人,公司就会变成矮人;如果每个人都能用比自己高大的人,我们就会成为巨人。善用“高大者”便是容人之长,本质上即是容人之功。
容人之功,体现着求同存异、从善如流的胸怀和气质。赤壁之战前夕,张昭主和,周瑜主战,两人在大堂之上争得面红耳赤。当孙权采纳了周瑜意见后,张昭转而积极配合支持周瑜,共辅孙权守土,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意见有分歧乃至纷争,并不可怕;凡事谋定之前,尽可各抒己见。但在谋定之后,则不可因观点相异而不作为或使绊子。容纳他人成就意味着共创共享,往往孕育着伟大的美德。
在一些地方,干事者败在了“琢磨干事者”之手,久而久之,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影响了干事创业的良性环境与氛围。事业成败最终在人,倘若任由这种风气蔓延,再美的蓝图恐怕也会在“落实”中走向“落空”。因此,更须倡导与播撒容人之功的理念。
社会的发展永远靠合力推动,既以“建功立业舍我其谁”的精神履职尽责,又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气度成他人之功,心田似海、同心同德、勠力实干,我们方能赢得更出彩的人生,成就更绚丽的事业。
不能自律,何以律人?有人说,甲骨文字形的律,是手拿着笔书写行文以示颁布的样子,最初的含义可能就是法律。不过根据近人的考证来看,律本义可能还就是音律。因为音律有高低的规定,可以作为调音或者定音的标准(用来校正乐音的工具就是律管),所以就具有了规范、标准之类的意思,也就引申为了法律、规律、历律、军队纪律等等意思来。
古代战争中会用音乐(击鼓、吹奏律管等)传递军事信息,统一指挥,比如“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令行禁止,因此音律就与军纪、军律相关联了。《周易》中说:“师出以律,否臧凶。”意思就是说出师征战要有纪律,没有纪律就会危险。对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说:“言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可见古人也很早就意识到纪律的重要,认为军队的纪律对其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事实上,律己律身更为重要。在面对道德法律约束的时候,有他律,更要有自律。人们常说要严以律己,懂得自律,这都是在遵循法度之下自己对自己加以约束。自重,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警,也自我勉励、自我鞭策。不能自律,何以正人?孔子无疑是自律的,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教育弟子的话那么多,可回过头来看,都重在自我的努力和约束。因此,鲁哀公十六年,孔子逝世后,鲁哀公才会发出“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的感慨:失去了孔子,就失去了律己的榜样。
律,是音律,更是音律所呈现的标准与规范;是法纪,更是人人都应该对自己作出的约束。
编辑:韩海波 李学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