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颐英雄末路鸡足山

如何激活黑色素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31225/4316545.html

(一)

大理人乃至云南人称鸡足山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楞是在五台、九华、峨眉、普陀之后加上鸡足山。

辛丑夏至季节,我与妻终于登临鸡足山。四年前的春节,我们一家人到昆明度假,想上鸡足山,却因看到电视台播放:山中人满为患。只好作罢。去年四月下旬,我与妻自驾游云南,从楚雄往鸡足山,却在山门之前吃了闭门羮,始料不及的是,云南各地旅游景点抗疫胜利,均已开放,鸡足山却因寺庙林立,关门大吉。

“凡事不过三”,今日应验。

执意拜谒鸡足山,完全是为了拜谒徐公霞客。我以为,鸡足山堪称徐公的英雄末路,是徐公“粉丝”不可不登之名山。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下旬,徐公初上鸡足山,下榻悉檀寺,葬“驴友”静闻和尚骨殖于文笔山麓,登金顶赞四观奇绝,结交僧侣,考察山景,游历寺庵,在山上度过春节与元宵,呆了整整一个月,因应丽江府木增土司邀请,才下山。

徐公游历滇西南半年之后,于崇祯十二年()八月二十二日,再度返回鸡足山,仍然下榻悉檀寺。他继续考察鸡足山的每个角落,广泛收集资料,通读方史地志,修成《鸡足山志》,而后还撰写了《丽江纪略》《法王缘起》《溯江纪源》等专著。然而,长期的野外考察,艰辛跋涉,使他身体遭到极大损害,此间,跟随他3年的仆人顾行又卷物卷款逃离,令徐公备受打击,就像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英雄末路,“双足俱废”,心力交瘁,思乡心切,幸有知己丽江府木增土司知情,特派专人用滑竿护送还乡。徐公于次年正月离开鸡足山,辗转半年,回到家乡,卧病半年,于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年3月8日)与世长辞。

鸡足山标志了徐公完成长达四年之久的“万里遐征”壮举,结束了他30多年的旅行生涯。

(二)

徐公的鸡足山日记翔实与生动,因而踪迹清晰可寻,但年过去,许多古建筑已荡然无存或面貌全非,比如悉檀寺,原是丽江木土司家庙,后又被明朝廷敕名“祝国悉檀寺”,其规模为鸡足山寺庵之冠,徐公两次下榻、住居半年之久。据木土司后人回忆,万寿殿曾有徐公亲笔题写的“佛光普照”匾,后院法堂供奉有“明布衣徐霞客先生常生禄位”木牌。直到年,著名画家徐悲鸿上鸡足山,也下榻悉檀寺,留下多幅绘画、书法,和多首诗。可惜这座古寺现在只剩下一片废墟,唯有指示牌颇具创意:“《徐霞客游记》终篇之地悉檀寺(遗址)”。

徐公到达鸡足山,第一件事是取出傍行千里的大竹筒,轻轻地悬挂在悉檀寺的古梅树上,竹筒装着是静闻和尚的骨殖。接着把静闻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供奉寺中,并与仙陀、纯白、弘辨等僧人,商议、踏勘、选定静闻最后归宿地。三天后在文笔峰尽头处的佛塔寺前,建起了静闻灵塔。

我们此番拜谒静闻墓,花费了不少精力,虽然旅游图标有方位,但由于没有明确路标,走了不少冤枉路。静闻墓于年和年两次重修。而今,“静闻禅师之塔”位于中间,虽有古风,却是新物,塔后半圆形石壁上镶嵌4块汉白玉,分别镌刻: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年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修静闻禅师墓塔碑记、静闻和尚墓塔保护范围,和徐公《哭静闻禅侣》诗6首。静闻墓毕竟是20多年前重修的,总感觉未尽如人意。窃以为,既然重修,除了尽量保持静闻墓塔古韵外,徐公与静闻的生死情谊应有所体现,或可创意两人生死之交的一组雕像,树立于空旷的墓坪,抑或创意一组浮雕,镶嵌于环壁之上,徐公哭静闻的6首诗,也可与两位人物形象结合运用(我也可能画蛇添足)。

(三)

鸡足山堪称西南佛国,现今寺庵尚有30多座,明朝时期更为繁盛,寺院达到“三十六寺七十二庵”共座座。徐公遍访寺庵,备受僧侣热情款待,留下许多感人故事。悉檀寺僧人对徐公最是关心备至,寺里有一口砖砌浴池,僧人常在池中加入草药,让徐公浸泡薫蒸,消乏祛病。徐公上金顶途经碧云寺,北京法师正在真武阁讲解佛经,信众挤满经堂,法师一见徐公,马上提着袜子跳起来,拉着徐公手臂高呼:“同声相求,同气相应”,全不顾及信众(徐公名气之大可窥一斑)。僧人莘野与其父一再挽留徐公和他们一起过除夕,年夜饭虽只有芋头与野菜,徐公却暖意融融,推窗望见:天上星月如洗,山下灯火明灭,由衷赞叹:万山深处过除夕,真胜过世间的千百次。

白云法师举行拜忏仪式,邀请徐公参加,仪式结束后,兰宗法师为徐公介绍山中各个寺庵的缘起和佛门先辈遗迹,天黑了还没讲完,次日,兰宗法师备好果盒饭食,邀请徐公到他静室,继续介绍。鹤庆人史仲文是一位山川地理爱好者,因应试落第到鸡足山散心,慕名拜访徐公,并向他介绍当地山川形胜。这两人对徐公修《鸡足山志》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元宵夜,悉檀寺弘辩法师邀请徐公到西楼窗前赏灯。灯是用福建产的纱做的,和桔皮小灯配搭,有的挂在树上,有的浮于水面,有如天上星光闪烁,意境幽远。西楼楼下则用青翠的松毛针铺设一个圆席,徐公与僧侣们环席盘坐,每人面前摆有茶盒果品。品茶时,第一道清茶,第二道盐茶,第三道密茶。徐公在日记中的记述也是对白族三道茶的最早记录。

(四)

天柱山巅峰是鸡足山最高峰,海拔米,状如擎天巨柱,景观奇绝。徐公两次登顶,在《鸡山志略-绝顶四观》记述:东方日出,西面洱海,北方雪山,南面云海。四种景观之中,有其中之一,就是奇绝,何况是全部齐备的地方呢!这不仅鸡山第一,实在海内第一。

而今,通称天柱峰为金顶,因有铜铸的“金殿”(建于年)而得名。金殿背后的楞严塔,高达42米,为方形密檐式,内有7级,外有13层,青砖白墙,巍然屹立,山下便可望见,成为鸡足山的标志。该塔是年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上山,应僧人请求而出资修建,年建成。抗日战争时期,楞严塔成为飞虎队飞越驼峰的天然航标,立下赫赫战功。

我们此行下榻山脚民宿“远方的家”,次日清晨进山,驱车10公里,到达香会街停车场,沿着“霞客古道”,徒步20分钟,不时遇见山中猕猴向你乞食,导游提示不能太招惹它们。接着搭乘景区中巴,爬坡5公里,到达索道站,此处海拔多米。如不乘缆车,至少攀登1个半小时方能莅顶。

今日阳光灿烂,蓝天白云,极顶远眺,徐公所言“四观”,除错过了东方日出之外,其余三观尽收眼底。尤其南面云海,霎时间形成,大有“四海翻腾云水怒”之壮阔场面,令人心胸激荡。但有趣的是,大多数游客更喜欢金殿与楞严塔。确实,金光闪烁的金殿与黑白相间的高塔,矗立在彩云之南,万里澄空之下,是一幅多么难得的留影画图。导游告诉我们,如果你运气好,还可以看到“天柱佛光”;一轮光圈,七彩而成,中间虚明如镜,把你的举手投足,在“镜”中毕现。有时这轮“佛光”,还能久久罩在楞严塔顶,令人顶礼膜拜。

徐公当年已目睹金殿的建筑材料,只是尚未组装;至于楞严塔,那座直指湛湛青天,为金顶平添42米海拔的地标,距今不到百年时间,它们现在皆成文物,徐公如若在九霄云天有知,应该会称天柱峰为“五观峰”。

金顶景区的华首门,在鸡足山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华首门”是天柱峰西南的一处绝壁,绝壁上镶嵌着一块天然大石门,高40米,宽20米,中间一道石缝,把“门”分为两扇,两扇门中间悬挂着一把“石锁”。这道“门”,连檐口、门楣皆清晰可辨,真是天公造化。佛教称之为“中华第一门”,认定是佛祖首座弟子迦叶尊者“守衣入定,待佛降生”的地方。迦叶为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灵山会上佛拈花示众,唯独迦叶破颜微笑,领佛心印,密悟禅意。所以山志载,华首门源于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佛教典故,意为:第一个领悟佛祖拈花之意的修行者入定处的大门。

徐公当年目测华首门高达二十多丈,门顶上屋檐般的穹隆部分不知又有多高。我们来访之时,正是中午时分,游客稀少,只见一位游僧五体投地匍匐在华首门前,令人顿生敬畏之情。

我们本计划从华首门继续行走束身峡,无奈前方修路封闭,不能体验徐公日记中描述:被紧紧约束在石崖中间,陡直往下坠,辗转于峡谷之中的“束身”之意。

有趣的是,徐公在日记中记载:山中处处可见一个倪姓官员题字:兜率峡口“石状始奇”,袈裟石“石状又奇”,束身峡“石状大奇”,华首门“石状奇绝”。徐公斥其拙劣行径犹如给大山“黥面”。山灵何罪?要承受如此惩罚。

我们乘缆车上金顶,徒步下山,沿途观看白龙井、杨黼洞和迦叶殿、慧灯庵等景观。迦叶殿始建于东汉时期,为鸡足山开山第一寺,具有与其它寺院不同特色。大雄宝殿不是供奉释迦牟尼佛而是迦叶尊者,该樟木雕像高3米多,重公斤,为全山最大木雕像。大雄宝殿左侧有鸡足山第二大灵迹(第一大灵迹指华首门)迦叶坐禅石,巨石高3米多,石面平坦如台,面积18平方米,谓之迦叶殿护殿石、鸡足山镇山石。

(五)

崇祯十二年九月初十这一天,是徐公永远难忘的日子。与之形影相随只差10天就三年整的顾行偷偷逃走了,并卷走徐公衣物与银子。体极、弘辩两位和尚要派僧人去追,徐公制止说:“追或不能及,及亦不能强之必来。亦听其去而已矣。”唉!天要下雨,娘要改嫁,由他去吧。

是无奈,也是理解。

顾行的叛逃,对徐公的打击是致命的。他陷入痛苦之中,其神态让悉檀寺和尚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只能想方设法予以安慰。体极和尚让侄儿陪同徐公散心,纯白和尚还拿出象黄制作的念珠给徐公赏玩。象黄是生在大象肚子里的稀罕之物,见多识广的徐公也为之赞叹。

徐公只能把全部精力投入著书立说之中,其后3个多月时间,他完成了丽江木增知府委托,修成《鸡足山志》,接着又撰写了几部专著,特别是《溯江纪源》(又名《江源考》),考察论证出金沙江是长江正源,该论断,纠正了《禹贡》“岷山导江”的错误,成为科学名著。

徐公回到家乡后,众多亲友纷纷前来探望,当提及顾行的叛逃行为,许多人提议对他要追究问罪。徐公连连摇手,说:“不能那样!我在鸡足山就说过不追究他逃跑的事,毕竟人各有志,何况他为我西南之行做了不少事。”

徐公不愧是个伟人,胸襟开阔,睿智过人,真情毕露,大度容人。

我以为,顾行的叛逃,确属“晚节不保”,但不能由此全盘否定其3年功劳。纵览徐公西行日记,“顾仆”两字至少出现二三百次,为何如此频繁,因为几乎每天都离不开他。总结顾行工作有三:一是煮饭洗衣等家政全包揽;二是当挑夫或组织挑夫。随着徐公西行时间越长,行李也越来越多,除了衣被等日用品外,还不断收受朋友的礼物,以及途中收集的文物与资料,到了广西境内,行李多达六七担,必须组织挑夫队;三是随时听从主人使唤,打杂与陪同,比如,徐公要去会朋友、见官员,顾行必须先去送拜贴、候音讯。至于陪同探险,也是义不容辞。比如,徐公在湖南茶陵县探险麻叶洞,重金聘请导游,却无人敢应聘,只好与顾行各举着火把下洞,“历级转窦,递炬而下,数转至洞底”,出洞时被当地人视为英雄。此类事例,枚不胜举。

徐公去世前,将自己《游记》手稿托付好友季梦良理辑。季梦良为遗失的原稿遍查资料,还特地找到了顾行,询问一些脱漏的情节。顾行记性很好,回忆了徐公“至元谋县,登雷山,见活佛,为作碑记,穷金沙江”等详情,让季梦良收获甚丰,大为赞赏。

顾行实属徐公“万里遐征”的大功臣。

徐公的万里遐征,启程之时团队共4人,归来之日却是孤家寡人,有点“众叛亲离”的意味。仆人王二,跟随徐公才一个月,便在新城县(今浙江富阳市)探游洞山,夜宿祠堂后不辞而别,当逃兵的原因自然是吃不了主人的所谓地理考察之苦头。静闻和尚为向鸡足山奉献自己血经,同时敬慕徐公品行,恳请跟随西南之行,在湘江遇劫受伤,加上旅途艰辛,一年后病故南宁,病榻上对领队也是颇多怨言。顾行最是一路任劳任怨,披肝沥胆,最后还是选择逃跑。

没有人能跟得上这个伟人,伟人只能是孤家寡人。

据说,旅途人格最不靠谱,旅伴的不和谐皆因审美差异。对此,笔者深有体会:许多年前,与老友陈君驾车川藏线,20余天旅程总体和谐,但发现只要一到冰川,都会发生不和谐。陈君痴迷此物,往往要越过瞭望台,去触摸冰舌,说去去就回,结果把我们晾在瞭望台二三个小时,直至天黑,姗姗回迟,我们左等右等,喝完所有自带茶水,饥寒交迫中只好破口大骂。试想,我们同一类型人尚且如此,人家顾行,不过是一个旅行家的打工者,无非做到服从老板,尽心尽力搞好服务罢了。按现在的话讲,“三观”不同,何谈有相同的审美取向。

徐公生活的明王朝,是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理所当然视仆人为下等人,他日记里称顾行“顾仆”“顾奴”,就是明证。徐公使唤起顾仆,也是吆三喝四,毫不手软,还时有描述其能力不够的文字流露笔端。但离开了顾行的伺候,生活很难自理,比如,顾行几次生病,徐公要么“拥炉庵中”,写写日记,焦急地等待他康复;要么叹息:糟糕,明天没人生火煮饭了。何尝与下人有过平等交流。所以,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一下,顾行还是有良心的,他的思想还是有他的道理。湘江遇劫,顾行挨了强盗4刀,伤愈后没有逃跑,大概感恩于在船上赤身裸体之时,老板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在南宁,拖着病躯,跟老板去照顾重病的静闻和尚,应该是对同行者的惺惺相惜。走粤西、进黔南、再入滇一年有余,几遇困厄险境,皆未当逃兵,为何明知老板将在鸡足山修志,不再劳碌奔波之后,反而逃走?顾行的思维逻辑应该是:此时有丽江木知府财力支助,有悉檀寺和尚们悉心照顾,缺了我,对老板损害不大。我也有亲人家庭,我也思乡心切。对不起!我偷偷溜走了,不卷物卷款,哪有盘缠行走回乡万里路。好在老板您去筹钱筹物比我容易。

(六)

年前,徐公足迹遍布鸡足山,而今,山峰依旧,瀑布依旧,古道依旧,石头依旧,最是难得,古树名木依旧,记取一位老人山中6个月的羁旅生涯。

悉檀寺坍塌于上世纪60年代末,它的遗址位于现在的鸡足山宾馆后山,大树茂竹掩映着一片废墟,墙基大石依稀,青苔点点,杂草丛生,苍凉袭人,而不远处的一株空心树,却是著名景点。树前立碑刻记:古树属高山栲栎,又名静禅古树,高18米,树围需五六人合抱,树身靠根部的一截是空心的,树洞高3.5米,可容纳10余人。据山志载,明万历年间,广西高僧如正于此苦修40年,得道后驯服巨蟒皈依佛门。

空心树树龄约年。屈指一算,空心树见到徐公的时候约岁,徐公伫立树下的时候也约年前。

虚云寺有一株古梅树,被尊为“鸡足山第一梅”。虚云寺原名大觉寺,徐公考察时见寺院背靠三座连耸的山峰,山脉又正又雄伟,很是赞叹,认为大觉寺是全山首要的佛寺。该寺也是60年代被毁,上世纪末重建,为纪念清末与民国时期的虚云和尚而更名。古梅树位于山门之内大院中,高大苍劲,树干如铜,苔藓斑斓,枝丫如铁,交叉繁盛。树身上挂一块木牌,上书:明皇姑来寺出家时手植。树龄多年。清光绪年间虚云老和尚在寺传戒。古梅有一年两度开花之瑞。

寺内有虚云和尚纪念馆,介绍这位著名老和尚为鸡足山佛教和中国佛教所作出的贡献。我们在馆内相片上一睹这株古梅“花开千瓣,万丈锦绣”的壮丽景色。

徐公应该见过大觉寺梅花盛开,遥想当年,只有几十年树龄的梅树,谅是锦绣年华,英姿勃发,繁花似雪,暗香浮动。徐公年龄与其不相上下,却是风霜满面,相形见绌,黯然神伤,垂垂老矣。人在树面前,有时就得俯首赧颜。

彼时繁荣的华严寺如今也成了一片废墟,只留下一株五裂槭和两株茶花依然盛名远扬。它们皆是明朝栽植。古人常将槭树称为“枫”,而这株高达20余米的槭树,每年8月便“霜叶红于二月花”,成为鸡足山最早报秋树。两株茶花,一株是九心十八瓣大红狮子头,另一株为菊瓣绯红通草片。每年春节前后,古茶花开,大如瓷盘,灿若云霞。游客透过满树茶花,远眺蓝天白云下的金顶楞严塔,便是现在鸡足山十景之一的“茶花映宝顶”。

徐公很喜欢云南茶花,曾为之写下专文。他对鸡足山古树名木也多有描述,尤为欣赏传衣寺的古松,称之“龙鳞鹤氅,横盘倒垂,缨络千万,独峙于传衣之前”,并在《鸡山志略一》中把“传衣古松”列入十景之一。

鸡足山的古树名木十分之多,可以成为一条旅行线路。她们是活着的古董,是历史见证者,一定会为英雄暮年赞叹:

唯有生命之树常青!

阅读推荐:潘文书

秘境南山白荣敏

错过了许先生唐颐

愁到死的秦观顧北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pz/92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