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自远古以来,就被视为“南蛮”、“不毛之地”,台风、干旱、风沙、海潮……自然灾害频繁,老百姓世世代代遭受其苦。
比如吴川吴阳镇,自古以来沙旱严重,年至年10年不到,风沙吞没耕地多亩,民不聊生。据《吴川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吴川知县陈鉴出巡,记下当年吴阳悲惨景况:“驱车下吴阳,沿途无林木。大火酷且蒸,飞鸟争避宿。一望黄如金,疑是田禾熟。接辔近为看,禾苗焦已秃。道旁问老农,未语吞声哭……”诗中说,他坐马车下吴川吴阳,一路上没见到有什么树木。天气酷热像蒸笼,飞鸟都躲了起来。远远望见一片金黄,以为是稻谷熟了。拉马的缰绳靠近了看,原来是禾苗已经被烤焦了,光秃秃的。问路边的老农怎么回事,还没说话先哭了。
南三岛也是如此。从年到年20年间,海岛向岛内移动2公里,公顷耕地变成沙荒。过去有句老话,叫“最贱不过南三泥,有女不嫁南三郎”。这里说的“泥”其实是指南三岛的一种沙。这种沙,在南三岛的乡间随处可见,是一种贫瘠的沙质土壤。南三岛过去之所以穷,就是因为这种沙土。这种沙土根本留不住水,下一场雨,水一下就跑光了,岛上的居民喝点淡水都难,更不用说种好庄稼了。
南三岛的沙地
“天不怕,地不怕,只怕沙煞”,“无风三尺沙,风起沙如山”,这是一点都不夸张的南三岛昔日景观。沙多的地方,连杂草都不生,甚至还会掩埋田地和房屋。三日无雨则受旱,潮涨风大则受灾,种什么都丰收不了。当暴雨或台风来临时,岛上便是一片狼藉。南三岛的沙子多,还影响到了交通。过去,从田头圩到北头寮到光明垉都是沙路,出行很不方便。都有句俗话:“走两步,趟(退)一步。”如果是骑单车或骑摩托车,则陷进沙子里,根本骑不动。
怎样解决湛江地区严重的沙旱和风沙问题呢?一种树木成了首选,那就是木麻黄,湛江俗称“马尾松”,原产澳洲、太平洋诸岛,是一种常绿乔木植物,树干直立,软枝针状,树高一般15-20米,最高可达30米。年,法国租占广州湾(湛江前身)后,曾从越南船运一批木麻黄苗在霞山各地种植,使湛江成为全国最早引种的地区之一。
自此,湛江人与木麻黄结下不解之缘。湛江人民在长期的抗台风、战干旱、斗风沙、治洪涝实践中,认识到木麻黄对环境的保护作用,开始了大规模的人工种植历史,建造了木麻黄沿海防护林带,在沙滩、在坡脊、在胶园营造了一道驰名中外的“绿色长城”。
湛江大量种植木麻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湛江人民在党的领导的下,绿化造林,改造山河,决心与恶劣的气候与环境搏斗,掌握自己的命运。年,经林业专家鉴定,发现木麻黄耐旱耐涝、耐碱耐瘠,能抗御台风,拦截风沙,保持水土,是沿海沙滩生长优良的树种。于是,湛江成立了营造沿海防护林带指挥部,掀起了规模巨大的人工造林高潮。
吴川吴阳的木麻黄林
我们的祖辈和父辈们,冒烈日、斗风沙、洒汗水,付出惊人的劳动,在湛江公里的漫长沿海岸线,构筑起了闻名世界的木麻黄护林带,让“绿色长城”屹立南疆。现在,湛江的林地绿化率达97.8%,种植木麻黄2.28万顷,蓄积量近万立方米。民谣“大风沙满天,细风沙如烟,无雨三日旱,有雨水淹田”的苦难日子一去不返。湛江历史性的风沙灾害得到根本治理,自然环境得到根本改观,人民生活得到根本改善,木麻黄功不可没。
对于老百姓来说,木麻黄可不止是防风沙那样简单,它浑身都是宝!木麻黄的落叶,群众称之为“松木须”,用竹制的筢子可收集起来当柴禾。松木须容易着火,火柴一点即燃,由于易燃烧,火力大,曾一度成为湛江人的重要燃料。农村烧石灰、烧砖瓦用它,城里人烧饭、烧水也用它。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城里连蜂窝煤还没普及时,曾有一船船的松木须运到赤坎的鸭乸港、霞山避风塘兜售,既解决了市民的柴火,也帮助农民换取家用。如果遇到台风,木麻黄的树干被风吹倒,那更是绝佳的木柴,大人小孩常常冒死去捡这种“台风柴”,可见有多么受欢迎!
木麻黄的果实“松木籽”晒干后也是很好的燃料,那时候还有专门设计与蜂窝煤炉差不多的木籽炉,不少人靠捡木籽去卖兼补生汗。木麻黄干柴纹直易劈,火猛耐烧,更是酒楼食肆最受欢迎的薪柴。另外,木麻黄树皮可以烤胶,年湛江曾建有全省闻名的木麻黄烤胶厂。在物资奇缺的年代,大株的木麻黄还是做铁路枕木的好材料。
湛江海边随处可见的木麻黄林
对我们小孩子来说,木麻黄林就是我们的乐园。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林子里躲迷藏,捉肥猪虫。肥猪虫是木麻黄树在春夏特有的一种昆虫,从一开始的棕色成长到最终的米灰色,它的成长过程陪伴了我们整个童年。小学晚自修课前,我们常会抓肥猪虫来玩。有各种玩法,有用铁丝折成的肥猪车,有用线绑两个肥猪虫做成的旋转玩具等。肥猪虫不单是童年的玩具,也是童年的美食,像小时烤雷公狗一样,也有人烤肥猪虫,有的甚至全家出动抓来炒菜……这些都成了我们难忘的童年回忆。
木麻黄为湛江人立下汗马功劳,湛江人也为木麻黄戴上了耀眼的光环。我国曾有四位文学艺术大师为其撰文作画、写诗填词,令名不见经传的湛江木麻黄身价倍增。
年12月,著名文学大师冰心到湛江访问,写下了湛江人引以为豪的《湛江十日》,文中高度赞颂了木麻黄。“这木麻黄树,真值得大书特书”。她用浓墨描写木麻黄刚毅而婀娜的“英雄本色”,盛赞湛江人民大种木麻黄,“在荒沙上建起美丽的家园”。
年5月,国歌的词作者、戏剧大师田汉考察湛江南三岛,看到雄伟壮观的木麻黄林带,不禁欣然题诗:“不许风潮犯稻粱,沿滩百里木麻黄……曾说白沙遮日月,今看绿水乏鸳鸯”。字字句句情深意切,文采斐然。
年,全国佛教协会会长,佛学界泰斗赵朴初访问湛江时,情不自禁用词牌《满庭芳》写下《木麻黄赞》:“坚比贞松,柔同细柳,稠林千里云平。”“真才今刮目,风前重镇,海上长城。”又写字前言解说——“解放后,湛江专区沿海沙滩遍植木麻黄,能固沙,不使随风入侵,且能改沙为田……”
年,著名的美术大师、国画家关山月三下湛江林带体验生活,他以湛江木麻黄为背景创作的国画《绿色长城》,这幅国画现在是国家级的藏品,价值连城。
关山月名画《绿色长城》
湛江的木麻黄还得到了全世界很多国家的肯定。年和年,湛江木麻黄两度迎接联合国粮农组织,肯尼亚、索马里、坦桑尼亚、赞比亚、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孟加拉等19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官员云集湛江考察沿海护林。此后,美国、澳大利亚、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越南等国也曾派出林业官员到湛江实地考察人工造林成果。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几乎有六分之一的国家林业权威来到湛江,高度肯定木麻黄沿海地区的种植价值和作用,湛江木麻黄随之响誉全球。
虽然木麻黄为湛江的防沙抗旱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湛江人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资源,还为湛江在国内国际赢得了美誉,但它却经历了三次人为的灾难性大洗劫。一是在年大炼钢铁的时候,人们狂热大砍木麻黄作燃料;二是在文革时,由于无人管理,木麻黄被滥砍乱伐,学大寨时,无知毁林造田,有的林带几乎被砍光不剩;三是年改革初期,某些人“一切向钱看”,砍木卖钱、海边养殖,抽沙选矿,木麻黄又一次惨遭荼毒。
人为的生态破坏,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不少地方历史性的灾害重演在眉睫,风沙、干旱、沙荒,又重新袭来。看到这一危机,湛江人民醒悟了,又一如既往、斗志不减投入更大的植树造林高潮。他们运用新科技,采用现代林业技术,对木麻黄进行无性繁殖,大大增加了木苗的产量和扩大了种植面积,木麻黄的种植更上了一个新台阶。
关于木麻黄,我们从小就很熟悉的一种树,你有什么经历?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留言区评论喔。(本文素材已获湛江民间历史学家骆国和老师原创授权)
更多原创文章——
湛江讲雷州话的人有什么性格特点?
湛江过去是“广东第二城”,今后会成为“广东第三城”吗?
关于湛江年例那些事儿——来历有3种说法,曾停办20多年
湛江的魅力在哪里?你为什么选择留下或是离开?
为何同为海滨城市,湛江的发展远不如青岛?
湛江纵横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