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
●
说
文/翟大雷
戒烟日久,了无烟瘾。
但觉其中颇有说道,遂记之。然与“大烟”无关。
“烟”者,义项若干。这里仅取两项,即烟草和烟草燃烧时产生的气体。通常所说抽烟,其实是两者兼而有之。
先说烟草。
据考我国的烟草是明代从美洲传入的,说起来那位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还有一份功劳。
烟草种植我不懂,据说那玩意很娇嫩。除了要捉躲在叶板反面的虫儿,还要跟在后面剥脚叶,打尖,种起来技术含量高,很麻烦。我只记得人家大清早把碧绿的大烟叶摘回,摊在竹帘子上,上面再盖一层竹帘子固定。那种竹帘子是特制的,叫“黄烟帘子”。然后搬进搬出,晴晒雨收,好生伺候。晒黄后小心收起,一片一片的叠成一扎一扎的用麻线在叶柄处扎紧,束之高阁,风干待用。
加工。现在人们抽烟只有档次之分,并无制烟一说。那是人家卷烟厂的事儿。但在过去有家庭烟业。烟草种植加工一半自家享用,一半卖两个零碎钱。因其草本,故曰“烟草”;因其叶黄,故曰“黄烟”;成品丝状,故曰“烟丝”;吸之芬芳,故曰“香烟”;纸卷烟丝故曰“纸烟”,又曰“卷烟”。由此而派生出烟农、烟民、烟鬼、烟龄、烟瘾、烟具、烟斗、烟管、烟嘴、烟袋、烟蒂、烟头甚至烟屁股来,名堂不少吧?
在“纸烟”还不很时兴的年代,人们多半抽黄烟,不用纸卷儿。黄烟加工时取下风干的烟叶剪成等宽叶片,放进木制的“烟榨”——俗名“猫宜笼”里,有点像油坊里木榨压饼。接下来用木工刨子在压紧的烟叶横切面上刨,刨下来的就是一蓬蓬金黄的烟丝。“烟榨”上的托子和刨子上的刨刀能灵活调整,调“老”了烟丝变粗,调“嫩”就细。这也是技术活哩!临了,考究的人在烟丝上洒几滴香油,就是上等货色了。收好慢慢享用。如有买卖,用表芯纸包好即可。若作为礼品送人,还须在包装上面贴一枚方寸红纸片儿。
再说烟具。
烟丝当然不能直接食用,得通过燃烧吸其气。这就需要烟具。这里主要指抽黄烟的工具。比如烟管、煝子和烟盒“三大件”。
烟管。电视剧《大宅门》里“七少爷”白景琦吸“鼻烟”,我等没见识过。不过到后来,“七少爷”成了“七老爷”,也抽黄烟了。自打记事起,我见过最考究的烟管要数白铜水烟管了。
结构有点复杂
大致由烟管、吸管、水斗、烟仓
手托等组成
经过水层过滤,烟气大大减少,味道变得更为淳厚温和,很科学。它不仅实用,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村东头家境殷实的吴老太,满头银丝,一身老式衣着,两边太阳穴上各贴一小片黑膏药,成天一手端着珵亮的水烟管,一手点着长长的“煝子”,坐在太师椅上,装烟丝,吹煝子,点着火,“呼噜噜——呼噜噜——”,吞云吐雾,活像《白毛女》里黄世仁他娘,那个老地主婆。只是面善目慈,神态不像。
水烟管毕竟少见,更多见的是人们用竹根雕琢的旱烟管,简称烟管。一两尺长,考究的两头包上白铜,也用煝子点烟。据说过去私塾先生拿烟管当戒尺,体罚时轻的满头起包,重的头破血流。学生敢怒不敢言,家长既心疼儿子又感谢先生,万万不可得罪人家苍颜白发的老夫子。
烟管每过一段时间要清理一次,否则就吸不动。这就需要通条。通条由铁丝制成,一头弯成环状便于把持,一头砸扁略弯。清理时从嘴部捅进,来回抽拉,烟垢烟油俱出。灌水一吹,干干净净。最后将装烟丝的一头在布鞋底上来回蹭上几遍,油光锃亮。
煝子。听父亲说,过去到店家学乖,早起八件事:搓煝子、洗烟管;擦灯罩、揩算盘;理货架、揩柜台;倒夜壶、扫厅堂。这是日常功课。干不好卷铺盖走人。这前三件可是技术活,搓煝子最难。一般把表芯纸(俗称“三六表”)用手裁成长约一尺五,宽约三寸五的纸条,先几张合起来卷,然后分开来搓成筷子粗细的煝子,不松不紧,才能吹得着。吹时得把握送气与堵气,嘴里发出“糊涂、糊涂”的声音才行。
过去大户人家厅堂屏风前的条台上摆设一对圆柱形青花瓷瓶,上有山水花鸟仕女图。一般是一只装书画卷轴,叫“画筒”;另一只呢,就是“煝子筒”了,实用美观。现在看上去真是古色古香。如再配上一对水烟管,文化韵味更浓。当然,在没有“煝子”的情况下,灶笼里的柴头、手炉火里的火子什么的也能凑合应急。
烟火烟火,只要有火,就能抽烟。难怪“烟”字有“火”字旁,没有不行啊!
写到这里,我忽想,我们的烟鬼朋友如果哪天出远门到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地儿比如说大山里面干活,想起来抽烟才发现什么都带了就是忘了带火,自己再怎么发火也点不着。如何是好?回吧,事干不成;不回吧,烟瘾难熬,情何以堪?
烟盒。烟丝贮存用锡瓶,防潮防霉。平时零装用烟盒。南方人装烟丝一般用浅竹筒或白铁盒子,不大用小布袋,“烟袋”是北方人用的,男人吸烟,女人绣袋。鸳鸯戏水,荷叶荷包。绣袋绣出了风情,也绣出了文化。
烟客相遇,如一方未带烟具,一方正吸着呢,就顺手装上烟丝,用手抹一下吸咀,连同点火的“煝子”和烟盒一并让给对方。就如同现在的递烟。那时卫生不卫生的,没那么多讲究。对方毫不介意,还连声道谢,这好像是礼数。
到后来,人们阔气了,纸烟普及了,有带“把”的,有不带“把”的。那“把”就是海绵咀儿,黄白蓝三色,起过滤作用。像鲁迅式的那种烟嘴,倒见过一些,有人叼着颇有绅士风度。
记得是现代京剧《沙家浜》演过后吧,有人“追星”追刁德一,三寸烟嘴也时髦过一阵子。至于质地,银的,铜的,木的,瓷的,塑料的,有机玻璃的,水晶玻璃的,都有。烟事进步了,水烟管成了文物,竹烟管变为古董,过去的“煝子筒”也有人上门淘宝。
香烟敞开供应,品牌层出不穷。记得我们这儿三、四十年前有丰收、腰鼓、江淮、东海镜湖、渡江、寿星,后来又有大江、甜蜜、云岭、芜湖等牌子,再后来阿诗玛、红塔山、大前门、飞马,等等。品种琳琅,档次齐全。省内的,外埠的。
现时的牌子就更多了,不过既然戒烟,也就不曾留意白癜风专业医院资讯网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