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代的一天,在河北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的大街上,一个满脸通红、拖着长胡须的大汉正蹲在街边卖跟他脸一样红彤彤的大枣时,一个身形奇特的人走过来挨着他一屁股坐下了,然后从背上的大布袋里掏出了一串草鞋,就地支起了一个鞋摊儿。
红脸大汉见这仁兄卖的东西跟自己不冲突,也就没说什么,但这位仁兄的长相,却惊呆了红脸大汉,只见他:双手自然下垂时,达到了自己的膝盖,两只耳朵更是出奇的大,耷拉到了肩膀。
红脸大汉对这位骨骼清奇的半残疾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他找攀谈起来。
闲聊中,红脸大汉告诉“长臂猿”兄,自己在家乡河东解县犯了命案,这才逃到了涿州,也没有别的生存技能,只好在大街摆个地摊卖大枣。
谁料“长臂猿”听完红脸汉的介绍后,一脸的鄙夷:兄弟,不是我说你,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应该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躲在这里摆个破地摊有什么出息!
红脸汉被他说的,脸还是那样红,但眼睛却盯着“长臂猿”的草鞋摊儿,那意思是说:你丫也就一卖草鞋的,比我好不到哪儿去好吧,瞎哔哔啥啊?
“长臂猿”当然看懂其中意思,却装不知道,他一脸孤傲地搬出了自己念叨了几万遍的台词:我可是中山靖王刘胜后人,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兄弟,以后你就跟着我混吧。红脸汉听完一脸懵逼,大街上随便遇着个人,就跟人说自己是皇族后代,这可信度,就跟尼古拉斯·赵四跟儿子赵玉田吹嘘说自己是赵匡胤后人一样。不信归不信,红脸汉心想自己独自在异乡,人生地不熟的,结个伴也好。就这样,一个市井混混和一个亡命徒,不,刘皇叔和“武圣”就这样结识了。各位应该都猜得到,“长臂猿”就是刘备,红脸汉就是关羽。当然,以上细节完全出于我的臆测。刘备和关羽极有可能不是通过这种方式认识的,但无论以何种方式,这种结识都充满了历史的偶然性,这个偶然性至少包含如下几重因素:一、关羽犯命案逃到了涿州;二、二人都去街边摆地摊;三、没有城管。向使以上三种情况任一种不成立,刘备与关羽便不能结识。甚至,魏、蜀、吴三国鼎立格局的出现也是如此,一个人的命运亦然,且不论身前死后,比如关羽。这就是历史的偶然性,也是历史的玄妙之处。史书对关羽结识刘备和张飞之前的记载少得出奇,《三国志》一共只有两句:
“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也。亡命奔涿郡。
这封天底下最简的简历说明,关羽在此之前的人生是何等的平淡无奇,以及狼狈。
之后,关羽就遇见了他那两位情同手足的好兄弟——张飞和刘备。史书上怎么形容三兄弟的亲密关系呢?
“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这种兄弟关系,千万不能当真,它就像香港黑帮片里的“兄弟”一样,一个帮会里人人都是兄弟,尤其老大,每次吩咐手下小喽啰砍人时,总是喊:兄弟们,给我砍死他!
在这些香港黑帮片里,老大成天带着兄弟们打打杀杀,收保护费或者贩卖毒品,但老大自己家的弟弟一般都在美国念书,或者在香港警队,老大从不让他们以身涉险,有时候还会牺牲帮会的兄弟来帮助自己家的兄弟,《英雄本色》里义薄云天的豪哥就是这么忽悠耿直的小马哥的。
关羽,包括张飞,就是刘备的这种帮会兄弟。刘备在老家涿郡纠集一帮亡命徒造反时,收留了关羽和张飞。二人成了他的左右手,其实就是私人保镖。
至此,关羽完成了从亡命徒到帮会打手的角色转变。
后来,刘备投靠了公孙瓒,在公孙瓒对袁绍的战斗中立下大功,公孙瓒让他做了平原相。这时,刘备让两位贴身保镖做了别部司马,各自统领一支小部队,直到这个时候,关羽才勉强算得上是一个军事将领。
在军阀林立的三国时代,一个实力弱小的军阀手下的一名军事将领,是怎么走上神坛从而不朽的呢?
古人认为,人生不朽多在于“立言”、“立功”和“立德”。下面,我们逐一来考察关羽的这三个方面。
首先是“立言”。遍寻史书,没有关于关羽思想、理论的任何记载,没有著作、文章传世,甚至,没有能被后人铭记的只言片语。可以说,关羽在这方面毫无建树。
显然,关羽不是靠“立言”封圣的。
那他是靠战功封圣的吗?很多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关羽骁勇善战,战功赫赫。尤其是关羽作为“武圣”,如果武功平平,岂不尴尬?
答案确实令人尴尬。
客观地说,关羽戎马一生,既打过胜仗也吃过败战,并且还在战场上丢了性命,作为一个普通的军事将领,这本无可厚非,然而作为“武圣”,这个业绩就太惨淡了。
“武圣”都有哪些战功呢?
最能体现关羽神勇的是“温酒斩华雄”。然而,略知历史的人都知道,真正斩杀华雄的人是孙坚,罗贯中通过“移花接木”,把战功挪给了关羽。
在感人肺腑的“千里走单骑”事件中,为了突出关羽的英勇无敌,罗贯中刻意将关羽追随刘备的路线从不足公里延长至千里,以便他安排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然而,这个过程也是子虚乌有。
正史《三国志》记载关羽的第一次战功是在“白马之战”中。公元年2月,袁绍进军黎阳,他命大将颜良越过黄河,进攻对岸曹军驻守的白马城,曹操派张辽和关羽迎敌,最终关羽斩杀了颜良。
史书记载,关羽在千军万马之中取了颜良首级,而袁绍军中没有一位将领可以抵挡得住。
我们认为,作为一名忠于事实、秉笔直书的史学家,陈寿的治史精神值得敬仰,《三国志》也是一部难得的信史,然而这种“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神勇,还是不免让人想起今天的抗日神剧。
公元年,关羽率军攻打驻守樊城的曹仁,不巧,此时樊城一带连日滂沱大雨,酿成水灾。于禁统帅的七军三万余人被暴涨的洪水困住,关羽趁机乘船进击,于禁无奈投降,庞德拒降被杀。
显然,曹军这次的失败主要原因在于,天降暴雨困住了曹军,曹军不巧又缺乏水军,而关羽却可以乘船进攻,这是老天爷帮了关羽的忙,并非关羽在军事上有什么过人之处。当时曹操的谋士蒋济和司马懿就说过: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攻战之失。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有老天爷帮忙,关羽也一直没有攻下樊城。
但是在《三国演义》里,“水淹七军”却成了一场关羽主导和指挥的经典战役,关羽运筹帷幄指挥得当,精心谋划决堤蓄水,最终水淹七军。
经此一役,关羽“威震华夏”。
这是《三国志》里关羽仅有的两次胜仗,在该书中,还记载有关羽在战场上的两次重大失败。
第一次是公元年,曹操东征徐州,刘备抛妻弃子投奔了袁绍,关羽则战败被生擒,之后投降了曹操。
另一次重大失败还让关羽丢了性命,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大意失荆州”。
刘备把荆州的事全权委托给关羽后,关羽作为荆州的实际统治者,却犯下一连串的错误,最终不但吃了败仗,失了荆州,还丢了身家性命。
在关羽出兵攻打曹操占据的襄樊地区时,为了解樊城之围,曹操派人联络孙权,许以江南土地换取东吴出兵,孙权于是派吕蒙乘虚偷袭荆州,关羽顿时陷入前后夹击的困境,最终败走麦城,被吴军俘杀。
《三国演义》为了维护关羽的名誉,不惜用“大意失荆州”为关羽开脱。然而事实说明,荆州失守除了部分原因归于刘备、诸葛亮等人外,主要原因在于关羽犯下一连串错误,而不是一时大意。
当初,为了缓和双边关系,孙权派人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提亲,关羽不但一口回绝,还破口大骂使臣,这就是关羽骄矜和矫情的地方,不同意也就罢了,何必破口大骂?人都没见过一面,你以为孙权是真看上了你家女儿?
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是出于政治目的联姻。然而作为荆州统帅,关羽根本不懂政治,他不但把“结好孙权”策略抛到脑后,还直接激怒了孙权。
更严重的错误在后面,因为自己的傲慢自大和刚愎自用,逼反了手下两位主要将领:驻守江陵的南郡太守糜芳和驻守公安的将军傅士仁。
就这样,关羽凭一人之力,成功地恶化了外部环境,又激化了内部矛盾,这样的人带兵打仗,还不失败就没有天理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关羽根本不能算是优秀的军事统帅,而只是个草莽武夫。
总的来说,关羽一生,既打过胜仗,也吃过败仗,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本属正常。当时与他处于同一水平的武将多如牛毛,如孙坚、张飞、马超、张辽、徐晃、许褚、太史慈、甘宁等,指挥用兵更是远不及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周瑜、陆逊等。
那么,关羽究竟凭什么封圣?是因为“立德”吗?
在这方面,关羽唯一值得称道的事迹是,在下邳被曹操俘虏后,即使曹操非常看重他,并为他封侯,他还是封存了所有的赏赐,并执意离开曹操去投奔刘备。这个基本事实《三国志》里有明确记载,它确实体现了关羽对刘备的忠诚,但是这种属下对主子的忠诚,在当时比比皆是。
然而在《三国演义》里,为了突出关羽高尚的封建主义道德,化解投降这一有损气节的行为与“武圣”光辉高大的正面形象之间的冲突,罗贯中精心安排了关羽的投降细节:
关羽被俘虏后,表示誓死不降,除非曹操答应他的三个条件:
一、只降汉朝,不降曹操;
二、用刘备的俸禄养他的二位嫂子;
三、一旦知道刘备的下落,便要去寻找他。
关羽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随曹操往许都,途中曹操故意让关羽与二位嫂子同住一室,然而我们的武圣呢,一手拿着烛火,一手拿刀,通宵站于户外。
不得不佩服小说家的文字技巧和处心积虑,投降这么一件丢人的事,愣是被罗贯中描绘得光芒万丈,相形之下,胜利者曹操则成了一个有点猥琐的配角。
除了以上关羽矢志追随刘备以显其忠诚外,关羽再没有值得说道的其他事迹,然而,关于他骄纵自负的记载却有多处。
公元年,在刘备平定益州之后,马超前来投奔,关羽得知后就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的人品才干如何?”
诸葛亮何等聪明之人,他深知以关羽的孤傲自负,肯定瞧不上马超,于是回信说:马超文武兼备,是当世豪杰,与张飞并驾齐驱,但要是与卓尔不群、超凡出众的美髯公你比起来,就差了一大截子。
我们可爱的关大侠,听完沾沾自喜,逢人就拿出这封信给看。
诸葛亮凭借自己的高情商,成功化解了关羽对马超的嫉恨,等到刘备重用黄忠为后将军时,关羽的醋劲又来了。诸葛亮了解关羽的性格和为人,因而提醒刘备说,主公今日提拔黄忠,张飞等人亲眼所见黄忠的功劳,应该没有什么意见,但关羽远在荆州,肯定会有想法。
诸葛亮估计的一点也不错。为了安抚关羽,刘备在封黄忠为后将军的同时,封关羽为前将军,关羽得知这个结果,还是勃然大怒: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在丢失荆州这件事上,前面我们也提到过,关羽作为荆州总负责人,既没有拉拢盟友,也没有团结内部,这些都说明关羽的性格或者说品德,有重大瑕疵。
史书还记载了关羽的一件趣事。当初曹操联合刘备围攻驻守下邳的吕布时,吕布派出了手下将领秦宜禄出使袁术,希望袁术发兵支援。秦宜禄只身去搬救兵,将妻子杜氏留在了下邳。也不知道关大人从哪里来得到的消息,了解到杜氏是个绝色美女,就几次三番请求曹操在破城之后,将杜氏留给自己。
要说曹操也挺贼,一开始听关羽说起时满口答应,但关羽心心念念的样子,不免让曹操起了疑心。
于是暗中派人去察看,杜氏果然是个绝色美女,曹操早已经把对关羽的承诺抛到脑后,笑眯眯地纳了杜氏为妾,简称笑纳。
《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在引用《献帝传》、《蜀记》时都记叙了这段八卦,孙盛的《魏氏春秋》中也有对该事的记载,应该说有一定的可信度。
选择这件趣事倒不是据此否定关羽的人品道德,恰恰相反,这个情节放在任何一个普通人身上,都再合理不过。但是放在不食人间烟火的武圣身上,而且事情发生在戎马倥偬之际,则充满了违和感。
综上可知,关羽性格上优点不多,缺点明显,品德一般,有情有欲,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人,就像我们身边的张三李四。
据此封圣,一点道理都没有。
可见,古人认为的人生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关羽都很难够得上。
可是到后来,关羽却成了与“文圣”孔子平起平坐的“武圣”,其在民间的影响力一度超越了孔子。
那么,一个并不特别突出的武将怎么会走上神坛,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引车卖浆者顶礼膜拜的神圣呢?
其实,从关羽死后直到南北朝,民间一直流传关于关羽的传说,但这一时期的关羽形象,还只是三国时期的一位普通英雄或义士。
但之后各个历史时期一系列的民间传说和官方运动推波助澜,最终把这位三国时期的普通军事将领,推上了神坛。
一个直接原因是,由于关羽的死悲剧色彩强烈,当时的人们相信冤死的人会化作厉鬼来报仇。恰巧打败关羽的吕蒙和实际的指示者曹操不久相继去世,人们认为这是关羽的冤魂来报仇索命,关羽自此具有了朦胧的神性光环,从而区别于普通人。
这是关羽踏上神坛的第一步台阶,也是关羽这个IP能被成功炒作的内核,或者叫质素。
南北朝时,为了加强推广佛教这一外来宗教,考虑到关羽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佛教将关羽封为守护寺院的“伽蓝神”,他自此完成了从具有某种神性到神的过渡,这是关羽形象的一次质的提升。
于是,佛教借助关羽得到广泛传播,而关羽,也借由佛教在民间的普及,越发深入人心。
隋朝时,已经出现关羽是神仙的民间故事。
到了唐朝,儒家学者认为关羽的“忠、义、信、勇”等精神符合儒家道德,于是在关羽的手中放了一本《春秋》。
由此,关羽在继成功代言佛教后,又成了儒家思想的代言人。儒家思想可是历代封建王朝维持统治的根本,历代王朝对它的推广从来不遗余力。
关羽自此站上了风口,飞升上天。
关羽在人们心目中已经实现从人到神的蜕变,这时他在世俗中的地位就显得不相称了。
在世时,曹操曾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这是最低等级的侯爵。他的最高职位是前将军,和他处在同一级别上的还有张飞、马超、黄忠等人。直到死后,关羽被追谥为壮缪侯,这是他在当时所获得的最高荣誉。
一个“壮缪侯”,怎么能匹配关羽在人们心中的至尊地位?
于是,各个朝代毫不吝惜地给关羽加官进爵。
宋代开始给关羽封王。
为了抵抗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宋朝鼓励人们忠君卫国,就用关公的“忠”与“勇”来教化臣民。崇宁元年(年),宋徽宗追封关羽为“忠惠公”,关羽的世俗地位从侯爵进到了公爵,第二年(年),宋徽宗以“教主道君”的身份,封关羽做了“崇宁真君”,这个封号使关羽在道教获得了合法地位。大观二年(年),他又提拔关羽做了“昭烈武安王”。年,被封义勇武安王。
短短21年间,关羽便由侯进公,由公进君,由君进封为王。
蒙古入主中原后,建立元朝。为了安抚汉人,同时也倡导汉人对元朝的“忠”、“义”,也对关羽的“忠”、“义”予以褒扬。特别是元代兴盛的戏剧,更是把关羽的神化推向极致。
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发动武装政变夺得皇位,是为明成祖。朱棣深知自己的皇位来路不正,为了说明他当皇帝是天意,扯上了关羽为自己背书,说他是关羽显灵保佑。既然皇帝说关羽是神,各级官吏自然把关羽当神来敬。加上此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已将他塑造成仁、义、理、智、信美好品德的完美化身,关羽于是成为宣扬儒家伦理观念的最佳人选。
万历皇帝时,封关羽为“协天大帝”,并将关庙改称“英烈庙”。至此,关羽又由王而晋升为帝。
到明朝末年,关羽正式取代过去的武圣人姜尚,成为中国第二任武圣。
在满族入关之前,《三国演义》已经被翻译成满文作为贵族内部的政治和军事教科书,而关羽,也早已被满族作为圣人崇拜。
满族人入关后,为了抵消南宋以来汉人对岳飞的崇敬,消除汉人的反抗心理,就大力提高关羽地位,用关羽来淡化岳飞;另外,关羽曾降曹而不失“忠、义”,所以清朝皇帝想用关羽来消除汉人内心的抵抗。
乾隆33年,关羽被赐封号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此后多年间,历代皇帝多次加封,到了光绪5年最后一次加封时,关羽的封号“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城绥靖佑赞宣德关圣大帝”已经繁杂冗长到有26个字之多,几乎将中国封建时代所能找到的用于封号的美好词汇,全部堆砌到了关羽头上。
清末时的统计表明,全国记录在册的关帝庙不下几万座,远远多于孔庙的数目,而他在普通民众中的影响更是超过了孔子。
就这样,经过历代帝王步步加封,关羽由“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最终成为至高无上的“武圣”,对他本人的称呼也由关羽先后进为“关侯”、“关公”、“关爷”,直至“关圣爷”。
这样,关羽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神坛,成为苍生膜拜的道德楷模、人间神祗。
不难发现,历朝历代在宣扬关羽时,首先突出的价值就是一个“忠”,这才是各个朝代极力推崇他的根本原因。至于关羽身上所体现的义、仁、信、勇等价值,都从属于“忠”。就像一只水果只有一个核,忠,才是关羽的核心价值观。
也就是说,从公元年开始,中国历代王朝通过0年的超长接力赛,把一个并无丰功伟绩可资夸耀的三国武夫,包装成一个苍生膜拜的道德楷模、人间神祗,目的只是为了让人们对王朝效忠。
我叫范德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