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木曰五虎上将马超

他出身高贵,刘备都要对他客客气气;他武艺高强,曹操都被他杀得屁滚尿流。但在不少人眼中,他的人品比三姓家奴的吕布还要糟糕。马超的真实面目绝对颠覆你想象!

?

不管是小说《三国演义》还是正史《三国志》,如果大家读里面的蜀汉人物传记的话,都会发现有位名气很大的武将地位很尴尬:位列五虎上将,官至骠骑将军(在汉代这个职位相当高,官阶、俸禄与可以执掌朝政的大将军等同),在蜀汉官职地位不可不谓之高。

特别能看出来他地位显赫不同一般是刘备集团上书汉献帝,要求封刘备为汉中王的奏章。大家都能想到,这种非常重要的奏章,谁签署排名第一,谁排名第二都是有讲究,那么你猜是在奏章上领衔的?就是他——马超,这个直到攻打汉中的才加入刘备集团,一来就占据高位的家伙。

?

但他地位虽高,在蜀汉中做到凉州牧,斄(tai)乡侯(斄乡,今天陕西省武功县西南)。但正史有关他的记载其实并不多,还放在了和关羽、张飞、黄忠和赵云的合传中,从这里体会到马超命运的一丝尴尬——虽然他地位不低,能和关羽张飞这种地位超群的大将相提并论,但是事迹却和地位不能成正比。这种奇怪的现象正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马超武勇过人,但人品却不咋地,尤其是为人残暴、忠孝仁义等大节有亏,所以空有一身本事,但却始终郁郁不得志。

1武艺高强,风流倜傥,忠孝深厚

全是小说形象

?

马超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相当正面的形象:武艺高强不说,而且长相也不相当俊秀,而且是一个忠孝深厚的好孩子。

在《三国演义》中马超出场亮相其实相当早:第十回马腾、韩遂率领西凉兵征讨李傕、郭汜的时候,“只见一名少年将军,面如冠玉,眼如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手持长枪,坐骑骏马,从阵中飞出。”而且一出场就大显武艺,刺死王方生擒李蒙,真是英姿勃发。这个才十七岁少年英雄就是马超。这个时候他才是小试牛刀而已。

到了五十八回的时候,这时候马超就唱主角了。曹操杀害了马腾,马超起兵报仇,杀得当时曹军长安守将钟繇大败,一举攻陷了长安,逼得曹操不得不亲自前来平定。但渭水一战,曹操被打了一个“割须弃袍”。

后来张松还嘲笑说:“丞相驱兵到处,战必胜,攻必取,松亦素知。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将渭水之战和其他几场曹操生平最大的失败相提并论,可见当时形势之危机,也反衬马超的武勇。

?

而且,在《三国演义》中马超除了长枪,还善使铜锤,简直是样样精通,就战绩来看,不仅打败张郃、曹洪等不在话下,就是单挑许褚、张飞这种以武勇著名的将领也不在话下。先是大战裸衣许褚,后又在葭萌关挑灯夜战张飞。尤其是挑灯夜战许褚,乱斗之后结果是马超毫发无伤,许褚结果中了两箭。让曹操也不得不惊叹:“马超不减吕布之勇!”能博得一代奸雄这种评语,可见其勇。

?

总之,在《三国演义》中,马超武艺高强,而且长相不错(“面如冠玉,眼如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而且忠孝深厚(骑兵为父报仇),简直就是三国时代感动中国第一人啊!但是真正事实却恰恰相反,尤其是在忠孝这点上,马超恰恰做得相当有问题。这种人生污点,也正是他郁郁不得志的悲剧来源!

2残暴杀戮、不忠不孝?

真实马超起兵的谜团

?

在《三国演义》中,马超的父亲马腾忠于汉室,参与了反对曹操的的密谋,所以才曹操骗进京城杀害,而马超为了报仇不得不起兵反抗。这么一来,马超就被洗白成了一个忠臣孝子。但是事实真的这样吗?史书《三国志》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在建安十六年(公元年),曹操打算出兵讨伐割据汉中的张鲁,并派大将夏侯渊率军出河东,到关中一带和钟繇会合。这时候马超的父亲马腾、弟弟马休以及全家二百口早已经在三年前就迁居曹操的大本营邺城了(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人质),而马超本人还在关陇一带拥兵自重。但当曹操进入汉中的时候,马超和韩遂猜疑不定,最终不顾自己在邺城的全家,置父亲和全家性命于不顾,悍然举兵反叛。果然,还没有等马超被平定,曹操就在邺城杀了灭了马腾一门。从这个角度来说,马超被旁人看成不孝不智,的确还是很难反驳。

?

如果说马超起兵还可以辩解为形势逼迫没有办法:可能当年马腾把马超和马岱统兵关陇就是一个后手,意思是我虽然当人质,但是你动我我也还有儿子和部队作为后援。只是千算万算,没算不过心狠手辣的的曹操。

此时曹操南征失败,水军损失殆尽,已经没有大规模南下的可能,只能优先考虑平定北部尚未纳入其统治的地区,恐怕早就下决心要消灭他们马家了。但是后来马超的一系列作为更让人觉得有点不齿了。曹操和贾诩用离间计大破韩马联军。之后马超基本上就是在流浪作战,虽然能多次起兵,但是却始终不能改变整个大形势。

在这些流窜作战中,马超手段非常狠辣:他曾抓住当地土豪阎行,还有姜叙的家人,一个个在城头上杀死来威胁他们本人反曹,这种殃及无辜的残暴行为最终也给他招来恶果:等曹军主力赶到,这些人也拿着马超的家属一个个杀死来雪恨,折腾了几年,终于马超被赶入汉中,投靠张鲁。

?

你说投了张鲁就安分点吧,但是他偏不,还主动联系刘备准备投降。后来张鲁投降曹操时,还特地拉出马超的儿子,亲自动手杀了。从这件事看来,张鲁对马超的仇恨绝非一般。其实有人就猜测马超极有可能是策划了一次将张鲁出卖给刘备的行动,结果事败仓皇南逃。

一.张鲁自己说“宁可作曹操的奴隶,也不当刘备的贵宾”,再看马超主动联系刘备的行径,估计这话不是空穴来风;

二.马超投降刘备的时候,其实非常仓促:心腹爱将庞德留下了,甚至就连自己的妻儿也留下来,说明这个行动十分突然,马超根本顾不上别的。

总之,马超在这段时间里面,残暴、滥杀无辜、出卖收留他的恩主,这些事迹,都很难被洗白,也让其他人对其很有意见——甚至包括他最后一任老板刘备。一,历史上的马超人格上是有一定的问题的。在正史中,马超是私自起兵。但起兵之时,马腾并没被曹操杀害,而是被软禁在许都,因此限制马超的行动。从三国历史上,这种行为并不罕见。例如,曹操(又是他,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最喜欢要挟别人了)同样屡次叫孙权送儿子来许都,名为为朝廷效力,实际上大家都清楚,就是想要挟孙权。但孙权从来没真正送过儿子到曹操掌控的范围内。然而,马超竟然不顾父亲的性命安全强行出兵。父子之情在他看来并没有这么地重要。后来,马超兵败曹操后投靠张鲁,张鲁十分爱惜马超,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引起张鲁部下极力反对。一个连自己父亲姓名都不顾的人,主公又怎么可以把爱女交托给他?此事由此作罢。由于马超的人格污点,蜀国领导人对于这个半路投靠的大将恐怕也不会太过任用。再之,刘备一直是打着仁义旗号起家的。可以大度收留你,但委以重任就别提了。

二,在内忧外患的蜀国中,马超镇守边疆(羌)有着重要的作用。相对曹魏与孙吴相对稳定的政权,汉蜀其实有着更多有忧患,主要体现在内忧与外患两方面。

内忧主要是指荆州集团与益州集团的内部斗争。这矛盾可以说是不可被调解的。斗争的起源来自刘备一开始以帮助刘璋守卫张鲁投靠刘璋,到后来借机找茬(借口荆州失守,需要回去抵抗曹操,并凭此向刘璋借兵。此时刘璋已对刘备起了疑心,只给了他三千老弱残兵,刘备终于抓住机会,对将士们说,大家为了帮助刘璋守卫花了多大的劲啊,多辛苦啊,现在他竟然这样对待我们!鼓动将士们返回去夺取益州。其实将士们也明白是怎么回事,战争很多时候就没有正义之分。但总要给自己军事行动套上名正言顺的理由吧。可怜张松对刘备要回荆州一事信以为真,丢了性命),反客为主,夺取刘璋的政权。如此一来,试问很多土生土长的益州人又怎么会对荆州集团的统治完全信服?

外患主要是指汉蜀除了要面对曹魏与孙吴之外,还要应对来自边境的少数民族的滋扰。在三国时代,魏蜀吴都有这方面的困扰,魏国有西凉,高丽,吴国有山越,但蜀国这方面的压力最大。南有南蛮,西有胡人,而胡人(羌)与南蛮可以说是当时候最强大,也最喜欢闹事的少数民族。作为羌人的杰出代表,马超与羌人关系十分密切,在羌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诸葛亮也曾评价马超说,羌人视马超如神明。有了马超的镇守湖人,加上诸葛亮的南征蛮族,保证了诸葛亮北伐之时后方的稳定。在正史中,马超与诸葛亮一死,胡人与南蛮又再次滋扰蜀国了。并不像演义中永不造反的。可见,马超的镇守是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的。因此蜀国进行军事行动的时候,往往也不敢带上马超,怕的就是后墙起火。

三,马超寿命不长。马超寿命不长,在47岁就因病去世了(刘备登基的第二年),估计本身一直也有内病。寿命不长,理所当然限制了他的发挥。正如38岁死去的郭嘉,36岁逝世的周瑜(周瑜其实是病死的而不是给诸葛亮气死的,周瑜是三国里少数的真正都高富帅)一样,多少英雄在三国时代都是壮志未酬身先死啊!相比较,马超的堂弟马岱本身能力没马超出众,但跟着诸葛亮走南闯北,也立下许许多多的汗马功劳。命活得长是绝对有好处的,虽然这听上去好像是废话。又例如廖化,黄巾之乱之时就出场了,到最后诸葛亮北伐还用到它做大将。虽然民间一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让廖化这个将军当得有点水分,但人家毕竟最后当上了大将了啊!又例如张颌,一开始跟着袁绍在官渡之战登场,到后来可以说是天下无敌手(当然那时候名将基本上都死光光了),原因何在?还不是命活得长啊!

四,马超并不如演义所写的那样勇猛。三国演义是一本精彩绝伦的小说,可以说,没有了三国演义,绝对不会让三国历史成为当今中国人最熟知的那段历史。如果没有三国演义,也很难激发大家对三国那段历史的探究。然而,三国演义里面有很多东西是与真正的历史不相符的。三国演义里面有着很多的艺术加工。而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着想,三国演义逐渐演变为“尊刘抑曹轻孙”的主基调。凡是属于蜀国势力的武将文官基本上都会给高光了。马超打到曹操割胡子那是确有其事,但和许褚单挑几百回合就是罗贯中的艺术加工了。在正史中,三国时代是极少发生单挑的。千古美谈三英战吕布其实也是虚构的,千里走单骑从路线上就很值得怀疑。从正史与三国的对比中,很多地方可以看到蜀国势力的高光化。因此,马超的真正实力其实也是值得怀疑的。刘备不是不用马超,只不过刘备的用法和提问者心中的预期不一样。

想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马超到底有什么用?

马超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作为猛将的战斗力。其次就是在西凉的威望,比如“氐、羌率服,獯鬻慕义,信著北土,威武并昭”之类云云。但是抛开演义和评书的误导与讹传,马超的这两个用处在他投奔刘备时,已经不怎么好用了。

首先,马超是一名猛将。但马超的战斗风格是狂野的、热血的、野性的,他不是以治军、军略见长,而是一名善于在战斗中突阵冲锋的“猪突”之将。他获胜的战斗几乎都是野战,而且越是突然的遭遇战他越能打得凶猛,相反,阵地战、攻城战则打得磕磕绊绊,常不如意。

这种战斗风格要求军队能紧跟将军的战斗节奏,指哪儿打哪儿。中层、底层指挥官对将军的战斗风格要熟悉,能够在混乱的战场上随时配合、保护打哪儿指哪儿的将军;底层的士兵要与将军有同仇敌忾的决心,在将军带头冲锋的时候舍生忘死地跟上去,死也要死在将军身边,这样的军队才是凶猛的。如果将军冲上去了,士兵都只是原地看着,那么将军就只能送人头了,就算他手持激光剑也会被射成刺猬。

我们在看历史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军队里的士兵组成对将领及战斗的影响,以为一个将领的属性就代表了一支军队的一切。而真实的战争进程绝不是这样简略、单薄。往往一个将军能有什么成就,跟他带领的士兵是有很大关系的,就好像一个文官能有什么成就,跟他的家世渊源很有关系一样。

对文官而言,家世渊源就是他的社会资源,能够极大增加他的行政能力。对武将而言,军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就是他的战场资源,同样能够极大增加他的战斗力。

举个例子:项羽的江东子弟兵,从吴郡带出来,跟着他转战河南河北。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江浙话)、自己人际关系(同乡),跟着项将军到了离家乡千里之外,除了死心塌地跟着项将军打仗,没有别的出路。投降?语言不通,沟通的机会都没有。逃跑?怎么回家都不知道。项将军不仅仅是他们的上级、命令者,同时也是他们的保护者,回家的寄托。

一个将军能有这样的一支以自己为核心的军队是很难得的。除了地缘关系形成的天然纽带外,还有一些因素可以促成将军与士兵之间的血肉联系。

最显著的影响因素是恩惠关系或利益共同体,比如主仆、师生、旧勋旧部等,这种关系能够辐射到军队的中、底指挥体系,让你对军队的支配更加有力。在利益共同体中,最强的纽带是血缘关系,所以常言道“打虎还需亲兄弟,上阵不离父子兵”,在古代军队中,将领身边有血亲担任近卫队将校的例子屡见不鲜,甚至我们可以推测,有更多军中担任将领近卫的血亲没有在史书上留名,但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此外,还要靠长期管理形成的心理依赖,说白了就是带兵带的时间长了,士兵就会越倾向于形成一种被管理的习惯,在战场上服从你的命令成了士兵的本能之一。也可以理解为将军在一支军队中形成了威望。

从马超的相关史料看他战斗的一生,可以发现他与麾下军队的关系对他的战斗力有直接影响。

早年,马超在父亲马腾的指挥下带兵。军队的主帅是马腾,马超作为主帅的血亲,自负勇力冲锋陷阵,相当于偏俾之将的位置。这时军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主要由围绕马腾产生,马超顺承了这一向心力,在战场上有不错的表现。

这一阶段马超的代表战斗就是随锺繇在河东的平阳之战。在战斗中,马超“为飞矢所中,乃以囊囊其足而战,破斩援首”。特别要指出的是,击杀对方主将郭援的是庞德。换句话说,马超“猪突”式进攻,没了跟随他的一帮骁勇将士,效果如何真的很难讲。

建安十三年,就在曹操南征刘表前夕,马腾带着除了马超以外的全家老小来到邺城,入住曹操势力范围。马腾的个性以后会说道,他是真不想再过刀尖上舔血的日子了,想混进体制内享享清福。但是又不放心曹操,怕他翻脸,所以留下马超作为外援。

这一阶段开始,马超独立管辖军队,围绕他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形成。

建安十六年,曹操根据之前马腾、韩遂等关中军阀一直很听他的话,还遵照他指示一起去打河东等情况,认为自己委派的关中都督锺繇对关中的掌控已经比较到位。于是曹操下令讨伐张鲁,要求关中军阀像之前一样在锺繇的带领下整军用命,自己的大军同时进入关中。

这一下关中炸了锅,韩遂、马超、杨秋、李堪、成宜等10余部军阀都认为这是曹操的假途灭虢之计,实际上是要消灭他们这些关中军阀。于是他们一起反叛,爆发了潼关之战。

潼关之战的过程不再赘述,简要而言,比军略、比计谋甚至比对阵厮杀,韩遂、马超这军关中军阀联军都打不过曹操军。但是在战争初期,曹操从通关北渡黄河的时候,自己殿后,冷不丁被马超突然杀出通关,一个突击打的措手不及。情形有点像孙权的逍遥津。还好曹操和孙权一样命大逃过了一劫。

潼关之战后马超逃窜到陇右。建安十七年春,他率诸戎渠帅以击陇上郡县,陇上郡县皆应之。曹操终于对收服马超失去了信心,于是诛杀了在自己手中的马腾父子余口。

这一事件,我认为对马超军队的凝聚力产生了很大影响。此后,马超在陇右未能收服当地豪族、士人,反而在建安十九年被以杨阜为首的当地豪族士人联合击败。他自己的妻子全族被杀。如果说,之前父亲兄弟全家被杀,还是只动摇了老部下的军心的话,这次自己的亲族被杀光,则直接导致了马超无法再快速建立一支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

这一年,马超投奔汉中张鲁,当年就要求张鲁帮助他重新出兵陇右复仇。顺带一说,他也是出祁山的……

这时夏侯渊已经“虎步关右”了,立刻派遣张郃前来迎战,结果“超将氐羌数千逆郃。未战,超走,郃进军收超军器械”。啥意思?还没交战,马超的军队就自行崩溃了。这和两年前,马超刚打下陇右的时候,夏侯渊亲自来救,“超来逆战,(夏侯渊)军不利”形成了鲜明对比。

还是在这一年,马超被张鲁猜忌,于是从武都逃入氐中。这次潜逃,他扔下了自己的军队,孤身潜逃。庞德等一帮能征善战的老部下就这样被他扔下了,以后死也不愿意重回马超麾下,可见人心已经散到什么地步。当然,他也再次扔下了自己另一波妻子,最后儿子被张鲁所杀。

还是在这一年,刘备派李恢与马超联系,马超穷途末路,立刻前来投奔。

这个时候!看好了!刘备是怎么用马超的!

备乃使人止超,而潜以兵资之。超到,令引军屯城北,城中震怖,璋即稽首。

马超带着军队来到城下,你以为城中是害怕马超?错了,在那个资讯不发达,且被围城的情况下,刘璋根本搞不清楚马超的出现意味着什么。在他们看来,意味着马超所代表的的汉中张鲁和刘备联合了!

刘璋和刘备死扛的时候,就希望自己的宿敌张鲁能够从背后袭击刘备。这一下,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于是“超至未一旬而成都溃”。

刘备用马超,是把马超当做了一个信号。

马超这时候带兵已经无法形成战斗力了——没根基、没旧部、没血亲(只有一个马岱不顶用),甚至连语言也不通。怎么能在短时间内打造一支所向无前的军队呢?

两年后汉中攻防前哨战,《三国志·武帝纪》:二十二年冬十月,刘备遣张飞、马超、吴兰等屯下辩;遣曹洪拒之。二十三年春正月,曹洪破吴兰,斩其将任夔等。三月,张飞、马超走汉中,阴平氐强端斩吴兰,传其首。

比军略,马超真连张飞都不如。比冲锋陷阵,身边早已没有那帮和自己有默契有感情的老战士。再加上马超自己身体状况也因为连续挫折打击,变得很糟糕,就更没法发挥战斗力。

一个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干部,不是一个好干部。一个脱离了自己士兵的将军,只能是一只废汪。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北京中科白殿疯眞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pz/12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