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镰石
繁星闪烁庭院那块磨镰石经过沙尘、冰雪、寒风终于在这个夏天有了用武之地 落满灰尘的磨镰石安静地等待着 吹落身上的尘滴一粒清凉的水珠滋的一声好似一粒种子回归了土地 磨好的镰刃光芒锋利磨镰石也光滑如刃我欣喜镰刀收割的麦子磨镰石静谧在东方的夜空
以上是我从网上摘录的一首关于磨镰石的诗作。磨镰石,在冀南曲周一带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可以说司空见惯了。作为农民,家中没有一块磨镰石,在乡下,是要遭人耻笑的。乡下人家的磨镰石,就像自家常用的锅碗瓢盆一样,不可或缺。有的放在窗台上,有的摆在墙洞里,有的存在隐蔽处。但是,无论放在哪里,一到麦收之前,布谷鸟叫了,就唤醒了人们的记忆:哦,夏天来了,要麦收了。于是,赶忙找出休息一年的磨镰石,用清水一洗,左手按住镰刀的尖端,右手按住镰刀的镰把,“嚓嚓”地在磨镰石上磨起镰刀来,还不时的用食指试试锋刃,直到将镰刀磨得锋利。次日早起,便带了磨好的镰刀下地割麦。
记得,我的父亲曾在一个夜晚,就着月光磨过镰刀,那形象,给我留下了久远的深刻的记忆。那时候,父亲正值年富力强的黄金年龄,他个儿不高,留着短发,干起活来,很爽利,也有一股子韧劲。月光下,他将磨镰石放在地上,旁边放一个洗脸盆,好为磨镰石洒水,人就那么地拿好姿势,两手一前一后地运作,镰刀就开始一次一次地与磨镰石接吻。这样的情景,在月明的夜晚,是非常富有诗意的。南风款款地吹来,散发着成熟的麦香气息,空气被麦香浸染,变得更加的温柔,几乎要将人融化了。
磨镰石的产地在何处,不知道,只是听说,曲周县一带的磨镰石的产地应该在附近的邢台西边的紫山附近,那里能工巧匠很多,匠人们就地取材,加工出磨镰石销售。磨镰石的石材很重要,也很关键,石材好,加工出的磨镰石沙粒较粗,镰刀磨得不仅省功省时,磨出的镰刀还十分的锋利。石材松软,经不起打磨,是难为磨镰石原料的。沙粒很细腻的,也不行,需要耗费很长时间,才可以磨好一把镰刀。因此,当地的匠人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的慧眼,哪块石材能用,哪块不能用,他们只需一眼,便可辨出。他们加工出的磨镰石,长不过一尺,宽不过20公分,厚约6、7公分,产品销往周边市县的农村。
磨镰石,在其漫长历史的生涯中,一度曾为从事农耕收获的人们做出过贡献。在麦收时节,人们依靠它,将镰刀磨得锋利无比,割起麦子来,镰刀与麦秆亲吻,一瞬间,身后倒下的,是一抱一抱的麦秆,是田野的外衣。那,既是镰刀的功劳,也是磨镰石的功劳,更是农民们辛劳的结果,是人与石材和劳动工具联合奏响的丰收大合唱。
磨镰石除了用于磨镰刀外,还可以磨剪子、磨菜刀、磨铁锹、磨锄头等,人们记忆犹新的是,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里有一句台词就叫做:“磨剪子咧,戗菜刀”,可以说家喻户晓,此磨镰石的功用之谓也。
磨镰石穿越历史的隧洞,为人们排忧解难,帮助人们度过了漫长的农耕时期,在过往的岁月里,曾为人们做出了较大贡献。如今,随着机械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磨镰石几乎寿终正寝,就要下岗了,现在的年轻人,也有很少认识它的,或者叫不知干什么用的。如此,我们在铭记磨镰石的功绩,缅怀它的同时,理应把它摆放进我们心目中的博物馆,让它的精魂时时给我们以感召: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磨镰石,连同它的姊妹兄弟农耕家具们,功不可没!
征集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