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瓦口之战
听说曹操占了汉中,益州人心惶惶,刘备不在期间,成都一日内竟出了十几起暴乱,在诸葛亮铁腕镇压下,暴乱才得以平息。
湘水划界后,刘备匆匆赶回成都,黄权对刘备说,汉中紧邻三巴(巴东、巴西、巴中三郡),汉中若丢,三巴就危险了,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听说张鲁已经逃到了巴中郡,咱们派人去接他吧。
这个黄权前面提到过,原是刘璋的属下,正是他当初竭力阻止刘备入川,刘璋不听。刘璋投降后,刘备认为黄权忠勇可嘉,加以重用。
刘备采纳了黄权的建议,立即派他率军去巴中接张鲁。
刘备蜜汁自信,不知张鲁有“宁为曹公奴,不为刘备客”这句名言,黄权到赶到巴中郡时,张鲁早跟曹操走了,满载着荣华富贵,黄权扑了个空。
黄权也是个狠角色,抢张鲁不成,直接攻打曹操新任命的太守朴胡、杜濩(hu四声)等人,强取巴中。
曹操得知消息,立即命张郃前去救援。
前面说到,张郃此时正在巴中,负责迁徙人口、南民北调,得令后立即回击黄权。
刘备也不甘示弱,命巴西郡太守张飞拒敌。
张飞与张郃在巴中相拒了五十多天,最终张飞率领一万士兵,将不熟悉地理的张郃军引入瓦口狭窄的山道中,再出兵袭击,张郃军首尾不能相顾,大败,张郃仅带十几人狼狈逃回南郑。
瓦口一战,张飞是与关羽并列的名将,张郃又是曹操的五子良将,这场双雄对决,应该精彩,可史料记载仅寥寥几句,为什么呢?
说来简单,因为史官要保脑袋。
陈寿本是蜀人,但蜀亡于魏,魏又亡于晋,到写《三国志》时,陈寿已是晋人。
对皇权来说,天命只有一个,晋国自然是正统,而晋国的正统性来源于魏国禅让,所以魏国也是正统,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三国志》尊称曹操为魏武帝,曹操传不称“传”,而称“武帝纪”,只有皇帝的传才能称“纪“。
既然晋、魏是正统,蜀、吴自然是敌国,在书写敌国历史时,当然要小心谨慎,不可过多溢美。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关羽、张飞在当时被称为“万人敌”“熊虎之将”,而他们的传记仅数百字,很多事迹被选择性忽略了。
《张飞传》记载张飞的主要事迹,基本就是当阳吼、释严颜、破张郃这三件事。
唯《诸葛亮传》相对详细,因晋武帝司马炎也是诸葛亮的粉丝,他曾感慨道,如果我能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哪能像今天这么辛劳啊。(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即使如此,陈寿在《诸葛亮传》的末尾,仍不忘向司马炎解释:臣私以为,陛下效仿古代圣贤,胸怀坦荡无所顾忌,所以即使是敌国的诽谤言论,臣也如实抄录、不敢删改,借以传播治理天下的道理。现在,臣谨慎的呈上这些文字,供您参考,臣诚惶诚恐,磕头磕头,死罪死罪。(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大通之道也。谨录写上诣著作。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言归正传,为纪念瓦口之战的胜利,张飞特书写《勒马铭》作为纪念。
历史上的张飞是个才子,不但有勇有谋,且善于书法和绘画,不是小说中五大三粗的形象,更不是电视剧里只会说“俺也一样”的文盲。
曹操回邺城后不久,献帝下诏,因平定关中、汉中等大功,魏公曹操晋位为魏王。
一年后,献帝又下诏,魏王曹操可用皇帝专用的旌旗,出入同帝王一样,实行戒严和清道。
又不久,献帝又下诏,魏王曹操所戴王冠可有十二条旒,可乘金根车,以六匹马驾驶,可设五时副车。
古代诸侯王的冕,最多只能有九条旒,只有天子的可以有十二条。
与此同时,曹操做出决定,立嫡长子、五官中郎将曹丕为太子。
王的继承人只能称“世子”,只有皇帝的继承人才能叫“太子”,但史书写的很明白,曹操立的是太子,不是世子。(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三国志》魏武帝纪)
关于曹丕、曹植争储之事,作为彩蛋于本章末尾介绍。
后世仍有许多人认为曹操心有大汉,一是因为《述志令》说过自己没有异心,二是他毕竟没有把汉献帝赶下台。
有无异心,口说无凭,只能“论迹不论心”,从事实看,曹操已经跟皇帝没有任何区别了,虽然是献帝下的诏,但我们都知道,献帝只是个提线木偶,曹操才是幕后的导演。
至于汉献帝的下台,也只是个时间问题,就像熟透了的果子,自己会掉下来,只不过曹操死的早,没等到而已。
三十、武都失利
就在曹操忙着过户大汉房本这两年,刘备在益州进一步发展经济、稳定民心、巩固统治。
法正对刘备说,曹操占领了汉中,却不乘机进攻益州,而是留夏侯渊、张郃守汉中,自己北还,这说明他们内部出了大问题。夏侯渊、张郃肯定不是我们的对手,我们何不乘机攻取汉中?
法正所说的大问题,就是曹操的篡汉行为越来越过分,朝廷许多大臣早有不满,随时都在策划暗杀、叛乱行动,曹操无暇他顾。
法正指出,得到汉中意义重大:进一步,可北伐曹操,兴复汉室;其次,可以蚕食雍州、凉州,最不济,也能据险固守,长期与曹操对持。
刘备赞同法正的策略,决定进军汉中。
公元年冬,刘备兵分两路,正式发动汉中战役,第一路是偏师,由张飞、马超率领,进攻汉中西北的武都郡,第二路为主力,由刘备带领法正和黄忠、魏延、刘封等,目标阳平关。
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攻打汉中,必取阳平关,没有其他道路了吗?
没有。
汉中是一块盆地,坐落于秦岭与大巴山中间,汉水发源于此,汉中的核心区域都在汉水流域,主要城市都集中在汉水两边,而核心区域的大门即阳平关,攻下阳平关,还有第二道屏障——定军山,再往后即一马平川,直到治所南郑。
攻取阳平关的问题解释了,为什么攻打武都郡?
因为要截断曹军的运粮道。
曹操初下汉中时,绕开了险峻的秦岭,走陈仓道,必经武都郡,因此打下武都,就可以掐断曹军从关中到汉中的后勤补给线。
武都郡属于凉州,马超本是凉州人,对当地情况较为熟悉,而张飞新破张郃,士气正旺,很快,二将便攻下武都郡的首府下辨,氐部落五万人响应,战斗颇为顺利。
就在张飞、马超进军武都的同时,曹操正在合肥与孙权相持不下。
双方都没有进展,都有撤军的想法,但关乎士气,谁也不肯先提。
孙权听说了张飞、马超攻取武都的消息,立即给曹操写信,劝曹操撤军。
西线吃紧,曹操接过孙权送来的台阶,一边部署撤军,一边派曹洪、曹休率军救援。
根据曹操安排,这支援军名义上的统帅是曹洪,实际是曹休。
曹休是曹操的远房族子,幼时曾跟母亲避难江东,后来从荆州辗转投靠曹操。曹操对曹休非常喜爱,有意锻炼他,经常带他参加征战,称他为“曹家千里驹”。此次救援汉中,曹操令曹休为帅,也是有意锻炼他的指挥才能。
既让曹休为帅,为什么要挂曹洪之名?
古代打仗,经常出现主帅年轻,老将不服的情况,难免出现各种矛盾,导致军令不畅,因此必须找一个能镇住老将的人挂名为帅。
同为曹操的堂弟,曹洪的指挥能力远逊于曹仁,故曹仁能在荆州独当一面,而曹洪更多则是随军作战,除了早年救过曹操一命,没有特别突出的功劳。但曹洪资历老,又是曹操兄弟,镇得住那些老将。
对曹洪来说,他对风头正盛的刘备也无必胜把握,真让他为帅,他心里也打鼓,好在曹操只是借他的老资格镇镇场子,他也乐于让贤。
得知曹洪、曹休援军前来救援,张飞故意放出消息,说要绕道截断曹军退路。
曹军诸将惊疑不定,曹休却说,军事行动务在机密,张飞却如此张扬,可见是诡计而已。
当时蜀将吴兰屯驻下辨,张飞驻于固山,形成掎角之势。曹休看准蜀军分散的弱点,集中兵力攻打下辨。
结果蜀军大败,蜀将吴兰、雷铜、任夔阵亡。
掎角之势已破,张飞、马超孤军无援,再耗下去要吃亏,只好撤退。
不是名将,不懂成名之难,要小心保全自己的英名。
不错,马超也输过,但那是败给曹操,不丢脸。
不但不丢脸,年纪轻轻敢叫板曹操,还显得英勇,为此,小说还杜撰了马超打得曹操割须弃袍的故事。
曹休?得了,还是撤吧。
曹操没有看错人,曹休确实很争气。
武都一路失利,阳平关一路如何?
刘备命将领陈式攻打马鸣道,自己率军攻打驻扎广石的张郃。
结果陈式被徐晃击败,刘备也与张郃僵持不下。
说僵持不下,那是好听的,数月的僵持,刘备甚至处于下风。
后来黄忠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算顶天的功劳了,但庆功宴上,刘备发了句牢骚,要杀就杀张郃,夏侯渊算什么。
这就有点怕张郃的意思了。
眼看汉中争夺陷入胶着,曹操决定亲征,会一会老对手刘备。
刘备感到了压力,立即向成都求援。
三十一、定军山
诸葛亮在成都,负责益州事务及刘备大军的后勤工作,收到刘备的求援信,犹豫起来。
这是刘备第二次向诸葛亮求援,第一次是刘备打益州,诸葛亮二话没说,带领张飞、赵云等人就入川了。
这一次为什么犹豫了?因这次情况不同。
刘备在荆州经营多年,有着稳定的民意基础,但益州不一样,首先刘备得国不正,民心基础较差;第二,刘备攻打益州三年,百姓饱受其苦,还是刘璋不忍见白骨露于野的惨状,主动投降,百姓这才过上了安定日子;第三,此次北伐汉中,已经把益州的精壮士兵都调走了,还要从民间抓壮丁,这就太过分了。
事实上,刘备夺得了益州,但政权极不稳定,就在这一年,犍为郡发生马秦、高胜之乱,叛军多达数万人,南中也扰乱边境,叛乱虽然都被李严弭平,但诸葛亮时时感觉像坐在火药桶上。
为了慎重起见,诸葛亮特别向益州当地人、蜀郡太守杨洪征求意见,但没想到杨洪反应激烈:汉中是益州的咽喉,没有汉中也就没有蜀地,这是摆在家门口的祸事啊!今天这种情况,所有男子都应该出征,所有女子都应该负责后勤保障,这还用问吗?
得了,本地人都坚持增援,诸葛亮心里也就有底了,立即部署征兵事宜。
公元年下半年,益州援军送达汉中前线,为刘备军注入活血。
前来增援汉中的曹操,在同年九月抵达长安后,却停驻不前,没有立即增援汉中。
这其中的缘故,史书没说,推测有两种可能,一是蜀道艰难,曹操年纪大了,经历过一次,不想再折腾;二是吓唬刘备。曹操做出亲征的样子,既是为了鼓舞汉中士气,更是为了给刘备施压,看自己的威名能不能唬走刘备,他以为刘备还是当年那个四处逃窜的兔子。
刘备当然不会被吓退,更何况新补充兵员,他已经想好怎么赢了。
很快,刘备的先头部队在阳平关撕开口子,渡过汉水,来到南岸的定军山,刘备命黄忠占据山顶,驻扎下来。
夏侯渊大惊,阳平关已破,定军山是第二道屏障,再要让刘备打下南郑,汉中就丢了!
夏侯渊庆幸刘备没有直捣南郑,而是在定军山停了下来,夏侯渊认为,刘备驻军山上,一定面临补给问题,只要把山团团围住,即可困死刘备。
夏侯渊、张郃急率军追击,南渡汉水,在定军山脚下驻扎下来。
为防刘备军偷跑下山,夏侯渊兵分为二,由张郃带兵驻扎东面,自己驻扎南面。
阳平关相持一年,夏侯渊、张郃一直以险固守,以逸待劳,尚占据主动;如今已经反过来了,刘备占领定军山,居高临下,夏侯渊、张郃军营的一举一动看得清清楚楚。
对于夏侯渊,这是很危险的事。
一个夜里,一小股蜀军突然下山,焚烧了夏侯渊营寨的鹿角,然后上山。
所谓鹿角不是真的鹿的角,而是一种简易的防御工事,一般用木头做成,防止敌军袭营。
鹿角被焚,敌军又跑回山里,夏侯渊骂咧咧的,带了四百士兵出来修补。
要搁现在,夏侯渊一定是个好领导、好干部,身为军区司令,脱鞋下田,与士兵一起劳动,连修补鹿角这种小事也亲力亲为。
但在战场上,这就极不明智了。
于此同时,刘备派遣小股部队下山袭击张郃的东面营寨。
夏侯渊听说后,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认为刘备军是充着张郃去的,二话没说,亲自率军去救张郃。
夏侯渊还没走多远,黄忠立即率领大股部队下山,冲向敌军,一时间“金鼓振天,喊声动谷”。
混乱中,夏侯渊被蜀军杀死。
主帅阵亡,曹军乱了阵脚,急忙撤回阳平关。
定军山之战是黄忠成名之作,后世人们说起定军山,总是会提到黄忠这个名字。
我国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就是以定军山之战老黄忠刀劈夏侯渊为主要内容。
因斩杀夏侯渊的功劳,刘备称汉中王后,将黄忠与关羽、张飞、马超同拜四方将军,小说中加上了赵云,黄忠成为五虎上将之一。
斩杀夏侯渊意义重大。
按现在的话讲,夏侯渊是曹操三大战区司令之一。所谓三大战区司令,分别是东部战区司令张辽,负责合肥战场;中部战区司令曹仁,负责荆州战场,夏侯渊则是西部战区司令,负责关中、西凉、汉中战场。
夏侯渊不是庸人,早年以行军快速著称,有“三日五百,六日一千”的称号,这在古代是一项特别重要的技能,司马懿的军事成名作“擒孟达”,就是八日行军一千二百里,打孟达一个措手不及。
曹操打败马超、韩遂后,令夏侯渊留下收尾,夏侯渊作战勇猛,把马超等西凉军打的抬不起头来,曹操称赞他“虎步关右,所向无前”。
得知定军山失利,夏侯渊殒命,曹操既悲痛又愤怒,余怒未消,下了一道军令,告诉众人:为将者应当知道怯懦,恃强逞能是匹夫之勇。
军不可一日无帅,夏侯渊死后,丞相长史杜袭、司马郭淮等共同推举张郃为主帅,沿汉水设防,将刘备军挡在了汉水南岸,尽可能将曹军的损失减少到最低。
曹操在长安,本是做做样子的,如今仗打成这样,不好再坐下去了。
三十二、攻取汉中
曹操第一次南下汉中,是绕开秦岭,走的陈仓道,这次军情紧急,只好就近走褒斜道。
走在天牢般的“五百里石穴”里,曹操心里清楚,这一趟他并没有必胜的把握。
刘备现在强大了,不是速战能解决的,两军在汉中长期相持是肯定的,必然要面临补给问题。
汉中与益州也就隔着一个大巴山,而与关中,却隔着鸟都飞不过去的秦岭,孰优孰劣可想而知。
但曹操又不得不硬着头皮上,朝廷的保皇势力正看笑话呢,汉中刚到手还没捂热,就被刘备抢走了,你还有脸称魏王?
虽然未必赢,至少也要打一仗再回去,就这么回去,等于向天下人宣布,曹操老了,害怕了,连战场都不敢上了。
电影《顽主》里有句台词,人生就像踢球,有时玩了命踢,依然进不去一个球,但你还得玩命踢,观众都在喝彩呢。
听说曹操亲来,刘备冷笑了一声,放出话去,曹操来了也没什么用,我已经占据汉水险要了。(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
年三月,曹操大军终于穿出褒斜道,来到汉中前线。
论打仗都是内行,刘备不和曹军正面刚,做好持久战、消耗战的准备,凭险固守,看曹操能撑到什么时候。
现在的态势是刘备占主动,曹操无奈,督促人不断从关中运粮进来。
一日,曹操的运粮分队从刘备军营经过,黄忠得到消息,率军出营劫粮,一同驻扎的赵云也派兵协助。
过了许久,仍未收到黄忠回营的消息,赵云十分担忧,率数十骑兵出营查看。不料出营不远,便遇上了曹操大军的先头部队。
这种事,要搁普通人早就闪了,赵云何等神勇,不但不退,反而带领骑兵冲上去,与曹兵交战。直到曹军主力前来,赵云才带领人马撤退回营。
正当赵云准备撤退时,却见部将张著受伤且身陷重围,赵云二话不说,返身杀入重围,救出张著,一齐逃向营寨。
留守营寨的将领叫张翼,见曹军杀来,准备关门,赵云却下令大开寨门,并要求所有士兵藏于寨内,偃旗息鼓,不准出声。
曹操见这阵势,以为有伏兵,不然贸然攻击,便下令撤退。赵云乘机下令,所有军士一起呐喊,擂动战鼓,并用弓箭射击曹军。曹军还以为伏兵出来了,阵型大乱,自相践踏、掉入汉水淹死者不计其数。
第二天,刘备来视察,听了赵云的汇报,竖起大拇指赞道:“子龙一身都是胆啊!”
赵云的空营计后经小说家移花接木,演化成诸葛亮空城计。
时间慢慢流逝,战事毫无进展。
曹操在汉中待了两个多月,粮食问题越来越突出,从关中运粮太慢、太难,好不容易运来,还时不时被刘备小分队打劫。
许多将士因吃不饱饭,直接开溜,投靠了蜀军,里面就有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大显身手的大将王平。
一天,曹操正在吃宵夜,面对着碗里一块鸡肋发呆,恰巧值班的将军来请示口令,曹操望着鸡肋,说道“鸡肋”。
值班将军不明就里,也不敢多问,便将口令传下去,众人虽不理解,也只好遵照执行。
口令其实好理解,几万大军野外驻扎,夜间为防敌人偷袭,有很多流动的巡哨分队,深夜撞到一块,要辨别是敌是友,除了看服装、旗号等标识外,还要看是否对的上口令,如对不上,必是敌军无疑。
不用说,口令具有保密性,只有统帅和当天值班的将军知道,并一夜一换,以防泄密。
考虑到军士们文化水平不高,口令应该好懂、好记,比如“平安”“如意”等,以“鸡肋”为口令,只能说曹操的诗人气质,与众不同,军士们不懂,只能怪自己读书少。
然而还是有聪明人,能猜透曹操的心思。
相府主簿杨修,一向以聪明机智著称,听说了口令,略一思索,便对身边人说,这是要撤了,收拾行装吧。
身边人不明所以,问杨修何以知道魏王要撤军。
杨修解释道,鸡肋这东西,吃吧没有肉,扔掉吧又怪可惜。魏王以鸡肋为口令,说明他觉得汉中就是一块鸡肋,虽然扔掉可惜,但是早晚还是要扔掉的。
杨修说的没错,曹操确有撤军的想法。当初来汉中本来就没有必胜的把握,如今魏军的主力被刘备拖在汉中,又毫无便宜可占,孙权在合肥、关羽在荆州,北方有公孙氏,朝廷有反对势力,哪一块都不让他安心,还不如早撤。
后来大家知道,杨修死了,但与小说不同,杨修并不是因“鸡肋事件”而死。
杨修之死并不是因为小聪明,而是因为他插手曹操接班人问题。
前面说过,杨修出身颍川大族,在士族中有很高影响力,又与曹植走得很近,为了让曹植顺利接班,他以主簿(秘书长)的工作便利,将时政要闻、军中事务等重要信息一一告知曹植,结果曹植经常在曹操面前应答如流,连曹操都感到诧异。
为了确保自己死后,曹丕能顺利继位,曹操在临死前找了个借口,杀死了杨修。
杨修死后,他的父亲太傅杨彪非常害怕,以为自己也将受牵连,为此,曹操专门写信解释和安抚。
曹操晚年最纠结的,就是立谁为接班人的问题。
最有资格接班的长子曹昂,早年征张绣死于宛城;最喜爱的儿子曹冲,又于赤壁之战当年不幸夭折。
剩下的儿子里,最有竞争力的莫过于卞氏生的两个儿子,长子曹丕、第三子曹植。
曹植才思敏捷,名满中国,天下文人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他的朋友,曹操身为文人,当然也很喜欢曹植。
但选接班人不是选文联主席,曹植除了有才,似乎没有其他优点,而且曹植的缺点也很突出,持才傲物,狂荡不羁,把事业交给这样的人,曹操下不了决心。
相比之下,曹丕的文采不如曹植,但有一定武艺,综合能力稍强,举止也相对成熟。
曹植和曹丕也各有圈子,曹植的圈子是杨修、丁仪、丁廙(yi四声)等文人,而曹丕的圈子为司马懿、陈群、吴质和朱铄,后人称“太子四友”。
双方都为自己押宝的公子出谋划策,但曹丕略胜一筹。
但曹操可能不太喜欢曹丕,否则也不至于纠结多年。
最终,曹操征求贾诩的意见,贾诩举了袁绍、刘表立储的例子,含蓄的表了态。
袁绍、刘表在接班人问题上,都是废长立幼,最终酿成祸乱。
曹操最终确定,曹丕为自己的接班人。
曹植得知这一消息,索性破罐子破摔,公然违背朝廷禁令,擅闯司马门,让曹操颇为愤怒和失望。
从这件事看,曹植绝不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曹操的选择没有错,曹丕的能力比父亲差很多,心胸也较狭窄,但比曹植要强。
言归正传,曹操在汉中耗了两个多月,下令撤军。
撤军前,曹操还不阴不阳的说了句,刘备什么时候这么厉害了,只怕不是他的主意吧?
身边人告知曹操,他身边有个叫法正的,有点本事。
曹操一拍腿,嗨,我说嘛。
曹操临走前,顺带拐走了剩下的汉中人口,给刘备留下一片无人区。
汉中之战,以刘备的胜利告终。
(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