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揭示十大天规君子知命不算命,千

怎么治好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其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小编今天从中整理出“十大天规”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喜欢!

一、流水不争先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无常形,顺势而为,为而不争,方达所愿。"不争先"不是不求上进,而是尊重自然规律,不破坏均衡,不因小失大、迷失自我。意思是说:做人做事不能靠一时性急,而要脚踏实地,就像流水一样,慢慢流淌,不争先后,一点一点地积攒自己的力量。到时候,有力量了,还在乎什么先后呢?

左宗棠喜欢骂人,当年骂总兵叫樊燮“王八蛋”,事情闹到京城,皇帝下令要杀左宗棠,幸好曾国藩、胡林翼等人从中斡旋,左宗棠才死里逃生。左宗棠在曾国藩的举荐下,步步高升。左宗棠谩骂曾国藩,可以说到了不择时、不择地、不择人的地步。左宗棠有时在家里骂曾国藩“挟私”,结果家庭教师范赓听得都不耐烦了。

左宗棠还多次鼓动大臣弹劾曾国藩。年,曾国荃率领湘军攻下江宁,由于疏忽,让幼天王以及洪仁等人逃了。左宗棠抓住这一点,极力攻击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此后两人断交,但左宗棠征战东南、西北需要粮饷、军械,作为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的曾国藩都是倾力支持。

曾国藩和左宗棠两人名气都很大,朝廷一般多以“曾左”并称。曾国藩要比左宗棠大,并且曾经对左宗棠予以提拔。但左宗棠为人非常自负,从没有把曾国藩放在眼里。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满地问身旁的侍从:“为何人都称曾左’,而不称左曾’?”一位侍从大胆直言:“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里则无曾公。”侍从的话让左宗棠深思良久。

无论左宗棠如何骂,曾国藩都是相逢一笑,他曾经这样评价左宗棠:“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争光,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曾国藩的大度,也让左宗棠放下了心中的隔阂,当曾国藩离世时,人们纷纷猜测左宗棠可能不会致祭。而左宗棠却送来了他的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国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曾国藩说:“士有三不斗: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不计较,就不会将自己拉入争斗的漩涡,不被尔虞我诈所累;不计较,就不会树立太多的敌人,不会时时遭人陷害;不计较,就能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充沛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等树,从不自我宣传,但是到桃李树下来的人却经常不断,树下的野地也会自然地踏出一条路来,这是因为桃李实实在在地开出了美丽的花,结出了香甜的果,在为人们默默地服务,所以用不着吹嘘,人们自会欢迎它们。

很多事,没必要去争,不争,是一种大度的人格,不争,是一种自信的底气。很多人,没必要理会,不理,是一份淡定的素养;不理,是一份从容的态度。很多话,没必要生气,不气,它就影响不到你;不气,它就拿你没办法。

二、嗜欲深者天机浅

吕洞宾解释“天机”,谓“天”是人的天性,“机”就是根器。而无论是道是佛,都很重修行,修行是从天性的根器开始,这是个基础,但贪欲对修行会有很大的杀伤力。对嗜欲深”的,庄子说会“天机浅”,欲望泛滥的恶劣情况,可能是把天生的根器几近破坏始尽。

庄子·战国《庄子·大宗师》:“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深陷欲海、贪婪无度,就会失去生命中的灵性与智慧,错过人生中许多好的机缘与福报。一个人如果淡泊名利,生命中的灵性与智慧就会比较丰富,就会得到人生中许多好的机缘与福报。

《醒世恒言》里有个故事:录事薛某,一日在高烧睡梦中梦见自己化为鲤鱼跃入湖中,遇一老者垂钓,终因难耐钩上之饵的诱惑,张嘴咬钩,遂成老者钓物。冯梦龙点评说,薛录事被钓皆因“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利欲熏心,忘乎所以,可以说是所有贪心者的死穴。

生活中贪声色、贪权贵、贪钱财的人,莫有不迷失心智的,而心智的迷失,正是祸害生命的开始。一旦贪欲攫住了大脑,人的心智就全用在了想要得到的东西身上,思之愈深,智力愈单一,理智判定事物的基本能力愈会丧失。

欲望和人的灵性,都是可以控制的,这个多些,那个就少。《千与千寻》里千寻的父母因为贪欲成了猪,对于自己的危险处境丝毫不知,无脸男在被欲望俘虏后也是成了一个让人讨厌的有钱人,这都是放大欲望失去灵性的体现。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苏轼的这份情怀,正是今人所欠缺的,也是最为珍贵的。天机深厚,非独在天,重在人为。不以物喜,少一点物质的欲望;不以己悲,少一些名利的强求,生活定能天光云影,内心便是云淡风轻,终获“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大美意境。

三、君子知命不算命

万事万物有时、有运、有势。“时”是时机,有天时而运气未至,也难免落空;“运”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和合,三者没和合时,运自然不动,运不启动,人也受困;“势”是势差,势差越大,能量越大,犹如瀑布。这三者合在一起,就统称为“命”。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知命,首先是知“己命”,就是要知道作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该如何立身、处世;其次是知“天命”,有了人生阅历之后,感悟到天地自然之道,从而能够顺天应命。

一个人知命以后,心中没有疑惑,能够坦然接受一切,自然不需要算命。懂得事物生灭变化都由天命决定的道理。潘岳《夏侯常侍诔》:“如何斯人,而有斯疾,曾未知命,中年陨卒。郭沫若《沸羹集·无题》:照年龄说来,我已经是知命晋一的人,但不知怎的,我却感觉着一切都还年青。

知天命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知天命,是悟境。

岁月无情,豁然回首才发现人活着是一种心情,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的更加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不要回忆,想要得到的一定要努力。

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到头来却总被命运捉弄;我们试图探讨人生,到头来却发现人生如梦;我们试图张扬个性,到头来却往往被群体同化。既然如此,我们倒不如顺其自然,找到内心的自我,做到不迷失己,达到内心的平和!其实,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四、人有千算,天则一算

人算不如天算,天的一算是什么呢?是一个人的德。德,能守护一个人的一生,德,亦能帮天生坎坷的人化险为夷。人的富贵贫贱,穷能寿化,其中以寿元最难算得准,因为它涉及八字以外的多方面因素。

《诗经》上也讲:人应该时常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不合天道。很多福报,不用求,自然就会有了。因此,求祸求福,全在自己。虽然说是上天注定,但是还是可以改变。你只要将本来就有的道德天性,扩充起来,尽量多做一些善事,多积一些阴德,这是你自己所造的福,别人要抢也抢不去。

《易经》上也有为一些宅心仁厚、有道德的人打算,要往吉祥的那一方去,要避开凶险的人,凶险的事,凶险的地方。如果说命运是一定不能改变的,那么吉祥又何处可以得到呢,凶险又那里可以避免呢?《易经》开头第一章就说:经常行善的家庭,必定会有多余的福报,传给子孙。

顺应天道和规律人做的事情,要是违背天道,都是很危险的。天道的规律,一定高过你的小聪明。这样子人类会更谦卑一下,对天地,对鬼神,对大自然,都有敬畏之心。而不像现在,许多人都是无所畏惧,这现象真的很可怕。

以前讲过唐朝李淳风算唐朝命数的故事:他告诉唐太宗有个姓武的人来夺他天下,而且人已经在宫中。唐太宗说,那我就杀掉宫中所有姓武的,这样就断了祸根。李淳风说,这个是你李家本来的劫数,但还算好,这个人还算仁慈,以后会将天下还给你李家。如果你杀了她,就会感召更坏的人来了这个劫数,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见他这么说,唐太宗就听从了。

现在人缺乏的就是李淳风的这种智慧。许多都是靠强硬的手段来,打官司,或者找关系,这些都很损福报的。目前你能赢,是因为你福报大。但只要人的斗争心在,像你去打官司,不管是输了,还是赢了,承负都会跑到你身上来。

现在人动不动就想着争取利益,用各种手段,但你争不过天道的规律。你不知道,凡是各种心机手段争取到的,都是带着恶因。所以修道人不要争好处,争利益。你有福报,自然会给你,没有福报,你争到了,都是灾祸!曾国藩说:“士有三不斗: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不与天地斗巧,就是不要违背天道去争,要顺应天道。

五、人情世态,不宜太真

俗话说:“凡事不能不认真,凡事不能太认真。”真诚待人,以真面目见人,这个要认真;至于对方是否真诚,是否真面目,却不必太认真!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世俗的人情根据人的处境穷通而变冷变暖,人的脸也随着对方地位的高低,而变得热情或者冷淡。

趋炎附势,是世人之常态。认识到这一点,就应当看淡人情的变化,失意时受到冷落,也不必骂一句“狗眼看人低”;得意时受到追捧,也不必飘飘然,还是要保留一点清醒!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真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所以对任何事都不要太认真。宋儒邵雍说:“以前所说的我,如今却变成了他;还不知道今天的我,到头来又变成什么人?”一个人假如能经常抱着这种看法,就可解除心中的一切烦恼与杂念。

孔子说:“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说,已经做过的事不必劝谏,已经过去的事不再追究。”人们常说:“凡事不能不认真,凡事不能太认真。”一件事情是否该认真,这要视场合而定。钻研学问讲究认真,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讲究认真。

而对于一些无关大局的琐事,不必太认真,不看对象、不分地点刻板地认真,往往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处处被动受阻。每当在这种时候,如果能理智地后退一步,结局却能化险为夷。

六、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言国粹更甚是不胜枚举。很多做人的智慧也被古人解释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在这个信息恒流的时代中,每个人都喜于表达,觉得自己是最聪明的一个,但往往事与愿违。有一句话算是人生智慧,“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其中的内涵,你我真的知道吗?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字面的解释:长得很直的树木成了材,有用,所以总是先被伐取;甘井的水甜,人们争先汲取,所以先干枯。想要不被“先伐”,不致“先竭”,那就要不成为“直木”,不成为“甘井”,也就是“虚己”、“无为”。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中国人讲究的是中庸之道,不要觉得事事出人头地,人前先风光就是好事情。把机会适当留给别人,谦让一下不仅是美德,也是人生大智慧,《道德经》上讲:“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圣先贤,千古颂扬,那个是争来的?

历史上就有铁证,谁都知道楚汉之争,汉朝的萧何、韩信和张良被称为“汉初三杰”,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后韩就是暗度陈仓灭秦除魏,背水扫赵,降燕灭齐,水攻龙且,楚歌灭楚,一举定汉,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功劳之大,已经盖过刘邦。

但是,功劳太大,能赐予的最后只能是两样“棺木”或者“皇位”。“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甘井先竭,在功成名就之际被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

常立于人前,必遭人忌恨!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现实生活也是这样,虚怀若谷,才能持而久之,不争可能才是最大的争!所以,一个人有才华是好事,但千万不要四处张扬,锋芒毕露。因为恃才傲物,只能显出自身的浅薄,也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七、中和为福,偏激为灾

一个性情急躁的人,他的言行如烈火一般炽热,仿佛跟他接触的物体都会被焚烧;一个缺乏同情心刻薄寡恩的人,他的言行就像冰雪一般冷酷,仿佛任何物体碰到他都会遭到残害。头脑顽固而呆板的人,像死水朽本,已经完全断绝了生机,这都不是建功立业为社会人类造福的人。

中和,得先中而后才能和,也就是说要达到“和”的状态,得先有“中”这个基础条件。“中”为体,“和”为用,就是说“中”是一样东西,而“和”是这个东西的用途,要想发挥这个东西的作用,你得先拥有这个东西。

《周易》多次强调了“中”与“和”的作用。《周易》中云:“保合太和,乃利贞”,意指阴阳虽然是对立的,却又是统一的、合和的。这种合和是天地大化的条件,有利于万物的生存和发展。

中和,是道教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之所以能化生万物,是因为道蕴含着阴阳,宇宙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的互相运化、互相作用,而形成中和。

“和者大同于物。”和,已经跨越了标新立异的阶段,不求神通或通神,而是把心念空掉,忘知守本。一个人到了真正的高境界,就如常守常了。和,守着天地法则,守大规律。“和”是“道之用”,只有在中和的条件下,天地人才能各得其位,万物才能发育成长,天下万事万物都离不开中和之道,而在传统太极拳术中,守中处和是其主旨和精义。

中和,不是讲软弱、宇宙天道,它是中和的。人类生长在地球上,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小的尘埃,它有自然的天道来统帅着它。生活在这上面的人类,如果能依循天道,当然会受益匪浅;如果违背天道,它的惩罚也一定是有力有节的。天道是个公允的存在,它不会偏心。

八、少事为福,多心招祸

常言道:“与其多心,不如少根筋。”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没有烦心的事,一个人的灾祸没有比疑神疑鬼更可怕的了。是非的根源往往在于人的多心,多心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相处。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惟苦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惟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无事清闲,而最大的灾祸莫过于多心猜忌。只有每天辛苦忙碌的人,才知道无事清闲的幸福;只有心平气和的人,才知道多心猜忌的祸害。

一个人的幸福没有比无忧心琐事可牵挂更为幸福的了,一个人的灾祸没有比疑神疑鬼更可怕的了。只有那些整天奔波劳碌的人,才知道无事一身轻是最大的幸福;只有那些经常心如止水平静安详的人,才知道多心猜疑是最大的灾祸。

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长处;你低,我便涌来,绝不暴露你的缺陷;你动,我便随行,决不撇下你的孤独;你静,我便长守,绝不妨碍你的热情;你冷,我便凝固,决不漠视你的寒冷。“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自然俯仰无愧,不用怀疑别人对自己不利言行。

坦诚、朴实是人生成功的重要基石,当一个人顾虑太多,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猜忌上,反而会虚度光阴,甚至浪费时机。诚恳地对待身边的人、事、物,消除猜忌之心,生活才会轻松。规规矩矩、简简单单地做人,就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琐事,都是由自己的疑心而引起的,由于自己太在意外界的评说、担心利益的得失而引起的,如果心可以放宽一些,少一些计较,自然会轻松很多。只有奔波劳碌的人才知道无事一身轻是最大的幸福,只有心静如水、宁静安详的人,才知道猜疑是最大的祸患。

九、真不离幻,雅不离俗

黄金是从矿山中挖出来的,美玉是从石头中产生的,可见不经过虚幻就不能得到真悟;道理是从酒杯中悟出来的,神仙也许能在声色场中邂逅,可见高雅之士也是在世俗情欲中修炼身心而脱俗出众的。

真实与虚幻,高雅与低俗,这都是相对的。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做梦也是人生。莲花出于污泥,大雅即大俗,大俗即大雅,俗到了极点,就是雅的极致。尽管“黄粱美梦”“痴人说梦”“白日做梦”等常被人笑话,然而上天把一日分为昼夜,就是让我们一半在现实中,一半在梦乡里!

广阔的世界,漫长的人生,未必都充满称心如意的事情。倘若可以没有任何苦恼和忧愁,能平平安安地享受太平,就是求之不得了。然而,事事不能尽如人意,有时候日坐愁城,有时候一筹莫展,进而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尽管如此,人们却只有在悲风之中才能领略到人生的深奥,置身绝境,才可感悟出生活的真滋味。

置身人生绝境,你必然会饱受痛苦的煎熬,忍受非人的折磨。它迫使你不得不躲在一个偏僻的角落,反观自身的内心和灵魂,扫清思想上的障碍,触摸心灵中最脆弱的部分,对生命进行深层的近乎本质的思考,正视这突如其来的人生绝境,把它当做一块磨练人的砾石,锤炼自己,激发生命活力。

有任何一种挫折是伴着微笑而来的,但有一些挫折却可以在微笑中被征服。千百年前,老子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之所以能相互转化,是要有一定的条件,那就是用乐观支撑而起的一种永不放弃的心情。

人生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条坦途顺到底,每一个人都会遇到无数悬崖峭壁,只有想方设法跨越悬崖,才能走向自己的辉煌,生命需要驿站,人生需要转折。人生是活给自己,笑给自己,演给自己的,人生的路选择了就要走好,不管路途多遥远、艰险,微笑着走下去,走过去是蓝天,风雨后见彩虹。

十、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海明威说过:“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学会闭嘴。大多数时候,我们说得越多,彼此的距离却越远,矛盾也越多。在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却一点也不懂对方。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懂与不懂,不多说。心乱心静,慢慢说。若没真话,就别说。”古人说:“多言为处世第一病。动不如静,语不如默。”祸从口出,话多的人难免说错,贻害无穷。人长一张嘴,不光是为了吃饭呼吸,更重要的是说话。说话是本能,但沉默是一种本事。一个人心中把握得住分寸,便会知道言多必失的道理。

古人认为,“风流不在谈锋盛,袖手无言味最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时候并不是光彩照人,反倒是沉默不语、若有所思更显得高深莫测!一个人最高级的修养,并不是会说话,说好话,而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选择闭嘴和沉默。

在《孔子家语》中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孔子和弟子们外出,天要下雨,可是都没有带伞,正好路过子夏的家。子路提议道:“咱们到子夏家借把雨伞吧!”孔子连忙拦住子路,说道:“不要去,不要去。子夏这个人我了解,他十分护财,他的东西别人是解不出来的。”

子路说:“我能把我的东西拿出来与朋友共同享用,就是用坏了也不心疼。难道老师借把雨伞用,子夏都不肯吗?”孔子回道:“我不是那个意思”接着又感慨地说到:“咱们不能硬让人家去干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只有这样,咱们大家相处的时间才能长久!”

本来是可以顺道去弟子家借伞用的,但孔子的想法是:子夏这个人比较吝啬,如果是自己借的话,他不给我,别人会认为他不尊重师长;借给我,他肯定又会心疼。既然子夏惜财,那我们就不要为难他。否则相处久了,难免会心生隔阂。

人各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交际中,我们要顺着他人的特点,照顾他人的感受,不能强人所难,不能让人家做不想做的事,别人知道你体贴他,自然会反过来替你着想。孔子看透子夏的吝啬,但孔子没有指责他,反而表现出一种理解和宽容。

我们要学会这种宽容,学会去容忍别人的缺点,不至于让别人难堪;如何与别人和谐共处,就是需要这种看破不说破的态度。看到别人的缺点,却不说破,并且能够在生活中忍让别人,这就是一个人的最高修养。

无论是朋友、亲人、同事、伴侣,我们彼此之间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就算看不惯别人的生活,也不应该随意评价别人。与我们无关的事,我们都应该学会闭嘴。

成年人之所以成熟,在于尺度二字。要知道有些话可以说,有些话永远不必说。我们选择性闭嘴不是世故,不是圆滑,而是一种做人的基本素质。就像电影《乘风破浪》里面说的那样: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没权扯淡。

有人说:“谁不是在一边咬牙坚持,一边对发生在身上的苦与痛绝口不提。”其实没有人不辛苦,只是有人不喊疼。我们会在难过的事情上选择闭嘴,是因为我们知道,必须憋着那口气,更要努力去面对生活,才不会辜负身边需要我们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是闭嘴的自觉。每个聒噪谈论的话题之后,我们开始不押韵、无节奏地说话,只有闲聊还在继续:“可谁都不会觉得自己语言无趣。”前几天看到一句话,总结得极为精辟:“事不能拖,话不能多,人不能作。与你无关的事,别问,别想,别说!”

你若喜欢本文,请分享并点个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ly/85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