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良友籍贯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榴城镇鉏(音池)郢村(现为钼郢村)。年9月出生。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年6月至年3月在27军81师团3营12连任班长,先后荣立两次一等功,两次三等功,三次四等功,被志愿军总部授予战斗英雄。年1月退出现役。年11月至年10月,淮南大通煤矿工人;年11月至年7月,淮北烈山煤矿工人。隐埋功名近70年,长期以一位普通矿工的身份过着平静的生活。
01
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7月上旬,我接到通知,要去采写健在的抗美援朝老英雄。我采访的对象是生活在安徽省淮北市的宋良友老人。
7月29号晚,我与魏恒勋参谋乘动车到宿州,转车到淮北。到宾馆住下后,已是后半夜了。第二天清晨,按照约定的时间,在淮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领导等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烈山区一个叫国购心城的小区,来到宋老家中。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宋良友老人已经孱弱得站不起来,也坐不下。由他的两个女儿左右搀扶着,严格地讲,应该是从背后抱着,慢慢挪步到大厅里一个藤椅上。我们贴近他耳边大声说话,他才能勉强听见。他穿着草绿色的老军裤,长袖白衬衫,胸前佩戴一个金色的立功奖章。
我连忙凑上前去,紧紧地握住老英雄的手。这是一双瘦削的青筋隆起的大手,可是已经无力了,我只能双手捧住他那干枯的手。就是这双手啊,曾无数次扣响了扳机,拉开了引簧,向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开火hellip;hellip;此刻,我蹲在老人身旁,注视着他的眼睛,我发现,那如古井般深邃的眼里,焕发出一种温暖而坚定的光。
宋良友的家是两居室,一个极为普通的煤矿退休老工人之家,简朴、洁净。所有的家具好像都浸透了历史风霜,陈旧得如老英雄的脸。
宋良友的大女儿宋华说,她退休后的核心任务就是照料暮年的父亲。她的妹妹宋怀忠也一样,姐妹俩替换着呵护暮年的老父亲。
在宋良友身上,有大大小小20多个伤疤,最明显的有两处:一处在他的脖子上,有一条长27厘米的疤痕,这是战斗时被燃烧弹烧伤后留下的痕迹;另一处在右腰上,一块长8厘米、宽2厘米的伤疤,那是被炮弹炸伤流出肠子的地方。
宋良友有6个子女,2女4男,都是普通的工人。而宋良友在6年的军旅生活之后,选择当一名普通百姓。
我凑近老人的耳边大声讲:“宋老,您是抗美援朝的一等功臣,我和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领导来看您来了。我也是一名军人,从北京过来的,今天,我要向您敬一个庄严的军礼!”老人努力地睁大眼睛注视着我,好像听懂了我的话。他的手动了,想握住我的手。他的眼睛亮了,认真端详着我,嘴角露出了笑容。
宋华说,从年开始,父亲的小脑开始萎缩,年,因脑血栓瘫痪在床,很多事情、很多人他都无法记起。可是,一提起抗美援朝,父亲就会不知不觉地流眼泪。
图片
年7月29日,作者(左)看望老英雄宋良友。
宋良友的大女婿马继财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纸包,轻轻打开,捧出了一张几乎成为碎片的立功喜报。发黄的喜报因反复折叠而断裂成七八块。上面依稀可以辨认出:
革命军人立功喜报
贵府宋良友同志在军事演习任务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三等功一次;除按功给奖外,特此报喜,恭贺宋良友同志为人民立功,全家光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司令部政治部颁发一九五三年十月二十六日。
说起这张喜报,宋怀忠还讲述了一桩往事:
“记得家里有一个木盒子,里面装着好多块小牌子,我小时候经常与哥哥倒在地上当玩具玩,哪里知道那是爸爸的军功章啊?”宋怀忠说,“盒子里还有一些花花绿绿的钞票,我也经常拿出来折纸玩,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朝鲜币。”
年,就是因为这些朝鲜币被当时仅5岁的宋怀忠不小心点燃,引发了火灾。宋家的所有的家当付之一炬,也包括宋良友的军功章。唯一幸存的就是当时放在床底箱子里的一张宋良友在南京比武时荣立三等功的喜报。如今,这张喜报成了老人过去赫赫战功最耀眼的仅有见证!
图片
宋良友的立功喜报。图片由宋辉提供
宋良友没上过学,不识字,从没有给家里写过信。抗美援朝战争中,家里有好几年都没有收到宋良友的音讯,以为他牺牲了。直到接到立功喜报,家人才知道他还活着。
02
人生充满传奇。如果不是一次偶然的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采集信息时的细心,一位抗美援朝参战的老英雄就会消失在大众的视线;如果不是淡泊名利、默默奉献,这位曾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九死一生的老人就不会有这样的人生选择。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hellip;hellip;”按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年11月初,宋良友与战友们一起坐着“大闷罐”,一路北上,直奔丹东。部队刚跨入朝鲜时,战火冲天,到处都是炸弹坑。
宋良友回忆:“我们部队指战员大部分是南方兵,能吃苦耐劳,但是天寒地冻的朝鲜山区,令我们这些平原上土生土长的战士感到不适应。当时正值寒流,气温突降,部队最起码的御寒衣物、食物都供应不足,食、宿、行都极为艰难,冻伤冻病大面积爆发,最多是冻脚,先麻后发紫发黑,就坏了,脚趾头都冻掉。还有耳朵,肿了,淌血水。加之对手装备精良,而我们则武器落后,除步枪、手榴弹外,仅有少量捷克式液压机枪,又因天太冷,枪栓拉不动”。
宋良友不愿意回忆过去,更不愿意过多地谈起战争岁月的往事。他觉得九死一生的已经是很幸运的了,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很多战友,为祖国为人民献出了自己年轻的宝贵生命,他们的功劳都比自己高。面对战场上这些逝去的年轻生命,宋良友内心处始终感到“内疚”和“自责”:“我的战友他们好多都没有回来,我为什么没有把他们拉回来?为什么牺牲的不是我,而是他们?我对不起他们啊hellip;hellip;”
在朝鲜战斗的两年多时间里,宋良友记不清究竟经历过多少次战斗,但他印象中最艰苦就是长津湖之战,很多战友都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了,宋良友也是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令他终生难忘的最深刻记忆还有新兴里战斗。新兴里的得失事关整个战事大局。战斗中连长、指导员牺牲了,排长也牺牲了,全连战斗到最后只剩下了几个人,宋良友也身受重伤。他和战友们一起向敌人发起最后冲锋时,不幸被炮弹的气浪掀起,直接被炸飞到悬崖的一棵树上,肚子炸出拳头大的一个窟窿,肠子顿时涌出半截,当场就昏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宋良友被一阵枪炮声惊醒。醒来后,他忍着剧痛一把把肠子塞进肚子,用腰带系起伤口,攀着悬崖上的草藤返回队伍hellip;hellip;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从年4月22日至6月10日,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几乎死而复生的宋良友,由于在这场战役中勇敢顽强,表现突出,再次荣立一等功。
图片
宋良友的档案资料,图片由马华伦提供
03
年11月,宋良友从朝鲜战场返回国内,后来成为八一师复原建设团的一名学员。第二年早春,宋良友脱下戎装,回到家乡务农。从此,赫赫战功被他埋在心底,只字不提。不久,根据组织安排,他来到淮南大通煤矿,成为一名砌砖工人。
图片
年,宋良友刚刚参加时的证件照,从部队退伍后的第一张照片,由宋辉提供
年10月,淮北矿区烈山斜井(后定名为烈山一矿)破土动工。烈山斜井是新中国成立后,淮北矿区第一座投产的煤矿。初建伊始,百废待举。第二年冬天,接到上级调令,已在淮南逐渐安定下来的宋良友,又北上“支援”淮北。
可这一支援,就是一辈子。
在工地茫茫的旷野里,宋良友常常独自伫立,思绪万千。他想起了故乡,想起了童年,想起了父母,想起了倒下的战友们hellip;hellip;不禁泪流满面!
往事如烟。年9月,宋良友出生于安徽省怀远县柳城镇鉏(音池)郢村(现为钼郢村)。贫寒的家庭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更不要说让宋良友兄弟三个读书了。童年的宋良友有时不得不跟着大人去大户人家乞讨,稍大一点就独自流浪在外。年,宋良友逃荒来到马鞍山,依然靠着乞讨和给别人干点杂活艰难度日。年的一天,走在大街上的宋良友被国民党兵不由分说地连推带搡抓了壮丁。年5月,宋良友所在的国民党部队起义,他参加了解放军,迎来了春天。
宋良友深知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业务不熟练,要想快速提升技能,胜任新岗位,必须比常人付出更多努力,下更大的劲、吃更多的苦才行。艰苦的工作繁重的学习,没有让宋良友却步,反而增添了与困难顽强拼搏的斗志。
“如果不是师傅沉着冷静,临危不惧,我们肯定没有一个人能活着出来。”宋良友的徒弟祖国英感慨地说。年4月,在一场塌方事件中,宋良友沉着冷静、临危不惧,指挥工友逃出险境。确认大家都已顺利脱险,留在安全区域休息后,宋良友又独自摸索到井下电话。得知还有人员被困后,他又不顾危险冲在队伍前列,持续奋战十多个小时,救出了在矿井内的工友。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宋良友的带领下,全班20多人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几乎每个月的采煤量都位居矿区各班组前列。也就是因为此,宋良友“火车头”班长的名字不胫而走。可是,祖国英也看到在工作业绩的背后,班长宋良友的付出。“一到阴雨,师傅就会浑身都疼。特别是腰部,经常是一只手狠劲按着,疼得说不出话来。”祖国英说,跟着宋良友干的那些年,他真是不明白,为什么年纪轻轻的宋良友师傅天气不好就犯腰疼!祖国英和同事们还发现,班长宋良友还有一个习惯,就是一累了、一有闲暇,他就总爱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hellip;hellip;”宋良友反复吟唱这首歌,大伙儿也都会哼唱了。在矿井下、在机车旁、在工地上,宋良友就是用这个歌声,驱散寂寞,忍住伤痛,激励自己,缅怀那不堪回首的峥嵘岁月!一直到年7月,宋良友正式退休。他先后从事了门卫、掘进、烧锅炉等多个工种,总是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在常人眼中,宋良友只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老人。然而,他对身边人、对晚辈的影响恰如甘霖,“润物细无声”。每当看到关于朝鲜战争方面的影视剧时,他就含着泪给孩子们讲述那段烽火连天的故事。当然,故事的主人公永远永远都不会是他自己hellip;hellip;子女们也只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一位退役老兵,并不知晓他是一名战斗英雄。
淮北市烈山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马华伦讲到宋良友老英雄被发现经过时说:“年是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淮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拟安排走访探望抗美援朝立功受奖人员,并编纂《抗美援朝英雄谱》。我和同事一起对烈山区信息采集系统所有符合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人员进行逐人比对,统计抗美援朝立功人员,在看到宋良友信息采集资料时,我瞬间震惊了,一等功两次hellip;hellip;我反复看了不知道多少遍,确认后迅速向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进行了汇报。我们对宋良友立功受奖情况进一步进行了调查核实,又到市档案馆调阅了宋良友的档案,确认无误后,3月初,我们组织对宋良友事迹进行了收集整理,于3月19日向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推荐上报宋良友的先进事迹。”
图片
年7月29日,宋良友在家中
宋良友默默地把战场的一切埋藏于内心深处!他心里想到的就是封存昨日的辉煌。“lsquo;战功rsquo;只是属于祖国、属于人民,属于牺牲的战友们。战功,属于昨天,不属于今天,更不属于明天。我是普通一兵,是普通一矿工,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就是我宋良友自己。”
英雄因无名而不朽。真正的英雄绝不会居功自傲,躺在英雄的功劳簿上为名所累。淮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同志说:“他把奖章深藏在箱底,对战友的怀念深藏心底;他从不居功索取,只是默默奉献。”
能采访到这样一位战斗英雄,我深受教益也倍感荣幸。我创作了报告文学《以“无我”之境写就无悔人生》刊发在媒体上。年度安徽“十大新闻”“十大新闻人物”揭晓,宋良友被评为该年度“安徽最美退役军人”。此时,我在北京为老英雄祝福!
来源:怀远论坛APP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