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拱一卒,功不唐捐MJC初试第一经验

呼和浩特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40821/4453160.html

我的考研历程随着拟录取通知的到来进入尾声。回想备考的日子,经验贴的确是这段经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给了我不少帮助。于是,我希望自己的这篇经验贴能够给同样备考上外新传的朋友们一点参考,或是充当在迷茫时期的一股动力,让大家看到一个也曾同样茫然焦虑的人的真实备考状态,然后继续稳住心态、踏踏实实走下去。

个人情况

先放一下我的初试成绩:政治69,英语85,考了,考了,总分分,排名第一。

再来说说我的基本情况和择校想法。我是南京人,本科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平均学分绩点3.79,六级分,曾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一直以来我对英语都抱有较大的热情,同时又喜欢自己本科所学专业,于是我在一开始便定下要考外国语院校新传的目标。北外和上外一直是我心中的白月光,由于上海离家较近,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走向,我最终决定考研上外。

初试成绩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考研前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分,从没想过自己能考到“4”字开头。也是在准备这篇经验贴时,我又回想着梳理了一遍我的备考经历,其中既有自我感动的无用功,也有或许能够供大家参考的实实在在的经验。

,一天不落

先从我考得最好的一门说起吧。是业务,也是全英的一张试卷。决定考上外新传时,我最担心的就是这一门,一方面是从来没有接触过英语新闻编译,另一方面我对自己的英语能力也不够自信。于是,也是在众多经验贴中发现了Will学长的宝藏课,我在4月份的时候搭上了学长的编译车,跟完了全程班。这门的准备,我认为最重要的包括三点:输入、输出、复盘。在我的备考中,我个人对输入和复盘的投入程度更大,没有采取题海战术,输出相对来讲甚至是比较少的。

4月份报了班,当时是大三下学期,课业比较繁忙,一开始还挣扎着在考研备考和本科专业学习之间反复横跳,后来我索性搁置备考,转而战斗专业学习了(大概就是我时间管理不行吧)。再加上学期末的论文、大创项目答辩等,我一直到7月才重新回归备考状态。

从4月到6月这段时间里,我对的努力除了看了几期课程、偶尔翻翻群里Will学长的分享和大家的讨论之外,还包括我做了一段时间的“E→C→E”回译练习。我从ChinaDaily上摘出英语新闻的标题、前三段,将其翻译成中文,然后再将我翻译的中文译文翻回英文,最后将我翻译的英文和原文对照,发现差距,积累表达。我进行这项练习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但其实编译和翻译还是不同的,不过这个练习对增进英语新闻表达、行文的感觉也是有益的。

7月,我开始系统性地看编译课程。这个时候我已经有了一本课程笔记本,每次看课程都会动笔记录,用不同的颜色记录不同性质的内容(词汇表达/行文逻辑/注意事项),方便后期快速查看。在看课程的同时,我也开始补之前群内的练习和讨论(相当于是第二课堂),虽然我并没有亲手练习每一次讨论的题目,但我会把每一次讨论都认真看完,并在笔记本上总结经验,同样是围绕上述括号内三个方面的内容。我认为除了input,不断地复盘和总结经验也是快速学习编译的好方法。

60页的笔记本在考前正好被全部记满

而到了8月,又有新的事情来了。我开始毕业实习,每周五天奔波于实习单位和家。在这个月,我利用实习之余的时间继续看课程,同时跟了几天练习,每做一次练习,复盘的时间会比做练习的时间长。比较自己的版本和更好的版本的差距,写下一些tips。对于这些tips,有些我在后期都没有看,因为在认真总结的过程中这些注意点可能已经内化于心了。所以复盘的过程必不可少。

此外,由于不想让自己再像4月至6月那段时间那样搁置备考、天天摸鱼,我每天会在ChinaDaily和新华网英文网站上阅读英语新闻,并挑选出一些适合编译(考试)的新闻,同时找出其中文版本,把中英两版都打印出来,比较着阅读。这个过程虽然比较费时,但事后会发现这让我在不知不觉间提高了判断力,输入也有了增进,相关的表达也更加熟悉了。一个月下来,我整理了厚厚一沓这样的材料,在备考最后一个月我又拿出来看了看。

整理的8月双语新闻

说到判断力,我认为写好编译的一个很关键的要素是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在阅读英语新闻时就要注意观察作品对新闻点的选取。编译便是选择你所认为有新闻价值的中文材料进行英语新闻的写作,所以我认为对于自己判断力的训练要趁早开始。也许本科新闻学专业的学习使得我在新闻点的选取上较为敏感,编译学习过程中,我在判断方面较少出现问题,但仍然需要不断通过输入和思考来训练思维。

9月,当我回到学校之后,我正式开始了从早到晚的备考。重新安排了各科的时间分配,我不再像8月那样每天找出新闻的中英对照(确实很费时费力),但仍然坚持每天看一看ChinaDaily等。关于Will学长的课程,我几乎都是按照自己的节奏观看、学习的,暑期班的一些课程甚至我在10月份才开始看,成篇的练习也是从9月才开始做。Will学长的课程能快速地将编译学子领进门,也为我节省了很多找新闻、搜集信息的时间,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课程价值则是我自己需要思考的问题了。

由于9月之前我在output方面几乎没做什么努力,但是只有输入、没有输出是不行的。于是,我从9月开始坚持练笔,有时候是Will学长发出的标题导语的练笔,有时候是全篇的编译。再往后,没有现成材料练习时,我就再回顾入门班、暑期班的一些练习,把没做过的做一遍,再进行复盘、总结。此外,配合着冲刺班的模拟练习、考试,我在备考的最后三四个月里的练习量有了一定的保证,这也让我对编译的感觉更好了。

考前一个月在OneNote上总结的编译经验

在输出过程中,对于新闻性、小词、谋篇布局、行文逻辑的感觉会越来越好,对这几点的注意会变得自然而然。这几点也正是写好编译的关键要素。

我的“一天不落”大概就要从7月算起,一直到考试前的一段时间,我都坚持对编译的努力。可能我练习的量并不算多,但每一次练习我都会好好复盘,现在想来也许正是这些自己的总结助我在最后的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在这个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输入和输出都要思考,不能让盲目的勤奋掩盖了不动脑子的事实。

以上便是我结合自己的时间安排梳理了我对的备考经验,但说出这一时间安排并不是说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我觉得如果在前期更早地投入,那么后期心态会更加平和一些。大家还是应当更早地给自己的各科时间做好分配,课程和资料一定都是为你所用的,不要被动。

接下来推荐一些我常看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ly/80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