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乡村功武村物语

能不能治疗白癫病 http://pf.39.net/xwdt/151016/4710693.html

功武村织竹篮的老人。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具有岭南建筑艺术遗韵的功武村古建筑群是龙门文化遗产中一笔宝贵财富,堪称广府建筑的教科书。将古建筑和自然环境有机糅合在一块,在增江之畔创造出一个诗意家园。它以一个大家族的角度书写和铭刻着龙门的社会发展和人文历史,它所承载的有关自然、人文、社会的内容,史诗般精彩。

“功武八景”中的竹海乡村

逐水而居是人类选择居所时的重要标准。增江之畔的功武村,现存古民居房屋上千间,明清院落10余座,以古码头、五宅古围、正街和廖氏宗祠等古建筑群为中心向外扩展,形散而神不散。

功武村古码头。

早在清康熙二十年()举人廖蔚文,写下《功武八景诗》,为自己的家乡立“八景”:东岭松涛吹晚风,石桥鱼跃化成龙;三山笔架排天外,九曲连珠插碧空;慈岩古庙临溪影,鼓刹钟声绕烟中;雁塔映潭潭影满,香潭映月月光容。“功武八景”,体现的无疑是功武村的钟灵毓秀的环境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专家学者在《广东省龙门县沙迳镇功武村古建筑群测绘与调研报告》中指出,五宅第是一个保存尚好的具有广府文化特色的清代民居,两侧的民居联排布置,呈“梳式”布局,四周围以高墙,加上碉楼的守望和防御,可以说五宅第将围屋和广府民居的特点完美地结合起来。

就自然环境而言,功武村的地势较低,位于增江的滩涂地带,地势低洼令村中常年受洪水困扰。几十年前,当地政府将功武以及附近几个沿江村落的沙滩规划成竹林园,种上白眉竹、簕竹、单竹等品种的竹,形成沙滩竹海,竹林,成为功武一带亮丽的风景线。

因功武村地势较低,以往有两年一次或三年两次洪水浸村的规律,水退后肥沃的沉积土留在田地里,为农作物提供不可多得的天然有机肥料。稻谷、甘蔗、黄豆和萝卜一度成为功武村的四大知名农产品。后来,甘蔗和黄豆减产,但萝卜却一直有种植。今天,功武萝卜声名在外,个头不大,稍煮一下即熟,软且甜,成为游客热爱的手信。

尽管数百年风雨的侵蚀、洪水的威胁,功武村历尽沧桑,平添几分古朴厚重。后来,以泛舟增江、探寻“华南第一古堡”为主要看点的香溪堡旅游区的开发,使得功武村闯入越来越多人的视线,络绎不绝的游客也给寂静的山村带来活力。功武村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开拓资金渠道使古建筑得到保护与维修,功武村也得以继续给游客更多的审美享受。

隔海荒园内的“时光倒流”

隔海荒园,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一个写满历史的地方。

让时光倒流的隔海荒园。

功武村的隔海围旧地,地处风光秀美的增江之畔,人们称为香溪湾,两岸生长着连片的竹林,风吹竹叶沙沙响,渔人在竹头下垂钓。河水、竹林、村落,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大门左侧写着“穿越”二字,右侧则是一个倒转的时钟。“体验时光倒流”是隔海荒园主题。园子门口是一座“倒屋”,含有回到“屋企”,意为到家,回家乡了。“接官亭”为青砖黛瓦,一边圆窗,一边方窗,就是方圆之意,让人似乎一下回到了古代。亭内摆放有一面鼓,来人鸣鼓,意即客到。沿着园子的青砖小道,首先看到的是当代的时空场景,包括改革开放、下海经商等,然后回到民国,再到清朝特色的四合院,再到明代的民居,元朝的蒙古包等,一直可以“倒流”至夏朝,以及后羿射日、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的远古时代。这些场景不仅是实物,还配有相应的音乐和设置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个园子里,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石一景都是精心设计的,都被赋予了颇有韵味的历史故事。

清代的场景除了历史文化内涵外,还融入了廖氏家族史,如六宅圩,取名功武村六宅村民小组,设置了清代墟场里常见的六种建筑或店铺,包括青楼、票号、四合院、当铺、杂货店和赌坊。

隔海荒园的设计师,功武人廖道游出生于年,是一位跨界的工程师。廖道游在恢复高考“挤过独木桥”考上大学,毕业后曾做过教师、工程师、挖机师傅和果园的老板。隔海荒园,是廖道游历时10年,一手一脚、一砖一瓦建起来的梦想家园。在此之前,这里是隔海围5万平方米的荒山果园,到了他手里,则变成了能让人穿越上下五千年的时空场景,以“时光倒流”的方式,展现了从夏朝到当代数千年的历史景观。

起初,在做拆房挖掘生意时,廖道游存下了一批村民觉得没用的老房上拆下来的青砖屋瓦和一些老物件。年,随着这些物件越积越多,廖道游遂有了设置时空穿越场景,让人“穿越”回到历史中的念头。

在廖道游看来,隔海荒园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时间的荒园中拾取遗忘的东西。廖道游亲自设计园内所有景致,变身泥水工参与工程建设,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角色分化:自学诗词对联变身诗词家,撰写园内诗联;自学篆刻变身篆刻人,制作园内的牌匾和木刻、石刻;自学绘画,直接就在石头、木头上刻画。“接官亭”上的一副对联可谓是廖道游的得意之作:迎还送返通达道,追遗述遇透运途。这幅巧妙而富有意义的对联,他足足花了3天时间,翻了无数次字典,修改多次才写好的。元代场景中有一幅元代地图,是他亲自制作的微缩地图。图中有沙漠戈壁、盆地、江河水系、著名山脉、都城、长城、马可波罗东游路线,代表名山的石刻有字刻甚至简笔画。更甚者其中的植物原产地就对应在其地理位置。廖道游每建好一个场景,便把对联和牌匾写好,阴雨天气时,他就在室内慢慢雕刻。如今园里所看到的所有对联、石刻、木刻,都是廖道游亲手制作而成的。

“我也没想到自己可以这么做,之前都没有专门学过书法、绘画和篆刻,也不懂诗词格律,现在做出来还有点像样了。”廖道游自己都没有想到,会走上这一条路,自己也在变得越来越丰富,甚至可以说激发了许多的潜能,廖道游也成了地道的乡土艺术家。

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引得了不少文化人士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ly/79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