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风鼎
《鼎》卦又称“火风鼎”,上离下巽。
“鼎”为象形字,鼎是烹饪之器,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作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鼎,三足两耳。鼐(nài)特指大鼎、头鼎。古代周代天子用九鼎,诸侯最多可用七鼎,大夫最多可用五鼎,元士最多可用三鼎,士可用一鼎,平民百姓无权用鼎。一言九鼎的意思就是: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很大,能起到很大作用。
鼎比喻帝王大业,如:问鼎,定鼎中原。鼎比喻帝王大臣:鼎甲是科举考试殿试名列一甲,鼎命指帝王之位,鼎业指帝王的大业,鼎台指宰辅大臣,鼎臣指宰相。鼎指国家:鼎祚、鼎运指国运。又鼎峙比喻三方并峙如鼎之三足。鼎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用于煮食物,有养育众生之意;化生为熟,有变革布新之意;鼎有三足,有稳重之象。鼎最后成了象征权力的法器。
本卦初爻为阴,为鼎之足,二三四阳爻为鼎之腹,五阴为耳,六阳为铉(xuàn举鼎器具,状如钩用以提鼎两耳)。
《序卦传》说:“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前卦革命是要革去旧制痼疾,革命之后就要建立新的秩序,以巩固革命成果建设新的生活,而鼎就是革物布新之器,所以《鼎》卦跟随《革》卦而来。
卦辞、彖辞、象辞强调,鼎新之举是符合发展规律的,但是却不能掉以轻心,要小心谨慎,虚心谦逊,精力集中,“治大国如烹小鲜”,不但要有认真细致、勤恳努力的工作作风,又要有迎风鼎立意志,同时把握点火燃薪之良机,团结一心,精心布置,开拓前行,才能完成鼎新的伟大事业。
鼎卦的主卦是巽卦,卦象是风是木,特性是顺从;客卦离卦,卦象是火日,特性是光明而依赖。客方积极主动,光芒四射,主方顺从客方,向光明的地方前进。鼎,烹饪食物供主客双方享用,当前形势对双方都有利。主客双方的态度都强硬,在双方之间也有矛盾。主方的行动是阴素质是阳态度也是阳;客方的行动阳素质是阴态度是阳。初六爻是阴爻主方消极被动,不利于主方利益,客卦下爻有应,受客方控制,对主方不利;九二爻是阳主方素质良好,有可能被客方利用,对主方不利;九三爻是阳主方态度强硬,可以压抑客方对主方有利。客卦九四爻是阳积极主动,有可能损害主方利益,对主方不利;六五爻是阴客方素质不佳,促使客方侵害主方利益;上爻是阳爻,表示客方态度强硬,制约主方,对主方不利。由于客卦决定于客方,主方不能改变,主卦中爻和上爻不需改变,主方能够改变的只是主卦下爻,变阴爻为阳爻。但是,主方的现况是由历史造成的,按事物自身发展规律,主方经历了从乾卦到巽卦的质变,要返回往日的极盛时期,几乎不可能。只能阴中有阳,采取主动措施,防止进一步衰落。目前比较现实的做法,不是与客方对立斗争,而是与客方合作,顺从客方,依靠自己素质上的优势,利用客方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智慧,共同发展,共同受益。这种关系就是鼎。
阅读材料:
宣圣讲义
鼎上离下巽。巽为木。木火同功。曰鼎。一则本钻木取火。供民熟食之义。一则明以薪资火。为鼎烹饪之象。故卦取巽离之合。上离火而下巽木。巽又为风。木者。生火之原。风者。助燃之物。故巽在离下。示为烹饪之本也。鼎者器名。而卦义重在其用。亦如井卦取养民之用为义。鼎之用亦为生养之需。人自有火以后。未有不资于烹饪以为食。即未有不赖于鼎镬(huò大锅)以为生。纵夷蛮之民。尚有不熟食者。不足以为法。故鼎养。亦民生不可离者。鼎之为物。金也。其成用。则水火与木。其所藉。则土也。是一物备五行之德。而水火主其要焉。故卦本乎离。与井之本乎坎水者。恰相对。其下皆巽。巽则水可以升。火可以伏。一升一伏。既济之象。生成之功。天地尚依此升伏。以成化育之用。而况人乎。故井之用。以水养民。鼎之用。以火养民。而皆赖风木以运之。化之。推而致之。光而大之。故两卦皆巽在下。而坎离分主其上也。离与巽合。则为火而非日。巽与离接。则为木者多。为风者少。然火固非风不燃也。象虽木火。用兼风气。故称名曰火风鼎。不曰木火。为木易见。风难知也。巽于物。为风或木。于用。为顺或入。此鼎卦亦包有风顺于火。木入于火之意。实则互成其用而已。顺入毋多辨焉。辞以明揭其顺入之义。如井之巽乎水而上水是也。木有质。火无质。在未燃前木也。既燃则为火。既烬则木火同灰。故火者木所生。亦五行生生之例也。鼎取木之入火。而生火。以成火之用。故巽在下。明所自也。传曰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鼎以木火生化而熟物。如天之化育。万物同新。非鼎能新之。以变其原有而易为新生之象。如天之春。变化其枯朽者。而更生之。繁荣之。以成新气象。冬寒之后。叶脱草萎。春风一吹。花荣枝茂。前之凋敝者。忽欣欣然自盛。前之枯槁者。忽郁郁焉自繁。此非天地新之而何。鼎之新物。亦犹是也。就其成用。亦有从新之义。则鼎用金属物。取其坚也。如革之名革。取其韧也。坚韧则能化变他物。而己不损。水火者。生化之主。木者初生之物。因三者之合。乃使旧者为新。不良者为良。不用者有用。此与革义相应也。不过革重在变去其故。而鼎则重在变生其新。此本末始终之事也。鼎革往来。皆四阳两阴爻卦。而革六二九五。恰乎乾坤正位。鼎则九二六五。反乾坤之正。却同地天交泰之象。乾下于坤。则巽于柔。内阳外阴。天道下逮。如春夏之时。天地交道。万物繁庶。故名鼎。鼎盛也。隆也。重也。崇高之谓也。鼎古通顶。顶。头顶也。亦高贵尊重之意。古人以鼎烹饪。后世视为神器。亦尊崇之也。鼎字象形。而鼎鼐主和羹之责。故称宰相调和鼎鼐。虽本书和羹之言。实亦取其在神器之侧。司傅保之职。宜中和之道。赞位育之功。盖本乾卦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者。可见鼎鼐之用。足配天地生成之德。贤圣化育之功。岂徒烹饪熟食养民已哉。然同一养也。养其口腹。与养其身心。养其身家。与养其国天下后世。是在善推其用而已。圣王养己。必先养民。养民必先养贤。上则烹以享上帝祖先。下则烹以享侯国臣庶。皆资于鼎。是则鼎之功用。不可量也。夏禹铸九鼎。以昭示天下。天下遂归夏。而世传之。汤武革命迁鼎建国。以开基业。天下服之。皆视鼎之所在。为社稷之保。宗庙之尊。得之者。君临四海。失之者。放逐诛(诸?)夷。以鼎能养民也。民之所归。天之所予。故革卦以汤武革命顺天应人。鼎因随民心所移而移。偕民心之定而定。是得鼎者。得其民。失鼎者。失其民。鼎之所关岂轻易耶。盖鼎为养民之本。民得其养。莫不来归。民失其养。莫不携贰。民之所视。天亦视之。民之所听。天亦听之。凡民之顺逆。必以国之贤者为依归。故养民者先养贤。汤武得贤且得民。桀纣失民亦失贤。故失贤者。鼎不得保存矣。重器一失。社稷同隳(huī毁坏)。贤愚皆离。宗庙不享。此鼎之动定。系乎存亡兴替。岂徒一器之得失已哉。故周易以鼎次革。其意义实深远矣。
注: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阅读材料选自《易经证释》
广而告之
智慧之源,点石成金。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内蒙古金石知源软件开发服务有限公司
竭诚为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