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高老说历史
细雨淋铃,宫中的木更头已打了三响。
十九盏白烛铜灯顶的火苗子一闪一闪的,将那十分富丽的承乾宫衬的有三分昏黄、七分凄凉。九龙文案上的黄皮奏折已堆积成了几摞半尺高的小丘。顺治将朱笔沾墨,几点红沙油却染进了琉璃笔洗中,墨滴入水,便渡起了几朵红花。顺治望着水中的墨花,甚觉有几分美感,水面上一个女人面容时隐时现,他捧着笔洗看了许久,不觉间已哭成了泪人。
缘起缘又灭,花谢别蝴蝶……董鄂妃去后,紫禁城的秋叶上都平添了几分悲伤。文案上的奏折已成了负担,顺治想,若是能随董鄂妃去了,也就罢了……纵使万里江山美如画,在顺治心中,比不过董鄂妃的一缕倩影。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顺治皇帝最宠爱的董鄂妃在承乾宫因病而逝,失去毕生最爱的雍正皇帝悲痛欲绝,食不下咽水不进口骨瘦如柴,曾经乾刚独断雄心勃勃的顺治皇帝从此一蹶不振。
一生所爱的逝去与政治上的烦恼日复一日的困扰着苦恼的顺治皇帝,此时只有深奥的佛法可以稍解一解这位痴情帝王的心宽。顺治皇帝的佛门师父,玉林国师南下讲佛之前,吩咐首座弟子行森和尚代替自己辅助顺治学佛。胆大包天的行森和尚,竟劝诫顺治剃度出家。早有入出世之心的顺治,便让行森和尚为其削了发,入世为僧,清庭上下均无法劝阻。孝庄皇太后急诏玉林国师进京劝诫顺治还俗,玉林国师几番劝诫顺治,均遭行森反驳,玉林见劝诫无效便动用家法,将行森绑在了火架上,若是顺治不还俗便火刑行森。顺治若想下皇旨免去行森的火刑,就必须还俗重掌朝政,无奈之下,顺治只能还俗。
事后,顺治虽仍有出家之心,但经玉林国师的一番点拨最终疑惑顿解。顺治十七年,本就体弱的顺治皇帝又染上天花最终不治而死,年仅二十四岁。在影视剧《康熙王朝》与《鹿鼎记》中顺治皇帝出家为僧,行森和尚被烧死的剧情是错误的。在清朝正史《清史稿》与顺治皇帝帝录《清世祖实录》中明确写道:“世祖崩于养心殿”。在《玉林国师年谱》中也有顺治病逝,行森为其火化的记载。顺治出家、与五台山寻父,只是民间野史,不足为信,现今的史学专家也认同顺治皇帝,死于天花的说法。人们大多认为,顺治皇帝是一位无能、软弱、昏庸的帝王,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不然,顺治是一位有头脑、有野心,爱护汉民的皇帝。
顺治定都北京,进而保护了前明遗留的故宫。顺治关心民生,为了将因战乱而大肆破坏的耕地与农耕经济快速恢复,顺治推行农业屯田,鼓励垦荒,减少农业税、地税。
顺治十分痛恨贪官污吏,为政之初大力整顿国家吏治,暗中调派多个训阅检查使到全国各地调查,揪出了一大批腐蚀国家的蛀虫官员。顺治是一个生于帝王家的异类,他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他向世人证明了,帝王并非是无情人!一个男人,一生只爱一个女人,不是很浪漫吗?普通人如何?皇帝又如何?!若失去了爱人,做皇帝又何意义?我敬佩他,他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个好男人。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