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木上

本文图片从《诗经名物图解》中截取,此书为日本江户时代细井徇及细井东阳撰绘。

(1)桃

解释:

落叶小乔木,春季开花,花淡红、粉红或白色。品种很多,果实略呈球形,表面有短绒毛,味甜,有大核,核仁可入药。

例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周南·桃夭》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诗经·卫风·木瓜》

小故事:二桃杀三士

春秋时,齐景公杵臼朝有三个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

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别各拿了一个桃子。这时,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前二者;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之后,也自觉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尽管如此,古冶子却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以及让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丑态感到羞耻,因此也拔剑自刎——就这样,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个威胁。

(2)楚

解释:

落叶灌木,开青色或紫色的穗状小花。鲜叶可入药。枝干坚劲,可以做杖。亦称“牡荆”。

例句: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诗经·周南·汉广》

扬之水,不流束楚。

——《诗经·王风·扬之水》

交交黄鸟,止于楚。

——《诗经·秦风·黄鸟》

小故事:楚国名称的来历

楚国是周朝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关于其名称来历有多种说法,此处介绍一种比较贴切的说法。

年,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给母校捐赠了一批战国竹简,后命名为清华简,其中有一部分记载了楚国历史,叫《楚居》。《楚居》中有一段讲述楚国历史的晦涩的文字,武汉大学罗运环教授作了翻译,大致意思是说:楚人先祖“穴酓(yǎn)”迁徙于京宗,得到一位名叫“妣列”的美丽女子做妻子,这个“妣列”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叫“侸(shù/dōu)叔”和“丽季”。但是“丽季”这个孩子不是顺产,他竟然是从母亲“妣列”胳肢窝里生出来的,“妣列”可能在生产中死去,孩子从胳肢窝下面生出,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例剖腹产。

“妣列”因为肢体破裂,所以在埋葬的时候,人就用荆条将其缠裹埋葬,而这个从“胳肢窝”里出来的孩子,人们就称他叫做“荆人”。因“荆楚”同意,“荆人”的后人就被称为楚人,也统称为“荆人”。楚人所占之地,就为荆楚之地,所赖以生存的山,就是荆山了。

《楚居》

(3)甘棠

解释:

即棠梨,落叶乔木。高可达十米,外形似梨树而小,叶子长圆形或菱形,边缘具尖锐锯齿,叶背、叶柄有绒毛,二月开白花。果实亦称为棠梨,略呈球形,有褐色斑点。树干可制成器具,果实及枝叶可供药用。

例句: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芾fèi,茇bá)

——《诗经·召南·甘棠》

小故事:

《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了一个关于召(Shào)公姬奭(shì)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召公来到崤(xiáo)山一带,太阳已经罗山,为了不打扰百姓,他就在甘棠树下,搭一草棚住下,地方官吏要让百姓腾出房屋让他歇息,也被召公制止了。他还告诫地方官吏说甘棠树作用很多,要让百姓好好保护它,不要乱砍滥伐。

召公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所治理的地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民风淳朴。《诗经·召南·甘棠》就是后人怀念他而作的。

(4)梅

解释:

果梅,落叶乔木,幼枝黄红色,后成紫褐色,有稀疏平贴柔毛,老时灰色,无毛,有时具刺。早春开花,后生叶芽。花以白色、淡红色为主,气味清香。果实近球形,未熟时为青色,成熟后一般呈黄色,味极酸,又称酸梅、青梅。

花梅,即梅花,落叶小乔木,树皮浅灰色或带绿色,平滑;小枝绿色,光滑无毛,叶片卵形或椭圆形。

例句:

摽有梅,其实七兮。

——《诗经·国风·召南·摽有梅》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诗经·秦风·终南》

小故事:望梅止渴

根据南朝宋刘义庆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假谲》记载,三国时期,曹操带兵攻打宛城(今河南南阳)的张绣时,经过方城县一个叫梅林铺的地方。时值中午,烈日当空,天气十分炎热。曹操派人四处找水,又命令士兵就地挖井,始终见不到一滴水。

士兵们全军都很口渴,为了不耽误行军,曹操灵机一动,站在高处,指着前面一个小山包说:“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口水一时也就不渴了,个个来了精神,加快行进速度,最后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小故事:梅妻鹤子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林逋,宋朝初年人,他有一句著名的诗大家都很熟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在不惑之年便在杭州西湖的孤山上搭了个草棚,开始了后半生“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隐居生活。他经常驾一叶扁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

长期外出,倘或家中有客人来访怎么办?于是林逋在家中养了两只仙鹤,只要有人来,童子便放仙鹤出去,林逋见了仙鹤必定棹舟归来。

林逋这一归隐就是二十年,他终生未娶,亦无子嗣。他特别喜欢梅花,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小故事:梅花妆

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某一年的正月初七仰卧于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树被微风一吹,落下来一朵梅花,不偏不倚正好粘在公主的额上,而且怎么都揭不下来。于是,皇后就把公主留在自己身边,观察了好长时间。

三天之后,梅花被清洗了下来,但公主额上却留下了五个花瓣的印记。宫中女子见公主额上的梅花印非常美丽,都想效仿,于是就剪梅花贴于额头,一种新的美容术从此诞生,当时被称“梅花妆”。 

宫女们觉得额头上装饰几朵梅花花瓣,更显娇俏,也学着在额头上粘花瓣。这种妆就成了宫廷日妆。但腊梅不是四季都有,于是她们就用很薄的金箔剪成花瓣形,贴在额上或者面颊上,叫做“梅花妆”。这种装扮传到民间,成为民间女子、官宦小姐及歌伎舞女们争相效仿的时尚妆容,一直到唐五代都非常流行。

ps:刘裕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没什么印象,但是他的小名大家肯定听过——寄奴。我们中学时期语文课上学过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中的寄奴就是他了。

(5)朴樕(pǔsù)

解释:

亦作“朴遫”(chì)。丛木、小树。(ps:没错,找不到更多的资料,就只有这点解释,《古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也是如此,《辞源》中则没有这个词条。)

例句: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

——《诗经·召南·野有死麇》

(6)李

解释:

落叶小乔木,春天开白色花,果实称“李子”,熟时呈青黄色或紫红色。

例句: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何彼襛矣,华如桃李。

——《诗经·召南·何彼襛矣》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

——《诗经·王风·丘中有麻》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7)柏

解释:

常绿乔木,叶呈鳞片状,结球果,有“扁柏”、“侧柏”、“圆柏”、“罗汉柏”等多20多种类型。木质坚硬,纹理致密。可供建筑及制造器物之用。

例句:

汎彼柏舟,亦汎其流。

——《诗经·邶风·柏舟》

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诗经·小雅·天保》

(8)棘

解释:

本指酸枣树,一种落叶乔木,有刺。果实较枣小,味酸,种子、果皮、根可入药。后来这个字也泛指带有刺的树木。

例句:

园有棘,其实之食。

——《诗经·魏风·园有桃》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

——《诗经·唐风·鸨羽》

交交黄鸟,止于棘。

——《诗经·秦风·黄鸟》

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诗经·小雅·出车》

小故事:棘刺造沐猴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这样一则寓言:

燕王喜欢小巧玲珑的东西。有个卫人请求用棘刺的尖端雕刻猕猴,燕王很高兴,用三十平方里土地的俸禄供养他。燕王说:“我想看看你雕刻在棘刺尖上弥猴。”卫人说:“君王要想看它,必须在半年中不到内宫住宿,不饮酒吃肉。在雨停日出、阴晴交错的时候再观赏,只有这样,才能看清楚我在棘刺尖上刻的母猴。”燕王因而把这个卫人供养了起来,但不能看他刻的猕猴。

有个为国君服杂役的铁匠对燕王说:“我是做削刀的人,各种微小的东西一定要用削刀来雕刻,被雕刻的东西一定会比削刀大。现在的情形是棘刺尖上容纳不下削刀的刀锋,削刀的刀锋难以刻削棘刺的顶端,大王不妨看看他的削刀,能不能在棘刺尖上刻东西也就清楚了。”燕王说:“好。”于是对那个卫人说:“你在棘刺尖上制作猕猴,用什么来刻削?”卫人说:“用削刀。”燕王说:“我想看看你的削刀。”卫人说:“请您允许我到住处去取削刀。”然后趁机就逃跑了。

(9)榛

解释: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结球形坚果,称“榛子”,果仁可食,木材可做器物。

例句:

山有榛,隰有苓。

——《诗经·邶风·简兮》

营营青蝇,止于榛。

——《诗经·小雅·青蝇》

(10)栗

解释:

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叫栗子,果仁味甜,可以吃。木材坚实,供建筑和制器具用,树皮可供鞣皮及染色用,叶子可喂蚕。

例句:

阪有漆,隰有栗。

——《诗经·秦风车邻》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诗经·豳风·东山》

山有嘉卉,侯栗侯梅。

——《诗经·小雅·四月》

小故事:狙公分栗

《庄子·齐物论》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宋国有个老人,人称“狙公”(“狙”,就是一种猴子),他在在家里养了一群猴子,每日里与猴为伴,像老爷爷和小孙子们似的,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相处倒也颇有乐趣。

可是养宠物是需要经济基础的,虽然那群猴子的要求并不高,就爱吃个栗子什么的,可那么一大群猴子每天消耗的栗子也不在少数。狙公本来并不富裕,久而久之,供应就感到困难。狙公想限制猴子们吃栗子的数量,又怕小家伙们不高兴,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一天早上,狙公对猴子们说:“以后,你们吃的栗子由我公平分发,一律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好不好?”猴子们听了,个个嫌少,又跳又闹都不干。于是狙公就又笑着说:“别吵别吵!那就这样吧,一律早上四颗,晚上三颗,怎么样?”猴子们这就高兴了,大家都表示满意。

这个有意思的故事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朝三暮四。

(11)桐

解释:

落叶乔木,叶大,开白色或紫色花,果实似乒乓大小,内部汁液有黏性。木材可做琴、船、箱等物。

例句:

其桐其椅,其实离离。

——《诗经·小雅·湛露》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诗经·大雅·卷阿》

ps:小编的家乡大四川管这种树叫桐子树,一般高两三米,树干粗大,枝条繁多,相互交错,树叶硕大,人躺在枝丫上完全不用担心掉下去。所以当地有一句开玩笑的话叫做“叫你好好读书你不去,偏偏要跑去爬桐子树”,小编学习不好就是因为小时候有事没事儿爬桐子树上乘凉去了。

(12)漆

解释:

落叶乔木,树皮内富含树脂,与空气接触后呈褐色,从其树皮可割取天然漆,即“生漆”,可制涂料,液汁干后可入药。

例句: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诗经·鄘风·定之方中》

阪有漆,隰有栗。

——《诗经·秦风·车邻》

(13)桑

解释:

落叶灌木,叶子可以喂蚕,果实为“桑葚”,味甜可食,木材可制家具或农具,皮可造纸,叶、果均可入药。

例句: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诗经·卫风·氓》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诗经·魏风·十亩之间》

交交黄鸟,止于桑。

——《诗经·秦风·黄鸟》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14)松

解释:

一般为常绿乔木,很少为灌木,树皮多为鳞片状,叶子针形。结球果,卵圆形或圆锥形,有木质的鳞片,木材和树脂都可利用。

例句: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诗经·郑风·山有扶苏》

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诗经·小雅·天保》

小故事:五大夫松

五岳之尊的泰山上有有不少古松,最出名的是“五大夫松”。

秦始皇28年,(公元前年),也就是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嬴政东巡,在天下第一山“泰山”举行封禅仪式,刻石而还。相传秦始皇行到今天的步云桥这个地方,忽然天下暴雨,幸而路边有两株古老的松树可以避雨,因有护驾之功,秦始皇封其为“五大夫松”,给松加官晋爵。

至于当时具体是几颗松树,年代久远难以考证,后人因为其中的“五”而认为是五棵松树。事实上,五大夫是秦朝商鞅变法时的爵位名,当时按俸禄从低到高一共分为二十等,五大夫是其中第九级,高于二十等爵中第五、六、七级的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号为“大夫之尊”。如下:

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

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

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

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

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后来,不少诗人都在其作品中用了这一典故,如唐朝大诗人李白《奉钱二翁寻桃花源序》『虽五松受职,草木有知,而万象乖度,礼刑将弛』;王维《过始皇墓》『更闻松韵切,疑是大夫哀』;金朝元好问《送仲梁出山》『五松平头白日静,千山万山如乱云』......

清朝有位诗人中的诗人在年登泰山的时候也献丑做了一首七律:

何人补署大夫名,五老须眉宛笑迎。

即此今兮即此昔,抑为辱也抑为荣。

盘盘欲学苍龙舞,稷稷时闻清籁声。

记取一枝偏称意,他年为挂月轮明。

这位大诗人名叫乾隆。

小故事:劲节十八公

相信《西游记》大家都看过,荆棘岭那一段(原书第64回,86版电视剧第19集),唐僧在晚上被四个树精请入木仙庵内吟诗品茶,谈禅论道,对唐僧肉丝毫没有非分之想。

把唐僧请去木仙庵的树精叫十八公,号劲节,这个名字有故事。“十八公”合起来就是个“松”字,这是三国时期的一个故事:丁固在吴国担任尚书时,曾经做梦梦见自己肚子上生了一棵松树,跟人说:“松字拆开为十八公,难道说十八年后我要担任三公不成”?古代称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后果然言中,做了司徒,因此后世又称松树为十八公。

树精十八公的号是劲节,这也是有来历的,南朝梁的诗人范云《咏寒松》中有“凌风识劲节,负霜知真心”,

还有三个树精分别是柏树精,桧树精和竹精。

柏树精号孤直公,这个号来源于李白《古风三十二首》“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一句;桧树精号凌空子,来源于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一句;竹精的号是拂云叟,来源于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一句。

自我介绍完以后,大家就要开始一展才华了。几个人先是连句,然后又作七律,先是我们的御弟哥哥作了一首:

杖锡西来拜法王,愿求妙典远传扬。

金芝三秀诗坛瑞,宝树千花莲蕊香。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立行藏。

修成玉象庄严体,极乐门前是道场。

然后十八公、孤直公、凌空子也依原韵分别作了一首七律,都是跟他们本身的松柏竹有关的,分别如下:

劲节孤高笑木王,灵椿不似我名扬。

山空百丈龙蛇影。泉泌千年琥珀香。

解与乾坤生气概,喜因风雨化行藏。

衰残自愧无仙骨,惟有苓膏结寿场。

霜姿常喜宿禽王,四绝堂前大器扬。

露重珠缨蒙翠盖,风轻石齿碎寒香。

长廊夜静吟声细,古殿秋阴淡影藏。

元日迎春曾献寿,老来寄傲在山场。

梁栋之材近帝王,太清宫外有声扬。

晴轩恍若来青气,暗壁寻常度翠香。

壮节凛然千古秀,深根结矣九泉藏。

凌云势盖婆娑影,不在群芳艳丽场。

上面特殊标记的诗句都是整首诗中最好的,但这也是《西游记》中一个最普遍的规律:但凡遇到特别好的诗句,99%是抄的。唐僧那句是抄的是金人元好问《赠答普安师》一诗;劲节公那首的中间两联分别抄的是宋人艾性夫《吊老松》一诗和宋王公韶《老松》一诗;孤直公那首的中间两句分别抄的是苏轼《登州孙氏万松堂》一诗和温庭筠《晋朝柏树》一诗。(最后一首没有标记,因为还不知道抄的谁的诗)

撇开这些抄的诗句,其余的那些大白话才是作者(很可能不是吴承恩)的诗词真实水平,写得最次的就是唐僧这首,实在让人难以卒读,所以清朝人黄周星在这儿就批了一句“四老之诗虽不佳,尚能敷衍成章。不似三藏打油。”诗写成这样也就算了,几个人还要相互吹捧一番:

唐僧那首诗是四个人一起溜须拍马:“好诗好诗。”然后孤直公就吹捧劲节“:“此诗起句豪雄,联句有力,但结句自谦太过矣。堪羡!堪羡!”凌空子拍孤直公的马屁:“好诗!好诗!真个是月胁天心!”拂云叟一捧就是三个:“三公之诗,高雅清淡,正是放开锦绣之囊。”唐僧最会说话,一捧就是四个:“众仙老之诗,真个是吐凤喷珠,游夏莫赞!”

基于这一点,很多研究西游记的学者对其作者问题提出了质疑,因为流传下来的吴承恩的诗歌都是有相当水准的,绝不像唐僧跟这几个树精这样东拼西抄。

(这一大段研究来源于李天飞老师的《万万没想到西游记可以这样读)

86版《西游记》第19集

赞赏

长按







































贵阳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中科刘云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ly/12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