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历史热文:明朝那些事儿里面的历史都是真的吗|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人木有套套,咋办|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
订阅我们立刻马上看!
读西游记,几乎人人都爱那个踏南天、碎云霄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几乎人人都厌那个碎嘴怯懦、毫无本事的人肉包子唐三藏。
可在西游世界里,这份喜恶是恰好反过来的。
师徒西行,一句“贫僧来自东土大唐”,人人称羡,都叫“得道高僧”,顶礼膜拜;可是孙悟空在凡人眼中却是丑陋不堪,满脸毛雷公嘴的怪物,避之唯恐不及。
唐僧的人物设定里,他是一个忠诚的佛教徒,自小读的是圣贤书,学的是佛教育,原著第十一回就说他“自幼为僧,出娘胎,就持斋受戒···一心不爱荣华,只喜修持寂灭”,“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所不会”,俨然一个高僧模样。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再仔细读一遍书,咩咩惊奇地发现:唐僧压根儿就不是什么得道高僧!甚至可以说,他压根儿不是什么虔诚的佛教徒!
佐证有这几点:
1、背不熟经文
师徒四人行到乌鸡国,一天晚上,三藏道:“徒弟们走路辛苦,先去睡下,等我把这卷经来念一念。”
行者道:“师父差了,你自幼出家,做了和尚,小时的经文,那本不熟?...”
三藏道:“我自出长安,朝朝跋涉,日日奔波,小时的经文恐怕生了。幸今夜得闲,等我温习温习。”
这段文字虽然是在说唐僧不忘温习,十分勤勉,但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怎么会连经文都念不熟?这说明唐僧的基本功不太扎实,其实,自上路以来,一直都在勤勉赶路,一会儿被妖怪抓走了,一会儿碰到什么麻烦事,基本上就没有什么修行的时间。
而唐僧这一路上也很少提到要修行的事儿,他只是在赶路,要取经、要成佛。
唐僧的基本功不扎实,那是有原因的。
因为他根本不是从小出家的,虽然从小被母亲放到江中,被一个和尚捡起,养在寺庙,却是长到十八岁,那收养他的老和尚让他剃发修行,这才皈依我佛。
而剃发之后,他就忙着寻母、报仇等事,待这些俗事了了,就被观世音选中当取经人去了,一直以来,就没怎么修行过。
说起他寻母报仇这一节(那是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咱们下次有机会再聊),他报官捉了那杀死父亲、霸占母亲的水贼刘洪以后,“丞相与小姐、玄奘,三人亲到江边,望空祭奠,活剜取刘洪心肝”祭奠生父陈光蕊。
唐僧之父陈光蕊
看这里,此时唐僧已经出家为僧了,却和母亲、外公一起将活人剜心剖腹!即便那是杀父仇人,但此举哪里有半分出家人的慈悲?
他走在路上连蚂蚁都不敢踩,却亲手杀过人!
他因悟空打死妖怪强盗而怨怼,但自己也曾亲手杀过强盗!
2、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去西天取经前,唐僧曾立下宏愿,要“见庙扫庙,见塔扫塔”,而这一路上,唐僧也的确是这么干的。
看见佛寺必要进去参拜,看见佛塔必要上去扫扫。
86版电视剧中有一个场景令咩咩记忆犹新,唐僧来到一处佛塔前,十分认真地扫了起来,佛塔积年的尘土扬起,和尚汗流浃背,抬头望天,此时响起唐僧专用配乐《晴空月儿明》,
“月色昏暗灯不明,知是宝塔第几层。一片禅心悲众僧,师徒扫塔情殷殷。驱散妖雾乾坤净,换来晴空月儿明···”
和尚的形象瞬间伟岸了起来,看得小时候的我热泪盈眶。
然而长大以后一想,发现不太对。
不是说佛教徒的最高境界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吗?心境空明,佛塔上又怎会有尘土?偏偏唐僧扫塔,还扫得尘土飞扬?
后来咩咩就懂了,唐僧扫塔,扫的是心中的滚滚红尘。
电视剧版实在是把圣僧的形象美化了,原著里的唐僧扫塔完全是另一种画风——
一次路过祭赛国金山寺的时候,唐僧看见那宝塔被血雨所污,心酸落泪,沐浴更衣后上去扫塔,BGM响起,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行为艺术相当到位。
可是才扫了七层,“那长老十分困倦”,孙悟空看不下去了,要替他扫,他装一装样子,又扫了三层,眼看还有三层,就“腰酸腿痛,于十层上坐倒道:悟空,你替我把那三层扫净下来罢。”
看到这里咩咩简直想翻白眼,人家不让你扫,你偏要扫,扫了以后又怕累,让我们悟空小哥哥去替你干活,完了功劳还是你自己的。
就像明明西行取经时,打怪升级的是悟空,挑行李做饭的是悟能,喂马押尾的是悟净,驮唐僧赶路的是白龙马,而唐僧除了给徒弟起了个名字以外(悟空的名字还不是他取的),几乎啥事儿也没做,可到西天封佛时,他却排功劳簿上第一名。
“这厮惯会抢功劳。”
3、又懒又馋又色的不是八戒,而是唐僧
师徒四人里,我们总以为离凡俗最近的和尚是八戒,看见美女就走不动路,看见好吃的就流哈喇子,一碰到困难就嚷嚷着散伙。
但其实,唐僧才是那个又懒又馋又色的家伙。
先不提他这一路上,看到漂亮女妖怪就叫女菩萨,难看的女妖怪就叫女施主。
只说在第二十三回“四圣试禅心”,四个菩萨化作美女来试探师徒四人,唐僧面对美色“推聋妆哑,瞑目宁心,寂然不答”,可女菩萨们拿美女、家产等话来引诱他,他却又开口说话了。那“瞑目宁心”一词也用得十分有趣,若是心中澄澈、无半点邪念,又何须强行镇定?
再提他懒的问题,这就更好讲了,刚开始上路的时候,小白龙吃了唐僧出门齐的白马,他就大哭:“这万水千山,如何走得?”打死不肯走了,一定要悟空去把马寻回来,甚至请动观音大士,最后是小白龙变成了白龙马才算了事。
说来好笑,你见过哪个出家人是骑马出门去化缘的?可见是懒到家了。
再说馋的事儿,其实也不算馋,只是饿了要吃饭。师父吃饭是大事,悟空每次都要跑上跑下去摘桃子寻野果,腆着脸去替他化缘——头一回看见出家人不自己去化缘,反而支使徒弟的,说好的苦行呢?
而且还有一次,他让悟空去化斋,悟空找不到,他居然就不走了!不!走!了!这是闹小孩子脾气吗?少吃一顿会怎么样呢?悟空都说了往前走走看看有没有什么寺庙,他硬不走,一定要悟空去化斋饭!
纵观西行途中,他从未做过一件牺牲自我,有所担当的事,终日里只是抱怨徒弟们连累了他。
第八十一回,师徒四人到了镇海寺,唐僧病了,也不算什么大病,不过“身上有些发热”,他就走不动路骑不动马了,而且还要修书一封,叫悟空送回东土大唐去,不去取经了,要回家了。
4、唐僧干的一切事都是为了成佛
表面上看起来,唐僧虽然胆小但慈悲为怀,可仔细推敲就能发现,一路扫庙扫塔是为了不断约束自己别犯了规矩耽误成佛。他扫地恐伤蝼蚁命是怕破了戒不能修成正果。他远离女色,对女儿国国王连骗带哄也是怕破了金身,修不成。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成佛,而且这个目的还是他终日挂在嘴边说的。
在出发去取经前,他就跟凡人和尚们说:“我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
看,去取经不是因为信仰,而是因为皇帝恩宠。
在车迟国的时候,三藏道:“世间事惟名利最重。似他为利的,舍死忘生,我弟子奉旨全忠,也只是为名,与他能差几何!”
奉旨取经,只是为名!
唐僧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看人,孙悟空为了保护他打死强盗,也要被他叱骂逼走,还要说:“冤有头,债有主”,让强盗的冤魂去找孙悟空别来找他。
事实上,他行善却不是因为慈悲,而是为了积德,告诉孙悟空“徒弟啊,你是一个不慈悯的!我出家人,积功累行,第一要行方便。”
也就是说,他心中完全没有对众生的悲悯,只是为了给自己积累功行,方便成佛。
佛家讲究放下,无执,无欲,无求,唐僧做到了吗?显然没有,因为取经这件事本身,就是他给自己彰显功名的机会!
最后取经成功,唐僧得到了什么?他得到的是“南无旃檀功德佛”的称号,是一个指标、一个职位,是世俗的高官厚禄,而非佛学意义上通过修行悟证得到的业果。如愿以偿。
换句话说,整部西游记,看起来是在写宗教里的修行,其实写的是世俗里的职场,是看唐僧怎样努力克服困难,获得一个职位。
佛经讲众生平等,可西游记偏偏把西天设计成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组织;
佛经讲修行不要执著,,可唐僧却是一个坚定执著的取经人;
佛经讲普度众生,可取经的本意却是给唐太宗解灾的;
佛经上讲明心见性自证成佛,可唐僧却是见到如来倒身下拜后,由如来封授职位而成佛。
多么讽刺。
5、经文为什么一定要唐僧去取,而不是如来亲手送来?
这是咩咩小时候特别想不通的一个地方。
如来给的解释是,怕这经文给的太容易,东土的众生愚蠢,不懂得珍惜,所以要找个取经人,历经千辛万苦来求取真经,这样他们才懂得珍惜。
这话粗听有道理,却禁不住推敲。如来或者观世音菩萨亲自下凡显圣,从天而降到那唐太宗面前传经,皇帝会不珍惜这神仙亲传的天书?
叫个凡人取经,花上十几年时间拿回去一堆不明不白的文书,这可信度难道会更高?鬼知道是不是和尚自己瞎编乱搞的?
我就不信,那东土大唐的统治者和百姓会宁愿相信一个身边跟着丑八怪徒弟的和尚,也不去珍惜我佛如来亲自显圣的光辉。
能够解释的,就是这一场取经是在作秀,为的就是历练唐僧本人而非传经。否则何必找来那么多神仙鬼怪去阻碍取经人?取经人在路上受再多的苦,远在东土的人们也不知道啊!
为什么要历练唐僧?因为他不虔诚啊!
我们都知道唐僧是如来座下二弟子金蝉子,因为犯了点儿小错才被赶下凡间渡劫。他犯的是什么错呢?
原著里有一首小诗:“灵通本讳号金蝉,只为无心听佛讲,转托尘凡苦受磨,降生世俗遭罗网。”
划重点,他无心听佛讲,上课打瞌睡!哎哟喂,原来人家在做金蝉长老的时候就相当不虔诚了!怪不得要贬下凡来!
那唐僧被历练出来了吗?
显然还没有。
书中最后,唐僧取得真经,开坛说法时八大金刚来喊他们回西天,于是“长老亦将经卷丢下,也从台上起于九霄,相随腾空而去。”
吴承恩可不是二流的小说家,他用的每一个词都有深意,这个“丢下”一词,足以说明唐僧一点儿也不宝贝他十四年千辛万苦取来的真经,领导一叫唤,就忙不迭地跑上去献媚了,经文有什么要紧呢?
如来嗷嗷大哭!
二徒弟还是如此不争气!
唐僧开始取经,如来怕他遇到危险,曾托观音赐他两样宝物:锦斓袈裟和九环锡杖,说是“若肯坚心来此,穿我的袈裟,免堕轮回;持我的锡杖,不遭毒害。”
一路上唐僧很少穿那袈裟,锡杖却是时时拿在手中的,但还是屡遭毒害!是如来的法器失灵了吗?当然不是!
原因还得从文章里找,如来说了,这宝物有个前提条件:“若肯坚心来此”,这就很好解释了,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啊!
综上,唐僧何德何能被称为圣僧?他凭什么受到凡间最多人的尊敬与膜拜?
不!公!平!
但也许,西游记要向我们描述的,就是这个不公平的世界。
↓↓↓戳“阅读原文”更多原创内容在等你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