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人家

姜孟之

伊春林区乌马河林业局的乌马河森林经营所,有座无名小山,山下住着十几户人家,都是林业工人。就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里,出现了两个全国劳动模范而且是夫妻,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男的叫张迎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妻子叫燕玉萍,是全国“三八”红旗手。张迎善和燕玉萍这两位劳动模范是纯“金”的。他们从事的劳动主要是栽树、营林。40年来,每年只有20天的最佳栽树时间,经他们手栽下的树苗过百万棵,成活率达到98%,保存率达到96%,他们栽的树使整条山沟披上了绿茵,浑浊的溪水变清了。写张迎善事迹的散文《一双手》,早在20年前就编入了中小学语文课本。俗话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有一个贤内助。”燕玉萍先是张迎善的贤内助,后来从贤内助的位子上冲上了生产第一线,年复一年,她同张迎善并肩劳作在深山老林里,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女强人。年她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于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一家同时出现了两个全国劳动模范,被传为佳话。他们的家,被人们誉为劳模人家,是当之无愧的。

她由爱大森林,而爱上了张迎善

燕玉萍是辽宁省建平县白山乡四汉城村人。家乡多荒山秃岭,黄土地,十年九旱,夏天毒日下,村里人想找棵乘凉树都很难。

燕玉萍的姐夫张振龙是乌马河森林经营所的拖拉机驾驶员,姐姐燕玉书随丈夫张振龙先来到乌马河经营所。两个人先后生了5个孩子。乌马河森林经营所没有托儿所,张振龙整天在山上与拖拉机在一起,无暇顾家。燕玉书一个人照顾不过来这么多孩子。年燕玉萍应召唤从辽宁老家来到乌马河森林经营所,帮助姐姐照看孩子、料理家务。燕玉萍一踏进伊春林区,就有一种走进林海的感觉:一望无际的大森林,山清水秀,黑土地被绿色覆盖着,空气新鲜湿润,夏季凉爽,连老家烧茅草做饭的传统,也被烧枝桠柴代替了。燕玉萍第一眼就爱上了这里。

当时的张迎善,造林季节栽树,其他时间就在张振龙开的拖拉机上当索带工。他瘦高个,言语少,手巧力气大,干活勤快。张振龙很喜欢他,有意给燕玉萍介绍介绍。燕玉萍听了张迎善的情况后,点头同意姐夫当牵线人。

一天中午,张振龙、张迎善在山场吃中午饭,张迎善守着火堆烤馒头。张振龙坐在拖拉机的驾驶座位上,嚼着由迎善烤得焦黄的馒头慢条斯理地说:“迎善,你有没有女朋友?”

张迎善腼腆地说:“没有。”

“年龄到了,我给你介绍一个吧?”

“咱没条件。”

“咋的?”

“穷。”

张迎善家的确不富裕。父亲去世了,家里母亲、弟弟妹妹五口人,靠他每月37元的工资维持生活。

张振龙说:“她不要钱。”

张迎善心里说,别逗了,哪有白给的?可又一想,不要钱是不是身体有什么缺陷?于是问:“长的啥样?”

“和我家你嫂子差不多。”

张迎善知道张嫂不仅模样好,还是个持家过日子能手。

张振龙见张迎善老半天没说话,心里想有门儿,便进一步问:“你们见见面咋样?”

张迎善问:“她是谁?”

张振龙认真地说:“我家你嫂子的妹妹。”

张迎善曾经见过燕玉萍一面,但没单独说过话。便果断地说:“你定时间吧。”

张迎善和燕玉萍见面了。燕玉萍说的第一句话是:“听说你爱劳动。”

“你咋知道的?”迎善问。

“听姐夫说的。”

谈恋爱都是挑自己的优势说,没有优势就编造优势,以吸引对方。可是张迎善开口就讲起自己的劣势来。

“我家穷。你若来,我这每月37元的工资,就得养活6口人。”

燕玉萍说:“穷不怕,爱劳动就行。”燕玉萍和张迎善真是天下难寻的一对儿,接着也讲起自己的劣势来。说:“我是盲流。”

张迎善说:“盲流也是人,爱劳动就成。”

两个人选择爱人的标准也是相同的——爱劳动。真有点儿当年舞台上的刘巧儿爱上了赵振华的味道。

年他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一对木箱,两套行李,放到一起,就结了。亲朋好友说:“迎善真合适,娶了个双眼皮儿,才花三百元。”

新婚之夜,新人用情歌互相表达爱慕之情,迎善这个“粗人”也落入了俗套,可惜的是他不擅长唱歌,等亲友们走后,洞房里只剩下新郎、新娘两个人,张迎善教给玉萍一首三字经:“挖大坑,栽当中。不窝根,踩实成。”

林区人一听就知道,这不是情歌,是一首植树谣。

没成想,张迎善还是一位严师,他不仅要求新娘洞房夜里背下这首植树瑶,还要她弄懂每句歌词的意思,为培养新人会栽树做好准备工作。

燕玉萍看着面前的张迎善,想起农村老家姑娘出嫁后必须遵守的一条章法:“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了狐狸就得跟着他漫山走。”今天自己嫁给了林业工人,这一辈子就得一个心眼儿跟着他上山植树造林去。

解决“三年见阎王”的难题

小兴安岭每年栽树的最佳时间是5月1日至5月20日,早栽,地没化开,刨穴困难;晚了,树苗抽了浆,影响成活率。

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发的营林工作手册上规定:五级工一天工作8小时,包括走路时间,一个工作日栽树定额是棵。一个植树季节20天,得栽完棵树,成活率必须达到90%以上。数量好完成,质量难保,往往造成“一年青,二年黄,三年见阎王”。就是说树苗刚栽下是绿的,到第二年就变黄了,第三年就死了。张迎善和燕玉萍不仅解决了“三年见阎王”的难题,成活率达到了98%。

燕玉萍和张迎善结婚后,先是全力管好家务,整天在家洗衣做饭,当好贤内助,好让张迎善集中全力栽树。可是当她看到张迎善栽树特忙,很是心疼。为了节省张迎善回家吃饭走路的时间,她把做好的饭菜送到山上林地吃。

在年,乌马河森林经营所开始试行造林承包。承包造林,地利极为重要。大家争抢着承包离家近、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的林班,水湿地、高山角、离家远的林班包不出去,承包工作受阻。有人出主意说:“抓阄。谁抓着水湿地、高山角、离家远的林班,怨他自己的运气不好。”

张迎善和燕玉萍商量说:“我是共产党员,怎么能相信运气呢?让他们去争抢条件好的林班吧,没人要的咱承包。”得到了燕玉萍的支持。于是张迎善在承包大会上表态说:“先可大家挑,剩下的我承包。”

经他这一带头,所领导有了办法:要求党团员带头承包条件差的林班,承包工作顺利地开展起来了。

说到做到,张迎善和燕玉萍承包了4垧没人包的山坡地,大家听了目瞪口呆。因为这块林地在45度角的山坡上,在大帮哄时,经过六次造林都没成林。再说了,一个人一个栽树季节才能栽万把棵树,4垧地,得栽两万多棵树苗!一个春季的最佳造林时间只有20天,怎么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呢?即使完成了数量,也保证不了质量。

林业工人干活随着太阳转,日出出,日落归。栽树季节里的张迎善,却是跟着月亮转,上半夜有月亮,太阳下山了他不下山,吃点带来的干粮,借着月光继续栽树,一直栽到月亮落了看不见了为止;月亮在下半夜,他天黑就回家,早睡早起,在月亮出来前赶到山场。他自豪地说:“我有两个太阳。”

包了林地后,燕玉萍从“锅台转”冲上了植树造林第一线。早晨两个人同时起床,迎善背着树苗,空腹先上山。燕玉萍在家做饭。一锅做出两个人的早午两顿饭。做好饭,玉萍不在家吃,把饭菜装进篮子里,挎到山上去同迎善一起吃。他们在山场用完早餐,就一起栽树,干到中午,吃点早晨的剩饭菜,再一起干到天黑一起下山。

有一次燕玉萍挎着饭篮子,背着树苗子,经过一片灌木丛,听到了黑熊的吼叫声。燕玉萍吓得心惊肉跳,拼命地向张迎善的造林地跑去,累得呼呼直喘。迎善说:“你做好饭在家吃完再给我送多好,你吃完饭身上热乎有劲,胳膊上的饭篮子还能轻一点儿,也安全。”

玉萍说:“两个人一起吃,饭菜凉点儿也有滋味儿。”

为了接受迎善早饭在家吃的意见,燕玉萍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起来做早饭,迎善起床后两个人一起在家吃完早饭,一起上山。晚上到家,迎善下班了,但玉萍不能下班,她得做饭。吃完晚饭,玉萍得收拾完厨房才能休息。一天下来,燕玉萍的工作时间比全国劳动模范张迎善的还长。

燕玉萍开始栽树技术不熟练,张迎善检查栽树质量一丝不苟,有一次张迎善把燕玉萍栽下的树苗抠出来看,发现有窝根现象,他冷着脸子说:“全部扒出来重栽!”

燕玉萍累得腰痛腿酸,担心不能按时完成栽树任务,再说,有一棵半棵窝根也不碍事,以后注意就是了。燕玉萍不同意全部返工。

张迎善说:“不返工就不要再栽了!栽树不活还不如不栽!”

玉萍又累又饿,正在气头上,说:“你认为我愿意栽咋的!”

“不愿意栽就回去!”

“回去就回去!”燕玉萍扔下植树镐就往家走。她边走边问自己:回家了,明天还来不来了?后天呢?不来了他一个人能栽完吗?想到这里,脚步慢下来了,最后终于停下了脚步,想回到山上栽树。可是自己是被人家撵下山的呀,回去多没面子。不回去完不成栽树任务是大事。再说了,迎善说的栽树不活,还不如不栽,没错。想到这里,玉萍鼓起勇气又回到林地,闷头和迎善一起把树苗全刨出来,重新栽好。

两口子因栽树返工吵嘴的事被所长于成龙知道了,找张迎善谈话:“你是家庭林场的场长,当领导的要有高姿态,回家做做自我批评。”

张迎善笑着说:“两口子吵架不用劝,放下饭桌就吃饭。”

果然第二天天没亮,两个人仍然一起吃饭,吃完饭背起树苗一起上山栽树去了。燕玉萍不仅仅洗衣、煮饭是个贤内助,还很快学会了刨穴、割带、栽树、吊卯、赶牛套子、打枝桠这些向来只有男子汉才能做的粗活,她成了个女强人。

两个人一天栽树过千棵,按时完成了承包任务,招来了人们的非议:“20天栽了2万多棵树苗,这怎么可能保活呢!”

“什么承包,纯粹是为了捞钱!”

这些议论传到了经营所党支部书记阎洪伟和所长于成龙的耳朵里了,他们两个亲自到山场验收。张迎善承包的山场呈45度角,水土流失严重,已经六次造林没成林,没人承包了,今年被他们两口子包下来了。他们发现张迎善承包山场的山坡上栽树的穴,都是鱼鳞坑。营林学上写着,鱼鳞坑适合陡坡造林,可以保存水分,提高成活率,但刨鱼鳞坑很费工。阎洪伟书记问:“你读过营林的书吗?”

张迎善说:“没有。”

“那你刨这坑是从哪学来的?”

“我和玉萍两个琢磨出来的。”他认为领导不同意他用这种坑栽树,便解释起来:“你们看这坑像不像把一个簸箕的舌头插进山里,把簸箕的背留在外面,高高地向上翘着?”

两位领导点点头。

燕玉萍接着说:“雨水从高处往低处淌,淌进簸箕坑里存住了,树苗就不至于干死。”

于成龙说:“你说的和书上写的鱼鳞坑不谋而合,不花费些心血是琢磨不出来的。”

阎洪伟说:“迎善和玉萍不仅肯出力完成任务,还有一心扑在事业上的好思想,实在难能可贵!”

有一年他们承包的是一块红眼哈塘水湿地,即塔头下是红水。在水湿地上栽树成本高,成活率低。先得用拖拉机把塔头翻过来,扣成大垄,再在翻过来的塔头上刨穴栽树。镐头刨下去,刨胶皮似的,被弹回来。张迎善、燕玉萍有办法,他们把镐刃磨得锋快,像剁饺子馅儿那样,把塔头剁成手指顶大的小块块,再挖坑栽树苗,而且坑深超过要求的25厘米,必须透过新翻上来的塔头层,把苗根栽到床基上,让树苗有充分的水分,保证了育苗的成活率。

落叶松幼苗香味浓郁,汁液甜美,老鼠特爱吃。年鼠害严重,白天栽晚上吃,镰刀削过似的。迎善和玉萍承包的林地是水湿地,栽的全是老鼠爱吃的落叶松树苗。他们买来灭鼠丸撒在水湿地上,药丸经水一泡,呈粉状散在地上,老鼠又不肯舔毒药吃,撒灭鼠药无效。燕玉萍根据做菜的经验,被油浸过的食品有防水的功能,不容易被水浸泡开,他们把灭鼠药丸用豆油浸过后撒在林地里,果然防水效果很好,药丸没被水泡散,被老鼠吃掉了,吃了鼠药的老鼠被药毒死了。可是当时食用油是定量供应,一个人一个月才半斤。玉萍是“盲流”,户口还没落下,孩子随父姓,但户口随母亲走,燕玉萍没户口,孩子的户口也落不下,没有户口就不供给粮油,全家三口人,一个月只有张迎善的半斤豆油,即使全用来浸泡灭鼠药丸也解决不了问题。他们又发现,草多的林地,老鼠就多,他们索性把造林地里的杂草打光、运走,弄得老鼠成了秃头上的虱子,没有藏身之地,于是死的死逃的逃,栽下的落叶松树苗保住了。

三年后验收,张迎善承包的水湿地,树苗成活率达到98%,保存率达到96%,解决了水湿地造林成活率低的难题。

张迎善和燕玉萍发现影响成活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树苗从苗圃地起出后,到把树苗栽到地里之间的时间太长造成的。成活率跟树苗在太阳光下裸晒的时间长短成反比,晒的时间越长,成活率越低,超过四个小时,成活率是零。就是说,树苗在太阳下晒的时间超过四个小时就死了,这种树苗,栽的时候虽然颜色是绿的,但已经是死树苗了。为了降低死亡率,他们从树苗在苗圃床上起出来就用泡湿了的稻草袋子裹起来,运输的途中,不断地往草袋子上浇水,在山场栽的时候,手里不同时拿两棵以上的树苗,栽一棵从草袋子里取出一棵,保证栽的是活树苗,确保成活率达到98%以上。

张迎善先是当上了所里的先进工作者,接着是林业局、市、省和国家的劳动模范。张迎善说:“我的荣誉里有燕玉萍的功劳。“

劳模的路上多坎坷

为了充分利用每年20天的植树时间,造林前他们把镐刃磨得像刀一样锋利,镐把换上新的,还要准备几把备用的。在山场吃住,20天不下山,怕有个疾病误了造林,还要备些镇痛片、消炎粉、红药水什么的。上山一个星期前就改善伙食,增加营养,让体力达到最佳水平,一切为了栽树,栽树就是一切。尽管他们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仍有不可预测的坎坷在等着他们。年他们唯一的孩子张家国不满周岁,燕玉萍就把孩子送到山下他大姨家,玉萍和迎善一起上山栽树。孩子稍大一点儿了,让他奶奶看着。家国6岁那年,奶奶劈烧柴,不慎把孩子的前额扎伤了,燕玉萍也没休息。张家国该上小学了,学校离家二里多路,走着上下学。别人家的孩子都有父母接送,家国的父母天不亮就上山,天黑才回家,比家国走的早,回来的晚。玉萍给家国配了一把钥匙挂在脖子上,上下学都是自己走。8岁那年,在放学的路上被运材汽车撞了,锁骨撞折了,山场忙着森林扶育伐,迎善和玉萍没时间,只护理了几天,就把外甥女张淑萍找来护理,他们到山上忙生产任务去了。

年正是造林的季节,张迎善的小腿骨被汽车轮子碾起的一根小径木打折了,医院。燕玉萍和张迎善的弟弟安慰他:“你安心住院治病,我们保证保质保量完成栽树任务。”

张迎善哪放心得下呀,他不听医生和家人的劝阻,偷偷医院上了山,不能栽树就检查造林质量。燕玉萍看他那痛苦的样子,借辆俩轱辘车,把张迎善和树苗一起拉到山场,他见到不合格的就返工,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了造林任务。

年黑龙江省第六届职工劳动模范大会定于5月5日在哈尔滨召开,这正是栽树的黄金季节,张迎善和燕玉萍承包的2万株树苗栽不完怎么办?他们只好提前上山栽树。提前栽树对成活率没有影响,但刨坑非常困难,土层没化透,他们就用铁钎子、手锤凿石头似的在冻土层上凿穴。手的虎口振出了血,一天也只能栽百十棵,把三天会议耽误的栽树棵数赶出来后,才安心地去省城开劳模会。春天的哈尔滨是美丽的,兆麟公园鲜花盛开,松花江畔游人如织,张迎善没心思去看,家里的松树苗在召唤他。散会当天就往回赶。林区的天气是娃娃脸,说变就变,回到家雨雪交加,一连下了三天三夜。从住处到造林地有条小河沟,下点雨就涨水,“沿流水,冰骨髓”。没有桥,他们脱下棉裤趟水过去,到了对岸,牙帮骨嘚嘚直打响,穿上棉裤就栽树。他们顶着雨雪栽树,晚上往回走,全身结了冰,走路腿拿弯都困难,次日仍坚持上山栽树,不能错过栽树的最佳时间。

年伊春林管局筹备育林功臣大会,文件规定:必须具有20年工龄以上的老林业职工才有资格申报育林功臣。林管局副局长王汉忠审查上报的功臣名单时,发现没有张迎善,打电话询问原因。回答说:张迎善年参加工作,只有11年工龄,基本条件不够。王汉忠说:“张迎善夫妇栽树26万多棵,保存率超过了96%。除了他们夫妇还有谁?”

“没有别人了。”

“既然没有。就应该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王汉忠这一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不要紧,32岁的张迎善成了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消息传播开后,调动了年轻人献身林业事业的积极性。这是一次办事从实际出发的胜利。

西北岔河是乌马河的一条支流,40多年来,张迎善燕玉萍夫妇栽树过百万株,遍布在西北岔河两岸。乌马河林业局流传着一个关于乌马河名字来历的古老的传说。很早很早以前,乌马河还是一条无名河,河水是浑浊的,这里没有人烟,是獐狍野鹿、虎豹野马等野兽的天下。它们祖祖辈辈饮用浑浊的河水。一天河神托梦给动物们:谁肯在河里连打三个滚儿,河水就变清了,以后世世代代都能饮用清澈的河水了,不过进河打滚的动物自己就变成“乌”的了。动物们站在河边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肯走下河去,连老黑熊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颜色。动物们仍然饮用浑浊的河水过日子。一天,一匹小白马一声不响地,一步步地向河中心走去。这是一匹雪白的小白马,浑身连一根杂毛也没有。阳光下,远远看去像一批白缎子。河水湿了小白马的前蹄子湿后蹄子,淹没了小白马的膝盖,它站住了,稍停了一会,便前腿弓,后腿弯,躺到水里打起滚儿来了,一个,两个,一连打了三个滚儿,然后站起来,用力抖落了身上的水,身上一根白毛也没有了,全变成“乌”的了,一匹乌马。岸上观景的动物们看看河水,果然清了。从此,大家用上了清澈的河水。为了纪念小白马的献身精神,这条河从此取名乌马河,河的发源地叫乌马岭。时间进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乌马河流域生长着墨绿墨绿的红松原始林,河水清澈见底。人们来到这里采伐森林,树木日趋减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采伐,河水又开始浑浊起来,人们思念起那匹让河水变清的小白马来。

张迎善和燕玉萍承包的林地在乌马河的一条支流——西北岔河上,他们夫妇在河的两岸栽下了百万棵树木,西北岔的河水又一年一年地变清了。人们说,乌马河流域多有几个张迎善、燕玉萍,整条乌马河水就会重新清起来。人们盼着白马的回归。

年,燕玉萍被评为市十大女能人、出席全国的“三八”红旗手。劳模会上,夫妻俩双双登上了领奖台。

张迎善今年60岁,燕玉萍61岁,都已退休。他们栽下的百万棵树的所有权,全部交给了林业局。张迎善和燕玉萍退休后也没闲着,他们养猪、养鹿,近两年开荒种黄豆,为了出入方便,退休的张迎善,还考取了汽车驾照,他们伴着森林度晚年。

简介:姜孟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不可以等待》,中篇小说集《飞龙飞飞》,短篇小说集《借读生》,散文集《绿色的摇篮》等。长篇小说《马齿苋苦斗记》被改编成八集电视连续剧《马齿苋上任记》。

编辑:高冬旭审核:张芳芳

赞赏

长按







































哪家医院能够治愈白癜风
北京看白癜风病哪个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zz/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