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建筑的屋顶上,我们常能看到造型各异的“小怪兽”,有的在屋顶的正脊,有的在垂脊,有的在戗脊上。
??
点击链接回顾
什么是“五脊六兽”
??
点击链接回顾
“脊兽界”顶配之“太和殿十子”
其中,在屋顶正脊两端的称之为“正吻”,也就是大家常常听闻的“鸱吻”,它是一众“小怪兽”中的“大块头”,人称“深藏功与名的屋顶保安”。
为什么说它“深藏功与名”呢?
坐拥众多用户名,让你傻傻分不清
如果你对“正吻”这名字略微陌生,那“大吻”是不是听着还挺亲切?也许你不认识“蚩尾”和“蚩吻”,但你似乎见过“鸱尾”和“鸱吻”?你可能还听说过“螭吻”“祠吻”和“龙吻”,但它们跟“吞脊兽”究竟是什么关系?
上面提到的这大一堆名称,其中不存在“吻”字辈的兄弟,它们之间是曾用名或别称的关系。
这些名字的出现和更替,表明正吻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历程,大体经历了“鸱尾—鸱吻—正吻”的演变过程。不同历史时期,它的形象随着名字的改变,慢慢发生着变化。
据考证,鸱尾出现于东晋以后。“鸱”在古书上指鹞鹰,是一种凶猛的鸟。鸱尾起初就是以这一猛禽之尾作为造型而逐渐形成的脊饰,它没有头形,是个似鱼非鱼、似鸟非鸟的模样。
唐代鸱尾
唐代以后,鸱尾造型逐渐出现张口的兽头,张开大嘴吞住屋脊。大概是吻的张合很有力度,从此,人们把“吻”当作这一构件的特征,开始将鸱尾改称鸱吻。
唐玄宗陵出土的鸱吻
宋代以来,龙的造型加入兽头,龙头鱼尾巴、张口吞屋脊的鸱吻形象逐渐被固定下来。辽、西夏等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也多用这种形象。
西夏绿釉鸱吻
金元时期,鸱吻又有变化,这回改变的是它的尾巴。之前鸱吻向屋脊中央卷起的尾巴,开始向后向外翻卷。
到了明、清两朝,鸱吻的尾巴完全向后卷曲了。此外,龙形的鸱吻在这一时期已经相当普遍,“龙吻”这个名字也就顺其自然流行起来。吻身上的小龙,鳞飞爪张,怒目张口吞住正脊,“吞脊兽”的名号可以说是很贴合形象了。
元代鸱吻
同时,明清时期的鸱吻多了一把插入后背的“宝剑”,有种说法是为了把它牢牢钉在屋脊上当“保安”,免得它擅离职守。当然从建筑构造来讲,插上这把“宝剑”有助于固定鸱吻,保证建筑物的稳固。
清代鸱吻
为什么古人在建筑物的正脊上,偏偏选中了鸱吻呢?
大显神功的“避火神兽”和“防雷神器”
古时候,火灾是木构建筑的最大威胁,由于科学不发达,避雷防火始终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在古籍记载中,“鸱尾”也有记作“蚩尾”“螭吻”这些名字的。“蚩者,海兽也。……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灾,可置之殿堂”。古人认为蚩尾是一种水中神兽,能激浪成雨,镇宅辟火。而“螭吻”是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擅长吞火。
所以呢,古建筑避雷和防火的大任就落在鸱吻身上。在雷电天气里,高出屋脊的鸱吻可以率先接触电流,然后通过自身爆裂等方式中和电流,避免电荷骤然积聚引发爆燃,从而起到一定的防火、避雷作用。
鸱吻不单在建筑上所处的位置高,在古人心中的地位也很高。古代安装正吻被视为一件大事,要举行隆重的“迎吻”仪式。清朝《工程做法则例》规定:“遣官一人,祭吻于琉璃窑;并遣官四人,于正阳门、太清门、午门、太和门祭告;文官四品以上,武官三品以上及科道官排班迎吻;各坛庙等工迎吻。”从这段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皇帝以外,所有的高级官员都出动了,可见古人对这个能镇灾避火的鸱吻是何等的重视和虔诚。
中国传统建筑精妙绝伦,每一个构件都别具洞天。鸱尾构件仅仅是我国古建筑文化中一个极小的缩影,而在小小的鸱吻构件背后,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对建筑的热爱、对神灵的敬畏、对自然的抗争……“深藏功与名”的鸱吻,无疑已然是中国建筑史上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
图片源自网络
图文编辑|毛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