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国强加减柴胡温胆汤临证思辨录

 

梅国强,男,年生,现为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名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今天要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加减柴胡温胆汤临证思辨录”。顾名思义,这个方子既有小柴胡汤的成分,又有温胆汤的成分,是两张方合为一张方,这样合并以后在临床上大有妙用,所以今天不揣冒昧向大家汇报。

一、关于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不需要多讲,大家都很熟悉,是在伤寒论里面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当然这是个互词,并不是说伤寒五六天之后又中风,这种事在临床上是没有的,而是说伤寒或者是中风有五六天时间了,出现什么症状呢?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这个方子是千古名方,但即使是千古名方,如果不提出精神要领,死搬96条,那一年当中也很难用到几次小柴胡汤,就比如小柴胡汤的发热是往来寒热,什么叫做往来寒热呢?寒往则热来,热往则寒来,相因不止,教材上都是这么写的。这样典型的往来寒热,即使是外感热病,一年能碰几个?实际上伤寒论里面的小柴胡汤证有好几处提到,就是发热或者发热恶寒,不一定是往来寒热,当然往来寒热是最典型的,但也有只表现为发热的,再加上其他一些有关少阳的症状就可以用小柴胡汤了。这是要说明的第一点。

第二点要说明的,就是我们临床运用小柴胡汤要根据主症相同,就是说小柴胡汤的这些主要证候当中,包括口苦、咽干、目眩,只要出现那么一部分证候,而且病机又符合少阳枢机不利这样一个病机,就可以用了,这是外感热病。那么在内科杂证当中也会用到小柴胡汤,大家知道内科杂证多数是不发热的,只有少数病人发热,在内科杂病当中使用小柴胡汤,可以根据主症,但最重要的还是根据病机。凡是病机与少阳枢机不利有关的,不管是哪一种病,都可以用。我在《拓展经方临床运用途径》这篇文章里面提出来的观点就是:依据病机,不拘证候。不管他是什么样的病,只要病机与少阳不和、枢机不利有关的都可以用小柴胡汤。再一个就是根据部位,因为少阳经脉循人身之侧,因此人身侧部所出现的诸多症状,如果在病机上与少阳相关,还是可以用小柴胡汤的。

我在第五期经方班讲的题目是“加减小柴胡汤临证思辨录”,在这篇文章中概括了小柴胡汤功效: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升降协调,外证得之,重在和解少阳,疏散邪热,内证得之,能够疏利三焦,调和枢机。外证就是指外感热病,广义的外感热病,如果是外感热病需要用小柴胡汤的,小柴胡汤能发挥和解少阳,疏散邪热的作用;内证就是内科杂病,内伤杂病用小柴胡汤能够疏利三焦,少阳讲的主要是足少阳胆经,这里怎么提到三焦呢?因为手足少阳同气相求,所以疏利枢机,调和枢机能够达到通行三焦之效果,这个在《伤寒论》里面是有明文的,小柴胡汤以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所以大家说小柴胡汤能够通行三焦吗?当然能,它是通过调和枢机的这个手段,使气机通达,从而使三焦通利。所以小柴胡汤在内科杂证当中使用,这个通行三焦是一个很重要的功效,它能调达上下,宣通内外,运转枢机。

二、关于温胆汤

下面是关于温胆汤的问题,这个方子大家也都非常熟悉,我坦白告诉大家,因为时间很紧,在家里赶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些问题我查了,有些问题我在文献上还没那么多时间查,我准备讲完了回家修改的时候,该查的我再来查。温胆汤这个名字呢,首见于北周姚僧垣的《集验方》,这个书已经不存在了,可是《外台秘要》收载了部分《集验方》的内容,其中收载了温胆汤。《外台秘要·卷十七》病后不得眠这一条下面,有《集验》温胆汤,这一个温胆汤名字和现在的温胆汤名字相同,但是方剂的组成和治疗范围与我们今天所用的温胆汤不尽相同。所以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这个温胆汤多半是源自宋代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卷十所记载的温胆汤,这个温胆汤组成是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还有两味药出现在煎煮法当中,“右为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这说明温胆汤里面除了上面的药以外还有生姜、大枣。而这个煎煮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煮散的办法,就是把散剂拿来煎煮,然后连汤带药渣一起吃掉,我们现在已经很少使用煮散的方法了。

那么《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记载了温胆汤主治什么样的病呢?“心胆虚怯”。在我们使用温胆汤的过程当中应当注意。当然心胆虚怯的原因很多,不尽是温胆汤所能主治,温胆汤所治的心胆虚怯无非是湿热或痰热扰乱心神,扰乱胆腑或者胆经而导致的心神不宁。如果离开了湿热、痰热这个前提,用温胆汤去治疗所有的心胆虚怯,那就不对了。后面所列的这些症状,也都不能离开痰热或者湿热这个前提。我们常常讲真理是要服从的,可是真理再向前跨进一步就变成谬误。如果是痰热或者湿热在内阻滞了气机,侵犯了脏腑,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所出现的一些症状,我们可以考虑用温胆汤,如果是别的原因,就谈不上这个方子了。“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依据上述方剂组成和主治诸症,结合笔者的临床体会,分析它的病机,我提出来如下几个方面,供参考。

第一,情志忧郁,烦劳太过,或因惊恐,郁久而虚,聚湿生痰,横逆胆腑,上扰心神。这个痰热或湿热,随气机升降,无所不至,因此痰热湿热类的疾患,症状百出,不仅是前面所展现出来的那些症状,而且向上可以上扰心神,还可以上扰清窍,以至于心胆虚怯,这个虚怯不是脏腑本身之虚,而是因为痰热或者痰、湿阻闭的关系,这是病因病机第一个方面。

第二,现在的生活固然生活节奏加快了,但是社会上也有不少人,特别是在大城市,收入很高的这部分人群之中,养尊处优,喜静少动,出门有汽车,进门有空调,很少活动,饮食甘美,始初得意,开始的时候年龄尚轻,吃得很好,吃得好,住得好,也不用多少劳动,但久必痰湿内生,困顿脾胃,侵犯肝胆,甚则上扰下犯,随气机的升降出入,于身体各部无所不到,上可直达颠顶,下可直趋下焦,所侵犯的范围是很广的,所以变证丛生。

第三,病后正气未复,这主要发生在一般劳苦之人。不要以为养尊处优、饮食甘美的人容易有痰湿,其实这里讲到病后正气未复,调护失当,或过早劳作,或滋补有误,都容易生痰湿。病后要补,补而不得法,反成疾病了,我们作为临床医生,这一点时时刻刻要放在心头,补法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可是补法的天地也非常广,一方面是用的对不对,另一方面是用的过头还是用的不足,用过头了不对,用的不足也不能愈病,不应当用这种补法的用了也会出问题,就比如应当温补的反用了凉补,应当凉补的却用了温补,那都是不得法的。滋补有误,以致痰湿内生。像这样一类人群呢,我想劳苦之人较为多些。

第四,湿热外感,其性缠绵,即令邪去十之八九,而根蒂尚在。湿热证、痰热证就有这样一个特性,很难彻底解除,如果残留一点在身体里面,可能病人自己觉得身体恢复了,可以工作,可以上班了,好像病好了,实质上从医生的眼光来看,可能你这个痰湿,或者痰热未愈,或者叫做湿热未愈,仍残留根蒂。这个问题,叶天士早有论述,湿热之人,在火旺的人,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就不可以再继续的清凉;阳虚之人,温阳到十分之六七,也不可以再继续的这么用,为什么?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弄不好就死灰复燃(或损伤中焦)。所以湿热外感病,其性缠绵,哪怕有一点根蒂,我们都要谨慎,否则就会奄奄久留。它是慢慢的,逐渐生成,生湿化痰,久成内伤,病起于外感,而最后的结果是内伤湿热,要知道内伤与外感,也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就是讲外感湿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内伤杂病。再引申一下,内伤湿热可不可以形成外感湿热?当然可以,太阴内伤,湿邪内郁,客邪再至,这是湿热病一个很重要的发病途径,大家如果想知道这方面内容,翻翻《温热经纬》就可以知道了,所以内伤与外感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况且外感湿热,即便是外感湿热的发病,多半是内外相招,有一定的内湿基础,才非常容易感受外来的湿热。这都属于内伤杂病的范畴。时间久了,由外感湿热就变成了内伤湿热了,内伤湿热就属于杂病范畴。

第五,在温病范畴中,有湿热之邪留连三焦气分,因为湿热之邪流连于三焦可以很长时间不解,所以湿热病重心是在气分,其中尤其要注意三个问题。

1、太阴与阳明的功能协调与不协调

太阴为湿土,所以非阳气不可以协和,阳明为燥土,非阴柔不可以协和,所以它两者燥湿相调。如果太阴阳明燥湿不相调,或者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那么这种条件下就容易生湿。

2、要注意三焦的功能

因为三焦是水火气机升降出入的道路,如果三焦有阻碍,则水火之气难以通行,就常常会水聚为湿,火聚生热,湿热相合。在湿热病,这个三焦通畅与否,不论是外感还是内伤,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病篇》里面专门有一段文字讨论这个问题,他说“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那么我首先就解释一下不传血分,刚才我说湿热证的重点是在气分,而且时间很久,如果在气分湿热不能够得以透解,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化热化燥,深入营血。湿热证一旦化热化燥,深入营血,就会蒙蔽心包,或者热盛动血,种种变证,而且非常的凶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叶天士在这里讲的是尚未传入营血,尚未化热化燥之时,那就是邪留三焦。邪留三焦,他在这里和《伤寒论》里的少阳做了个一个比较,“一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因为都在半表半里,《伤寒论》里的少阳病是半表半里证,湿热流连三焦气分也是属于半表半里,都在半表半里,而且都是少阳。不过,一个重在足少阳胆火,一个重在手少阳三焦的湿热,所以说邪留三焦一如《伤寒论》中的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那就是说《伤寒论》的半表半里证,主要是用和解法,和解表里之半,用小柴胡汤为主方。“此则分消上下之势”,这个此就是指三焦湿热,三焦湿热也在少阳,不过是手少阳三焦。

3、三焦的病变治疗大法当然是清热祛湿

根据湿热的不同程度,应该比较详细的分三类:清热利湿、清热化湿、清热燥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近时”就是叶天士那个时代。这里要说明一下,我们读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杏朴苓绝不只是杏仁、厚朴、茯苓这三味药,如果说一个湿热病流连三焦不解,你用三味药去治疗是不合理的,或者说是效果不好。其实杏朴苓代表三大法,读这个要透过字面读到它的实质处。杏指杏仁,杏仁宣上,杏仁代表宣上这一法,那就是说在治疗三焦湿热时,需要宣上这一法;朴是厚朴,厚朴宽中理气,厚朴代表宽中理气除湿这样一个大法;苓是茯苓,淡渗导下,那就是说以茯苓来概括分利之法,渗利小便的方法。这三大法当中有所侧重,如果这个病证湿热重在上焦,以宣上为主,宽中导下次之;如果这个病证以湿热在中焦为主,那么就以宽中为主,宣上导下次之;如果湿热重点是在下焦,那么以导下为主,宣上宽中次之,这是大法。当然从这个大法当中可以延伸出许多的具体方法来,或者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温胆汤分消走泄,既宣上又宽中又导下,这是对温胆汤病因病机分析后,我个人提出了这五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综合上面所讲的,本方所主的证候,不论其来路如何,其病机均属湿热或痰热内阻,或者影响脾胃,或者上扰清窍,或者上扰清阳,或者三焦不利。若属外感湿热,都为湿热阻遏三焦之象,外感病的湿热当然有上中下的分别,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类型,就是湿热弥漫三焦。对于湿热弥漫三焦,温胆汤当然也是代表方剂,用得较多的是蒿芩清胆汤,这要分病情的轻重,实际上这两个方子都很好,到底是该用蒿芩清胆汤还是温胆汤,那就看这个湿热的偏盛如何,温胆汤是以湿邪偏盛,热在次要地位;蒿芩清胆汤是湿热并重,湿也重,热也重。所以在外感病当中,蒿芩清胆汤和温胆汤,我认为即是一法两方,实际上温胆汤加上青蒿、黄芩就是变成了蒿芩清胆汤了,都是属于半表半里证,都属于少阳。

三、关于柴胡温胆汤

柴胡温胆汤是两个方子加到一起,我没有查出现在柴胡温胆汤这样一个完整的方剂是起于何时,可能是起于清代吧。我查了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在“新方八阵”里面有一个方名,和温胆汤不同,但是用药差异不大。因为方名不同,用药多少有些差异,主治的症状和我们今天讨论的也不是完全相同,所以我不能说这个方子就是柴胡温胆汤的起源,对于这个问题,我回家再查查,看看小柴胡汤和温胆汤融在一个方子里面,究竟起于何时。

这两个方子合并使用,它的功效不仅是二者之总合。就是说,它在既有小柴胡汤的功效,又有温胆汤功效的同时,还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就是一种手足少阳同治之法。在《伤寒论》里面侧重讲的是足少阳胆经的病,在温病学里面侧重讲的是手少阳三焦的病,那么柴胡温胆汤所主治的病症就是手少阳三焦也有病,足少阳胆经也有病,手足少阳同病。我曾经发表过一篇论文,叫做“手足少阳同病刍议”,关于这个后面我再仔细的讲。我自己所用的柴胡温胆汤组成大致是这样的:柴胡、黄芩、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生姜不是必用之药,如果病人有恶心呕吐的话,我就用生姜,没有恶心呕吐就不用。因为没有恶心呕吐,脾胃尚和,用生姜的意义不大。况且生姜毕竟辛温,湿热证用生姜有时必用,在没有必要的时候就不用它,病人不恶心不呕吐,胃纳尚可的情况下,就可以不用。正因为是湿热之邪阻滞,湿热忌补,所以去掉了人参、甘草、大枣。小柴胡汤原方有人参,而甘草、大枣是小柴胡汤和温胆汤共有的,这三味药都去掉,是因为它们对于湿热证不利,所以我用的柴胡温胆汤是没有这三味药。

3、枢机不利,湿热下注

凡肝胆气郁,均可导致枢机不利,而枢机不利之临床表现,纷繁复杂,如妇科疾患多有此现象,又不可与内科杂病等同看待。为什么说不能与内科杂病等同看待呢?因为有些湿热的病证或者说湿热下注,毕竟是妇科独有之病,男科不可能有。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与内科的辨证在总的原理上是相通的,但在具体的辨析上它又有不同,同中有不同,不同中又有相同。三焦湿热或者痰热,有弥漫三焦者的,三焦不分轻重,上中下三焦都为湿热所弥漫,这是一种情况;有侧重在某一焦的,例如上焦,痰热在上焦,以咳喘为主,那就是上焦的病变了;还有中焦痞满;湿热下注,那当然主要就是在下焦。湿热下注不是男子没有,男子有湿热下注,但他表现的是男科疾患,或者是其他的内科疾患,我这里讲的是妇科。这里讲湿热下注呢,是以下焦的湿热为主,此等情形,其治法与前述之法,同中有异,大法相同,总而言之,要清化湿热,或者清化痰热,其侧重在化解下焦的湿热,加强分利。

病案五:

徐某,女,44岁,经期咽痛半年,每逢经期就咽喉痛,近来经期小便灼热,妇科检查的结果是外阴红肿破溃,阴道感染。用西药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转投中医。症状还有尿频尿急,腰胀,乳房胀痛,经后头昏,胃痛反酸,欲呕,脉弦缓,舌苔淡黄略厚。

那么这个病人从舌苔来看,尽管是略微厚一点,但是黄苔,那说明她有湿热,这种舌苔已经提示了这个象征。那么这个病人与少阳有什么联系?与肝胆之间有什么联系?很显然的,一个就是会阴部位,足厥阴肝经绕阴器,过少腹,直接循行于这个地方,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为表里,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乳房胀痛,足少阳胆经沿着乳房的外上方,一直到腋下,到乳房的下方,绕了一圈,腋下有一个穴位叫做“腋渊”,属于足少阳胆经的,说明乳房某些问题可以从肝经来分析,在很多情况下也与足少阳胆经有关,这个病人为什么用小柴胡汤呢?她明显的是乳房胀痛,是足少阳胆经在这个地方打了个圈,从外上方一直到外下方打了个圈,下部是“日月”这个穴位,为胆经之募穴。这个病人为什么用柴胡啊?为什么要疏肝疏胆啊?她本来这个部位上就有联系,从这一点来看,单纯用化解湿热的方子好不好?当然可以了,在内科或在妇科,可能用四妙了,或者是龙胆泻肝汤了。请大家注意,龙胆泻肝汤是否专治下焦湿热?有疏利肝胆的药没有?有吧!为什么有?就是因为这个部位与肝胆有关系,龙胆泻肝汤不是专门的清热化湿,清热燥湿的,它照样有疏利肝胆的成分在里面,这个与部位有关啊。综观此证,肝胆气郁,枢机不利是显而易见的,乳房胀痛,经后头昏,会阴破溃红肿,阴道还有感染,那当然有枢机不利,通过这些证候可以得到证明。那么湿热之邪虽涉及中焦和下焦,例如胃脘,她也有某些症状,但是以下焦的症状为重。病者的胃痛也不是太重,中焦虽然受到影响,但在次要地位,尚可容后再治,现在她急于要治好的是妇科病,所以我们分析她这个病情,还是以下焦湿热为主,那么主要的就是清解下焦的湿热。

为什么用小柴胡汤?刚才讲了,有几个症状与肝胆气郁有关,所以我们就用。况且柴胡、黄芩、半夏,这3味药,它是个小柴胡汤,说它能够疏利少阳,可以理解,如果稍微加减变化之后,这个方子何尝不是疏肝之方啊,所以我们使用的就是柴胡温胆汤。为了加强燥湿的作用,加了苍术,正因为加了苍术,所以又合了一个平胃散,平胃散不是有苍术、厚朴、陈皮吗,多一味药就多了一个方子。这一个处方就有3组处方组成,主要的就是小柴胡汤、温胆汤、平胃散,后面的加减方就不再提了。7剂之后,外阴红肿减轻,破溃已愈,无尿频尿急,但小便有灼热感,胃痛反酸,脉弦缓,舌苔淡黄略厚。于是原方黄连加至10g,加吴萸、广木香,这样又多了几味药,就又多了一个方啊。加了吴萸,前面有黄连,不正是左金丸吗?所以我开方就喜欢这样,从这一个方子里面拿掉一部分为我所用,从那个方子里面拿掉一部分来为我所用,我可能从几个方子里面拿掉几个相关的组成部分,为我这个病情的需要所用,我认为这样组成的方剂规则性比较强,确有一定的好处,比照搬一个方要好,至少是比较灵活。除了有这样一个改变,就是因为她下焦的湿热已经得到明显的缓解,但是又未根除,所以继续使用原方,而现在下焦的问题解决得差不多,那么中焦的问题也要兼顾啊,她不是反酸、胃痛吗?所以加了吴萸、广木香之类。

再就是用了外用药,就是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汤里面是有黄连的,黄连比较贵,用量小了不起作用,用量大了整个处方就很贵。在武汉,30g的黄连有很多患者是承受不了的。可是我改变这个方法,不用黄连,而用30g的大黄,大黄是比较便宜的。殊不知,在外用方中大黄比黄连好,它清热燥湿,收敛疮口的作用比黄连好得多。另外就加了蛇床子、明矾,还有苦参。这个大黄不是加的,是用大黄来代替黄连。现在来看,只要感染性的带下增多,不管他是哪一种感染,细菌感染、霉菌感染、滴虫感染,这个方子都是有效之方。用这个方子煎汤坐浴,每天两次,一次煎的水要半脸盆,人完全坐到药水里面,泡半个小时,中午用一次,晚上再加水煎一次,再泡半个小时,我认为大概比用栓剂、洁尔阴之类的效果好。

到了三诊的时候,有关妇科及泌尿系统症状均已消失,唯存胃痛反酸,这个时候只剩下中焦的问题了。所以中下二焦的病证,随着治疗的进程,有时候重点在下焦,下焦的问题解决了之后就剩下一个中焦的问题,所以就用了一个小陷胸汤。小陷胸汤在《伤寒论》里面讲的很简单,说“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按就痛,不按就不痛,实际上如果是轻证,就是按之则痛,如果是重证,那不按他也痛。所以小陷胸汤治疗痰热中阻的胃病,如多种胃炎,包括溃疡,是一个很好用的方子,你爱加什么药就加什么药,因为小陷胸汤只有三味药。如果湿热中阻呢,就用小陷胸加枳实汤,那也只有4味药,反酸的用吴萸,多了一个左金丸在里面,要治热痛加用金铃子散,这几个方加到一起无非10味药出头。所以我提出来介绍一下,用这个方子治疗湿热或痰热中阻引起的胃痛,效果还是不错的。

处方:柴胡10g 黄芩10g 法夏10g 苍术10g 厚朴15g 陈皮10g 茯苓10g 炙甘草6g 射干10g 夏枯草30g 黄连10g 凤尾草30g 萆薢30g 砂仁10g 乌贼骨15g

坐浴方:生大黄30g 苦参30g 白头翁30g 黄柏15g 蛇床子20g 明矾15g 秦皮15g

4、枢机不利,兼湿热阻滞胆腑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论少阳腑证”,在这篇文章当中,讲大柴胡汤证就是少阳腑证,就是少阳胆腑本身的疾患。因为提到这个问题,就必须把相关的问题说清楚,因为《伤寒论》绝不可能包括全部中医学,它只是建立了六经辨证的原理和框架理论,它可以广泛的运用于临床各科,但是并不能包治百病,说《伤寒论》什么内容都有是不可能的。在讲《伤寒论》经证、腑证的时候,太阳有经证腑证是公认的,阳明有经证腑证是公认的,唯独少阳证的经证腑证争论不休,而且也很少有人争论。所以根据这个问题我写了这篇文章,只是具体针对《伤寒论》的一部分内容写的,说大柴胡汤证就是少阳腑证,热结少阳腑证是什么证?热结胆腑之证,实热之邪结聚于胆腑,使胆腑不通,大柴胡汤就是少阳腑证,那是根据《伤寒论》的具体情况写的,只是仅就少阳一经之病,而说明少阳腑证即热结胆腑的证候。然则胆腑的病变甚多,绝非《伤寒论》所能尽其意,它不可能把胆腑的病变都写完,这也不符合事实。《伤寒论》成书到现在差不多年了,我们要求它把所有的胆腑症状都写进去,那就离开了时代背景,苛求古人。但它的理论框架,作为其他的胆腑病变还可以用,只是说它不可能包罗万象。

后来在临床实践当中,继续钻研张仲景这门学问,又发表了一篇文章,就叫做“手足少阳同病”。这篇文章从分析柴胡桂枝干姜汤这张方子入手,因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少阳郁结不解,枢机不利,胆火上炎,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兼证,就是兼水饮内停,所以用干姜、桂枝之类的温化水饮。不要以为一个病都是同性质的病结合在一起,少阳胆火内郁是问题的一方面,兼有水饮是问题的另一方面,一个是要清降胆火,一个要温化水饮。这个水饮由何而来呢?足少阳胆经不利,因同气相求,影响到三焦,使三焦气机不通畅,所以发生水饮内停,那么《伤寒论》的柴胡桂枝干姜汤应当是最早见到的手足少阳同病,只是在我之前没人提出来这就是手足少阳同病,我在这篇文章里面就确立了这个手足少阳同病的观点。

这里我写的手足少阳同病不是柴胡桂枝干姜汤,而是属于另一类病情,刚才讲了柴胡桂枝干姜汤所兼的是水饮,而我所讲的手足少阳同病,足少阳胆经的病没变,手少阳三焦的病是湿热,而不是水饮,是手少阳三焦的湿热与足少阳胆经的胆火相互为病。这一类病证,如果是重的,以蒿芩清胆汤为主方,如果是轻的,以柴胡温胆汤为主方。那么前面已经讲过了,蒿芩清胆汤与温胆汤或者是黄连温胆汤,这是一方二法,或者叫做一方三法,把柴胡蒿芩汤叫做一法,把柴胡温胆汤叫一法。蒿芩清胆汤证、温胆汤证、黄连温胆汤证,如果与少阳同病的,都加上小柴胡,那么就是一方三法了,针对三种不同的病情。温胆汤和黄连温胆汤、蒿芩清胆汤只是有轻重之别,在本质上没有太多的区别。以上二方,并非专指何病,而是专指证候,换言之,疾病可以不同,而欲定以上二证,究竟应该用柴胡蒿芩汤呢还是应该用柴胡温胆汤呢,必须与二证之病机相合,病机相合的就可以用,所以我在“拓展伤寒方运用”里边有很重要的一条:依据病机,不拘证候。实际上我这篇文章,用柴胡温胆汤主要就是病机相符,证候各不相同,前面讲的眩晕、耳鸣、忧郁、妇科的湿热下注,以及后面所举的这些病证都不相同。病不相同,而用方基本相同,那就是异病同治了。为什么可以异病同治呢?因为在这些病证之中,出现了一个相同的病机,正因为病机相同,所以用在不同的疾病当中,才会发挥效果。这就是中医与西医在辨证思维上的最大区别。现在有不少人提出来辨病论治,这个问题我不想多分析,中医要是说辨病论治就真没有办法开方,比如咳嗽就是一个病,要用什么方?你们再分几个类型,寒热虚实、风寒、痰热等等,分型分的再多,在临床上还是不够用的,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何况还加上很多的外感病,那就五花八门了。所以说一个方子依据病机相同来使用,使用的几率是很高的。比根据主症来用,使用的几率还要高。因为不同的病,他的主症不相同,就如刚才讲的一个妇科病与眩晕,你说他主症怎么找相同?找不到,就是因为它病机相同,所以我就用了。

本节所言枢机不利,湿热阻滞胆腑,是指少阳枢机不利,胆火郁而不发,更兼三焦湿热内阻,横逆不解,而侵犯胆腑之证。其辨证要点如下:第一是对于这一类的胆腑病变,胆腑这个地方有疼痛,或者压痛,甚至于波及整个右胁,对于胆腑中医的记载和西医解剖学的记载,位置、大小基本相同,就在剑突的右下方。第二是多无发热恶寒,这是指柴胡温胆汤而言,实际上这一类的病人也有高热恶寒的,那可能属于柴胡蒿芩汤范畴,因为它病情来得重,有发热,或者它就是属于大柴胡汤证,而不是我今天所讲的柴胡温胆汤证,柴胡温胆汤证多不发热。第三是厌油恶心。第四是舌质红,我这里写得比较细致,舌质红,舌苔白厚,或者黄厚,或者是薄黄,还要加一点,舌质红,舌苔薄白,照样可以是湿热内阻。可能大家要问,有什么根据呢?根据是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讲的“白苔绛底者,湿遏热伏也”。底就是舌质,上面是白苔,舌质是绛色,深红色。我在临床观察,如果舌质鲜红,比正常的舌质还红,也属这一类。因为叶天士在讲舌质舌苔的时候很多地方厚薄润燥交代得非常清楚,唯独这个地方只说白苔,不说它的厚薄,但是舌质讲得清楚:绛。我认为还应包括鲜红,我说这个鲜红的舌质,包括绛的舌质,即使是薄白苔,照样是湿热内阻,薄白苔舌质鲜红、舌质绛,这一点把它当作湿热看待。这在临床上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因为舌苔是薄白的,舌质红不红就没有注意。这篇文章因为赶时间写出来的,有的地方舌质红就漏写了。如果他舌质不红,是正常舌质,或者偏淡,我不会加上黄连之类的药。治法宜和解枢机,清热化湿,疏导郁结,以加减柴胡温胆汤为主方。

病案六:

陈某,男,42岁,5天前突发剑突下方绞痛,伴冷汗出,急诊住院治疗。诊断为胆囊炎,西医经用抗生素及解痉药治疗,用了阿托品、-2等药物,治疗4天,绞痛稍有缓解,不是痛的要命了,但是病人还是在痛,疼痛始终未愈。虽然不是绞痛,不是痛到出汗,但是痛得睡不着觉。加上这个病人费用不足住院有困难,只好出院去找花钱少的地方。我接诊的时候,这个病人剑突右下方疼痛,压痛明显,腹壁张力较高,较强,大便干结,日行一次,虽然干结,但是每天都有,不是干结不解。干结能解与干结不解,这当中有差别。不论他能解与不能解,这个腹胀与否,又有差别。若腹胀硬痛,而大便不解,那可能涉及与阳明或者与胆腑热盛有关。这里虽然大便干结,每天都还能解,就是解的困难一点。恶心厌油,脉缓,舌苔黄厚腻,舌质红。舌质很淡而舌苔黄厚的情况很少见,不是说没有,很少见。

据证分析当属枢机不利。我刚才讲了,剑突的右下方就是胆腑的位置,中医记载说胆在肝之短叶间,现在的解剖位置就是在剑突的右下方,它记载了大小、长度、宽度,里面能够装精汁多少合,折算下来和解剖学上的胆基本一致,这在《灵枢》里面可以找到。这个地方本来就是胆腑的位置,发生疼痛、压痛。为什么用小柴胡啊?因为本来就是胆腑的病,为什么不能用小柴胡呢?有时候不一定要证据很多,这一个证据足矣,至于说其他的证据还是可以分析出一些来,这里因为时间关系,就不再讲了。所用的处方就是柴胡温胆汤么,不过加了郁金、玄胡、炒川楝,实际上是金铃子散的组成部分。还有生蒲黄、五灵脂,又是一个失笑散。我要声明的是失笑散用在汤剂里面不如散剂,如果用散剂吞服效果更好。无奈何我们那个门诊部没有加工成散剂,开失笑散没有,开这两味药就有,就是入汤剂有点可惜,效果明显不如散剂。因为它湿热之邪阻滞较重,疼痛,所以用了藿香、佩兰、滑石。为什么用滑石啊?这也是根据叶天士的理论,不过我没有用芦根配用,加上芦根更好,只是方子就更大,我不喜欢一个方子药开很多。叶天士讲“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合,势必孤矣”,“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我这里用滑石,因为还要导湿下行,只是我没有用芦根,如果用上芦根也是很好的。另外《金匮要略》有一个方子叫做蒲灰散,现在方子中有蒲黄、滑石,基本具备蒲灰散的组成,既能够活血,又能够利水。所以,我用方常常就是从这个方子拆一个零件,那个方子拆一个零件,然后组装起来,我的方子都是这么组装出来的。我体会到这样组装方子很灵活。

处方:柴胡10g 黄芩10g 法夏10g 陈皮10g 茯苓30g 枳实15g 郁金10g 玄胡20g 炒川楝10g 生蒲黄10g 五灵脂10g 藿香10g 佩兰10g 滑石15g 金刚藤30g 生姜10g

病案七:

夏某,有慢性胆囊炎史多年,来诊时剑突右下方疼痛,口干口涩,纳差,大便日行一次,脉缓,舌苔白而略厚,舌质红。我的病历上面写舌质红,就表明比正常人还红,鲜红。这个病人用温胆汤可不可以?当然是可以的,用温胆汤就抓住了他的主流,应该是有效的,但是柴胡温胆汤更好,为什么?刚才说了,剑突右下方就是胆腑嘛,胆腑疼痛为什么不加小柴胡呢?加小柴胡是更好的。有时候用小柴胡的道理只在一个症状,就是剑突右下方疼痛,加上与不加效果就不一样。而且他不是短时间了,多年如此,则枢机何以正常运转?更兼纳差,舌苔白厚,则湿热阻滞显而易见。既然有少阳胆腑受到病邪的侵袭,又有湿热内伏,那当然就是用柴胡温胆汤。加减法:疼痛重的加姜黄、金刚藤。服药一共两周,诸症基本消失,然此病反复多年,若不作较长治疗,则难免复发。后因患者无力继续治疗,未再诊。

处方:柴胡10g 黄芩10g 法夏10g 陈皮10g 茯苓30g 竹茹10g 枳实15g 黄连10g 广木香10g 砂仁10g 藿香10g 佩兰10g 炒川楝10g 玄胡15g

5、胰腺古无名,治从少阳探归属

我在年所讲的“加减小柴胡汤临证思辨录”里面有这样一个内容,那个标题的名字叫做“胰腺古无名,治从少阳探归属”。中医文献里面没有胰腺这个名字,既然连名字都没有,害了病怎么治疗?我们说根据辨证论治的原理,根据经脉脏腑相通的关系,是可以找到治疗归属的。对于胰腺,中医不是说完全没有记载,例如《难经》里面有些相关记载,后世医家,包括近代张锡纯对于胰腺都有一些讨论,但是他们写的那些内容,与胰腺相似,而相似不能相等,要说它肯定就是胰腺,是不敢肯定的,所以我姑且不谈。那怎么样探归属呢?从胰腺炎的发病,经脉联系,并结合西医学之通道说加以分析。那么搞中医要不要参考一点西医?病人来了,化验单是要看的,西医的诊断是要看的,我看是为我所用,但该怎么用中药去治疗,我不是根据那些西医的诊断、化验单。我参考这些是考虑能不能用在我的中医思维上,如果能用上去,我就用。

胰腺炎发病多半是很急的,特别是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也是很厉害的,来势很凶。只有单纯慢性胰腺炎的病人,那才疼痛不重也不轻,老在病病痨痨的状态。从经脉上怎么联系呢,西医说这类病人发病急,来势凶猛,中医也是这样看,这两点相同。要从经脉上来,从少阳探归属,足少阳胆经支脉中有一条从缺盆下胸中,从体内走,不在体表。与刚才说绕乳房的外上方到外下方那支不同,这是另外一支。这支从缺盆进入胸腔,下胸中,贯膈,属胆络肝,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经脉循行。那么可想而知,从右边下去的这一条,属胆络肝,是直线的,直接有联系;左边的这一条呢,如果说它也是直线下来,我们就不知这条经脉是什么。因为经脉必然根源于脏腑,要与脏腑发生联系,才知道它是什么经。左边胆经直线下来,也不络肝也不属胆,就无从给它命名。如果说左边呢,从原理来推断,它必然循行向右,才能够与胆腑和肝发生联系,然后又循行向左,再下行,所以足少阳胆经在心下,在剑突下的部位成一个交叉状态。那么这一个循行向左向右这样一个来回的过程,这条路线恰好与胰腺的部位是相通的。我们即使不讲与胰腺的部位相通,既然是在心下出现证候,又与胆腑相关,再加上有很多类似于少阳的症状,那就不得不从这方面加以探索,因为那是一篇专篇文章,今天不可能详尽的讲,我只能讲到这里为止。同时还要提示,这个心下的部位叫做胃脘,胃脘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广泛的三角区,顶点就是剑突,然后沿着肋缘,到肋缘的边界,一条连线,在这样一个三角区里面都叫做胃脘,都叫做心下。胆腑在剑突的右下方,从经脉和病证的联系,我们可以从少阳探归属。

另外西医对于胰腺炎,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学说,其中有一种学说就是通道说。因为胆管与胰腺管共同开口在十二指肠的壶腹部,大约有70%的人胰腺开口和胆管是共同开口的,交会了以后从一个管道出去。所以当胆腑,胆有病变的人,特别是胆石症、胆囊炎患者,经过大量饮酒、吃肉,胆汁大量的分泌,而胆道水肿、充血,包括胰腺水肿、充血,那么引起胆道不通,胰腺管也不通,那不通的结果是反流。而胰腺里面所含的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它是呈酶原状态存在的,暂时不发挥作用,到了十二指肠的碱性环境就被激活了,激活成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可以溶解蛋白,胰脂肪酶可以消化脂肪。这一反流就造成胰腺自身消化,所以西医诊断的胰腺炎至少有70%的人同时有胆囊炎存在。这样一个通道学说,跟我刚才讲的这个经脉的循行,好像是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我就提出来这样一个从少阳探归属的观点。有湿热的才属于我这篇文章的内容,像我在小柴胡汤那篇文章当中是没有湿热,就是小柴胡汤加另外的药,不是加化湿的药。这个治以和解枢机,清化湿热,以利三焦,疏通胆腑,这样来治疗胰腺炎。那么我们治疗胰腺炎,实际上不止两法,小柴胡汤加味加减是一法,柴胡温胆汤又是一法,可能还有别的方法,以后再说。

病案八:

涂某,男,65岁,3个多月前因患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而住院治疗,治疗后当时症状消失,可是消失后又复发,没有彻底治愈。近两个月来因间断上腹疼痛,再次住院治疗,诊断为慢性胰腺炎,胆囊炎还存在。就诊时左上腹疼痛,牵引背部疼痛,饮食尚可,因餐后痛重而自行控制饮食,吃了饭以后疼痛就加重,特别是菜里面油放多一点,疼痛就会明显加重,大便正常,舌红,苔黄厚腻。

他这个病急性的时候,西医可以控制这种急性症状,把病人从危险的边缘拉回来,可是到了慢性胰腺炎的阶段,或者说这个胰腺炎虽然是急性的,但是不重,那就可以用中医治疗,中等以下的,用中医没问题,而且这一类中医治疗的效果显然就比西医的好。如果非常严重的,那还是要中西医结合为好。那么这个病人证属枢机不利,三焦湿热阻滞,处方如下:柴胡、黄芩、法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苍术、黄连、藿香、佩兰、土贝母、土牛膝、土茯苓,本来我是四味带土字的药同用的,还有一味土大黄。土大黄是什么?很多药的别名叫土大黄,实际上土大黄的真品,就是羊蹄的根。羊蹄这个药在一般的中药学书里面没有,《中药大词典》里面有,羊蹄根,就是正品土大黄,能够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我为什么没有用呢?这个病人大便通调,当然土大黄是不拉肚子的啊,20到30g都不拉肚子,羊蹄根不会引起腹泻。因为我们那个门诊部啊,就在这段时间进了一批土大黄,不是羊蹄根,病人吃了拉肚子,不知道是什么药,所以我才没有用的。因为他大便通调,所以大黄也没有用。土大黄是可用,因为它不引起腹泻。总的来讲,这四味带土字的药有清热解毒,燥湿消肿、散结软坚之功效。如果在治疗过程当中腹胀的,加莱菔子、金刚藤;如果大便秘结,我喜欢加虎杖,而不用大黄,六腑以通为顺。这个病人呢,经过病情的反复折腾,已经3个月时间了,体质相当虚弱,尽管大便秘结,但他不是不解,固然虎杖清热解毒、燥湿、退黄、利胆,它还有一个功效就是通便,虎杖通便不会引起腹痛,也不会引起腹泻,一般用20到30g,老年患者可以用15g。现在的病人给他通便,通得腹痛他也是很不高兴的。当然当用大黄的还得用大黄,只是说在大黄用与不用两可之间,只是为了通便,用虎杖比较稳妥,不会引起腹痛,也不会腹泻。虎杖不是攻阳明腑实啊,攻阳明腑实就谈不上虎杖,那必须是大黄。只是为了通便呢,虎杖比较好,它有大黄之功而无大黄之过,大黄什么过啊?就是引起腹痛腹泻。

这个病人历时两个月,服药28剂,自觉症状已不明显。再复查B超显示胰腺周围的渗出液明显吸收,基本上炎性改变不明显了,这说明对于胰腺炎的治疗效果还是相当满意的,当然就是到这个程度,我还不敢说他是痊愈,只能说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胆囊结石,这个结石大一点,我是不敢说可以吃药让结石化小,或吃药打下来,因为有些胆结石,吃药一年两年它就是不化小,甚至还长大一点,临床医生就要实事求是,他胆囊里面的结石,如果直径超过了1个厘米,就很难下来,用什么药打?它是一个石头,要通过一个肉质的管子,这个管子的直径大概也就是只有不到一个厘米,个子大,体型壮,高大的人,可能粗一点,可能1个厘米,这样超过1个厘米结石的也很难下来。

处方:柴胡10g 黄芩10g 法夏10g 陈皮10g 茯苓30g 竹茹10g 枳实25g 苍术10g 黄连9g 藿香10g 佩兰10g 土贝母10g 土牛膝15g 土茯苓30g

6、枢机不利,痰热阻于胸膈

少阳经脉循胸胁,少阳病的主症有胸胁苦满,这个“满”字是对的,但是要知道它的含义是闷。因为古文字满与胸闷的闷是通假字,这个满也通闷。但是有些地方是要读满,例如腹满就不能读腹闷。胸胁苦满,这个满字就可以读闷,它的意义也是闷。胸胁苦闷,或者胸闷胁痛,而舌苔白厚,黄厚等,则是兼痰热之征象。此证固然属小柴胡汤证的范畴,但以柴胡温胆汤更加适宜。少阳的经脉过于胸胁,出现胸胁苦闷,或者胸闷胁痛,很多情况下都是由于少阳经脉郁结不利。当然引起胸胁痛也绝不仅是少阳,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

病案九:

邓某,女,41岁,5天前胸骨左缘疼痛,平时劳累后心前区隐痛,胸闷,睡眠差,心烦,心情紧张,甚至恐惧,忧郁,烦躁,饮食减少,二便正常,脉弦,舌苔薄白。

那么这个病人有柴胡汤的症状没有?少阳主胸胁,不要以为少阳都是两胁疼痛,《伤寒论》有一条“胸闷胁痛者,小柴胡汤主之”。这里胸闷胁痛是一个互文见义,不是说胸就是闷,胁就是痛,而是指胸与胁又闷又痛。不要以为只有两边痛才是少阳,少阳主胸胁呀。这个病人还与少阳有什么关系?心烦,少阳不是心烦喜呕吗?胆火内郁,上扰心神,一旦心烦,那接连而来的,可能就引起失眠,尤其是精神紧张,甚至于恐惧感。这个既与少阳火郁有关,又与痰热内阻有关。在这篇文章的开头,讲到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温胆汤的主治范围也有这些精神上的症状,忧郁烦躁。所以那一个病情为什么既用小柴胡又用温胆汤?这个病人单用温胆汤可不可以?也是可以的,不过呢,从我个人的想法,就是既然有了小柴胡汤的某些病情,“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里还不止一个症状,所以就可以用小柴胡了,所以用小柴胡结合温胆汤。

诸症之中,少阳枢机不利之症不难辨别,刚才已经指出来了,而湿热或者痰热阻滞,何以别之?舌苔白厚,即湿热或者痰热的外象,而患者心情紧张、恐惧、忧虑,正与前述温胆汤所主治的精神症状相符,例如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夜梦不祥。不祥之梦,多是噩梦,非常吓人的,有时自己吓醒了,这叫做夜梦不祥,或异象眩惑。有的异象眩惑就是说他行为怪异,这是一种,再有一种就是幻觉幻听之类的。那么这个病人有明显的精神症状,所以他与温胆汤所主的范畴有相符的地方,因此自然地就小柴胡汤和温胆汤结合起来了。

这个方子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枣仁、柏子仁无非是在疏解少阳、清热化痰之中,加上安心宁神的药。若失眠较重的,加合欢花,茯苓加到60g,我现在的处方里面有用茯苓的,有用茯神的,只是在少数情况下用茯神。有些老病人知道茯神是安神的,茯苓只能利水,你开茯苓他不高兴,那就开茯神吧。实际上古人茯苓、茯神是不分的,以现在的观点来看,茯苓、茯神有什么差别?茯苓是菌类植物,它寄生于腐烂的松树根上,如果这个寄生在松树根的外面,扒下来一整个那就是茯苓,如果里面包括了腐败的根就是茯神,这个腐败的根包进去是不是有特殊疗效,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古人说茯苓的功效是补脾、淡渗利水,还可以宁心安神。这里茯苓就是宁心安神用的,而且用60g问题不大,茯苓在饥荒之年可以充饥的,这个药毫无毒性。

处方:柴胡10g 黄芩10g 法夏10g 陈 皮10g 茯苓30g 竹茹10g 枳实15g 胆南星10g 藿香10g 佩兰10g 枣仁10g 柏子仁10g 当归10g 川芎10g

在这里就提出了一个疑问,此例枢机不利,湿热或者痰热阻滞胸膈,并有胸痛等,这不是湿热痰热有胸痛么,可是在湿热痰热而引起胸痛,包括冠心病心绞痛之类的,我常用的方子是柴胡陷胸汤,这也是曾在广州讲过的,具体是第几次经方班我记不清楚了。讲过柴胡陷胸汤也治疗冠心病胸痛,以及肺部的某些感染疾患的胸痛,那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子。那么这个病人为什么没有柴胡陷胸汤,而用柴胡温胆汤呢?区别就在一点,用柴胡陷胸汤的固然可以胸痛,其余的症状也可能出现,但是柴胡陷胸汤一般来说没有精神症状。换言之,有精神症状的,我绝不用柴胡陷胸汤。有精神症状的恰恰与柴胡温胆汤相符,而这个病人有明显的精神症状,所以我这样用。所以同样一个胸痛,从病机来说,少阳枢机不利相同,还有湿热痰热相同,但是还有不相同的,有精神症状和没有精神症状不同,所以用药也不同。实际上柴胡温胆汤,再加黄连、全瓜蒌,那就是三个方了,小柴胡汤、温胆汤、小陷胸,几个方子加在一起。

本来还有一个问题,今天时间快到了,简要地说一下,对于脸上长痘痘,如果有明显的湿热征象,用柴胡温胆汤作为基本方,再加上绿萼梅、玫瑰花、月季花、冬瓜子之类的药物,效果很好。这就是枢机不利,湿热内蕴,外应毫毛。三焦膀胱者,腠里毫毛其应啊!不要以为就只有肺外合毫毛,《灵枢·本脏》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他外应毫毛,所以内有湿热内伏的时候,就可能在皮肤上出现问题。

感谢大家,谢谢!

                







































白癜风权威医院
中科获品牌影响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zz/47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