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桉树的出路在哪里本文给出了满意的答

面对备受诟病的我国桉树传统发展模式,本文推荐一种新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有8个特征,12个低碳环节,称之为“近自然低碳发展模式”。

近自然低碳发展模式,可使得桉树立木生长量达到每年每公顷30m3以上,造林经营成本节省30%以上,工效提高3-6倍。

以6年生桉树林分为例,传统模式的蓄积为m3/h㎡,低碳模式为m3/h㎡,比传统的高36%。6年生桉树林分的碳储量,传统的为tCO?/h㎡,低碳的为tCO?/h㎡,每个轮伐期每公顷多固定tCO?。

又如废除炼山与全垦整地,加大株行距,“化草为肥”等,可建立林地的自肥机制,相当于一个轮伐期每亩施用有机肥2.2t和复合肥38.8kg,可至少替代50%的化肥施用量,且每公顷每年多固定tCO?;采用优选品系和平衡根系苗,可增加约50%的碳汇量;在抚育环节上,以草代肥,可替代50%的化肥施用。

其他一些生态指标也支持着低碳模式。如低碳模式林分空气氧含量平均值为21.11%,比低碳模式林分氧含量高0.12个百分点。

桉树极为速生,在全世界多被当作纤维原料集约化种植。目前,在巴西等国家,立木生长量一般达到35-45m3/(h㎡·a)。

虽然各国桉树栽培的集约化程度不一样,但一般都是全垦整地,纯林经营。

在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国,出于法律约束,单片造林面积有一定的限制,并且与保留的造林区原生植被镶嵌式配置。不过,从桉树片林来看,都是全垦整地、集约经营。目前来看,没有别的模式。

在中国,桉树发展更简单。特别是早期,发展桉树造林的社会环境是绝对地自由。20多年来,我们没有单片面积的限制,没有造林区保留一定面积原生植被的硬性规定。在山区,桉树造林基本上都是大面积火烧以后,再全垦整地,挖坑施肥,植树后就是除草、追肥、防病、治虫等等,等到大约5-6年砍伐时把干材运走,把枝桠丢弃在林地上,然后再如法炮制第二个经营期。

我们看到一个现象,凡是没有单片面积和在造林区保留原生植被的制度的国家,桉树的发展,迟早都会受到当地社会的抵制,他们都会说“桉树有毒”。中国、印度、刚果都是这样。但是规定必须在桉树造林区保留一定原生植被的国家,如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发展桉树的社会环境比较友好。

在低碳发展的时代,如何发展桉树,是一个应当重新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就此给出一个答案。

一、桉树传统发展模式的特点和后果

中国桉树发展迅猛,但同时也潜藏着危机。撇开社会问题不说,主要技术性问题是桉树人工林单片面积过大,发展区的农村环境变革剧烈等问题,也存在造林粗放、广种薄收,甚至造林商跑马圈地的问题。

归纳来讲,桉树传统发展模式的特点是:大面积炼山,灭除天然植被;大规模全垦整地;大范围营造短周期纯林;越来越依靠化肥维持生长;长期采用几个退化品种;长期使用卷根和老化苗木;长期密植造林;长期外延发展,忽视单产;迷信人力,忽视天力,未顺应和利用自然机制。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高碳源、低碳汇、日益走向对抗大自然的模式。

传统的桉树发展模式,形成了以下的后果:

产量低下:我国现有的约万h㎡桉树工业原料林,木材生长量平均只有15m3/(h㎡·a)(平均每亩年生长量1m3),低的只有不到10m3/(h㎡·a),高的也不过20m3/(h㎡·a)。

广种薄收:一般造林企业都热衷于到处租地,租地者的触角深入到了南方和西南地区几乎所有边远和深山地区。广种薄收是工业原料林发展之大忌,不仅运输半径远远超越了经济可及性,造林质量也无法保障,还会给企业留下无数的管理漏洞。

生态破坏:有些公司在造林区炼山、整地,大面积消灭原生植被,山顶、沟谷、路边,能栽树的地方绝不放过,成数十万亩地集中连片造桉树林,彻底地改变了当地景观。有一些企业并无造林技术,更不懂生态保护,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发展的桉树林,质量极差,环境代价也很大,主要是破坏了乡村景观,带来了水土流失和恶化了水质。特别是在某些更加需要谨慎的生态安全规划的重要江河流域,桉树的发展,恰恰长期呈现无政府状态。

在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国,工业原料林的发展,有严格的生态规划。在印度尼西亚,批准的造林区的原生植被必须至少保留20%,在巴西则要保留25%,否则会受到严厉惩罚。在中国,高层虽有这类规定,但没有贯彻和落实。

高碳低汇:高碳投入、低碳吸收,或高碳源、低碳汇,是这类桉树造林模式的共同特点。

二、寻求另外一条道路——近自然低碳发展模式

我国工业化地发展桉树20多年来,至少已经历了3-4个轮伐期,估计已经生产了2亿m3的木材。近些年,估计每年生产桉树原木至少万m3。在中国,桉树已经支撑起了一个发达的木材工业群,其中特别是制浆造纸产业和人造板产业。

如果没有桉树的这些贡献,理论上讲,我国东北林区也许早已退化。因为1h㎡桉树林的立木生长量,大致相当于北方的10h㎡普通森林,或大致相当于h㎡大兴安岭的天然林。

桉树的主要功劳,是以局部地区的生态代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国森林资源的压力。因此,南方发展桉树,是为全国生态建设做贡献。

桉树是一个可以满足木材需求的树种,同时也不否认,由于桉树生长太快,会快速地消耗地力,桉树纯林也有损于生物多样性。在有限的面积上集约化地生产木材,是一个无奈之举。现在发现了规避的方法,就是近自然低碳桉树发展模式。

在现代育林理论上,近自然经营有3个原则,一是采用乡土树种,二是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三是尽可能借用自然力。桉树的经营,第一个原则是没有办法不违背的,但是第二个和第三个原则,却可以引用。

三、近自然低碳发展模式的8个特征

1.桉树人工林纯林与天然植被镶嵌式配置

即带、片、条、块、丛状保留原生植被,主要是保留山顶、沟谷、河边、路旁、村旁等地带的天然或原有植被以及造林地内的有生态保留价值的天然植被。这可有效地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桉树的天敌,减少水土流失,净化水质,以及改善景观等。

尽可能多保留天然林生态系统,意味着可以稳定这些植被的碳存量并保持它们的已形成的碳汇机制。

尽可能减少人工林造林规模,用单位面积的高产构成总产,意味着可以减少人工林扰动林地土壤碳。

镶嵌式配置,也包括人工林内部不同桉树品系之间的镶嵌配置,以防万一一个品系发生病虫危害,其他品系可免于灾害。

造林区的天然植被保留面积,应至少占规划造林区的20%。

2.废除炼山,化学除草

不炼山,即可有效地减排二氧化碳,又可有效地保护土壤有机质。

据广东某地试验测定,包括采伐剩余物自然腐烂,免炼山,所有养分回归土壤后,相当于在1亩林地中施2.2t腐殖质、38.8kg复合肥。按现行每亩种植桉树70株计算,则相当于每株桉树施放26.5kg的腐殖质、0.55kg复合肥,可替代一半的复合肥使用量。

3.带状清场,暗穴整地

在造林区带状清理地面植被。带内打暗穴(不挖植树坑),即只把地面以下的板结层震碎,不挖开地面。这可减轻土壤碳泄漏,实现低碳造林、节能造林、提高效率、节约成本。这种机械的工作原理是,用钻头插入地下稍加旋转,把地面以下的板结层拧出一些裂缝,土壤下面的这些缝隙,足以保障苗木扎根。

留存的伐桩不挖走,促其腐烂,这可避免土壤流失和土壤碳泄漏。

4.大株行距栽植

目的之一是增加林下植被,增加生物多样性;之二是降低一系列造林成本(降低整地成本、造林成本、施肥成本、管理成本、采伐成本等);之三是有利于林分透光,增加立木生长量和提高立木径级;之四是促成林地土壤形成自然育肥机制。株行距一般为70株左右/亩(原有小株行距为株/亩)。

加大株行距的一个理论依据是,利用自然力养护地力是近自然育林理念在工业原料林培育中的创新应用。

5.变草化肥

造林地上的杂草非常有害,焚烧会形成碳源,用除草剂将其杀死,腐烂为肥,可以肥地,节省基肥用量。加大株行距,也会促进林下杂草生长,而后灭草为肥。这可减少化肥施用,利于环保,节约能源,减少排放。这是一种近自然育林技术,它仿照的是天然林土壤形成机制。在带状整地工序里,也用除草剂灭除杂草,借用地面杂草为有机肥源,并在打暗穴时施加基肥,也可减少化肥施用。

6.采用平衡根系苗木造林

桉树的传统发展模式,一个极大的弊端是尽管业主愿意加大投入换取高产,但却不重视育苗、造林环节带来的危害,主要是使用老化繁殖材料和窝根苗。

平衡根系容器苗,是采用充分幼化的繁殖材料,在无纺布容器内育苗,保障根系伸展并在容器壁外空气切根形成愈伤组织。该项技术可提升苗木品质和活力,增加立木生长量,增加碳汇效率,减少碳投入。

7.幼林抚育

幼林抚育,方法是在营林全过程中,不铲草、不松土,全部采用化学除草剂控制杂草,将杂草控制在不成害的水平。

8.二代萌芽林管理

采伐后及时沿种植带清理出宽1m左右的无草带。目的是避免采伐剩余物覆盖伐桩影响萌芽。待林地中的杂草萌生见绿后,采用化学除草剂抚育。

四、近自然低碳发展模式的综合效果

(一)近自然低碳发展模式的低碳减排效果

近自然低碳发展模式,在每一个作业环节上,都体现了低碳原则。综合归纳,有12个低碳环节:

1.与天然植被镶嵌配置:大约有20%造林区面积上的天然植被中的碳不释放,并继续增长(直接形成年度碳汇量);

2.废除全垦整地,保持80%造林土地的土壤碳库;

3.废除炼山,改为化学除草剂和条带清场:80%造林规划面积上的杂灌、杂草等有机物缓慢腐烂,变为有机化肥,可至少替代50%的化肥施用量,再加上变燃烧释放CO?为增加林地碳储量,每公顷林分可多固碳tCO?;

4.改挖树坑为打暗穴,尽可能减少土壤扰动,保持土壤碳库不泄露;

5.改挖走树桩,为就地促腐为肥,减少了土壤碳释放和树桩燃烧的碳释放,增加土壤有机质;

6.大株行距造林,增加林木生长,提高碳汇,促进林下草类生长变草为肥,提高林分地上地下的碳储量;

7.大株行距造林,减少用苗量,减少人力、物力投入,带来节能减排;

8.采用优选品系和平衡根系苗,提高林木生长量,增加约50%的碳汇量;

9.在抚育环节上,以草代肥,可替代50%的化肥施用;

10.林分因生物多样性增加,保护天敌,规避病虫危害,减少人工投入,可节能减排;

11.幼林抚育,不铲草不松土,保护土壤碳库;

12.整体上显著减少劳动、能源、材料等投入,节能减排。

(二)近自然低碳发展模式的价值

探索了绿色发展背景下林业的地位、新作用;探索了如何创造森林财富;探索了低碳经济,特别是低碳营林;探索了保障国家木材安全的新途径;探索了南方森林资源建设的新模式;探索了规避桉树的前期发展教训,树立桉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探索了林业发展和农民双赢的管理机制。

(本文执笔: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员侯元兆)

赞赏

长按







































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
甘露聚糖肽 说明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zz/15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