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知识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茶不但对经济起了很好的作用,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颗明珠。
第一节茶与文化
茶文化的出现,把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带到了更高的境界。茶与文化关系至深,涉及面很广,内容也很丰富。这里既有精神文明的体现,又有意识形态的延伸。无疑,它有益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水平。
一、茶书01 我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据唐代陆羽《茶经》所载,我国唐代以前已经出现了不少茶叶文献。到了唐代陆羽《茶经》问世以后,茶业专著更不断出现,直至近代,不下近种。其中唐代至清末,茶业书籍已发现的就有余部,既有综合类的如《茶经》、《茶谱》、《大观茶论》等,内容涉及茶树栽培、茶叶采制、茶叶审评、制茶工具等多方面;也有就茶事中一项或几项内容进行专门论述的专著,如讲述烹茶用水的《煎茶水记》,介绍制茶、饮茶器具的《茶具图赞》等;还有一类是专门论述某一地区、某种名茶的历史、生产情况和茶叶特色的地方性茶书,如《东溪试茶录》,专门记述福建建安茶叶等。现将茶书择要介绍如下《茶经》唐·陆羽撰,成书于公元年前后。内容分3卷10节。上卷3节:“一之源”,论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征、茶叶品质与土壤环境的关系,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以及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功能。还提到湖北巴东和四川东南发现的大茶树。“二之具”谈有关采制茶叶的用具。详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三之造”讲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要求,提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叙述了制造饼茶的6道工序:蒸熟、捣碎、入模拍压成形、焙干、穿成串、封装,并将饼茶按外形的匀整和色泽分为8个等级.中卷1节:“四之器”写煮茶饮茶之器皿。详细叙述了28种烹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下卷6节:“五之煮”写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提出茶汤显现雪白而浓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六之饮”讲饮茶风俗,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提出饮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叙述占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记述了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八之出”评各地所产茶之优劣。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每一茶区出产的茶叶按品质分上、中、下、又下四级。“九之略”谈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如到深山茶地采制茶叶,随采随制,可简化7种工具。“十之图”提出把《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一目了然。
《茶经》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业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作者详细搜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
《茶经》除唐代陆羽最早撰写以外,明代徐渭(公元年前后)张谦德(公元年)和黄钦(公元年前后)等三人也均撰有《茶经》。此外,宋代周绛于年前后曾撰《补茶经》1卷.明代孙大缓于年辑《茶经水辨》和《茶经外集》两书。清代陆廷灿于年曾撰《续茶经》3卷、附录1卷(见后)。潘思齐撰有《续茶经》20卷。《煎茶水记》唐·张又新撰,公元年前后问世,1卷。
《采茶录》
《采茶录》唐·温庭药撰于公元年前后,约失传于北宋,仅存辨、嗜、易、苦、致五类六则,记事不足字。
《十六汤品》
《十六汤品》唐·苏囱撰,具体成书年代不详,约在年前后。原文佚,引自《清异录》第四卷茗弃部。从全书文字看,似一篇游戏文字,但对烹茶方法、茶具、茶汤审评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茶录》宋·蔡襄《茶录》宋·蔡襄著,年撰成。蔡襄自序:因陆羽《茶经》没有记载福建建安之茶,丁谓《茶图》独论采制之事,至于茶的烹试未曾有闻,遂写《茶录》。分上下两篇,全书不足字。
《东溪试茶录》宋·宋子安撰年前后写成。作者因丁谓、蔡襄写的建安茶事尚有未尽,因此写成此书。全书约字,首为序论,次分总叙、焙名、茶病等8目。《品茶要录》宋.黄儒撰成书于年前后,全书约1字。作者对于茶叶采制不当对品质的影响及如何鉴别审评茶的品质,提出了十说。《大观茶论》宋·徽宗赵佶撰,成书于年。大观是徽宗的年号,大观初年徽宗著《茶论》,后人于是名为《大观茶论》。全书约字,内容包括茶树的种植方法,采茶的时期、方法、蒸茶、榨茶、制茶方法,以及鉴别茶品方法,并根据陆羽《茶经》为立论基点,再结合宋朝的变革而详加讨论。
(一)中国用茶的源流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特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样地,被誉称为“茶的祖国”。世界各国,凡提及茶事者,无不与中国联系在一起。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1、茶树的起源及演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瑞典科学家林奈(CarlvonLinne)在年出版的《植物种志》就将茶树的最初学名定命为Theasinensis,L.后又订为CamelliasinensisL.,“sinensis”是拉丁文中国的意思。
在植物分类系统中,茶树属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目前,大量栽培应用的茶树的种名一般称为Camelliasinensis,也有人称为Theasinensis,还有的称为Camelliatheifera,年我国植物学家钱崇澎根据国际命名和茶树特性研究,确定茶树学名为(Camelliasinensis(L.)0.Kuntze),迄今未再更改。 而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称颂它为“南方之嘉木”(见唐代陆羽《茶经》)。它一次种,多年收,是一种叶用常绿木本植物,野生,乔木型茶树高可达15-30米,基部干围达1.5米以上,寿命可达数百年,以至上千年之久。目前,人们通常见到的是栽培茶树,为了多产芽叶和方便采收,往往用修剪的方法,抑制茶树纵向生长,促使茶树横向扩展,所以,树高多在0.8-1.2米之间。茶树经济学年龄,一般为50-60年。 茶树起源问题虽然较难考证,但历史上的一些痕迹和史料却为茶树起源提供了不少佐证,使人们能从多方面去了解和探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取得了科学的结论和论证。2先前的茶树2茶树(2)先前的茶树在唐代陆羽撰写《茶经》之前,中国的古代史料中,早已有关于茶事的记载了。例如,在茶史研究上,每每要提到上古时代的神农:“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尝百草是我国流传很广、影响很深的一个古代传说,这在《史记·任皇本纪》、《淮南子·修务训》、《本草衍义》等书中均有记载。那么,神农是什么时代,何等样人呢?据《庄子·盗跎篇》和《白虎通义》称:神农时代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人类已进入新石器的全盛时期,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已渐趋发达,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农时代。神农则是这一时期先民的集中代表。“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虽是传说,但如果说它总结了原始社会人们长期生活斗争的经验,而把功劳集中于神化了的神农,也是无可非议的。至于原始社会以茶解毒,既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而且即使以今人的眼光看来,也有一定的科学根据,若按此推论:在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迄今当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其实,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来,又隔了很久很久以后,才逐渐见诸于文字记载。中国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导致了各地区的先民对茶的认识和对茶称呼的不一致性,上文中提及的唐代以前茶的各种异名,就是佐证。所以,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的祖先在多年前已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了,但茶的起源肯定还要早得多。
茶起源于何时?按植物分类学的方法,可以追根溯源,先找到茶树的亲缘。据研究,茶树所属的被子植物,起源于中生代的早期;双子叶植物的繁盛时期,都是在中生代的中期;而山茶科植物化石的出现,又是在生代末期白垩纪地层中;在山茶科里,山茶属是比较原始的一个种群,它发生在中生代的末期至新生代的早期;而茶树在山茶属中又是比较原始的一个种。所以,据植物学家分析;茶树起源至今己有万年至万年历史了。
综上所述,茶树最早为中国人所发现,最早为中国人所利用,最早为中国人所栽培。同时,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文物,从而从另一个侧面提供了中国是茶树起源地的辅证。
2、茶树的原产地
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不仅能够确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而且已经明确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但对这个问题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
1)茶树原产地之争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士(R.Bruce)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Sadiya)地方发现有野生茶树后,于是,国外有人以此为证,开始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了异议。从此以后,在国际学术界开展了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
2、茶树的原产地
(2)古今中国野生大茶树中国是世界茶叶的祖国,还可以从我国古今很多地方发现的野生大茶树得到进一步证明。在我国丰富多采的茶树品种资源库中,有一类非人工栽培也很少采制茶叶的大茶树,俗称野生大茶树。它通常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期的演化和自然选择而生存下来的一个类群,不同于早先人工栽培后丢荒的“荒野茶”。当然,这是相比较而言的,在人类懂得栽培利用之前,茶树都是野生的。即使现今,也还有半野生的茶树,如居住在云南省楚雄、南华等哀牢山上的彝族同胞都有去林中挖掘野茶苗栽种的习惯。如今广为栽培的景谷大白茶、勐库大叶茶、凌云白毛茶、乐昌白毛茶、海南大叶茶、崇庆批把茶、桐梓大茶树等早年均是野生茶树。可见,在野生茶和栽培茶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野生茶的含义应该是野生型茶树。
我国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早最多的国家。
我国野生大茶树有4个集中分布区,一是滇南、滇西南,二是滇、桂、黔毗邻区,三是滇、川、黔毗邻区,四是粤、赣、湘毗邻区,少数散见于福建、台湾和海南省。主要集结在30°N线以南,其中尤以25°N线附近居多,并沿着北回归线向两侧扩散,这与山茶属植物的地理分布规律是一致的,它对研究山茶属的演变途径有着重要的价值。
03中国西南部是茶树原产地 有无野生大茶树,固然是确定茶树原产地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发现有野生茶树的地方,不一定就是茶树的原产地。监制:杨东红 责任编辑:李荃
编辑:梁倩倩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