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走向兴旺的5个特质,有一个就

文|曾仕强

家风在中国社会,是至关重要的传家宝,也是一个家庭、家族能够生生不息传承下去的保证。

那么,如何借由家风让一个家庭走向兴旺发达?兴旺发达的家庭都有什么共同点?

《格言联壁》总结为:「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历代大凡兴旺发达的家族,都在或多或少践行这些规矩。

它们具体是什么意思?让我们来一一解读。

?

勤俭,治家之本

「成由勤俭败由奢」,勤劳节俭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

「一勤天下无难事」「俭以养德」,历来圣贤名达,都特别重视勤俭,无论治家还是治国都以勤俭为本。

一个家庭,为人父母不仅要有勤俭的美德,也要从小教导子女养成勤俭的好习惯。

一方面告诉孩子要力行节约。不能一瓶水喝一口就不喝了,吃饭的时候不能总是剩饭在碗里,还要物尽其用,玩具不可以玩几天就丢掉,餐巾纸要一张一张地使用……其实这些都是在教孩子学会惜福,只有从小惜福,才不会把福气散光。

另一方面要鼓励带领孩子主动做事,不怕劳苦。只有养成子女勤劳的好习惯,才能破除懒惰的坏习惯。

一个勤劳的人,一辈子都有保障。

他不会觉得事情做起来很累,不会老把事情推给别人,不会跟别人难以相处,不会让老板看不起,不会让同事把他排挤掉,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发展自己。

?

和顺,齐家之本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它表达了中国人对于家庭和睦的重视。和顺,是家庭和谐美满的秘诀,齐家之本。

《易经》中有一个家人卦,卦象是上为风,下为火。风跟火的关系是火越旺的时候风越大,风越大的时候火越旺。由此,大家就知道风跟火是互相依存,互为和顺的关系。

「父子同心,其利断金」,金很硬,但只要父子一条心,连金子都可以断掉。家和万事成,家和是我们相处最要紧的基础。

家庭一团和气是好的,但是和气也有个度,不能无底线。

现在有一句很时髦的话:我跟我儿子处得像朋友一样。爸爸要做儿子的朋友,一起打篮球,不能赢他,还要鼓励他,甚至故意输给他。

这样的话,儿子就相当于没有爸爸了,他只是多了一个年纪比他大得多的朋友而已。这样算父父、子子吗?当然不算。

父父子子,父亲有父亲的责任,儿子有儿子的责任,家人之间要各安其位,各尽其责,才能和顺齐家,家业兴盛。

?

谨慎,保家之本

人生如搏浪前行,而家就像一艘大船,为家人遮避风浪,提供温暖的栖息之地。小心才能驶得万年船,谨慎,就是保家之本。

这就需要所有家庭成员,要注意培养个人谦虚谨慎的修养,个人安,则家宁。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且越是处于人生的顶峰阶段,就越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这正是所谓的「高处不胜寒」。

此时更需要隐藏自己的锋芒,谦恭待人。其实无论在什么样的处境之中,只要能够保持谦虚谨慎的美德,都有利于突破人生的艰难险阻。

在做事情的时候,既要谦虚谨慎,又要尽心尽力,无论取得多么大的成绩,都不可以去争功劳。

时时心存履危而安的意识,谨慎小心,明白自己的位,守住自己的分,才可以把事情做得有始有终,避免出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不良情况。

?

诗书,起家之本

《朱子家训》说:「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子孙虽然稍微比较愚昧一点,资质没有那么好,但经书不可以不读。因为人读经典,他才懂得伦常,才知道如何做人做事。

古人还告诉我们,人的一生会怎样,主要是看「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也是有道理的。

这句话顺着来看,告诉我们认定命的必然性,然后运转得合理,就能获得必然的幸运。

倒过来看,也就是读书、积德、风水、运、命,告诉我们先由自己好好读书,明白并实践道理做起,累积相当的实践经验,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当然更容易符合老天爷的命令,因而得到更多的幸运。

因此,经由个人的读书明理,通达了人生的发展,继而就能带来家族的兴盛。反之,家族有再大的基业,而没有书香之气,不能学慧识理,早晚都会破败。

?

忠孝,传家之本

忠孝,即忠于君国,孝于父母,这是传家的根本。它让家里的每一个角色,明白自己的位置,担当应尽的责任。

《孝经·开宗明义》中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意思是说:实行孝道从侍奉双亲开始,推广于侍奉君王,最终的目的则是立身行道。

「事亲」指心中有父母,时刻不忘孝敬和关心。「事君」是服务社会人群时,不要忘记扬名显亲。

至少不使父母受辱,也就是自己不能被人责骂「没有家教」,甚至于遭受「这是哪家的孩子?这么不三不四、不懂得规矩」的辱骂,使父母颜面无光、羞于见人。

「立身」则是由于「事亲」和「事君」两方面的实践和体悟,明白安身立命的道理即在于「以孝事亲及事君」,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道德责任,荣耀无比。

总之,勤俭、和顺、谨慎、诗书、忠孝,都是优良的家风,也是一个家族能够兴旺发达并传承下去的保障。

这些好家风的特质很不容易形成,所以一旦形成,我们就要让它牢固并长长久久。

随喜转发功德无量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转发者及众读者···

*温馨提示:因   其五、“蜡祭”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蜡祭”之“蜡”读音为zhà。蜡祭,是我国古代一年一度的年终大祭万物仪式。《礼记·郊特牲》载:“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和聚万物而索飨之也。”郑玄注释说:“所祭有八神也。”这八神就是先啬、司啬、农、邮表、猫虎、坊、水庸、昆虫,都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神灵。这就是说,蜡祭乃是祭祀农神,含有酬谢农神的恩惠并祈愿来年丰收之意。据说,蜡祭用的祭品是粮食。陆德明在解释蜡祭时说:“(蜡祭之名)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蜡,秦曰蜡。”换一句话说,蜡祭这种祭祀仪式至少起源于夏朝,到秦汉时代则改名为“腊祭”,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腊八。现在,我们还能看到腊八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由多种粮食及干水果熬制而成,这是古代蜡祭祭俗仅存的影子。

司马贞、袁了氏将蜡祭与尝百草而始创医药并列,显示转述者已经将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开创农业和医药之功整合在一起,神农氏、炎帝的传说已经成熟和定型。

三、“荼”与“茶”给我们留下了悬念

“荼”是什么?这是在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时应该一问的问题。要弄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阅读下列两段资料:

魏了翁在《邛州先茶记》中写道:“‘茶’之始,其字为‘荼’。如《春秋》书‘斋荼’,《汉书》书‘荼陵’之类,陆(德明)、颜(师古)诸人虽已转入‘茶’音,而未敢辄易字文也。……惟自陆羽《茶经》、卢仝《茶歌》、赵赞《茶禁》以后,则遂易‘荼’为‘茶’,其字为艸、为入、为木,而谓‘荼’为芽秀,为苦菜,终无有命为‘荼’者矣。”

顾炎武在《唐韵正》(卷四)中说:“荼,宅家切,古音涂。按:‘荼荈’之‘荼’与‘荼苦’之‘荼’,本是一字。古时未分麻韵,‘荼荈’字亦只读为‘徒’。汉魏以下乃音宅加反,而‘加’字音居何反,犹在歌戈韵,梁以后始有今字。又妄减一画为‘茶’字……则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

上述子告诉我们:“荼”和“茶”是古今字,或者说“荼”是“茶”的本字,从中唐陆羽、卢仝、赵赞以后,两者的音、形、义才正式分开,“荼”专指一种学名叫游冬的苦菜,茶则专指饮茶之茶、油茶之茶。

事情应该还没有完,因为在《神农本草经》里面,苦菜和茶都是药物。我们不妨再来读一读《神农本草经》里关于苦菜和茶的主治、功效记载:

清代孙星衍、孙冯翼辑本的记载如下:

《本草·菜部》(上品):“苦菜味苦寒。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一名荼草,一名选。生川谷。”

名医曰:“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凌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阴干。”

案说文云:荼,苦菜也。广雅云:游冬,苦菜也。尔雅云:荼,苦菜,又槚,苦荼。郭璞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陶弘景云:此即是今茗,茗,一名荼,又令人不眠,亦凌冬不凋而兼其止,生益州,唐本注驳之非矣,选与荈,音相近。

《茶经·七之事》引《神农本草经》得记载如下:

《本草·木部》:“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渴热,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注》云:‘春采之。’”《本草·菜部》:“苦菜,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凌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亁。《注》云:‘疑此即是今茶,一名荼,令人不眠。’”《本草注》:“按《诗》云:‘谁谓荼苦?’又云:‘堇荼如饴’皆苦菜也。陶谓之苦茶,木类,非菜流。茗,春采谓之苦搽。途遐反。”

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前者为现存流传较广的版本,从其原文和注解文字来看,著述者事实上是把“荼”、“茶”并列在一起来记载的。后者不知源自哪一种版本,它将“荼”、“茶”分开来记载,但是,注解文字却又将两者视为一物的暗示。但是,无论哪一种版本的记载都没有明言茶有解毒的功能,倒是在记载苦菜——荼——时,说它“主五脏邪气”,有类似解毒的功能。

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段文字公案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个“荼”是什么?是苦菜吗?是茶吗?有论者认为这里的“荼”指的是茶。如果“荼”指的就是茶的话,所谓的“得荼而解之”可能只有一种解释:在食物极端匮乏的远古时期,茶叶最初是作为食物来使用的。人们在又累又饿的时候,捋一把茶叶,一番生吞猛嚼之后,不但不饿了,而且还感觉神清气爽,精神为之一振:茶叶果腹提神的作用为人解除了饥饿困乏——“得荼而解之”,指的似乎应该是这个意义,而并非分解、消除毒素,拯救中毒病人这个药用功效。

四、郑樵的转述说明了什么

现在我们来讨论神农尝百草传说的真实性是一件意义不大的事情,因为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中医药的发现和创建是无数先民共同探索的结果,而非一人一时之功。作为传说时代的人物,神农氏或炎帝只是这个“先民”群体中的一部分(也不是一个人或两个人),将中医药的首创之功归属于神农氏或者炎帝,这只是加入了神话的传说,并非信史。

郑樵的转述是最有意思的。他是一位严肃认真的历史学家,他主张采纳信史以为史。为此,他反对两种记述历史的写法:用阴阳五行和灾祥之说来解释自然现象及其相关史实,用任意褒贬的方式书写历史及历史人物,认为这样的历史是“妖史”、“妄史”,是“欺天之学”、“欺人之学”。但是,他的信史观并不彻底,出于宣扬名教和教化的目的,他并没有完全按写信史的要求和方式来写《通志》,在这本书里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内容。细读他关于神农尝百草传说的转述我们就能发现和体会到这个特点:“民有疾病未知药石,乃味草木之滋,察寒热之性,而知君臣佐使之义,皆口尝而身试之,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这是信史,他告诉我们中医药的发明乃是无数先民出于治病疗疾的现实要求,经过不断地尝试、积累、总结、提高而形成的。“或云神农尝百药之时,一日百死百生,其所得三百六十物,以应周天之数。后世承传为书,谓之《神农本草》。又作方书以救时疾。”这是对传说的如实的转述:社会上有这样的传说,虽然知道它并不可信可靠,但涉及到了作为三皇之一的神农氏的功绩,所以还是记下来。虽然如实记下这个传说,但终究并不是自己认可的“信史”,所以,特地来个“或云”——神农氏尝百草而始创医药的说法不是我的一家之言,乃是别人如是说的,我只是怎么说就怎么记,如此而已。这个“或云”颇有点作声明而自辩的意味。

五、对神农尝百草传说的两点猜测

其一、“七十二”这个数字的出现,暗示神农尝百草这个传说最初的叙述人在表述思路、论述方式上取法阴阳五行理及术数理论的自觉,由此或许可以揭示这个传说产生或形成的时间线索。

对于中国人来说,七十二这个数字的产生及其寓意至今仍然是一个谜。闻一多先生曾经专门做过考证,认为这个数字是一年总日期的五等分之一,是据五行思想演化而来的一种术语,因此,它的流行年份即是五行思想发展的年份。这种说法大概来源于《淮南子·天文训》,或者说《淮南子·天文训》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完整的表述了这种意见。有心者不妨到《淮南子》中去浏览原文。

我们不妨假设这就是“七十二”的来历。它至少揭示下列事实:古人在创造这个数字时,首先借助了天文学方面的成就,即发现了回归年的时间及黄道的度数。然后,将天文学方面的成就与五行理论整合在一起,解释物候现象,即以五行的循环相生解释一年四季及其相关的物候现象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最后,把这种解释及其思路衍射到其它领域和理论范畴,主要是术数理论。当这种解释及其思路衍射到神话领域,或者文学领域时,便产生了诸如神农尝百草之类的作品。关于这一点,我在前面解释七十二的来历时已做过解释(当然,限于我的水平,这样的解释未必恰当),这里不再重复。实际上这就是用五行理论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是五行理论的利用问题。

由此,我们不妨再推测一下:先有天文方面的成就和五行理论,再有两者的整合,再有五行理论的运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七十二这个数字的产生乃是五行理论发展的结果。

在解释叙述者言神农氏尝百草而日遇七十二毒时,我倾向于认为这个七十二是取法七十二候回环现象的结果,因为叙述者的目的不单在宣扬中毒的字数之多,更在于暗示在尝百草的过程中,主人公每一天每一时都有中毒事件的发生,这才见其始创医药的艰辛。惟其如此,始创医药才“厥功甚伟”。由此,我认为这个传说中的“七十二”还应该是七十二候回环推理论产生发展的结果。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还推测一下:“七十二”这个数字的产生是五行理论和七十二候回环推理论产生发展的结果,将其运用于叙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则有三者同时而生的一致性,虽然后者应该略晚于前两者。由此,我们有理由推断,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与五行理论、七十二候回环推理论的产生、发展在时间上有吻合之处。五行之说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中,五行理论形成于春秋时期,流行于战国时期。据考证,《尚书·洪范》成文于西周时期。七十二候循环推最早记录在《逸周书·时训解》中,据考证,这也是西周时期的作品。这样,我们可以推测:战国时期,可能就是神农尝百草传说最早的定型时期。

其二、“七十二”、“七十”、“十二”三个数字与“蜡祭”、“三百六十”、“周天之数”的出现,显示出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与我国古代人民在天文、历法、物候知识及相关理论体系的探索、积累、形成、发展,在时间上同步发展,在相关知识和学科领域之间互相借鉴、融合,表现为转述者往往会在这个传说的雏形或初始版本的基础上,适时结合一定时期的天文、历法、物候知识,对这个传说进行再加工。在这样的加工之中隐约可见传说产生的地域线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神农尝百草的转述材料是在这个传说的初始记载基础上的再加工,目的在于将其引入神话领域而使人物、事件披上浓厚的神话色彩,从而为这个传说的“真实性”寻找一定的合理解释。我们认为,转述者借用上述理论和知识来转述神农尝百草这个传说,这既是一种自觉行为,又是出于对传说再加工的实际需要。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转述者的这种自觉行为又为我们考察神农尝百草这个传说的产生地域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我国南方地区开发晚,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影响相对较小,而我国北方地区则与此相反,因而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主流传统文化的发源地。考察阴阳五行理论、术数理论、天人合一观念,以及以周天说、七十二候回环推为代表的天文、历法、物候理论和知识,还有蜡祭等礼仪礼俗,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几乎都是最先发源于文化相对先进的北方地区的。这里面以七十二候循环推尤为突出:它所列举的物候现象最初只与北方地区的黄河流域完全相应而与南方地区的物候现象不符,所以,后代有人不断加以修改完善以使之有广泛的代表性。我们现在看到的七十二候循环推,其内容各不相同,主要原因也就在这里。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为什么要借用“七十二”这个数字?这说明了什么?我个人认为只有一种解释:这个传说最初的发源地是在北方的黄河流域,而不是南方地区,因此,叙述者要用北方地区现时的科学知识和话语方式来叙述这个传说。

有人一定会以传说中的“荼”来质疑这种推测:唐代以前的古籍中,“荼”一指苦菜,二指茶,两者都是南方植物。从物证方面来说,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所反映的史实为什么不可能发生在南方地区呢?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诘问。但是,如果结合我国的野生茶及产茶区的地理分布情况来看,这样的诘问有可能是没有说服力的。我们不妨假设这个“荼”就是茶。据田野考古证实,我国的野生茶树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此外还有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现在,我国四大主要产茶区的江北茶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北部,包括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和皖北、苏北、鄂北等地,这是我国的北部茶区。这就是说,我国野生茶及江北茶区的地理分布情况并不否认我的上述推测,不仅如此,黄河中游这个区域还与传说中的神农氏的活动区域在地域上相吻合。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物证”。

顺便说一句:有人以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为依据,断言炎帝神农氏为中华茶祖、中华茶祖在湖南。我个人觉得这是以混淆神农氏与炎帝的关系为前提的一种假设,这种假设忽视了传说产生的时间、地域线索。

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长按扫码添加仙阳道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zz/109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