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浩如烟海,包罗万象——传世典籍篇
第二十四章《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黄帝内经》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今天的以预防为主),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脉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核心理论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联系的。
“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
“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
“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
“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
“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人们趋利避害。
《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的成书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的。因此,这一理论体系在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帝内经》所引的古文献大约有50余种,其中既有书名而内容又基本保留者有《逆顺五体》《禁服》《脉度》《本藏》《外揣》《五色》《玉机》《九针之论》《热论》《诊经》《终始》《经脉》《天元纪》《气交变》《天元正纪》《针经》等16种;仅保存零星佚文者,有《刺法》《本病》《明堂》《上经》《下经》《大要》《脉法》《脉要》等8种;仅有书名者,有《揆度》《奇恒》《奇恒之势》《比类》《金匮》《从容》《五中》《五过》《四德》《上下经》《六十首》《脉变》《经脉上下篇》《上下篇》《针论》《阴阳》《阴阳传》《阴阳之论》《阴阳十二官相使》《太始天元册》《天元册》等29种。至于用“经言”、“经论”、“论言”或“故曰……”、“所谓……”等方式引用古文献而无法知其书名者不少。
正是由于上述情况,我们才说《黄帝内经》的成书是对我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总结,《黄帝内经》是仅存的战国以前医学的集大成之作。
古人对于《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看法。
(一)宋代邵雍、明代桑悦、方以智,清代魏荔彤等人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于先秦、战国之时。
(二)宋代的程颢、司马光等人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于秦汉之间的虞国。
(三)明代郎玻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时期。
当代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也不少。他们通过对《内经》和《周礼》及《史记、扁鹊仓公传》的对比,说明三者在学术思想上的一致性,并通过对《素问》文学结构的分析,说明这一部分出自于先秦而不可能迟于扁鹊。并通过分析前人的成说和大论的内容,认定这一部分内容出自于战国至东汉之间,而且是经过多数医家汇集而成的。至于《灵柩》,作者先通过对其书的真伪的分析,判定《灵柩》与《针经》实即一书,而后又得出结论:“《灵柩》和《素问》一样,基本上是成书于战国时代,只是个别的篇卷,掺入了汉代的东西,因而它并非成于某一人之手,”至于《素问遗篇》,则属伪书,其时代不出于唐宋之间。
《黄帝内经》养生语录
1.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
2.唾沫吐得太远,有伤元气。
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
4.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
5.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能心如止水;还在判断值与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
6.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就是说:情绪不稳定,什么病都来了。
7.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也。
8.大病大汗后不可冷水浴,太饿太饱都不可沐浴;晨起三千步,睡前泡足浴;足浴,可以促睡眠;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去;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
9.起居有常,卫生合理。春三月:应晚睡早起,漫步于庭院,舒缓身体;夏三月:晚睡早起,不怕白天长,胸中无怒气,违反伤心;秋三月:早卧早起,使神志保持安宁,违之伤肺;冬三月:早睡晚起,藏阳除寒,违之伤肾。
10.睡眠是重要之重。能睡者长寿也;一夕不卧,百日不复之说。会吃不如会睡,吃人参不如睡五更,为道之百编,而卧最为首即为睡觉最重要。古人曰“睡眠,要先睡心,后睡眠”(即安定心神睡觉)。
11.不妄作劳,劳作不过量,不要随便付出体力;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12.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既春夏保养心和肝,秋冬保养肺和肾。
13.木梳:晨起三千下号称“木梳丹”;梳头有疏通络脉,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延年益寿的作用。
14.百岁老人,以素食长寿;对他们健康长寿有直接的影响:“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多饮伤神,厚味昏神,饱食闷神。”“心地善良,热爱活动,热爱劳动”是百岁老人的共同点。
15.古人曰:读书也是保健的方法。读书养生:病须书卷作良医。陆游说:“一日不读书,心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体气多病,得以名人文集读之,亦足以养病。”
16.《黄帝内经》养生五难:“名利不利,此为一难;喜怒不除,此为二难;声色不净,此为三难;滋味不绝,此为四难;神虚精散,此为五难;五难绝,寿自延。”
乾隆皇帝养生经:“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
十常即为:齿常叩,津常咽,鼻常揉,耳常弹,睛常运,面常搓,足常摩,肛常提,肢常伸,腹常旋。四勿:吃饭勿言,睡觉勿语,喝酒勿醉,色勿迷。
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1.《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2.《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不要指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
而“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意思是说,假设一个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问题,造成了混乱。不要指盲目的解决当前的混乱,而要从造成混乱的原因,和混乱将会导致的后果着手。简单的说,就是把前头和后面两端解决,中间的那段麻烦也就不存在了。
3.《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经》,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现在,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白癜风最先进治疗方法北京白癜风能治么